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触摸板怎么开启:高中化学新课程高考试题与高考复习教学研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46:47
专题简介:
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测试莫过于高考,新课程高考仍然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关注的问题。在必修与选修并存的课程背景下,高考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在复习备考工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结合这些变化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规划我们的日常教学呢?专题十(上)围绕新课程高考大纲及实验区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专题十(下)则围绕高考复习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课例展示及现场研讨。
(上 部)
本讲主题:学校的教学离不开考试,考试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能否实现,学生能否从死记硬背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能否实现,关键之一在于高考命题的方向。那么,新课程的高考方案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支持新课程的实施吗?试验区的高考试题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这些变化与课程内容的变化一致吗?下面我们就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 陈颖
嘉宾: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组成员 化学特级教师 吴琼
山东省实验中学化学教师 王秀忠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 北京市三十五中化学教师  支瑶
背景资料:实验区老师对新课程高考的疑问
现在是一标(课程标准)三本(人教、鲁科和苏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关心的是高考的命题以什么为依据?依据课标,太泛太粗,依据教材,无论哪本都似乎有失偏颇。
高考还是指挥棒吗?如果是,该往哪里指?
看了实验区的高考试题,虽然都有难度梯度,但还是脱离不了笔试,变化不大,高考的考法不变学生的评价再多,还不是以分数在选拔学生吗?
在新课程高考中也同样强调基础知识吗?还是更多地去体现个性发展,或者更多地出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考题,体现学生认识化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怎样认识新课程高考大纲及实验区高考方案?
王秀忠老师:
1、关注新课程高考大纲
1)命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命题依据有两个即课程标准和考纲。
2)考查的侧重点
注重对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方法目标的考查,体现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联系,体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方向性要求
2007年是新课程高考实施的第一年,考纲中明确提出高考要实现平稳过渡,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4)命题的创新点
命题的创新在于其能否体现时代性及开放性,所选素材与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相契合,所设问题要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开放空间。
2、高考方案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高考大纲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且将学生在化学高考中要考查的能力分为如下几类:
1)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
2)获取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3)活动探究的能力
4)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吴琼老师:
3、四个实验区考试方案对比
实验区
考试模式
模式解读
化学考试形式和内容
化学题所占分值
山东
3+X+1
文、理分科考试:3为语、数、外;1为基本能力(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上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为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
理综考试含化学,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涉及化学1、化学2和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考题涉及有机化学或化学与技术或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模块任选一个答题。
总分750分:语、数、外各150分;基本能力原始100分转为标准60分;文综或理综240分。
理综题中化学共占78分,必考题占70分,选考题占8分。
广东
3+文基或理基+X
文、理分科考试:3为语、数、外,其中数学分文理两种;文基或理基均含政、史、地、理、化、生,所占分值不同,文基侧重政、史、地(70%),理基侧重理、化、生(70%);X为政、史、地、理、化、生中的一门。
文基考试涉及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三个模块,理基考试涉及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三个模块,均为选择题。
X化学分必考和选考,必考题涉及化学1、化学2和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考题涉及有机化学或物质结构与性质,两个模块任选一个答题。
总分750分:语、数、外各150分;文基或理基150分;X为150分。
理基题化学占36分;X化学必考题占140分,选考题占10分。
海南
3+3+基础会考
文、理分科考试:第一个3为语、数、外,其中数学分文理两种;第二个3为文科考生考政、史、地,理科生考理、化、生;基础会考为理科考生考政、史、地、技术和综合实践,文科生考理、化、生、技术和综合实践。
基础会考含化学,涉及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三个模块。
第二个3含化学,分必考和选考,必考题涉及化学1、化学2和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考题涉及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或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模块任选一个答题。
总分790分:语、数、外各150分;政、史、地或理、化、生每门各100分;基础会考卷面分400分折合成40分。
化学100分,必考占75分,选考占25分。
宁夏
3+小综合
文、理分科考试:3为语、数、外,小综合为为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
理综含化学,分必考和选考,必考题涉及化学1、化学2和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考题涉及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或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模块任选一个答题。
总分750分:语、数、外各150分;文综或理综300分。
理综中化学共占100分,必考占85分,选考占15分。
可以看出,四个实验区都是文理分科考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除宁夏外,其他三个实验区的文科考生的考试科目中都包含了化学;如山东的“基本能力”、广东的“文科基础”和海南的“基础会考”,文科生的化学考试内容所涉及的模块均为化学1、化学2和化学与生活。理科考生的考试科目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化学作为单独科目进行设置,如广东和海南的化学;另一种是将化学放在综合科目中进行设设置,如广东的理基,山东和宁夏的理综。除广东的理基外,所有化学考试题都分为必考试题和选考试题两部分,必考试题涉及的模块均为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选考试题涉及的模块为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与技术。
各实验区的高考方案与新课程的结构是一致的,高考的改革要基于课程的改革,从课程方案先出、高考方案后出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同时,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高考方案中的文科科目设置化学就体现了出来。
化学考试的设置与化学新课程结构也是一致的,选考题的设置就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不同实验区的选考题所占的分值不太一样,到底占多少是合适的,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实验区高考试题有哪些特点,如何由高考试题分析新课程高考的变化特征?
支瑶老师:
对实验高考试题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总体来说,高考试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考方案的命题要求,例如对三维目标的考查,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对新课程内容深广度的把握等等,比较好的解决了起初老师们对高考的困惑,打消了即将进入实验区的老师们的常有顾虑。
支瑶、吴琼、王秀忠老师:
1、高考试题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题目示例:(广东高考题)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处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提示】Ⅰ.在答题卡上按以下方式作答,注意前后内容对应;
Ⅱ.注意文字简洁,确保不超过答题卡空间。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从评卷结果来看,这类开放性的习题对学生的区分度还是比较大的,卷面的差异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差异,在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策略。
2、高考试题对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的考查
题目示例:(海南高考题)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金属
质量/g
金属状态
C(H2SO4)
/mol·L-1
V(H2SO4)
/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0.10

