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15触摸板开关:成功,从不务正业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1:27:41
不务正业成功学:100%的
成功,从不务正业开始……
根据心理学理论与企业领导人成长轨迹分析,都证明,拥有80%坚实专业能力之后,还要有20%的「不务正业」,才能淬鍊出一位全方位的领导人。交大校长张俊彦尝言:「爱因斯坦若不是小提琴家,就不会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大师达尔文,同时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与工艺家。
纽约有一座新盖机场是贝壳式建筑,采光很好,内部没有什么梁柱,甚至没有横梁。地震时该怎么办?这是根据什么样的力学原理?阳光是如何透进来?」这是明基董事长李焜耀有一次在纽约搭飞机的疑问。回来后,他给自己一个新功课,要请教建筑师探讨这座贝壳机场的建筑原理。
明基集团一年营业额将近二千亿,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与营建有关。为何李焜耀会有兴趣研究机场建筑?每天行程排得满满的他,不只对这座机场有兴趣,对俄罗斯的百年历史地铁也有高度的兴趣。电子上市公司董事长关心建筑与俄罗斯历史,算不务正业?或,另有深意?
李焜耀认为,领导者很重要的智慧就是要懂得将资料(data)转变成资讯(information),变成知识(knowledge),再变成洞见(insight)。最难的就是变成洞见。因此领导者的知识一定要渊博,这有助于下决策的精准。「这些知识来源并不一定是来自于本行,而是由其他领域转过来。」
不务正业俱乐部
温世仁:另一个身分是作家
大前研一:变成「木屐型人」
英业达电子副董事长温世仁更是「不务正业」,他的另一个身分是作家。今年五十五岁的他,规定自己每三个月密集学习一个主题,再以出版做督促学习的压力。最近一个修毕的主题为「台湾青年的出路」,至今已累积二十余册着作。他在一段时间内大量搜集并且研读相关资讯,或者透过上网或录下相关主题的电视节目,研读后将之整理出书。
不只温世仁与李焜耀,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列为「全世界五大管理大师」的大前研一也是「不务正业俱乐部」一员。本身是核子工程博士、尔后学习管理技能的他,不但好读古籍,而且从学生时代就不曾中断过对双簧管的爱好。
大前研一去年六月在新书《工作鸡汤Ⅱ─纵横二十一世纪职场的成功秘诀》中提出「木屐型人」的观点。他认为,要在数位科技时代生存,除了必须具备一项专长外,还必须增加另一项专业知识,成为所谓「木屐型人(日式木屐鞋底有多根木柱,藉此比喻一人同时具多项技能)」,才能有足够的支架悠游于未来社会。「成为『木屐型人』最重要的意义是,纵然不同的专业领域表面看来独立无关,但这些知识有一天会在某处连接,产生加乘效果。」
台湾两股学习潮
热爱阅读:书籍人均出版量全球第二
重回学校:EMBA课程成为大热门
要成为「木屐型人」,竖立新的支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学习。
从书籍的销售数字,可以看到台湾的第一股学习潮。虽然经济不景气超过三年,但没有浇熄台湾人读书的热度。根据诚品书店提供的数字,从民国八十七到九十一年,十一大类的书籍几乎全数呈现上扬。「台湾近十年书市,除了学术与艺术类外,出版几乎都与国际同步。」诚品书店副总经理廖美立观察,读书已经成为台湾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城邦集团执行长詹宏志指出,台湾去年一共出版了四万个品项的新书,虽不及美国、日本及中国大陆,但若以总出书书目除以人口数的人均出版量来看,台湾其实居于全球第二,仅次于近年来以文化创意产业傲视全球的英国。
