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s wifi:地趟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7:14
 
 地趟拳    地趟拳 地趟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也称地功拳,因套路多由跌扑滚翻组成,故名。地趟拳的特点主要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来诱敌入彀,败中取胜。地趟拳腿法奇猛,腰身柔灵,跌法巧妙,随机就势,攻防中讲究形退实进,下盘进攻,站着能行拳,躺着能走势,躺着练滚着打是地趟拳的功法特点。因此,在训练中身体每个部位都与地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练习地趟拳对发展人体各部位肌肉力量,提高各关节的灵活性,对神经与肌肉的协调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目录 [隐藏]

地趟拳-历史渊源

       

地趟拳在古代盛行于山东省一带和江南地区,

地趟拳至近代则远播各地,特别是河北省和四川省还出现了许多高手。关于地趟拳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在醉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区别是醉拳以醉形进行摔跌,而地趟拳只有摔跌而无醉形;另一说是各种拳术都掺用摔跌动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动作为主,古称“九滚十八跌”,俗称“就地十八滚”等。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载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说法,可见地趟拳的产生历史很久。《纪效新书》 载有 “ 滚躺刀”、“ 滚躺双刀”、“滚龙枪”等,都是用摔跌动作以克敌制胜的。

 

流传于山东省的地趟拳中,有华东拳(三路)、百马下山(二路)、十六腿与对打(二人相对练习)等招式,据说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实际上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而醉八仙拳则是取名予八仙(汉钟离韩湘子吕洞宾、曹园舅、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铁拐李)的八种招式而成,这八仙相当于日本的“七福人”(日本民间守护神),每一位仙人都有其特殊的醉态,而这些姿势即被改成醉法的招术,由此醉八仙拳中,有些姿势才相当困难,如凌空翻转或单手手倒立等招式,在学习上相当困难。不过地躺拳的拳法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地上翻滚,有些招式也包括一般拳法中击打、脚踢等技术。此外,这一门派的打斗招式,除了使用拳法之外。也有同样在地上翻滚进行的地躺单刀地躺双刀地躺九节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趟拳列为武术比赛项目,深受人们喜爱。

地趟拳-风格特点

       

地趟拳的特点主要是以跌扑滚翻的摔跌动作来诱敌入彀

地趟拳败中取胜。例如,摔跌动作有翻身楔(单手直臂支撑全身倒立,用身体砸向对方)、鲤鱼打挺(两脚蹬地跳在空中;仰身平衡,两腿交叉蹬直,挺身,以便用两脚蹬倒对方或用两大腿里侧冲倒对方)、地趟绞剪(分为3种,上风剪用腿击打对方头部、胸部,中风剪击打躯干、腰部,下风剪扫打腿部)、抢背(上体前倒回手搂抱对方腿部,再借滚翻惯力用腿击打对方)、前滚翻(倒地翻身楔打)、后滚翻(两手扶地用脚后蹬对方),等等。

 

技术特征和注意事项
地趟拳的打斗技术,除了打击法之外,多半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击倒敌人,而予以擒拿(控制对方的关节)。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当敌人发动攻击时,突然在敌人面前倒地,使对方惊吓,利用其分神的时候,马上转守为攻。若想达到此一目的,自己的身体必须相当柔软,且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在实际打斗上,与敌人之间的距离、出手时间和机会。都是很重要的因索,稍有差错,就会遭致败北,甚至身亡。

地趟拳-训练方法

       

正确的学习步骤和方法,是迅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地趟拳的学习一般说来可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学习地趟拳的基本动作
地趟拳是以跌扑、滚翻等攻防性较强的技巧动作为中心内容的,因此学习掌握跌扑、滚翻的基本动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首要的。

第二步:学习掌握套路动作
地趟拳除了滚翻、跌扑动作以外,还有许多手法、步法、腿法动作。要认真学会每一个动作,搞清楚它们的运行路线、动作规格、动作要点及技击含义,这是练好套路的重要基础。动作的运行路线规格,关系到动作的方法是否清楚、合理,姿势是否正确、协调。能否做到“形似”,这属于动作的外形;动作要点的掌握,则关系到动作能否更高、更轻、更巧、更有力,质量达到上乘;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动作的技击含义,会有助于加快掌握动作的进度,提高其速度、劲力、意识和准确性,增强防身自卫的本领,进一步达到“神似”。

第三步:反复练习重点动作

地趟拳
套路中的一些重点动作,往往对整个套路的质量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初步掌握全套动作后,集中精力,狠抓这些关键性动作。如连续旋子转体接翻身背摔,要高而飘,衔接紧密,连贯流畅l第一段的左右勾挂踹踢,要发力迅猛,力点准确;几组腾空背摔接鲤鱼打挺,不但要腾空高,摔得轻巧,打挺起身迅速,而且特别要强调用力恰到好处,动作之间无一丝停顿,以及第四段的连续翻绞、头转等动作。

 

第四步:加强组合动作练习

组合动作练习,是由单个动作向整套动作过渡的重要环节,是高质量完成套路动作的保证。通过大量的组合动作练习,在进一步提高单个动作熟练性的同时,使单个动作在组合中的运用能力得到增强,以保证动作的质量和连贯性。

第五步:分段及整套练习
分段练习是为了能够以充沛的体力作保证,通过反复练习,在增强组合与组合的衔接连贯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为整套演练的节奏安排奠定基础。整套练习既是对前四步练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在高层次上对训练的加强。通过整套练习,使专项耐力得到增强,获得圆满完成全套的能力;安排并熟练处理全套的节奏。使整套动作既连贯紧凑,一气呵成,又有轻重缓急,有张有弛。根据整套中出现的问题,再针对性地运用前几个步骤加以解决。能够按照以上步骤进行练习并达到各自预期的目标,地趟拳就基本上掌握了。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想达到更高水平,还必须不断练习。

学练地趟拳,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加强长拳基本功的训练
地趟拳是以长拳动作为基础的,长拳中柔韧,腿法步型步法跳跃等基本功,同样是练好地趟拳所必须的,它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趟拳的水平。必须经常进行长拳基本功的练习,并把长拳套路练习和地趟拳练习结合起来进行。
2.需要加强一般及专项素质训练
套路中大量的翻腾跌扑动作,快速、灵活、有力的技术要求,都决定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地趟拳的重要保证。因此,进行一些必要的身体素质训练,提高力量速度弹跳耐力、灵敏、柔韧等一般和专项素质,能够使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速度、力度、高度和幅度得到加强,增强完成整套动作的能力。
3.循序渐进,因人、因地制宜
这套地趟拳动作难度大,强度大,要求高,在学练过程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慢到快,先易后难,逐步加量,稳步提高。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蛮干。要因人、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删减动作,降低难度。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加强训练中的保护,以防造成伤害。
4.进行一些辅助训练
以实物为目标,进行手脚的击、打、踢、踹等方法的练习,以增强功力,提高动作质量和实用效能。

地趟拳-动作详解

       

一、基本动作

地趟拳

 

1.前滚翻
①预备姿势。(如图1)
②上身逐渐向前倾斜。(如图2)
③右手掌着地。(如图3)
①~③向前翻滚。(如图4~5)
⑥利用翻滚的余势跃起。(如图6)
动作要领:翻滚时要注意头部不能着地。翻滚时要象皮球滚动一样,不能碰掩身体,此外也须练习以左手着地的姿势。

2.后滚翻
①预备姿势。(如图7)
②向后蹲下。(如图8)
③上身向后侧。(如图9)
④~⑤双脚同时蹬地,往头方向伸出,向后后翻滚,(如图10-11)
⑥利用翻滚的余势跃起。(如圈12)
动作要领;与前躺滚相同,身体要象皮球一样滚动,不能伤及头部,所以必须缩紧下颚,两张开,以双拳来保护头部。

3.横翻转(一)
①身体伸直,仰卧在地上,双拳抱紧头部。(如图13)

地趟拳
②向右翻滚。(如图14)
③保持同样伏地的姿势。(如图15)
④继续向右翻滚。(如图16)
⑤翻滚一次。恢复原来仰卧的姿势。(如图17)
动作要领:
翻滚时要象滚动的圆木一样,把身体向侧方滚动,同时要以双手来保护头部,也可以练习向左翻滚

 

4.横翻滚(二)
①双手手掌着地,两臂仲直支撑身体,双腿并拢伸出,以脚尖来支撑身体离地。(如图18)
②右手离地,向上挥动,以左手单手支撑身体,把上身转向右侧。(如图19)
⑧右手挥动180度后,在身后着地,以双手和两脚来支撑身体重量。(如图20)
①左手离地,向上挥动。(如图21)
⑤左手挥动180度着地,恢复原来姿势。(如图22)
动作要领:
①的姿势与一般的“伏地挺身”相同,不只练习向右翻转,同时也要练习向左翻转。

二、实战技法

1.前滚踹脚

地趟拳

 

①预备姿势(右脚向前踏出,采取防备姿势)。如图1
②身体向前倒地翻滚。如图2
⑧翻滚的同时,以右脚(或左脚)外侧(空手道的脚刀)由下往上踢出.如图3
④利用右脚踢出的余势,迅速站起。如图4
动作要领:当一脚踢出时,要把另一脚缩紧,以免失败时能迅速做第二次的踢脚动作。