0.5
50
20
34
500
2
0.10
粉末
0.5
50
20
35
50
3
0.10

0.7
50
20
36
250
4
0.10

0.8
50
20
35
200
5
0.10
粉末
0.8
50
20
36
25
6
0.10

1.0
50
20
35
125
7
0.10

1.0
50
35
50
50
8
0.10

1.1
50
20
34
100
9
0.10

1.1
50
20
44
40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                   (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        (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          ,其实验序号是      。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
四个实验区都有类似的考题出现,这类题充分考查了学生利用数据获取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典型的对过程方法目标的考查题。这给我们的提示是,关于概念原理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而不能一味的传授,要给学生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3、高考试题对内容深广度的把握
题目示例:(海南必修模块高考题)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
(1)X的分子式是            ;
(2)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达);
(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下反应生成Y,Y的结构简式是        ;
(4)X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可生成Z。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X与Z反应可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W,若184gX和120gZ反应能生成106gW,计算该反应的产率。(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山东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高考题)乙基香草醛( )是食品添加剂的增香原料,其香味比香草醛更加浓郁。
(1)写出乙基香草醛分子中两种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
(2)乙基香草醛的同分异构体A是一种有机酸,A可发生以下变化:
②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时,此碳原子才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羧基
(a)由A→C的反应属于              (填反应类型)
(b)写出A的结构简式                 。
在高考试题中非常注意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以有机化学为例,四个实验区在必修模块对有机的考查都是涉及最基本、最基础有机知识的选择题,只有海南省出了推断题,但也是给足了信息的有关乙醇的考查题。而到了有机选修模块,试题层次明显提高,不仅有复杂的推断题,甚至让学生设计合成路线。因此,我们在进行类似有机内容的复习时,完全没有必要一步到位,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4、高考试题对学科核心思想的考查
题目示例:(山东高考题)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 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  3<x<4,M=Mn、Co、Zn或Ni)由铁酸盐(MFe2O4)经高温还原而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MFe2Ox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广东高考题)三氧化二镍(Ni2O3)可用于制造高能电池,其电解法制备过程如下:用NaOH调NiCl2溶液pH至7.5,加放适量硫酸钠后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产生的Cl2在弱碱性条件下生成ClO-,把二价镍氧化为三价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铁作阳极材料
B  电解过程中阳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
C  阳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D  1mol二价镍全部转化为三价镍时,外电路中通过了1mol电子。
我们在新课程中强调将概念原理知识工具化、功能化,如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这在高考题中都体现了出来,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也要关注学生对学科核心思想及方法的形成过程,注意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来体会。
5、高考试题对学科新增内容的考查
题目示例:(宁夏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高考题)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石英与焦炭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⑷若知上述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其反应热为ΔH      零(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升高温度,其平衡常数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海南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高考题)已知:(1)Zn(s)+1/2O2(g)==ZnO(s),ΔH=-348.3kJ/mol (2) 2Ag(s)+1/2 O2(g)== Ag2O(s),ΔH=-31.0kJ/mol
则Zn(s)+ Ag2O(s)== ZnO(s)+ 2Ag(s)的ΔH等于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新增内容在高考中引起了高度关注,如盖斯定律、平衡常数、物质结构等,很多实验区都涉及到了。
三、针对新课程高考大纲的要求,怎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高考复习方案?
王秀忠老师:
1、高考复习的整体规划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问题,例如复习的依据,当时考纲还没有出来,我们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及预测的可能的考纲制定了整体的复习方案。其中主要考虑了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组织复习的问题,对教材内容如何重新组织的问题等等。相信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推进,高考复习方案也会越来越适合于学生。
场外对话——王磊、杨梓生老师:
2、常见的几种复习方案
1)按照考纲中的五个知识块(元素化合物、概念和理论等)进行复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知识的系统整合;弊端是学生没有现成的复习资料,且不同专题的内容量不均衡。