从EMBA(高阶主管管理硕士)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可看出台湾第二股学习潮。七年前,台大管理学院开设第一个EMBA课程后,白领阶级背书包回学校念书的热度至今不减,目前全台湾提供EMBA课程的大学高达二十多家。
集体学习焦虑感
功利倾向:学习潮以技能为导向
杨基宽:建立风格才是胜出关键
这两股学习潮背后,有两个强大的推动器。
其一,是知识量的暴增。《成功人士完全念力手册》(商智文化出版)的作者布莱恩.崔西(Brian Tracy)指出,人类知识的粗估总量,每两到三年大约增加一倍,知识是以次方增加。而二十一世纪初,人类单一领域累积的知识,每年就会增加一倍。崔西指出,对个人而言,这表示就算只维持现有的能力、收入及工作领域,都必须每两、三年就让自己的知识增加一倍。如果个人知识增加的速度,跟不上这领域总知识的成长,就极有可能被淘汰。
其二,工作复杂度的提高,也直接引发对跨领域人才的需求。政大智慧财产权研究所连续四年承办经济部「跨领域科技管理研习班」,所长刘江彬指出,一百二十个招生名额中,高达五成是科技背景,想寻求智慧财产权法律知识与管理知识的人才报考。工程师没有美学素养做不出有创意的手机或笔记型电脑,管理人员不懂技术,不易推销产品,学校只好又回过头来以学程等方式,补充人才在跨领域知识与训练上的不足。「人类最早是全人学习,近一个世纪因知识太多才越来越专;但一九七〇年代之后,重回过去跨领域学习的呼声再起,因为分科太细已不符未来世界的需求。」师大工业科技教育系教授蔡锡涛说。
不过,从台湾的热卖书籍,仍以各种成功经验的财经、语言学习与EMBA等专业阅读为主,可以看出台湾仍是典型开发中国家的书市─功利倾向较重。
「台湾上班族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有skill(技能),没有style(风格)。」一〇四人力银行总经理杨基宽观察。skill只要时间投入就能获得,却不能产生附加价值,因为没有差异性,style才是最后胜出的关键。「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女神,却拥有一项致命的缺点─没有人要相信祂一样。」杨基宽认为没有style的主管或project leader(专案领导人),不易获得同伴的认同,做起事来就会事倍功半。
杨基宽经营一〇四人力银行多年后观察,近十年来台湾上班族技能与个性成熟度虽有提升,可惜十分缓慢,原因是十年来台湾上班族几乎是在顺境工作;然而,个性与判断力的成熟,却要靠在逆境中学习,以及比别人吸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以及经常思考的习惯。「当大家发现一直投入于skill的提升,譬如拚命投资自己学语文、学企管,回馈却有其极限时,会发觉要增益的不只是skill,而是style。」杨基宽将之定位为职场工作者的「个性竞争力」。
「个性竞争力」可以是修养、知识广度与判断力的综合体,决定一个人在未来职场再成长的capability(潜能)。
知名打击乐音乐家、现任中正文化中心主任朱宗庆,两年前重当学生,跨领域报考台大管理学院的EMBA。
在大学教音乐二十一年,嘴巴一张,就能讲个三、五个钟头的朱宗庆,为何再学习的范畴,要跨到学习商业社会的ABC─管理会计、管理经济?
跨越自己的限制
朱宗庆:从音乐家变成艺术管理人
周淑媛:从精算师跨行到人资领域
七月份才刚率领乐团到俄罗斯演出的朱宗庆,一辈子都在当音乐家,但是近年蜕变为艺术管理人的过程却面临瓶颈。他形容艺术家的性格说:「过去的我是为了理想,即便卖了房子也在所不惜……。过去我们碰到问题总是怪别人,社会的错,国家的错,很少反求诸己。」
然而,跨入数字领域的初期,他曾经很痛苦,自己要变成拿着电子计算机的音乐家吗?「我不断质疑自己为何要来台大商学院上课?是否错了?」朱宗庆说。一年过后,朱宗庆进入另一番境界:「我领悟到,我的理想不能被埋没,但是营运效率可以更要求,譬如利息成本是否太高等。」