用法解说:
①当敌人持刀从前面攻击头部时,可以先行倒地,躲开敌人的攻击,同时滚翻接近对方。
②趁机踢敌人的腹部,此时要双眠盯牢对方,准备随时闪开对方的武器

2.后跌蹬脚
①预备姿势(右脚跨出一步,采取防备姿势)。如图5
③随即把腰部朝后倒地。如图6
③上身往后倒,同时右脚踵往上方踢出。如图7
①利用踢出的余势跃起。如图8
动作要领:
身体往后倒时,下颚必须缩紧,不能伤及头部。

地趟拳
用法解说:
①当敌以拳头或武器攻击时,可以双手交叉挡住。
②但如果对方力气很太无法招架时,顺势倒地,趁
机出腿踢打对方。

 

3.侧跌横蹬
①预备姿势(左脚向前跨出一步,做出预备姿势)。如图9
②把重心逐渐移到右脚上,腰部降低。如图10
③以横向的姿势倒地。如图11
①以左脚脚侧(空手道的脚刀)由下向上踢出。如图12
动怍要领:左脚踢出时,右手必须着地,保持身体稳定。
用法解说
①对方手持武器或是毫无惧色时,一面闪躲其攻击,一面接近对方。
②迅速倒立,从下以脚踢击对方。

4.滚剪腿(一)
①预备姿势。如图13②上身向前倾倒,双手以两肩同宽撑地。如图14③以双手支撑身体,双脚向右手外侧前方挥扫。如图15
①左右脚以大幅度在上方交又挥扫。如图16⑤上身向右扭转。如图17动作要领:一切动作必须非常迅速,同时双手要配合各种动作,很自然的移动。
用法解说:
①当敌人袭来时,上身迅迎倒地,以双腿挟住对方的双脚。
②同时翻转身体,以交叉双腿的方式来绊倒敌人,交叉的方向,可以任意把敌人往前或往后绊倒。

5.滚剪腿(二)

地趟拳
①上身向前弯下,两手掌着地。如图18
②以双手支撑身体,双脚并拢,迅速从双手之间向前滑踢出去。如图19
③右脚上举,与左脚成交叉状,同时把上身转向左方。如图20
④当右脚在左方着地同时,上身也向左翻滚,形成扒地姿势。如图21
动作要领:动作要精确敏挫。

 

用法解说:
①当接近敌人或被敌人击倒时,迅速以双腿挟住
对方的两脚。
②~③的动作是根据杠杆原理,利川全身翻转,以双腿来绊倒对方。

地趟拳-当代好手

       

赵长军

赵长军1960年10月生于西安市,回族。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武术总队总教练及中国西安赵长军武术学院院长。1966年(六岁)拜民间武术家袁润生为师开始习武,1968年拜民间武术家张俊德为师,十岁进入陕西省武术队,从师于白文祥马振邦,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1972年,赵长军第一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以出色的表演获优秀奖,引起武术专家的关注。1974年赵长军首次随中国少年武术团访问日本,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国家体委的嘉奖,被称为“少年武术外交家”。从1978年到1987年,赵长军凭着过硬的武功和超人的毅力,十次荣获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个人全能冠军”,夺得金牌54枚,成为中国武坛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十连冠”和“金牌大户”。由他演练的“地趟拳”“刀术”和“棍术”,以其独有的风格被人们誉为“赵氏三绝”。从1980年起,他还成功地主演了数十部(武打)影视(剧)片,并兼任武术指导。1987年退役后,赵长军创办了武术学校,并且把“全面优化加特色,创办一流武术院校”作为办学的奋斗目标。赵长军曾多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4年,赵长军以武术界唯一一名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入选“建国四十五周年体坛45英杰”;1995年赵长军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华武星”称号。1996年赵长军当选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醉拳  