2)按照教材模块进行复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契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且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复习;弊端是容易走重复的路线,降低复习的时效。
3)按照考纲的主题和教材整合的路线进行复习,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契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复习的时效。
总体来讲,在复习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对于必考内容,是直接按照考试说明的专题进行复习好还是先按照模块教材复习再按照专题复习;对于选考内容,到底系统复习几个模块;对于概念原理知识复习是分开必修和选修,还是打通复习;怎样充分发挥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作用。
吴琼老师:
3、整体复习方案制定的重要性
学生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其状态和心理特点不同,我们既要关注复习的内容也要关注学生的状态,还要关注测评的进度,不同阶段测评的范围、难度也不一样。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复习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不同阶段对知识进行不同的整合。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个性化、有创造性的工作,从上述意义上讲,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复习课教学进行整体的安排。
主持人总结:高考大纲、高考方案以及高考试题的改变都是与新课程的变革相一致的,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考试制度和内容也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工作者,对于高考功能和高考目标的认识一方面要放在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探索其中的命题规律及命题取向,进而有效提高复习课效率及学生的应试水平。
(下 部 )
本讲主题:进行高考复习课教学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研究课标、考纲及教材,二是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策略,三是要关注复习的阶段性,比如知识梳理、能力提升、仿真训练这几个阶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才能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陈颖
嘉宾: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组成员 化学特级教师 吴琼
山东省实验中学化学教师 王秀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刘江东
背景资料:关于高考复习的观点碰撞:
观点1 目前情况下高考还是运用纸笔测验,四省新课程试卷也出炉了,与原来的变化不大。实际上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在高三复习时或多或少都运用了一定的"题海"战术,效果还不错,所以题海战术在高考复习是还是有必要的。
观点2 高考前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是必要、有效的。但我们不主张机械的、单纯的题海战术。无论是旧高考还实新高考,搞题海战术成绩能提上去,不搞题海战术成绩也能提上去。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题海战术可能对老师的备课要求相对较低,但老师受累也很大。我们要想办法解放自己,解放学生。
一、怎样进行不同阶段的高考复习课教学?
不同的复习阶段,学生的训练目的不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梳理阶段的教学策略
在知识梳理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成是一张白纸,那样很容易走重复的路线,也降低了复习的时效,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已有水平真正的把握,才能够帮助他们把知识梳理到位,帮助他们建构起应对高考所需要的知识网络,这其中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需要老师开启自身的智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教学案例:《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复习课
本节课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总结、整合、巩固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技能,强化知识应用,其目的是将具体知识强化和巩固并将其组织化和系统化。课堂主要环节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知识巩固-知识整合-迁移提高。这样的设计是受到化学与技术模块的一道07年山东高考题的启发,其中的情境是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从中可梳理出物质分类、物质性质以及氧化还原等相关知识。授课教师将此题的情境提取出来之后,进行改造,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落实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原理等知识,并将知识具体应用于物质的检验和分离之中,并进一步将氧化还原知识提升到电化学原理。
1)情景创设的重要性
吴琼老师:这节课是知识梳理阶段的一节复习课,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串讲,而是受高考题的启发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梳理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体会知识梳理的必要性,这种方法在这个阶段的复习时非常必要的,创设一个适合复习需要的情境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师的设计重点,而情境素材的选取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高考题,历年的高考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反复论证后确定的,其中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借鉴的价值的。
2)驱动性问题的必要性
刘江东老师:这节课老师非常注意利用高考试题中的情境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点要素,进一步设计好驱动性问题,通过问题是学生逐步形成关于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等知识链,学生会非常有兴趣的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3)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吴琼老师:知识梳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层次,大致可分为这样四类:已熟练掌握的知识;自学能恢复的知识;需要教师帮助整合的知识;需要多角度训练才能整合的知识。
2、能力提升阶段的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燃料电池》复习课
