雪铁龙海外车型:成功, 种田与开矿之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2:04:39

上帝在细节之中, 在实现之中.

成功, 种田与开矿之比较


Wil Shipley (http://blog.wilshipley.com/2011/04/success-and-farming-vs-mining.html)


让我抛出一个比喻, 然后用切尼式的分析对这个想法深入批判: 想象一下, 你刚刚买了一片地. 你要在这里采矿还是耕种?

要是种地, 你就要先期投入购买种子, 然后耕作一季才能看到收成如何. 然后每一季, 庄稼, 发薪水, 还贷款, 几乎会耗光你所有的利润. 你对土壤呵护有加, 这样就能支撑年复一年的耕种. 你干得不错, 再加上几分运气, 就能积少成多, 销量见涨, 也许日子还不错. 但是, 每一季, 无论你荷包鼓不鼓, 你都得回到田里, 面朝黄土背朝天. 最终退休时, 你干得很好, 土地就会如同你当初接手是那样肥沃, 而你的庄稼会生生不息.

或者, 你也可以采矿; 你需要先期投入租赁开掘机器以及雇佣矿工的钱. 然后, 叮叮当当的数钱吧. 你可能要赚翻了. 你在土地上开个大口子, 然后尽快在这片土地上把最后一丁点矿榨取出来; 没有什么需要保留: 土壤也无需继续肥沃. 你干得好, 这片地也就废了, 然后你搬到其他地方去, 留下一个废弃的矿坑.

现在, 你也许明了, 我不是在讨论采矿与耕种 - 这是一个隐喻: 如何经营软件公司. 对于你创建的公司,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创造好软件的载体; 或者, 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颗摇钱树, 卖掉股票让他们眼红去吧, 然后拍屁股走人.

也许, 我的倾向有点过于明显了. 实际上, 我会说我们这片土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采矿已成潮流: 不仅每天听到的新闻差不多都是: "看看, 铁匠老包刚把自己开了两年的公司卖掉, 现在是大款了!", 更有甚者, 你想要找到点投资, 你就得变成采矿的: 没有几个投资人愿意与一个拿到钱后却要继续把持公司不放权, 产品物美却价廉的家伙合作. 投资人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 "你的退出策略是什么?"

用采矿的方式来经营软件事业, 根本不行. 产出就是些垃圾公司.

卖掉之后, 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通常不关心公司的死活 - 他们已然很富有的已经生活在别处了. 如果你离开后公司挂了, 不需要有任何负罪感. 实际上, 这甚至是个荣耀勋章: "铁匠老包创建了Flopper.com, 卖了几百亿, 随后这公司就破产了; 真是精明啊!"

即使一个新成立的采矿公司还没上市或者找个人傻钱多的买家就挂了, 创始人却很光鲜 - 他们享用着投资人发的高工资, 只需全身而退, 再忽悠一个新的事业即可. 天使投资人们当然倾向于投资成功的生意, 但是他们要押宝 - 他们只需要被投资公司百分之几的股权, 然后希望这点股权膨胀到很多钱. 他们看起来很成功, 因为没有人提及投资失败的公司, 然后很容易就聚齐一堆有钱人, 一起投资了.

考虑一下, 比如一个当初给Amazon投了一大笔钱的亿万富翁, 他正要投资一个新行业; 你会追随他一起投资吗? 答案是: 你没有足够的数据. 他到底投资失败了多少家? 你真的知道这家伙投资Amazon是有远见, 还是只是运气好, 然后赚大发了.

记住一点, <财富>杂志上是不报道那些死掉的电子匹萨网站的投资人的. 你只读到中了大奖的那帮人 - 他们风头正劲.

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盲目的效仿上一轮的彩票中奖者, 以为我们也会有同样的运气. 但是, 彩票是一将成名万骨枯的事情. 赔钱的是不会写进杂志竞相传阅的 - 但是赔钱的是绝大多数. 

我们常常天真的认为要是某个系统由来已久(股市, 风险投资行业, 软件分销渠道, 微软Windows), 那它就必然会惠及所有人否则就不会存在这么久了. 这根本就是谬论 - 真相其实是只要有一小撮人能声势浩大的赚到大钱, 这个系统就会维持下去. 即使大多数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一点小钱.

奉行采矿哲学的软件公司, 魅力四射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就是要赚钱. 雇员, 客户, 第二轮投资者就会赔的很惨 - 因为这类公司和他们的产品一样烂.

如果你创建一个公司, 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上市时那万众瞩目的时刻看起来不赖, 你就并没有在为未来打算. 你没有呵护土壤, 善待家畜, 也没有像一个好农民那样的仔细. 你专注的就只是赚一票.
股市本身是鼓励这种行为的: 市场在意的是你的增长潜力, 而非现在的表现 - 本来就是要低买高卖.

强调一下, 假设一个成功的公司, 每年赚400万. 这不错, 对吗? 我要是拥有这家公司, 我就美得睡不着. 但是投资这家公司却是个坏主意 - 因为它不增长, 也就是估计你的股票卖不了高价了. 你买时100, 它就是停在100, 不涨. 这样的投资可不怎么英明.


令人沮丧的是很多人来找我, 怀揣着在软件行业掘金的梦想: "我不懂软件, 但是我看得见这里的金子, 所以我要开家公司然后赚我的百万美元们. 我有想法, 什么都有, 告诉我你成功的秘诀, 我就能一飞冲天."

这行不通. 你的想法很烂. 不, 我不是说你傻 - 我的想法也很烂. 所有的想法都很烂, 因为这只是想法而已. 不值钱.

我成功是因为我一直为我的想法工作. 很努力, 一直如此. 12岁时我学会编程, 从那时起, 有功夫我就在写程序. 我为此工作了18年才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我没有天才的想法, 我只是不停的工作, 对之前完成的东西不满, 然后继续弄出点更好的来.

想法很便宜. 你想想看, 哪有什么本身值钱的想法. "我希望我琢磨出了网络浏览器."? 狗屎. 浏览器至少是20年前的想法了(Dynabook, 1968), 直到那些高能青蛙们在NeXTstep的机器上实现出来. 是真实做出来的产品催生了网络革命, 而非当年的那个想法.

尼龙搭钩? 要是没有制造过程, 这个想法没什么用. 便条贴? 这是3M的一个胶水科学家在一次快乐的事故后发现的, 他此前在化工行业都做了很多年了 - 他并不是早上起床, 然后想 "让我们发明便条贴吧!", 他们找到风投, 雇了些人, 这一切才有可能.

我们的Delicious Library呢? 我们并没有发明媒体归类软件. 但是Mike Matas把这设计的漂亮好用, 然后我们才占有了市场. 我也没有发明用网络摄像头扫描条码的想法, 要是我不写代码这想法也不值钱 - 代码写了几乎一年. 想法呢? 是我某一天在洗澡时想到的. 没啥价值.

改变世界的人是"农夫". 乔布斯为自己的产品殚精竭虑, 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将自己融入了产品. 他偏执, 疯狂而且令人敬畏 - 但他是在做产品. 他不是简单地说: "这是我的想法: 智能手机. 邦! 去实现它. 天灵灵, 地灵灵..." 这样根本不行. 上帝在细节之中, 在实现之中.

去TED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我所尊敬的人都是"农夫". 这些医生, DNA研究者, 舞蹈家, 巧克力师傅, 海底摄影师, 宇宙学家, 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nerds. 他们为所钟爱的东西执着的工作. 你和他们谈话怎能不谈及他们的热情.

这样, 成功的秘诀到头来很简单: 努力干活. 打心底里在意你所创造的东西 -  而非将来可能的名声或者财富. 你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