醉拳总介

 【简介
  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术。这种拳打起来,很象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即玉环醉步,鸳鸯脚)、“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路,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实际上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拳经要决曰:“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停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绳,翻猛虎豹转疾雏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醉拳,是根据水浒好汉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醉打山门等醉酒时的技击方法演变而成的。其拳法讲究形醉意不醉,意醉心不醉的运用纲领,其招法:摔打、推拿、跌扑、翻滚、窜蹦、跳跃。既充满了形体艺术的美感又不失技击实用之特点。
  【具体介绍
  配合
  醉拳技法讲究眼、手、身、腿、步的配合。眼法有视、瞧、;手法有点、盖、劈、插、刁拿、采、;身法有挨、撞、挤、靠;腿法有勾、挂、盘、剪、提、蹬、弹、缠;步法有提、落、进、、碎、击、碾、盖等。其跌扑滚翻的内容有“鹞子翻身”、“小翻”、“拔浪子”、“单提”、“折腰提”、“鲤鱼打挺”、“抢背”、“扑、虎”、“窜毛”、“盘腿跌”、“剪腿跌”、“栽碑”、“扑地蹦”、“跌叉”、“磕子”、“乌龙绞柱”等。
  练习醉拳要求达到神传意发,手捷眼快,步碎灵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醉拳在外形上东倒西歪,醉形逼真,但要求做到拳谚所说的“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暗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武术的技击要点。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要求都较高,而且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醉拳一直被列为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在历次武术盛会上这个项目深受人们欢迎。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寓藏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的象形拳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套路
  醉拳内涵极为丰富,仅醉拳套路即分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及“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等。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实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的表现性。醉拳看似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毫无规矩可言。实则不然,武术讲求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在醉拳中也不例外。倘若没有武术规矩,其又真正成了醉汉,又何处谈为武术功夫?醉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严守醉拳规矩的,其飘逸、洒脱的动作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而体现的高度熟练化而已。
  手型
  醉拳的手型主要有:拳(四平拳、端杯拳)、掌(柳叶掌、自然掌)、勾(五指勾)及指(酒瓶指)。手法主要有点“掐、扣、冲、劈、砸、推、摔、砍、捅等。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提膝步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提步、落步、碎步、出步、碾转步、插步、盖步、旋转步、梅花步及随形步。腿法主要有弹、蹬、踹、勾、缠、绞、挂、扫、截等。肘法有盘、顶、挑、摆、砸等。膝法有顶、撞、跪、格等。此外,醉拳的眼法、劲法、身法及桩法也颇有讲究。
  功架造型
  醉拳的功架造型多为半倾半斜,以倒非倒,以倒取势。常在重心失势间变化动作,来防御对方,攻击对方。醉拳身法常以来、合、外、降、拧、转、旋、摆和前俯、后仰等变换。劲力上通过站、带、缠、弹等体现出如痴如醉、狂放不羁的风格。醉拳利用掀脚拨跟来表现踉跄醉态,并施展挨、撞、挤、靠等肩、胸、背、胯的技击方法。醉拳还有“上盘百枝摇,中盘如铜鼓,下盘似生根”的说法。眼法讲求迷惑对方,主要有视、瞧、瞄、瞟、痴、乜等。桩功分为静桩和动桩等两种。静桩又有开立桩,马步桩,提膝法;动桩有拧转桩、晃摆桩等。桩功最大特点是要求脚跟拨离地面,脚掌着地。
  醉拳从形态上,主要可分为斟酒、初饮、微醉、颠狂醉、烂醉及醒酒等几种醉形、醉态。醉拳有不少是跌扑滚翻动作,如扑虎、栽碑、头翻、侧空翻、后空翻、摔盘,双飞爷与跌、旋子转体360度、金绞剪、鲤鱼打挺、乌龙绞柱等。
  醉拳的技击特点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并在技击中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意气相配,克敌制胜。实战战术讲求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
  醉拳虽然好,但要学练好醉拳并非朝夕易事。首先要有良好的武术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再有要结合醉拳本身特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练,形成一个滚动良性循环;学习---训练---提高的轨迹。  醉拳-分类  醉拳分南北两派,北方是“鲁智深醉拳谱”,南方是“醉八仙”相传黄飞鸿曾得真传。
  醉拳-鲁智深醉拳
  鲁智深醉拳是流传于民间的“醉拳”类之一它与其它的醉拳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一般的醉拳大多以“翻滚跌扑”的技巧动作为主,而此醉拳虽也注重跌扑但却不落俗套;其风格讲求实用,取醉只形以惑敌,其每招每式皆重技击,其套路短小精悍,无虚势花架,刚柔相济,攻放合一,避实就虚;逢空既打,且拳出迅猛,起落轻灵,可为醉拳中的精品。
  每招每势皆重技击,决无虚势花架。
  (一)只手擎天 身体直立,面向正前方,双手垂直,然后进前两步,左手握拳,向后翻转,挽一大圈,至正前方时拗至腰际护腰,拳口向外,掌心向上;同时右掌先向下一捺然后用力向上托起。
  (二)翻天手 依上势,转身向右,左足下蹲,右足成垫步。在上之右手向下按,护腰之左拳变掌向上托去,次为上袅下护之势全身向正右方的上体略前倾右掌至裆间,紧护服部。
  (三)分水犀 依上势将左足移转直立,右足绞只至前面,同时两掌相合,平至胸前然后蓄全力于掌,身向左旋至面向正左方时,两掌向左右斜上方猛力分去,此时全身向左方,右足前躺直,左膝略屈。
  (四)躺腿后擂拳 依上势向右腾开一步,不待步口踏实,双掌下按,身体纵起两足凌空,然后乘全身下落之势,趁势将左拳撩过护胸,右拳向后用拳背擂去。
  醉拳
  醉拳
  (五)双劈掌 依上势将左手向斜上方扬起,随即收回,乘势以手按地,右足既移,足尖向右方立直,同时左足亦以后拖出踏与正右方,上身此时亦转向右方,左掌再向斜上方一袅,右掌向下劈,然后右手上袅左掌下劈势。
  (六)迥龙拳 以上势用滑步连进二步,同时左拳前冲,右足再前,左足再后,成为绞花步,乘势将左拳向右横擂,至右肩处,上身从右转向左后方,同时右拳亦向外侧横击。
  (七)怪鸟搜云 此外跌扑之势,身卧地上,手足并用。依上势先将左足踏开一步,双拳同向右方技去然后翻身反扑,肩背着地两手先在当面挽一大花,而两足随之而运动,左足随右手,右足随左手,向相对方向挽花做搜踢势。
  (八)铁牛耕地 以上势搜踢至两匝为度,至终了时,两肘用力点地,全身乘势上跃,待两足落地时,左足绞只至右膝成为绞花步,上身向前倾,左拳收至腰际右拳猛立下击。
  (九)抢步钉子手 以上势转身直立面向正前方,左足抢进一步,右拳前冲,左足踏实,右足在向前抢进一步,左拳同样前冲。但此拳与冲拳稍有出入,彼则用平拳,此则用虎爪拳着力与指骨,彼用金臂挺直此则用申直小臂。
  (十)青龙露爪 以上势两钉子拳之后急将右足提至正右方,同时全身旋向正前方成为正前之右侧弓步,再转身之际,双手挽一大花至前方时双手交叉于胸前,左内右外,然后右手向上袅,左手向下斩。
  (十一)黑虎攒心 以上势右足踏稳,左足上提于右膝弯后,上身转向正右方,足成偷步,同时右掌翻下握拳抽回护腰,同时左拳乘转身之势在肋间挽一小环,然后向正右方猛力冲击,拳口向下。
  醉拳
  醉拳
  (十二)白鹤亮翅 以上势收回左拳护腰,乘势将左足向前踢一寸腿,同时右拳在向前发一冲拳。寸腿踏实后即向右腾一步以左翻身至正前面成为马步,右拳平肩左手向旁发一侧拳,头与掌同方向,
  (十三)怪鸟搜云 此与第七路完全相同,以上势收回左拳,全身以右下侧扑,右肩尖着地时略一翻滚,使肩背完全着地,然后动作,其余手足之搜踢等势。
  (十四)通天炮 以上势双肘着地全身上跃至约一人高,落地后将身往下一沉,双肩同抱胸际待下沉定盘后,然后左足踏斜前方成为左斜侧弓步,同时双拳即向上冲去,身向左方斜。
  (十五)流星拳 以上势将右足拖上一步,翻身向后,在翻身之际两拳起一大花及至正后方时左足向上提起,膝平与脐,先用右拳向左肩一冲,左拳向下斜一压,然后右拳向下斜发擂,左拳向斜上方横擂。
  (十六)单飞腿 以上势先将左足踏实,两拳收回护腰,以左转身至正右方时,右拳先前冲,急收回乘势将右腿向前弹起。
  (十七)双手托天 以上势将右足踏实,既向右方腾开一步,同时将全身移向右斜前方,足成右斜弓步此时双手掌心下按,然后翻掌向上,猛力向上托去。
  (十八)铁牛犁地 此与第八路完全相同,以上势先起一飞腾步使全身凌空,及其落下时成绞花步,左拳护腰,右拳向下冲击,一切动作同第八路。
  (十九)鹞子翻身 以上势将右拳猛力下按,同时两足尖亦同时蹬地,乘势上跃全身凌空,两手先向右鼓动,上身向后仰,以左翻身至原起出落地,此即全身之旋风也。
  (二十)左右劈风 此为收拳之势,以上势待旋风翻至正面之后,两足落地,踏为正前面之马步,同时两手握拳向怀中收抱,待上体挺直时,两拳即向左右平击,拳口向前,拳心向下。    醉拳-醉八仙
  “ 醉八仙”出自民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性,“醉八仙”的技击特点,在于寓拳法于醉形中,似醉非醉,以醉态、醉意来迷惑对方.以“拳无拳,意无意,无拳之中是真意”为其宗旨,做到醉中藏法.法法似醉,形醉意千醉,步醉心不醉。“醉八仙”的动作要求忽左忽右,行踪飘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癫,步法东扯西牵, 拳法刚柔相济,快速灵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对方击败。“醉八仙”在战术上,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
  近年来“醉八仙”逐渐演变成了醉拳, 但“醉八仙”的一些实用技击散手在民间流传尤是广泛。练习这些散手既可锻炼身体,培养意志, 又可陶冶人们的性情,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醉拳谱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颈儿,曾触北周巅,两肩谁敢与周旋。臀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抵柱,掌为风烟。膝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损。披削爪掌,肩头当先。身范儿,如狂如颠;步趋儿,东址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迹,打成个锦冠顾天。
  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安。让来让去,得他便。虽则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神仙。膝儿起,撇两边,起时最忌身手便。牵前踏步,带飞推肩。
  醉拳
  醉拳
  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披手披脚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两手如矢,也须要直利牵拳。反后步,要身偏,偏时要闭阴囊现。从上劈下,石压山巅。
  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重敲轻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裹,也须要,插掌填拳。鱼鼓儿,咚咚填,打时谁知扫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迁。
  曹国舅,酒醉仙。手儿里,拂尘翩。直臂横肘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身步齐进,也须臂膊浑坚。顶肘开,顿肘填,坐时谁知身坐连。臀肘右下,左臂身旋。
  何仙姑,酒醉仙。铁爪篱,怀中见,上爪下爪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指上爪胜铁鞭,爪时谁知血痕见。长伸短缩,通臂如猿。
  蓝采和,酒醉仙。兜的是,花篮艳,上勾下挽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蜻蜒点水,也须要,搬开争先。眼儿紧,望下边,望时只怕腿尖现。挽拳挽脚,里进填拳。
  张果老,酒醉仙。拿的是,铁栗片,拿来拿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金丝缠洗,也须要,骨反筋偏。身窈窕,采摘坚,采时离托人前面。拿拳拿掌,后手紧拈。
  铁拐李,酒醉仙。倒戴的,金刚圈。左投右撞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黄莺磕耳,也须要,脚管肩先。脚儿弯,好勾臁, 勾时郑重人后面。翻身进步,身倒脚掀。
  一、劝酒换杯式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两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目视正前方。
  2.承上式, 右脚向右侧横迈出一步,上身向前向右前移, 右手做持杯状随之向右前方伸做劝酒状,左手自然按于腰间, 随右手行。
  3.上动不停, 重心继续向右前方移,同时右手运用寸劲猛地前击,目斜视右前方。
  4.上动不停,左脚向右前方抢进 一步,身体右后转, 右手收回体前,左手经体前由右手中接杯猛然前击, 目随杯行。
  5.身体向左转,右脚向左前方盖一步,随即左脚向左后方后移半步,身体左后仰。同时左手回收于胸前,横肘,右手由左手上方猛前击, 目视右手。
  技击意义:
  “ 劝酒换杯式”是以劝酒式为试探手,进击对方面部或胸部,如果对方不用招来挡架,接应,就送肩长臂打击;若应,即对方用左手来格挡我右拳,我则以右手顺势抓握住对方左手腕,然后突然拧身转体,右手牵拉,同时左手攒拳由下向上击打对方的咽喉或斗口(中脘部)。此时若对方用右手架住我左手,我可突然松开握住对方左腕的右手,并迅速用力冲击或贯击对方耳门或下颇。
  要领说明:
  1. “持杯手”又称“端杯手”,是醉拳中的主要手型之一。 “持杯手”: 中指、无名指,小指卷屈握紧,拇指和食指张开略屈, 形成蟹钳状。“持杯手”以点拳为主, 其中包括点、击,掐,闯,压,格,带,缠等法。
  2.“寸劲”就是当拳击至近对方身体一两寸处.实用爆发力击打对方,此劲只发于一瞬间。
  3. “盖步”即一脚前盖于另一脚之前,两腿成交叉势。
  二,浪步抹胸式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双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目视前方。
  1.承上式,身体向右前倾. 右脚向左前方浪半步,体后仰,同时右手向右下方反插,小臂内旋,肘微曲,掌心向右外侧四指向前下方。左手向上外旋抬起,竖肘,掌心向左后方, 目藐视前方。
  3.上动不停, 左脚上前一步,随即右脚向后退半步,同时,右手小臂外旋,手心向里成抱式, 左腕外拧,四指微屈朝上,掌心向前,呈欲握状, 目视左。
  技击意义:
  “浪步抹胸式”是我方被动出击的招法。当对方从前面用双手抓住我双肩后拉时,我可顺对方摔拉之劲,急冲两步,稳住重心。在浪步的同时以我右手从对方肋肘之下方反插至其腰后,翻手搂腰,然后以左手掌撑其下颌使劲向上猛推. 右手随之往回搂其腰,使对方的重心后倒而跌翻。
  要领说明:
  1. “浪步”也称“踉跄步”,要求使脚步随着上身的前倾后仰,左歪右倒而前后左右移动, 用身法带动步法。
  2.眼法,醉拳中的眼法有六种,即视、瞧,瞟,藐,痴,乜。 “藐”就是用眼斜着看,其中包含着藐视的意思。要求外形似乎很藐视对方,很轻敌,这是给对方一种假象,实际是小心提防非常重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三, 庚子腿
  动作分解:
  1.两脚并步站立,双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于两大腿外侧, 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步,同时左掌由下向上、向前劈击, 目左前视。
  3.承上式,右掌由右体外侧向上.向左前挥击,同时右脚由右侧向左,上摆里合,经体前至左侧前上方,左掌迎击右腿。
  4.上动不停 ,右腿继续下压落地,头向右后方转动,左手臂伸直向上,掌心向后,四指向上,右拳护于裆前,目视右后方(图13)。
  5.右脚微前移,体向后仰,左手屈臂向右前下压至右肩前,掌心朝右,右手攒凤眼拳从左肘弯下方反拳出击,目仰视右后方(图14)。
  6. 上式稍停, 重心前移, 上身猛前俯, 左脚上前与右脚并拢下蹲, 左掌不动, 右拳由右后上方随体向前,向下弧行至右脚尖前支撑地面,拳面着地, 拳眼斜向脚尖, 目视正前方地面。
  7. 上动稍停, 左腿猛向后上方蹬出, 右脚同时反蹬地面伸直,增加左腿的反作用力。
  技击意义:
  “ 庚子腿”又名“无影腿”,为“醉八仙”拳法中的主要腿法。此腿系主攻法,当对方用虚招以左引手探我时,我即以左手由上向下劈打其左引手,同时右拳在前,右腿在后,以里合腿击其面门。若对方退步闪过,我里合腿落空,其必乘隙前扑,此时我可收回右拳击打其面门,随即身体迅速前俯,左腿借用右腿伸直的反作用力,猛向后蹬击对方腹部。
  要领说明:
  1. “凤眼拳”在使用时拇指与食指相抵,虎口成扁平状,力点达于食指的第二指节,放与收的速度都很快,一般用来击打对方的头部、面部和胸部。
  2. “里合腿”在前踢时要借摆荡的惯性迅速用力使腿向上踢起,身体的转动也必须和腿的后摆协调一致。经面部向里回环时,要有意识地使腿的内收肌很快地收缩,这样才有里合的力量。在身体转动时,支撑腿的脚不可移动,使脚尖始终朝向正前方。
  醉八仙拳谱
  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 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 汉中离——跌步抱提窝心顶 张果佬—醉酒抛杯踢连环
  韩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箫 蓝采和——单提敬酒拦腰破曹国舅——仙人敬酒锁喉扣何仙姑——弹腰献酒醉荡步  醉拳小诗   吕洞宾 醉酒提壶力千钧
  铁拐李 旋踵膝撞醉还真
  汉钟离 跌步抱酲兜心顶
  蓝采和 单提敬酒拦腰破
  张果老 醉酒抛杯踢连环
  曹国舅 仙人敬酒锁喉扣
  韩湘子 擒腕击胸醉吹箫
  何仙姑 弹腰献酒醉荡步
  该法因其假托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采荷、张果老、铁拐李八仙诸形(态)演之,故名。醉八仙共有用语个架子,每个大架子化出八个小架。故术语曰:“八仙者,化架则为八八六十四矣”。大凡演练醉八仙者,均须跳起(身子)并以头、肩、背、腰等部位跌地,故术语乃谓之“醉八仙”。        


