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10 c盘大小:广州文化专业街话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35:43

  ·李云谷·
  广州有条文化专业街,那就是文德路。这条街的历史,与文化事业息息相关。
  文德路原名府学东街,得名于位置在广州府学宫的东面。自广州拆城后,孔(子)庙不为时尚,学宫随着潮流主办文教事业,府学东街也改为文德路。何为“文德”?古语常提“文德武功”,就是说文学要注重德行。那时文德路的商户,多是卖旧书的,有清一代,已经成行成市;也有经营古董、文物、裱画、装钉,亦与文化有关。
  以前文德路的旧书业是怎样的?笔者仅就个人的亲历见闻,忆述如下:
  过去操旧书业者,多数是有些文学根底而不求功名进取的。他们认为卖书为业,比较清高。文人学者研究古旧经史或近代科学技术,都离不开书籍,而文德路地点在广府学宫之旁,又和考试的贡院相近,为文人学者必经之地,故文德路的书市便应运而生。
  这里的旧书业有书店和书摊,数量最多时达40余家,但大多是小本经营,书籍便是资本。20世纪30年代时,较大的店有文华阁、萃经堂、玩文斋等,店名古色古香。也有通俗名称的档点,如民生、大中、益友、古今等;小摊档的一般称“记”,如彬记、八记、广记等。一般旧书店多由父子、夫妇、兄弟经营,很少雇用工人。日常工作中,购入书籍后需要整理,比如检查页数,修补残缺,重新装钉等,整理好后才上架出售。
  旧书不同一般货物,来源主要靠人家拿到书店,当面议价,但也有一个固定地点进货,那就是烂马路(今中山七路)的横圩,又名天光圩。那里是上街收买杂物的贩子集中摆卖收来货物的地方,而以杂架书纸为多。天亮之前,人们就在黑暗中交易,行家间用暗语讨价还价,使外行人不能插手。购货的携油灯或电筒,看货议价,以件计或以斤计值。经营旧书者常从这里购得善本,也有到各处废品店寻找书刊,以作货源。50年代初,天光圩被取缔,旧书进货便只靠卖书者上门了。
  经营旧书者很重交际,熟客需要的书自己店中没有,他们会多方找寻,或与外地联系,故与文人学者颇有交情。文学界、教育界人士喜欢藏书与买书,常到书店参观,寻找合意的书籍。藏家的书,也非一下便大量拥有,常是逐渐购进,所以爱与书商打交道。据藏书家徐信符的《广东藏书家目录》所载,几十家藏书家的积聚,不少是从旧书店中购入。即使是富商伍崇曜的《粤雅堂丛书》,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丛书》,莫天一的“五十万卷楼”,不少书也来源于旧书店。藏家之一顺德诗人黎畅九(蒿庵)经常从旧书店购得善本,他写有几十首《导书绝句》诗,以抒买书之情。如:“为韵储材渊若海,便宜獭祭润枯肠。若吟索句循橱检,几个无家爱此忙。”“百姓家飞王谢燕,更看天禄散琳琅,区寰不出人得失,转觉东坡语重长。”
  鲁迅先生在广州期间,也常到文德路看书,朱光同志任广州市市长时,也喜欢到这里参观选购。
  旧书店经营者熟悉古旧书的版本、源流。虽然称得上专家的甚少,但却积有一定的鉴定经验。比如鉴定宋刻书,一般都知宋版有官刻、私刻、坊刻三种,鉴定时需看纸色罗纹、墨气、字画、行款、忌讳字、半边等。南北宋刻本,刻工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见特异之处。至于鉴定明刻本,就一般情况而论,从“成化”、“弘治”到“洪武”,多是黑口赵体字,但从“正德”、“嘉靖”以下,一般都是白口,字体也成方体,僵硬呆滞,很不美观。更兼以煤和面粉代替墨汁,更使书页易于脱墨,成了“花脸”。关于清代刻书,能采择宋元版的优点而加以改进,因年代不远,鉴别不难。
  随着历史的前进,旧书业也发生变化。广州解放初,文德路上各自经营,不相统属的旧书店、书摊尚有二三十个。后来,全市书店组织合作,旧书店也由新华书店领导,分派经理、组长、财务、售货员等,进行统一经营。“文革”开始,旧书业首当其冲,买旧书人少了,旧书店的旧书也全部封存,统计价值,移交新华书店。于是,旧书店从此消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珍贵的旧版本书籍也重新订正翻印,由北京路的古藉书店、新华书店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