朱宗庆在台大EMBA的同班同学池启瑞,也有类似的收获。不同的是,池启瑞的身分是医生,他是中和龙佑医院的院长。这是一家和友人共同经营的地区医院。从医生到院长的过程,池启瑞也面临到瓶颈:「以为有赚钱,事实却非如此。最糟的是,还找不到原因。」自修仍未能找出问题后,池启瑞决定跨领域学习管理。如今,池启瑞学到最多的即为用财务数字找出管理的死角,「要谈任何问题前,一定先把报表跑出来。」而两年来,池启瑞从财报抓出的「虫」,实际让医院省下两成的固定成本,「可以改进的还有很多。」他说:「医生这个行业是很封闭的,跨领域学习可看到非医生领域的观点 ,更何况健保制度下,越来越局限医生的发展。」
美商惠悦(Watson Wyatt)公司副总经理周淑媛,五年前就已跃居公司首席精算师,是外商退休金精算顾问中实务经验最久的精算师,拥有一个人人艳羡的金饭碗。然而,周淑媛笑着说:「我和我的上司都很清楚,如果每天还是只做精算工作,我的生涯走到四十岁,就会自请了断。」
因为退休金精算长期与客户的人资部门互动,兴起周淑媛对人资领域的兴趣。五年前,在公司的全额补助下,她到哈佛企管学院及史丹佛商管学院进修。
精算师的训练是要非常精确,因为保单算错,客户这项产品可能就是由盈转亏。也因此,周淑媛形容多数精算师的人格特质都很无趣,「他会需要一个框框,才有办法做事。」然而,她所跨入的人资领域,却是难有明确步骤与流程的领域。「这一点都不logical(合逻辑)!」是她由精算领域刚转往人资领域最常冲口而出的一句话。老是陷在黑/白,0/1(全无或全有)之间无法找到出路,后来慢慢抽离精算师的思维,思考「原来人的管理是一种艺术,灰色地带有时很有道理」,两年后才逐渐用两种不同思维去思考问题。今年暑假,因为周淑媛是全亚太区少数跨领域成功的经理人,还被邀请为亚太区经理人分享她的心路历程。
根据心理学理论,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知识的激荡,的确能启迪一人心智潜能、淬鍊出更高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及创造力的好方法。「创造力来自两元的联想,好比发明印刷术的人,是从两个不相关的概念结合而来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郑昭明说。
先拥有「主体性」
王荣文:出版专业让别人愿意对话
林百里:以感性右脑辅助理性左脑
跨领域学习能让自己跳出专业带来的束缚。不过,它有其条件性,否则就真会沦为「不务正业」。所谓的条件性,指的是「要先拥有主体性。也就是说,先在自己专业拥有一席之地,再跨出去求广。」国内最早提出跨领域以追求创造力教育理论的吴静吉说。吴静吉的说法,跟大前研一「T型人」的说法不谋而合─除了深耕自己的专业,「往下」发展外,也要注意「横向发展」,透过自己的位置,与其他领域的人交流,甚至一起工作;要能够从对话习得别人的know-how(关键技术),就要透过跨领域的接触。
远流出版社发行人王荣文经常透过做社会公益,增加自己接触不同领域顶尖人士的机会。「这样才有机会跳脱自己的专业,也是很好的跨领域学习机会。」目前担任人本教育基金会及中央社董事的王荣文说。而在跨领域学习时,别人为何要被他学?「别人愿意与我对话,是承认我在出版界的主体性。」认为自己是透过阅读以及与别人对话学习的王荣文说。
统一超商总经理徐重仁举毕卡索的例子说,毕卡索青年时期的作品,目前仍大量收藏在祖国西班牙巴塞隆纳,其中多数是素描、临摩别人的作品,没有经过这一阶段主体性的建立,到巴黎后大开眼界的毕卡索,不可能有产生新风格的毕卡索。徐重仁自己也是在建立7-Eleven成功经营模式后,小从参观日式博物馆入口的一盆花联想到不同文化特质,到大自然花草虫鱼的颜色变化与女性服饰的相关性,都能撞击产生新的体悟。
朱宗庆也有类似的体会。「在我们学音乐来说,也要先求准,再求不准。」朱宗庆说明要能完全掌握音乐之后,才能进一步求节奏与情感的『变化』,而不是先不准,再准,为求变化而变化。
而拥有主体性之后,对跨领域学习的掌握程度,也就更有把握。