本节课以燃料电池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原电池反应微观原理的动画展示为课堂引入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电化学理论知识解决有关燃料电池的问题。教师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安排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先是引导学生概括出原电池反应的基本知识内容,然后以燃料电池为载体,将学生在这一部分将会面临的可能问题进行变量分析和变式转换,重点帮助学生梳理同一燃料不同介质、相同介质不同燃料的电极反应的分析及方程式书写的思路及方法,既落实了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步的能力提升打好了基础。
吴琼老师:知识梳理阶段和能力提升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知识梳理阶段就可以有一些能力提升的要求,只是这时候老师给学生的还是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有一些思考核体验,而到了能力提升阶段,老师就应该按照高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各种能力方面的训练了。
1)专题设置的重要性
在高考复习的能力提升阶段,我们要重点按照高考的要求拔高学生的能力,这个阶段专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设置哪些专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知识的综合、高考的热点、难点的突破、题型的训练都可以设置专题,帮助学生对知识之间的整合进行复习并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同样这时候我们要关注复习的起点和终点,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选点不能过难也不要过易。
2)习题课训练的必要性
刘江东老师:习题课教学是这个复习阶段必不可少的课型,通过习题课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前期梳理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范围、应用方法、应用策略等。当然,习题的设计和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根据复习的目标及学生的基础合理、适量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设计时可参照下图所示的流程:
3、仿真训练阶段的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氧化还原定量题解题方法》习题课
l        教学设计思路:
l        分析及点评:
教师在创设这节课的问题情境时,独出心裁地以学生的解题过程作为情境内容,目的是从三个学生自然的解题思路中抽取出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共同思维方法。
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这与其知识基础、概念结构以及思维习惯密切相关,在三位同学对自己解题思路的演示过程中,一方面其自身对相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会有更具条理性、逻辑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思维的范例,开阔了思维的角度和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一类典型的对学生进行有关解题策略的元认知的训练过程,使学生深入体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对他们的相关能力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王秀忠老师:这个阶段的习题训练显得更加重要了,但是切忌进行题海战术,教师应该精选学科中核心的也是高考比较关注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训练领会学科的核心思想,理解问题的本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训练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解题技能的提高。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一系列有层级的问题。
2)关注提问的多角度
教师要能够对同一个知识块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不断的巩固方法,提升能力。
3)关注问题的教学价值
要选择学科最核心的、高考最关注的、最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进行仿真训练。
二、如何进行高考复习阶段的集体备课?
案例:《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集体备课
l        备课讨论流程
分析高考试题——梳理知识内容——分析学生水平——梳理不同复习阶段的问题及任务——确定整体复习计划及指导思想
l        备课方法
备课前将试题分析、问题设计的任务分配到每位成员,备课时进行个人主题发言,全员参与讨论,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刘江东老师:集体备课中对复习的内容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讨论策略,避免两种常见的认识误区,一个是过于求全,缺失重点,忽略课标、考纲的侧重点;另一个就是过难,认为难题做得越多越好,越多越能应对高考,忽视了高考试题的整体结构和学生复习的心理特点。
这个备课组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讨论时,通过分析高考试题,结合课标和考纲梳理出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三块内容的复习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方向明确了不同阶段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复习任务,通过这种讨论过程,教师对如何整合知识、怎样进行不同知识块之间的关联、不同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等等都会更加明确。
吴琼老师:高考复习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来解决复习的整体计划。确定复习的内容依据自上而下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方法,以课标、考纲及高考试题为讨论的切入口,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
主持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给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以及复习课教学带来了新的任务,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高考复习课教学都面临着不断改进以适应课程改革、支持课程实施的重任。其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广大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希望教师的实践智慧能够在新课改的园地里逐渐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本专题作业:
请您针对所提供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完成如下任务:
1 梳理出题目相关的知识点。
2 进行改造,设计出1-2道适合您学生的变式练习题。
作业所需素材见本专题“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