  南拳  

南拳泛指中国南方,特别指福建及广东,于明未清初后形成之武术门派。

目录

[隐藏]
  • 1 发源地
    • 1.1 沿变
  • 2 南少林寺
    • 2.1 火烧(南)少林寺之概念
    • 2.2 晚清时广州三合会的秘密会册资料
    • 2.3 不同时期之洪门历史传说
  • 3 广东南拳之可信历史
    • 3.1 背景
    • 3.2 鸦片战争(1840年) 与团练
      • 3.2.1 三元里抗英事件(1840年5月下旬)
      • 3.2.2 广东城内人民反对英国人有进城权(1843年至1857年)
      • 3.2.3 洪兵起义与五形洪拳
      • 3.2.4 火烧佛山琼花会馆 (1854年)
      • 3.2.5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7年12月-1861年10月21日)
      • 3.2.6 三合会时期 (1858年至1911年)
      • 3.2.7 辛亥革命(1911) 南拳宣传为少林拳
  • 4 福建南拳
  • 5 早期拳种
    • 5.1 长拳
    • 5.2 戚氏卅二势长拳
    • 5.3 刨捶
    • 5.4 三颤技法及五行手法
    • 5.5 五拳
      • 5.5.1 五行拳
    • 5.6 大小红拳
    • 5.7 十八罗汉手、 佛拳、花拳
    • 5.8 梅花拳
  • 6 拳术发展简介
    • 6.1 八大门派
  • 7 南拳各大门派
  • 8 参考网页及书籍
  • 9 参见

[编辑] 发源地

有明一代,中国沿海,皆有倭寇(日本有组织之海盗)为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中莆田福清一带。当时戚继光召集了全中国之武术家与当地少林僧人研究出一套对抗日本海盗之拳法及棍法。以铁棍对浪人刀。在此著作了纪效新书,内容包括兵法、拳术、箭法、兵器等使用方法。其中附有拳经捷要篇卷十四,所谈的是拳术,更附有改良至长拳之卅二势。戚离去后,留下了之拳种及锻链士兵的方法,再经历郑成功之洪门时期,派出五名高级将领进入南中国各地,开山立堂,广收反清义士,教授拳术及兵器使用方法等。最后发展成百花齐放及多个门派之南方武术(功夫)。

[编辑] 沿变

清顺治五年,清军在闽中至闽南;莆田、福清、永春一带屠杀南明支持者。故洪门拳术沿于闽中,鸦片战争时,广东发展出洪拳广东洪兵起义后,改称永春拳大成国李文茂失败之后,三合会时,又称少林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称南拳。改革开放后,变更回永春拳、但现在的永春拳是集多个拳种大汇聚而成。

[编辑] 南少林

主条目:南少林

中国南少林武术之发沿地。唐朝从河南嵩山少林寺分枝到福建。明朝戚继光将军带入太祖长拳系及其他拳术。

[编辑] 火烧(南)少林寺之概念

有关火烧(南)少林寺的传说,记录于晚清时广州三合会的秘密会册中.相信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而套上明末洪门的资料演变而写成的。

太平天国时,发动两广(特别在大城市,如广州及佛山)的大武术团体中成立堂口,并传出火烧(南)少林寺的传说、说当时的不同门派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林五老,目的是将原来不团结的武术团体组织一起,共同反清。

坊间或一些习武人士误以为出现在慈禧太后时期的一本广东民间通俗武术小说《万年青》之人物少林五老便是“洪门五祖”。

[编辑] 晚清时广州三合会的秘密会册资料

  • 西鲁事件——林则徐组织民间团练协助官方搜寻英国人走私鸦片的证据,并以首先以水勇屯守香港及珠江海域以防英舰入侵。但林则徐被免职后,他们(洪门子弟)亦被波及。
  • 火烧(南)少林寺——指火烧佛山琼花会馆
  • 马宁儿——出卖三合会之第七号人物(二五仔)。

[编辑] 不同时期之洪门历史传说

  • 最早的天地会会册,于1811年(嘉庆16年)出现之姚大羔本《西鲁传说》中,带领众僧结盟的人叫“万提起(喜)”(法号云龙)和尚,(即乾隆时之天地会领袖)没有火烧少林寺的情节。
  • 但往后的版本《西鲁叙事》则变成雍正十三年,由邓胜领军,串通少林叛徒马福仪火烧少林寺,烧死一百一十人。
  • 其实台湾郑克塽投降后,洪门名存实亡,分成多个分会。其中乾隆时之天地会领袖 万提喜 (云龙和尚|万云龙),在闽中及台湾一带活动,怀疑集结于福建莆田福清一带,为清所消灭。
  • 在《西鲁序》中,出现郑君达之情节。康熙时,少林寺被逐车夫马宁儿,引领清庭官史张建秋率兵将寺焚毁。
  • 清未广东三合会秘密会册,少林叛逆马宁儿,演变成寺内第七号人物,出卖(南)少林寺之情节。(三合会相信早于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前成立,其会薄说在1848年由渔民捞获,故三合会会薄之隐语叫海底。)
  • 后来坊间人事误以为传说中之“洪门五祖”即小说人物南“少林五老”,火烧南少林寺后,五枚至善等人逃出,分别于中国南方招收门徒,导致南方武术百花齐放。广东洪、刘、蔡、李、莫;福建永春;佛山咏春;佛山戏班红船等等。
  • 真实的情况是不论由有组织之洪门到成盘散沙的地方组织,他们的背景都是反清组织或及后演变成反地区政府的社团,都是不合法的,他们的领袖必须隐名或以假身分出现,加上清朝前期明令汉人不可习武,所以导致南拳始祖之神话多多。