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的主体是台湾第九大企业的负责人,商界之外,他的收藏家身分也有一定的分量。他所收藏的张大千画作质与量,少有人能与之匹敌。在位于桃园林口的广达电脑总部广雅轩,就藏有张大千的骨董字画数十帧,镇日耗费左脑带领广达千兵万马在全球抢单,每日工作之余,却能立刻转换情绪,只身悠游于张大千的古典水墨当中。「电子业者并不是『科学怪人』,下了班也有感性的一面。」林百里尝言道。
连广达研究所设计草图都亲手绘制的林百里,常常自认为自己还是一名研发工程师。而要因应不断推陈出新的笔记型电脑设计,林百里右脑的感性思考逻辑,也经常会跳出来协助硬邦邦的工程师进行产品设计。就有一位代工客户曾指出,有一次,当他与林百里讨论起笔记型电脑两个USB(万用汇流排)接头应该怎么摆时,林百里竟脱口而出︰「就像是美女图中的美女,双手这样子摆的时候最漂亮。」就是林百里能够跳脱出严谨左脑理性训练的工程师思维,而能让广达从OEM(专业代工)走向ODM(设计代工)的重要舵手。
依兴趣锁定学习
白崇亮:念神学有助于公关工作
大前研一:五年就能够学有所成
跨领域学习就是扩大一个人的学习能量,这在知识过时性加快的二十一世纪,保有学习的能量是最可贵的资产。然而,一个人一天就是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但知识却是以次方的速度增加,如何选择学习的目标?才不会发生资讯焦虑症?依循兴趣而行,是过来人的修习心法。
毕业于台大机械系的奥美整合行销集团董事长白崇亮回想自己三十多岁时,曾因为对人感到相当好奇,在偶然的机会下,跟着一位荣总的教授,在病房进行为期一年多的心理谘商与家族治疗。五年前,同样是因为对人的好奇,当公司付费让他到国外进修三个月的机会出现时,他选择到加拿大念神学与伦理学。至今回想,白崇亮觉得对他尔后从事与人高度相关的公关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拿到EMBA硕士学位后,池启瑞要从医学领域,跨入另一个学习领域─日文。他体认:「学日文可以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五十七岁从麦肯锡顾问公司退休后仍然不间断学习的大前研一,给现代职场工作者的忠告:「除了成为数学天才是不可能的任务外,不论任何年龄,只要五年都能学有所成。」
功成名就的人仍孜孜不倦,你的学习计画准备好了吗?
延伸阅读:从爱因斯坦的脑,发现脑袋越用越好
跨领域学习,不同专业撞击,为何是帮助成长的最佳途径?科学家从爱因斯坦的脑,证明上述说法。
一九五五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过世时,当时负责验尸的医生扥玛斯•哈维,悄悄的把爱因斯坦的脑取出,经过固化处理后解剖成两百片,作为大脑研究的基础。当时显微科技及电子扫描技术还未完善,只知道爱因斯坦的脑袋比一般人重。一九八五年,一位加州大学的神经学家玛利戴蒙才有革命的发现。他发现,爱因斯坦大脑左半球顶叶皮质内的神经胶细胞,亦即主管高级思维活动的整合中枢比一般人多了73%。
人的心智差异,本质上是脑的差异。根据玛利戴蒙的研究发现,神经胶细胞的多寡绵密,则与一个人的受外界刺激的程度与频率有关。人出生时,脑内神经元细胞约有一百亿个,这数量变化不大,但神经元与神经元中间的桥梁──神经胶,则是可透过外界的刺激、思考而越筑越密,增长最高时每秒甚至可生长至一兆条,但是没有接上线的神经元则会死去。
因此,学者逐假定神经胶越多,神经元的功能越能充分发挥。而神经心理学家也经由对白老鼠的实验证明,学习和经验会导致脑部神经胶的产生越来越多,置身于积极的、营养的、刺激的和互动的环境中,将可使心智能力越开发越多。也就是说,脑袋是越用越好。跨领域的学习,有助于脑神经胶细胞的刺激。
正因为如此,学习可藉由经常接受外界、正面的刺激来增加智力的理论,目前也被广泛用于幼儿认知学习等心理学领域。(文?黃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