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笔记本新手攻略:耳针疗法(有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23:03

耳针疗法

针法灸法 2010-01-23 11:42:51 阅读74 评论0 字号:大中

 耳针疗法

 【概述】

  耳针疗法是以毫针、皮内针、艾灸、激光照射等器具,通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着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以后《内经》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50年代提出的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促进了耳穴疗法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耳廓诊疗技术,不论是临床病例数据,还是科学实验研究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基本内容】

  一、耳廓的解剖结构

                        要熟悉耳穴疗法,首先必须了解耳廓的解剖结构,现列于下: 

  1.耳轮:是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结节:是耳轮后上方的不太明显的小结节。是动物耳尖的遗迹,又称达尔文结节。有的人明显,有的人不太明显。

  3.耳轮尾:在耳轮末端,与耳垂交界处。

  4.耳轮脚:指耳轮深入耳腔的横形突起。

  5.耳轮棘:在耳轮与耳轮脚的交界处,因该处有软骨突起如棘状,故名。

  6.对耳轮:与耳轮相对,上部有分叉的隆起部分。上面的分叉称对耳轮上脚,下面的分叉称对耳轮下脚。

  7.三角窝:指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8.耳舟:是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9.耳屏:是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在外耳道开口的前缘。

  10.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瓣状突起。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2.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一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3.屏轮切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14.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16.耳甲:由对耳屏、弧形对耳轮体部与对耳轮下脚围成的凹窝。几乎占耳廓的大部分。

  17.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18.外耳:外耳道的开口。是在耳甲腔内,被屏遮盖着的空窍。

  19.上耳根:指耳廓上缘与耳根附着处。

  20.下耳根:指耳廓下缘与耳根附着处。

  二、耳廓的血管与神经

  耳廓的前面由颞浅动脉分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而耳廓背面则由耳后动脉支出的上、中、下三支供血,有时枕动脉也供应耳廓背面下1/3部分。颞浅、耳后、枕动脉之间有较大吻合支连接,前后互相穿通,在耳朵上构成了一张血液供应网。

  耳廓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有躯体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有脑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还有交感神经的纤维参加。各类神经分支相互重叠、吻合,交织网状的神经丛,使耳廓与躯体神经、中枢神经有密切的联系。

  三、耳廓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根据《灵枢》记载,手足三阳经直接循行于耳区,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会合,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同样也关系密切。可将耳背分成心、肝、脾、肺、肾五部,如:“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这种分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四、耳穴

  耳穴是指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刺激点。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可循的。一般地说,耳垂相当于头面部;耳舟相当于上肢;对耳轮部下当于躯干;对耳轮下脚相当于髋臀部;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三角窝代表着盆腔;耳轮脚代表横膈,它将耳甲一分为二:耳甲腔代表胸腔;耳甲艇代表腹腔;围绕着耳轮脚一圈是消化道;耳屏为鼻咽部;对耳屏和耳垂是头面部。由此看来,耳朵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这为耳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依据。

  五、耳穴的配方原则

  治疗疾病需要处方配穴,耳穴治病的配方是根据如下原则来定的:

  1.根据中医脏腑理论与经络循行的路线取穴。如肝开窍目,眼病取肝;心藏神,神衰、失眠取心;肾主骨,增生性关节炎取肾;肺主皮毛,皮肤病取肺;肝胆经循行于人体侧面,偏头痛、胁痛取肝胆等。

  2.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如妇科病、生殖系统疾病取内分泌,各种疼痛病取皮质下,血管性疾病取肾上腺,神经系统疾病取脑干、脑点等。

  3.根据疾病部位取穴。如胃病取腹,膝关节炎取膝等。

  4.根据经验取穴。如镇静、止痛取神门等。

  六、耳穴的探查方法

  当机体有病时,在耳廓的相应区会反应点,但到底反应点在这区域的哪一点,应结合探查来确定耳穴的位置,以提高疗效。探查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肉眼观察法:观察耳廓上变形、变色,如鳞屑、水泡、丘疹、硬结、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变异等。

  2.压痛点探查法:用弹簧探针或毫针柄,以均匀的压力,在耳廓相应部位,由中央向周围、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探压,最痛的敏感点就是要找的穴位。

  3.电测定法:采用目前常用的测定皮肤电阻的“良导点测定仪”,测定耳穴的电阻,电阻低的耳穴可通过指示灯、音响、仪表反映出来,即是要找的穴位。

  【操作方法】

  1.毫针法:即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疗法,一般采用0.5寸、1寸的28、30号毫针。先探测耳穴敏感点,经过消毒,然后快速刺入耳穴。大多数耳穴垂直进针,以刺入软骨为度,个别穴位以水平位进针,如交感、耳迷根等。留针15~60分钟,一般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可延长。起针时以消毒干棉球压近针眼,以免出血,再以碘酒消毒,以防感染。

           

       2.电针法:即将传统的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先将毫针分别刺入选定的耳穴,然后将电针仪的输出正负极接于毫针针柄上,在全部旋纽都在零的位置时,启动电源开关,选好频率与波形,进一步调高输出电流强度至所需的刺激量。通电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治毕将电位器拨回零位,再关闭电源,撤支电线,然后起针。电针法临床常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脏痉挛病、哮喘,还应用于耳针麻醉等。

  3.水针法:即将微量药液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穴位的作用,以及注入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共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耳穴封闭”法。以结核菌素注射器配26号针头,吸取药液,分别注入耳穴的皮内或皮下,将针芯回抽,如无回血,则缓慢推注药液,每穴约0.1~0.5毫升。注入后,局部隆起药物肿泡,此时可产生痛、胀、红、热等反应。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双耳交替,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5.埋针法:即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皮内针有颗粒式和揿钉式两种,耳穴埋针应选用揿钉式。用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轻轻刺入所选定的穴位皮内,一般刺入针体的2/3,刺入后再用胶布固定。或直接将已消毒的揿钉式皮内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小块胶布中央,再按揿于耳穴内。一般埋患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3~5天,10次为一个疗程。

 【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者不宜采用,更不宜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严重贫血者不宜采用。

  3.外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采用。

  4.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宜慎用。

  【注意事项】

  消毒应严密,一旦耳廓感染较难治痊愈,因耳廓血液循环差,严重者可导致耳廓肿胀、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故应积极预防。

  【按语】

  本疗法发展极快,方法又多,能广泛为临床所应用,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好、简便易行、花费低廉、副作用少的特点,尤其是采用激光方法治疗,更是简便易行,痛苦少,受到病家欢迎。

  (补充)

  耳针疗法具体参见《刺法灸法学》或《针灸学》针灸技术篇的耳针部分。乃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耳廓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了耳与全身经脉、脏腑的密切联系。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历代医学文献中均有散在记载,民间亦有流传,但未形成系统。50年代以来,通过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临床应用有了突出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系统的针刺疗法。耳针疗法目前已由单纯针刺发展为埋针、温针、电针、水针、穴位离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种方法。治疗范围也很广泛,凡针灸适应病症均可酌情应用,并可用作针刺麻醉。耳针疗法需专业人员操作,非学医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勿自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