[编辑] 广东南拳之可信历史

鸦片战争后,合广东各地方的拳术,本无系统,通称洪拳。

鸦片战争时,本为福建人的林则徐在广东三江入口各要塞训练乡勇水勇、建立邻近乡镇团练等。留下了:-(1)珠江出海口中山刘家拳、(2)东江入口番禺(虎门)的蔡家拳、(3)西江入口新会(江门)的李家拳、与及(4)珠江口东莞莫家拳

后来有陈享于两广各地开设44所洪胜武馆,由各地著名武师长教、故通称洪拳、即老洪拳。因洪字为清庭忌讳,对外则称为佛(山)拳,1849年开始,两广旱灾出现洪兵盗贼,而佛山的洪门组织三合会、由广东东江,广东佛山至肇庆西江的社团联络组成,被清庭追捕,他们只好改称(南)少林子弟,其拳(洪兵所习的拳术-由五系组成-五形拳)为少林拳(其实与嵩山少林寺丝毫不相干)。

由于陈享所收集来自不同家系的拳术,自己将其融会而创造了八卦拳。其后人张炎再系统化,而最先使用蔡李佛之名称。

中共建国后,管制两广拳术,创作建身表演套路-‘南拳’。经过廿多年、改革开放后,再重新整理,改称永春拳。永春拳不同于梁赞整理而成有系统的咏春拳。咏春拳宗师叶问因为49年后来到香港授拳,所以得以保存其完来的系统。

[编辑] 背景

新会在清同治初年起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谷栏、猪栏、果菜栏、海味行、油糖行、烟丝行、杉竹业、当押业、钱银业等等百业兴盛,行栏会馆不断出现。 会城以葵业为最大宗,县内的江门港成为各行业货物集散中心。为各类武馆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最初清政府是禁止民间练武的,但自鸦片战争及自太平天国后,在在需要兵员补充。清庭,实行征调乡兵和召募兵员,造成乡村的练兵热潮。而地方乡绅富商、还乡官 僚兴办乡兵团练,维护各乡治安及自身利益。中下层人民,加入武馆好像有了靠山,不易被人欺侮,练武成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要。而上层社会,尤其业主、商人,也需要武馆保护自己怕利益,其体弱子弟,多数送去练武强身。

广东自古已有武术流传,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

[编辑] 鸦片战争(1840年) 与团练

不同家系拳术得以合流--形成洪拳之五拳系

由于清朝之锁国政策,引起英国在华之贸易入超非常严重,英国商人终于以可以令人上引之鸦片输华,赢得可观利润。但感国人受毒害,最终导致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知道英国人会用军舰攻粤报复,一早已经组织好广东各乡镇地区之民兵团,特别是三江流域及海岸,屯守海卫,称为团练。此举使到广州邻近之地方拳术得以快速发展。当时的地方拳术有香山刘家拳(福建五拳系)、番禺蔡家拳(十字偏身挂扫拳-东江鹤拳系)、新会李家拳(福建五拳系)、东莞莫家拳(福建鹤拳系)及佛山洪门组织的佛家拳(老洪拳)。

[编辑] 三元里抗英事件(1840年5月下旬)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奕山与英国人订立《广州和约》。英军驻守在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邻近三元里、是个有几百户的村落。1841年5月27日,英军与村民发生冲突。各乡绅村民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保卫家园,展开斗争。萧冈乡举人何玉成,召来了南海、番禺、增城、各村团练丁壮来到护村,并攻打四方炮台。[1]

[编辑] 广东城内人民反对英国人有进城权(1843年至1857年)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英国人要求有进入广东城内的权利。导致广东城内绅士民众一致坚决反对,表示倘夷入城,呜鼓攻之。由于耆英的无能及恐英的态度,更加迫使广东城内人民对满清地方政府怒狠。他们曾啸聚数千人...带刀械,冲进知府衙门...火其署...等。 英国人进入省城后,建立教堂传播天主教,由于与当地人信仰不同,时起冲突,教案结果多被认为偏袒教民一方。当时广东人称外来宗教的神职人员为神棍。掍本指权杖,即他们拥有特殊权力,杖势兴案。

[编辑] 洪兵起义与五形洪拳

主条目:广东洪兵起义

三合会是由几个沿广东东江至广西西江一带的社团组成,各个社团都习不同拳术。两广交界的肇庆钦州的老洪拳蛇形、东江的称龙形、佛山的红船称鹤形和广州的虎形和炮拳(豹形?)。三合会借陈享的功名在两广各地开设44所武馆(厂)由不同家派拳术教头授拳、同创五形拳及平拳等实际易学的拳术。

[编辑] 火烧佛山琼花会馆 (1854年)

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感觉到清庭积弱,多个洪门反清团体联系组合,演变成广东著名的三合会。从而引起太平天国大成国事件。当时的南方拳术,统称为(老)洪拳,以(南)少林为号召。尊至善为祖师。演艺及有关工作人员来自广东三江流域,带来了不同拳种。不幸的是因为太平天国大成国皆欲先侵占广州城失败,使到叶名琛对洪门子弟大开杀戒。导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叶名琛亦不主张动用民间团练。

[编辑]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7年12月-1861年10月21日)

英女皇派遣额尔金于1857年4月来香港联合法军发动占领广州战争,在12月中发动攻击,由于叶名琛认为陆路该夷不敢上来,根本没有防御之打算。不理番禺南海各界招募乡勇之议,导致广州城迅速陷落。反而英军沿途遭到各乡勇自发抗战。广州于12月29日沦陷。英法成立委员会监督满清官员柏贵复职。柏贵治理广州期间,英军曾搜查多处团练机构,此举更加深了各乡镇洪门人士对清庭及英夷之不满。

叶名琛被俘后被送至加尔各答,1859年4月9日不食而死。遗体后送返广州。

[编辑] 三合会时期 (1858年至1911年)

洪拳再次分流发展

太平天国及大成国失败后,三合会再次分离、演变成多个社团及会党。而拳术亦分流发展。

当时广州的拳术主要为洪家拳

佛山的拳术主要为蔡李佛咏春拳

咏春拳因与大成国李文茂有关,只能秘密传授,非常低调。大成国入门拳为三拜佛梁赞正名为小念头、红船永春则称为小练头。

周围地区的拳术主要为陈享的分枝,属花洪拳。拳种为花拳(前佛拳)、平拳(太平天国入门拳)、八卦拳等。

东江拳术,因源近福建,属比较传统的南拳、如五拳演变出来的五形拳。包括鹤形龙形花拳等。罗浮山(亦为广东道教圣地-可以类比四川峨嵋山)是东江拳术的重要发源地。

[编辑] 辛亥革命(1911) 南拳宣传为少林拳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党人在南方活动,在大城市之报刊连载所谓少林故事,如在广东佛山一带流传之少林五老火烧少林寺等流传;于宣统三年上海天铎报所连载的少林宗法等等,在在发动武术界中人反清情绪,重朔明末洪门历史,创造三合会之传说历史,做成现在武术界中将传说当作历史之现象。少林派从此出现。

[编辑] 福建南拳

参考白鹤拳罗汉拳条目。

[编辑] 早期拳种

清末流行于福建及广东的拳术有五,一郏西红拳(达尊)、二戚氏长拳(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拳(佛拳,花拳)、五鹤拳(三战拳,五行拳)。

[编辑] 长拳

亦称太祖拳,传说是宋太祖或明太祖所创。明朝操练兵员之拳法。

长拳歌诀“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黏,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要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古式以卅七势为基本,每势可以交错连接,长练长有,故称长拳。现已篇成固定套路,改变了原来本质。

明戚继光时加上当时流行之拳术曾经加以改良。现时之长拳元素已经包括了红、华、刨、查等古拳术之精华。清未之前,没有门派之称;只称‘拳’。如太极拳、洪拳和咏春拳等。

    • 大动作(包括身形活动)
    • 身形姿势,有称‘架’。或称‘架势’。
    • 明威继光卅二势是指卅二组动作,是指一组动作
    • 太极拳释名中之,是指(八卦)八个方向,四正四隅(斜角)。(五)种有方向性之步法身法(行)动,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及中定,称五行。
  • 招式
    • 小动作(原步)(手部)

[编辑] 戚氏卅二势长拳

从太祖长拳发展出来。 明朝戚家军操练兵员比较高级之拳法。
由明朝戚继光重新整理,每势独立练习,不作固定次序合成套路。

[编辑] 刨捶

明末拳术,发展于清朝中叶。

[编辑] 三颤技法及五行手法

  • 原为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操练兵员之初级技法,以散式练习,每一式动作都停顿一下及回应一声呼叫,要求“三正”,意即头正、身正、步正。
  • 后由台湾降将白戒传入福建永春。再传广东佛山红船后,有称“小练”,要求三正。
  • 鹤拳(清初福建拳术)有三颤技法及五行手法。三颤技法,主要练习膀臂颤抖所产生的劲道。
  • 后发展成鸣鹤拳之母拳套三战。视为拳母。三战者:一精,二气,三神也。后练手足相应.练时,头顶提正,身手讲究,步不丁不八。
  • 以后衍生出唐手,冲绳及琉球拳术,空手道,三辗手。
  • 以后南拳散式,多以“三正”为入门训练,因“三正为万法之始,入门之基”。

