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嘉三厢价格:消失的帝国名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11:37
老一代人习惯称东北为满州,但它的全名是“满州帝国”。这个短命的“帝国”是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扶植起来的,大慨不会有人对此有太多疑问。我开始知道这个“满州帝国”,是在育红读初一的时候。197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四十周年。那一天早上,全哈尔滨的报纸登的都是“不忘九一八。。。。。”。在早读的时候,班主任把我这个刚从南方疏散回来的学生喊了起来,朗读这篇有几个版面的文章。







这篇长论讲述的大多是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民众悲惨生活。对当年在哈军工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文中提到的四十年前那一页是那么的遥远和不可思议。







转眼又过了四十年。我相信这时早已学会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问题是很长时间里,却不知道去何处找这个“物”。当年读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几年前,一个住在隔壁的,在哈尔滨长大的老太太。她那时正在帮一家带小孩,闲暇之余,也会口无遮拦地讲一些哈尔滨的往事。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无甚文化的慈祥老人毫不忌诲她对满州解放者-苏军的怨恨。但讲到满州的殖民者时,她却欲言又止,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复杂表情。







直到今日,我也不会怀疑那些抗日民众的悲惨生活。但直觉告诉我,那个消失的“帝国”远远比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复杂,多面,甚至“难以置信”。







读完那篇文章的两个月后,我也离开了这块黑土地。但我却没有放弃去了解和追寻她那些封尘的往事。







离开哈尔滨十年后,在南方一个商人的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那个消失的“帝国”名片:印刷精美的邮票。我毫不怀疑这些名片在它的故乡早已所剩无己,甚至可能包括官方的档案里。猜想这些保存完好的未用邮票最早应为日军所有,战时被带到了台湾,日本投降后,落入当地华人手中。两岸以往多年的情景,都不欣赏它们的存在或登上大雅之堂。走投无路的“帝国”名片最后被贱卖到我的手中,休息了三十年。







上面这套记载着“满州帝国”和“大日本帝国”的特殊关系。原来日本还有个纪元,两千多年了。由带着中式小帽的臣民舞龙庆贺,“国务总理”张景惠亲笔题词,够肉麻的。并排的一张是纪念傅仪访问日本。“帝国”的旗子上面飞着一大一小两只云鹤,像征着“和平之路”,小的大慨是伪满州帝国,随着主子,飞向“共荣”。
鼓吹“日中亲善”,渲染“王道乐土”是后人评价帝国的八股论断。但“满州帝国”也并非无事可做。“帝国”的名片也多少透露出东北地区的当时发展状况。“康德七年”有个“国势调查”,用发行邮票来宣传,够超前了。上面的口号更是耐人寻味。“帝国”的风景也常出现在名片上。上面那栋“满州帝国”的宫殿,正是后来的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学楼。
邮票的设计者竭力想把“帝国“的荣耀,显露在名片中,留传给后人, 有两张显示的是帝国的国徽。在这小小方寸之中,的确能窥测到当年”帝国”的大致容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过去,抛开政治因素,就能发现很多的“难以置信”。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在教育,交通,经济,民生等很多方面,东北是当时亚州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邮票本身的题材,设计和印刷就是一个例证。
土地的开发和交通的建设常是这些邮票的主题。右下角一张是为饥民振灾发行的邮票,面值一分,但没有印国号,来源尚有疑问。对比同时代的帝国名片,看到这些遗迹,自然有所感触。
这里仅展示了一部分纳粹第三帝国的名片,多数是那个小胡子的肖像。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的是冷酷,傲慢,和杀气螣螣。这同“满州帝国”看起来的相对“务实“,“进取”小资情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听说这些第三帝国的名片,在盟军占领欧州的早期,也是见不得阳光的,后来其中一些流落到了亚州。







满州帝国”的儿皇帝傅仪却不是天生这样“亲民“和”温顺“的。这个前大清帝国的关门天子,在饱受了数年的人间冷暖之后,大慨早已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给自己起了个”康德“的雅号。不信,下面有图为证。
1911年以前的大清帝国名片,颇为单调,除了太后,大多就是那个张牙舞爪的龙。爱新觉罗家族送给他的子民的唯一信息就是皇权至上。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送走了大清,今年正好是100周年。他的先父邮票数不胜数,也一直被各式各样的小王朝,如汪精卫政府,华北伪政府所盗用。
国号改了,但帝国的余晖却从未消净。
习惯了被称为龙的子民。在中华民国的早期,有人干脆把国名盖在大清的龙片上,这样既省事,又怀旧,还对得起被剪去的大辫子。







不仅如此,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硬是让自己做了几十天的“中华帝国“皇帝,过了三跪九叩的瘾。可惜没来得及印名片,他就归了天。
后来居上的委员长就聪明多了,人家要的仅是有实无名。仔细观察他的名片,那个主席加冕礼的玉照,不难发现它和“康德“皇帝的登基帝照难分仲伯。委员长多神气啊!他已觉得和美英两国平起平坐了。
1934年,退位二十多年的大清宣统皇帝,再次“登基“成了“满州帝国”的“康德皇帝“。可惜两次“登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如委员长,登基帝照始终未能印在名片上。与委员长的踌躇满志,神采飞扬相比,”康德大帝“却显得畏畏缩缩,眼神无光,有点像被布置的道具。恕我对先帝的不敬吧!
伴随着“满州帝国”的消失,大日本帝国在台湾的日子也走到了尽头。那张邮票记载了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委员长当然功不可没。这些民国邮票是多年前在美国一个“败家子“的手中收购的,他的父亲是当年援华的美国大兵。
“蒋家王朝“的最后日子里,出现了”解放区“邮票。不管喜欢不喜欢,严格地从时间上区分,这些邮票仍然属于中华民国时期的范畴,属于那个消失帝国的一部分。相信后人会赞同这一不擦鞋的“历史唯物主义”分类法。值得一提的是那套华东人民邮政,属于家族先辈的遗物。而华南邮政的”广州解放“则记载了海珠桥被炸,重建的历史。由北向南,它们宣告了”红色王朝“的崛起。







提到国家的名片-邮票,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源地:大英帝国。这里展示了香港1917年发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的普通邮票。“松花江的雪“2011年证实,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博物馆收藏了这套邮票。这种以沉闷的人头为主导的名片,一直持续到60年代,比“满州帝国”的新潮落后了近二十年。但随着1997年大英帝国在香港的消失,这套曾经尊贵的帝国名片短崭的变成了“垃圾”。这对“垃圾收藏者”来说,当然是一个好事。那年的6月30日,港英当局发行了最后一张帝国的名片,悄然退出了香港。
鸣谢:过去100年挖掘,保护上述邮品的所有无名先辈。
备注:
1. 中华民国共和记念, 1912年12月14日发行
2. 平等新约记念,1945年7月7日发行
3. 蒋主席就职记念,1945年10月10日发行
4. 台湾光复记念,1947年10月25日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