[编辑] 五拳

发展自鹤拳(清初福建拳术)的五行手法。以后演练成老洪拳(南少林独有)之基本套路五形拳。可以用五种不同形态,如龙、蛇、虎、豹,鹤来演练。后来加上其他拳(法)衍生成单形,如龙形、鹤形、蛇形或混合形,如虎鹤和蛇鹤双形等洪拳套路。原形取自白鹤拳的三颤手及五行手加上罗汉短打手法而串成的拳套。

[编辑] 五行拳

最早见于福建白鹤拳之五行手法。形意拳加上五行拳为基本拳套,称为形意母拳。可见五行拳是与五形拳是有渊源的。

[编辑] 大小红拳

老洪拳之基本套路,后演变出佛拳罗汉拳之套路,民国时被归属为(南)少林拳。

[编辑] 十八罗汉手佛拳花拳

主条目:少林拳

[编辑] 梅花拳

明朝西北境外大凉山少数民族传出之拳术。

  • 混合以上各拳种

衍生出各派少林南拳


[编辑] 拳术发展简介

详细发展历史,请参看主条目“中国武术拳术发展历史

  • 唐朝有少林寺僧兵,陕西拳术演生出红拳
  • 唐朝武则天订出武举制度。宋,明,清亦从之。
  • 宋朝发展出长拳
  •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今称南少林拳,包括短打弹腿巴子拳
    • 明末有五拳华拳之名称出现。
  • 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南少林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之法,陈氏长拳(包括炮捶,红拳)仍属刚拳。
  • 清初有六合拳出现。
  • 北京太极拳及南方佛山咏春拳相继出现。
  • 武当派之(伪)历史形成。
  • 清初,个别南少林拳种由全刚烈加入柔顺元素(伍枚师太、方永春、严咏春-概念象征)。
  • 民国初年,出现很多新的门派,都说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

[编辑] 八大门派

主条目:八大门派

由民国初年之武侠小说,根据坊间传说及伪历史形成了小说中之八大门派。以上名山都是历代与佛教和道教各派有关,而不涉武事。当然在中国历代,各大明山邻近地方都有人练习武事,以备武举考试选拔,进入军旅之途。

[编辑] 南拳各大门派

广东南拳

  • 洪家拳
  • 刘家拳
  • 蔡家拳
  • 李家拳
  • 莫家拳
  • 咏春拳
  • 蔡李佛
  • 蛇鹤咏春拳
  • 红船永春拳
  • 谭家三辗五形拳
  • 竹林寺螳螂拳
  • 南螳螂
  • 张礼泉白眉派
  • 夏汉雄柔功门
  • 龙形摩桥
  • 虎鹰双形拳
  • 佛家拳
  • 侠家
  • 周家拳
  • 南鹰爪
  • 画眉拳
  • 蔡莫拳
  • 罗山派

福建南拳

  • 永春白鹤拳
  • 太祖拳
  • 五祖拳
  • 狗拳
  • 连城拳
  • 香店法
  • 龙尊拳

广西南拳

  • 周家拳
  • 屠龙拳
  • 小策打
  • 白鹤朴水拳

湖北南拳

  • 洪门拳
  • 鱼门拳
  • 孙门拳
  • 孔门拳

江西南拳

  • 字门拳
  • 法门拳
  • 硬门拳
  • 三十六路宋江拳


湖南南拳

  • 巫家拳
  • 薛家拳
  • 岳家教

浙江南拳

  • 黑虎拳
  • 金刚拳

温州南拳

  • 四步拳
  • 刚柔拳

[编辑] 参考网页及书籍

1 三元里事件

佐佐木正哉 <中英抗争>

[编辑] 参见

  1. ^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history/ch100/100_76.htm
  • 洪门
  • 南少林
  • 中国武术
  • 中国武术门派

  

    梅花桩  梅花桩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立于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桩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桩。
目录 [隐藏]

梅花桩-简介

       

梅花桩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据《广宗县志》《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桩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

 

梅花桩梅花桩的组织形式分文场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桩的动作套路朴实大方、威武雄壮,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能。梅花桩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桩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桩在广宗、平乡一带流传三百多年,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七代,并有拳谱存世。梅花桩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最长拳师87岁。广宗平乡梅花桩及其传播方式,被专家学者称为是探析中国武术源流及功法、套路、格斗的“活化石”。习练梅花桩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但是现在能够全面掌握梅花桩绝技的拳师都已年迈或去世,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尤其是梅花桩几近灭绝,因此急需加强对梅花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的一种,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重点是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动作柔中有刚,拳姿优美。

梅花桩
在中国,人们常把太极拳叫做"哲拳"。"太极"一语来自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 。北宋时期,周敦颐《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的太极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还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梅花桩-溯源

       

 

梅花桩

 

《广宗县志》《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桩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据《梅花桩根源经》和《梅花桩传承谱》记载:梅花桩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字光大,祖籍北直顺德府人。据《邹氏家谱》记载:"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开始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暑不辍。

邹宏义极具悟性,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名梅花桩。梅花桩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桩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

 

梅花桩

 

自此,梅花桩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 《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桩推向三省。

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己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桩。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梅花桩-拳法特色

       

 

梅花桩《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桩是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梅花桩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梅花桩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桩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桩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
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桩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桩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桩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桩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桩-习练方法

       

梅花桩所用木桩,直径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断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习,再站横砖,进而站立砖。布桩讲究上应天象,下合地时,中合节气,如“北斗桩”(又名七星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等。梅花桩,因立于桩上练习,故有别于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桩拳套,其难度远非地面练习可比,练起来要求式正势稳,要建立严格的动力定型。梅花桩最适合两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围成一梅花状,忽开忽合,伸缩无定,饶有兴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活而不乱。

 

梅花桩梅花桩分大架小架两种。桩势(式)有5式:①大式(丹凤朝阳);②顺式(大鹏展翅);③拗式(二郎担山);④小式(猕猴攀枝);⑤败式(霸王卸甲)。演练时,1式变2式,2式变3式,3式变4式,4式变5式,循环无端,变化无常。

 

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①八方步,也称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②行步有3法,即摆法、扎法、撤法。

梅花桩的器械练习套路有大刀、大枪十二路和大杆劈刺法;长柄器械类有戟、枪、棍、槊、镋、耙、倒钩矛、梢子杆等;刀剑钩刺类有连环刀、剑、虎头钩、月牙刺等;此外还有流星锤等。

练梅花桩,应该注重5式桩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经常从事梅花桩练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桩,但与北方的梅花桩、梅花拳不同,它不仅上肢动作多样,而且又较多地采用腿上的动作,所以也称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点、转、沉、挪、解、落、带、进。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型注重侧身姿式,术语称“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讲究躲、闪、带、打,避其锋芒,攻其虚弱,进如暴风骤雨,勇猛敏捷。

梅花桩-传承意义

       

 

梅花桩梅花桩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桩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桩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自1991年以来,平乡县共举办“中国·平乡梅花桩联谊会”6届每逢正月十六日中国各地及国外20个国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马庄邹氏墓群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十几年来,平乡县多次组织梅花桩武术队参加省市及亚太武术交流会,并多次获奖。    

     六合拳   六合拳 中国拳术之一。近代满族佟忠义祖传此拳,并曾在上海传授。“六合”,是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需照顾,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练拳要按五形和八卦方位习练,要求动如行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云鹤。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灵活。

 

目录 [隐藏]

六合拳-简介

       

六合拳源于元末明初,

六合拳据传是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根据日常僧人格斗的多种招式创编的,具有结构严紧、进退有节、攻防兼备、形态逼真、实战性强的特点。所以颇受武僧所喜欢。它是少林拳中的对练套路,是历代武僧名师授徒传艺的重要套路之一,是训练打擂的基础。

 

六合拳以围、拦、截、卡对方外盘为进攻方式,招法以刁、捋、带、挑、崩、架、靠、劈、砸、踢、蹬、摔、拿为主,技击是以守为攻,以攻为守,前后左右攻守兼备,随机应变,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分明,起伏升落,紧凑贯通。练习此拳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技击防身。

(一)六合拳的属性

按民间传统说法,六合拳属于“外家拳”。是少林派的一种发展变化。(许禹生先生语);属于北派少林中韦陀门的一个分支(万籁生先生语)。按解放后国家武术部门对武术的分类,六合拳是传统武术中长拳的一种。

(二)“六合”的含义

六合拳

 

六合拳中的“六合”指的是,在拳法演练时人体的内外三合。“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六合拳法之基本理论,讲阴、阳、起、落、动、静协调配合;心、意、气、力、胆、智协调配合;手、足、肘、膝、肩、胯协调配合。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称为六合劲,故其拳法取名六合。

其它流派还有一些关于六合的说法,彼此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精神是一致的。

(三)关于六合门的命名

习武时讲究六合,是当今武术界各门派的普遍要求,许多门派中还有冠以六合的拳械套路,也有简称为六合的拳种(如心意六合拳),或冠以六合的流派(如六合螳螂拳),但是,作为一个流行较广的拳种来讲,正式命名为“六合拳”或“六合门”的,据了解,至今只是一家而已。

六合拳-形成发展

       

(一)六合拳的源流

佟忠义

 

(1)关于岳飞创拳的传说。民间流传宋代民族英雄、“武圣”岳飞创编六合拳、六合大枪和岳氏散手等拳派、套路和攻防技艺的说法,但尚缺乏论证。六合拳的起源究竟如何,尚待研究。

(2)六合拳传到河北与沧州、北京等地。据武术史学家研究,到宋代套路形式的武术已逐渐发展,且形成拳派。至明清时代诸家拳派空前兴盛。繁多起来,并形成体系。从现有资料看,六合拳至少在明代就已经相当成熟、完备了。明代戚继光(1528-1587年)在其《纪效新书》中,吴殳(1611-1695年)在其《手臂录》中,多次提到“六合”与“六合枪”。河北《沧州武术志》记载:六合拳传于沧境约在明万历末年。此前先传到沧州的邻县-交河县泊头镇约三代人以上(转引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p113)。明朝万历年间为公元1537-1620年则六拳传到沧州至今已有三、四百年了。沧州涌现了许多练六合拳的杰出人物,由他们又将六合拳传到北方和南方许多省市。

(二)六合拳历代的主要传人

沧州六合拳第一代李冠铭传第二代李凤岗、佟存、王殿臣、刘玉亭。李凤岗传第三代刘德宽(大枪刘)、王正谊(大刀王五)等;佟存传佟忠义等。

王子平也应属于第三代。佟忠义、王子平后来到上海定居传拳。刘德宽后来到北京,又向在京的河北雄县人刘仕俊学岳氏散手等。刘德宽在北京传刘彩臣、赵鑫洲、许禹生等人。刘彩臣传马玉清(本会终身名誉会长)、吴子珍(四民武术社第三任社长)、刘清泉(刘彩臣之子)、鲍玉藻、沈家桢(后到上海)、黄宣庭(后来到香港)、尹如川(后到美国)、李绍强(后到美、英)等等。赵鑫洲的弟子万籁声先生后来到福建定居传拳。北京六合拳研究会主要是由马玉清和吴子珍刘清泉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组成。

六合拳-内容特点

       

(一)主要内容

六合拳

 

六合拳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有拳术、器械、单练、对练、技击、功法等多种内容。六合拳套路有72式,拳谱每式用4个字来象其形,会其意,如力士分牛、西子捧心、鲤鱼分水、掀箱取宝、守株待兔、逢蒙开弓、拐仙摘果等。其入门基础拳套有十二路潭腿、迎门炮、行龙拳、化工拳;另有行拳、六家式、八步行走梅花变、四种拷打和七十二把擒拿,兼习摔跤、弓箭、弹丸。此拳器械有六合刀、六合剑、六合枪、大枪、 行刀、 砍刀、春秋大刀行者棒八仙剑、五行剑、 三节棍、三节棍进枪、 孙膑拐、双戟、双钩、拐进剑、单刀进枪、枪进枪、二郎棍对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合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1)套路:有拳械套路二十余趟,包括刀、剑、枪、棍、双刀、双剑、双钩、双枪、九节鞭、三节棍和飞刀、镖刀等长短、单双、软硬、明暗的多种器械。本门独有的或较特殊的器械有拦马镢、单手钩、弹弓等。对练有对拳、对剑、单刀进枪、大刀进枪、空手夺刀等。

(2)技击:有踢、打、摔、拿等散手内容,有短兵、长兵的劈、刺、扎、扫等器械防攻技术。其招工灵活多变,攻防紧密结合。

(3)功法:“练武不练武,到老一场空”。本门十分重视功力训练。除各门共有的武术基本功外,本门还有一些根基功夫和特殊技艺的练法,如“七星桩”,“九星躲闪桩”,“梅花桩”,“插沙法”,“上罐功”,“悬线法”,以及“木人功”、“沙袋法”等等。

(二)要求和特点

六合拳

 

(1)套路和练功方面:本门套路具有矫健敏捷、干脆利落、刚劲有力、舒展大方、动静分明、刚柔相兼的特点。练习时要求三尖相对,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紧密配合,并要求作到“动如游龙,定如卧,迅如狡,灵如猴,轻似云鹤。”或者说:“静似书生,动则雷鸣,快似闪电。”无论练功或套路中,都要讲究六合。要“内练丹田气,外练筋骨皮。”注意“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六合拳讲究先有其形,后有其意,从有形到无形,从外三合内三合,而且要学、练、用结合,等等。从而达到固内强外,健身自卫。

(2)技击:强调眼观六路,拳打八方,外静,随机应变。要手动眼随,步动身随,心动意随。要求招法准,速度快,步法稳,出手狠。讲究出手便打,顺手便拿,缩手便摔,起脚便踢等打法。智、勇、力、巧相结合,才有必胜的把握。

六合拳-少林拳派

       

六合拳源于元末明初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创编的少林六合拳。少林六合拳一直是少林寺密不外传的震寺之宝,经过代武术高僧不断修正和完善,其拳法之精妙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少林六合拳由六种拳法z色招组合而成,故称“六合拳”。这个套路是两个人以实战为基础的对打练习。其特点是、真打实战、直取快攻、简洁明了、攻防兼顾、拒绝花势。少林六合拳的步法简单,进退自如,远踢近打,灵活多变。在缠身近战时,又有擒拿绝技,一招制胜。中华武术中的四大绝技均在些拳中蕴涵。

少林六合拳朴实无华、刚健有力、重在实战,有利於护身自卫。其特点如下:

六合拳
(1)套路组合周密
少林六合拳的套路从起势到结尾,布局合理,结构谨严,节奏分明。

 

(2)攻猛招连
六合拳的套路中,凡出招攻者一是猛,二是连,既攻则猛,攻则必破。如拳打足踢加冲肘,使对方措手不及,此谓猛。如连环脚连三捶,使对方喘不过气,无招架之力,此谓连。

(3)攻防兼顾,利於实战
六合拳的各路套路每一势都含两招,一是攻招、二是防招,既打人还要防人,谓之攻防兼备。如此演练日久者,便能运用自如,若遇歹徒恶人之犯,皆可应战胜之,谓利於实战。

(4)步法简单,进退自如、
少林六合拳从头至尾的步法比较简单、多用弓步虚步马步三种。弓步大多用於向对方正面进攻,如冲拳、推拳、踢、弹、飞脚等。马步多用于架棚、侧击、后撞等,虚步多用于退、避、闪、躲和变招势的过渡及临时步法。以上三种步法,既简单易练,又进退自如。

(5)声东击西,指上打下
六合拳在技法上常用声东击西、指上打下,如三路中的“浪子弹球”、“仙人摘茄”等先出手打面是假,下用足踢是真。又如“红猴束身”,使对方误认战负败逃,他若麻痹大意,我却急速反攻,使对方难以招架。

(6)近敌厮缠,富含技击
在六合拳一、三路中,多用近敌斯缠法,尽量接近对方,偷袭对方要害部位或抓住对方某部,然后推打或致残之。如此不仅系统地练了手足身眼法,而且验证了每一招一势用法,还提高了技击水平。如一路的“扳肩”、“进肘”,三路的“小鬼推磨”、“巧施阴阳”等,都是鲜明范例。

(7)灵活多变,技智兼施
六合拳演练中,首注目灵,先识其技,后施其智,技智兼施,无不取胜。如三路中,甲以“双杯送客”向乙扑去,乙识甲猛,即转身以“红猴束身”躲之,然后再伺机反攻,则定胜之。又“大仙御臂”等,都是以技合智,攻破对方。

少林六合拳罗王传曰:
六合拳法罗王传,五子登科四海旋,大虎抱头观英姿,三手出掌镇山川,双手推开迎面崖,一足踢开万重山,转身飞脚腾九霄,回马一枪神通显,乘胜再使冲天炮,三摇铁拳全局安,风云无常黄风卷,左右出拳旋坤乾,双手拨开千层浪,跳步寻穴避风关,上下三掌扛手妙,再使两枪架山峦,乘机回周侧耳炮,见缝插针进双拳,转身单叉山卧虎,诱引魔鬼进伏圈,伸腿一泼扫巨森,鹞子赞林凯歌颜,偶遇豹重交战,铜臂一挑虎背断,三战六合攻守循,浑似金鸡斗鹌鹑,将遇良才勇斗前,六合拳法冶真金。

歌诀曰:
少林正宗传拳法,单打出招接双打,六合拳势攻防全,你进我退巧招架,缓口卫气出绝技,乘势追风千里马,转身迎面舞足手,声东击西换手把,明扬左掌暗击右,亮拳空势踏铁马,六合拳法妙在活,四扑能挡百箭发,久练武艺伴星度,十春秋月戴英花。


动作顺序

六合拳
第一、二合
五子登科,虎抱头,三摇手,推身踢阴,转身踩脚贩掌拧手,上步冲天炮,压手挑手,满肚痛,扳肩,缩身,三扛手,抢手,斜形,三摇手。
第三、四合
三摇手,上步进拳,侧耳炮,冲天炮,满肚痛,摇手扳肩,推肩缩身,三扛手,两抢手,斜形,三摇手。
第五、六合
三摇手,推身踩脚,转身单叉,拨腿,侧耳炮,上步进拳,进肘,踢腿,反掌拧手,冲天炮,摇手挑手,满肚痛,摇手扳肩,缩身,三扛手,抢手,斜形。

 

预备势
两人对面相立,距离丈远,足立八字,两手抱拳,目视对方
(1)五子登科
甲、乙原地不动,各自先抬右脚,向前向上弹踢,脚面绷直,出右手向前,掌击右脚面,发音响亮。右脚落地,再抬左脚,向前向上弹踢,脚面绷直,出左手向前,掌击左脚,发音响亮。

(2)虎抱头
上动不停,甲、乙各自抬右脚落左脚前边一大步。身向左转,右腿屈膝,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右手向右向上划弧,屈肘变拳,盘於头上前右侧,拳心向前。左拳向右横击,拳心向内。目视对方。

(3)三摇手
向左转90度使两腿成左弓步,甲出左掌向前击乙面部,乙出右掌挡住前臂,两人手掌互压对方手腕。

(5)转身踩脚

六合拳
甲右脚被击后不落地(左脚碾地),身向左转一圈落左脚后一步,成左弓步。乙抬右脚向前弹踢甲方阴部。甲速出右手掌击乙右脚面。

 

(6)反掌摔手
上动不停,甲速伸右手,抓住乙手腕部,左手抓住乙上臂部,乙上身左转,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落左脚前,上身向左微转,出左手反掌击甲面部。

(7)上步冲天炮
接上,甲上左脚一步,出左手向前击乙后脑,乙体向左转,抬右脚向前上一步,同时出右手向前反击,挡住甲左手。乙两脚碾地体左转180度、使两腿成右弓步,甲再上右脚向前一步,同时右拳由胸前向上冲击乙面部,乙出右手挡住,甲又出左手抓住乙的右肘甲抬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出左拳冲乙下颔部,乙左脚后退一步,出左拳挡住甲左拳,甲出右手抓乙左

(8)压手挑手
甲抬左脚向前上一步,乙右脚后退一步,甲伸右拳击乙,乙出右手掌挡,互相咬手脖,乙再出左拳由下向上挑开。

(9)满肚痛
乙抬左脚向后退一步,甲抬右脚向前上一步,伸右拳向前直击向乙方下腹部,乙出左拳击挡。上动不停,甲抬左脚向有上一步,乙右脚后退一步,甲出左拳揣击乙下腹部,乙速出右拳挡之扳肩,乙出左手掌向前击甲面部,甲伸右手掌击挡,两人互相手压腕上,乙出右手抓住甲左肩端,甲出左手抓住乙右肩端,两人扳肩咬手向右转关圈。

(11)缩身

六合拳
接上动作,甲、乙互相压手扳肩、向左转步,转移到相反位置时,猛推对方,各松开双手,各自同震右脚与左脚成并步,两掌变拳,左拳屈肘上冲,右拳向右下方捶击。两腿半蹲,目视对方。三扛手甲、乙相对各上右步成弓步,甲伸左手侧立掌,面前向上扛击乙,乙出左手侧立掌挡住。甲右手向前劈击乙面部,乙右手去挡甲,甲出左手撩裆,乙出左手阻挡甲再出左手击打乙面,乙用左手挡住。

 

(13)抢手
甲左手掌向前平直对准乙喉部抢出,乙用左手掌抢甲的颈部,同时甲乙各抬左脚向对面左外侧上一步。上动不停,甲、乙各自体右转90度抬右脚向相反方向上一步,成右弓步,并用右手向前抢出。目视右手斜形。上动不停,甲、乙两方,两脚碾地、体向右转90度,各自两手变拳,由胸前向两侧平行环形展出,拳心向下,两拳眼相对,目视对方。

(15)三摇手
甲、乙两方,两脚碾地,身向左转半圈,向相对方向上两步,为左弓步(先上右后上),甲出左手侧立掌向乙面部击出,乙伸左手侧立掌挡其前臂,双方两手各压住对方腕部,甲又出右手侧立掌,击乙面中,乙又伸右手侧立掌挡住甲前臂,双方手压对方腕部,甲再出左手侧立掌击乙面部,乙再伸左手侧立挡甲前,甲、乙各用右手按住对方,压在左手掌腕部。


  

   中国武术古籍 作者:匿名 来源:快学网 

 

 

《汉书·艺文志》所列199篇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后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密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宋代曾公亮撰,成书于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此书“余集”卷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江户时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书》等不同书名刊行此书。

《五杂俎》明代谢肇浙著。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阵纪》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续文献通考》明代王圻著,此书兵考“总论军器”篇中记述了枪、刀、弓、弩、棍、杂器等各派武术。

《三才图会》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耕余剩技》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等4篇,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有动作图解。本书有千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国术四书》刊行。

《涌幢小品》明代朱国祯著。此书卷12载有武术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家和拳术等。

《武备志》明代茅元仪费时15年,参考兵书2000余种编写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等武术图解,并收录有戚继光、程宗猷的部分武术著作。

《武备新书》明代谢三宾对《纪效新书》进行修订而成,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只增加了“秘传短打法”一篇。

《手臂录》清代吴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名,在后世出版的《借月山房汇抄》、《指海》等书中均有收录。此书4卷后附1卷,除卷3的“单刀图说”和卷4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外,均讲枪法,并附有图解。吴殳(shū)(1611—1695),又名乔,号仓尘子,明遗民,江苏娄江县人(一说太仓县人),少年时酷爱武术,勤学苦练,曾从石敬严学枪法,从渔阳老人学剑法,从郑华子学马家枪法,从朱熊占学峨嵋枪法等,对各种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后,吴殳不求仕进,专攻武术,年五十还向别人学实战剑法,并著书阐述已经失传的剑法。

《万宝全书》清代烟水山人编,后由毛焕文修订刊行。此书记述体育、文艺、游戏、养生法等,涉及武术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临危解法”,并介绍了拳术和擒拿护身法等。

《阴符枪谱》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记述了枪法秘诀,如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黏随诸理,与太极拳理论完全吻合。

《拳经》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后被改名为《玄机密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太极拳经》作者不详(据唐豪考证,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书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又名《太极拳谱》。

《内家拳法》清代浙江黄百家著。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内家拳,在王死后7年著成此书,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内容。

《苌氏武技书》清代河南人苌乃周著。全书共6卷,第6卷记述枪法、猿猴棒,双剑等器械练法,其余5卷均记述拳术和拳理,民国时期经徐哲东修订重印。

《兵仗记》清代仁和王晫丹麓著,载于《昭代丛书》甲集卷47。此书记述有关戈、矛、殳、长戟、手戟、车戟、矟、蛇矛、剑、拏、伏拏、匕首、枪、刀、钯、叉镗、锤、棒、斧、鞭、锏、铲、狼筅、藤牌等各种器械的构造和用法。

《清稗类抄》清代徐珂编撰。此书是一部有关清代史实的笔记集,全书分92类,其中技勇类记述武术较多,如“叶鸿驹精内家拳”、“蒋志善枪术”、“草庵和尚用铁杖”,“德宗十三响枪”、“江阴煎海僧所用铁刀重八十斤”等。

《陈氏太极拳图说》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余年,1933年出版,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拳术教范》李存义编,是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以及弹腿等编成的武术教材。李存义(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河北深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自幼爱好练武,各派武术都学,长年在保定开镖局。1912年,李被聘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后来去上海,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


 

   

内家拳

目录[隐藏]

内家拳概述
内家拳现状
内家拳特点
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编辑本段]内家拳概述

  内家拳一说始见于明末清初《王征南墓志铭》。是相较于外家拳技而言的一种拳法理论。外家拳源于古代战场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内家拳则是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枪术。宋时为我国冷兵器的巅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于是有百家武艺汇于少林,始成少林一派。说少林为外家,就是源于此。而宋时韧柄武器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于是也有了内家拳源于宋时岳飞之说。而说内家拳源于宋时张三峰、武当张三丰,则是指的内家拳的另一大来源——道家理论、功法。道、枪二者是内家拳的两大来源。内家拳与外家拳是有区别有联系的。内家拳有内功有外功,有刚有柔。外家拳也是有内功有外功,有刚有柔。内家拳是在外家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家拳、内家拳都有仿生象形。再说外家拳与少林,内家拳与武当。少林是禅宗祖庭。少林拳要禅武合一,实际上佛教禅宗禅法自有传承,不在少林。许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创。武当是道教圣地。武当内家拳偏重于道、养生,但是许多武当道士只修丹法、不习武。之所以外家拳与少林相联系内家拳与武当相联系。是因为少林武当成了武术交流的中心。以大枪术为主的各家在明清时受到了道家、内家拳理论的影响,接受改变单纯的大枪术。而武当是当时道教传播的主要基地。于是武当这个不变的地方成了多变的武术家交流的中心。少林为外家,是因为少林自宋时成派,走的路数就是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几百年下来与各地交流不断,但风格一直未变。所以,内家、外家在根上的区别还是韧柄与硬柄。二者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下之别。

[编辑本段]内家拳现状

  内家拳现在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①以王征南、张三丰、武当内家拳、四明内家拳等等为代表的内家拳,偏重于道、养生,讲气。习者多与道士有关,不甚追求武道,影响不大。②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一类内家拳偏重于枪、实战,讲劲。其练习者多为职业武术家,追求武道之极致,有一股武者、练拳人的精神,影响深远。道、枪并非道即练法枪即打法。内家拳数百年了。道、枪、练法、打法四者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注: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对内家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十段锦等。

[编辑本段]内家拳特点

  内家拳将道教性命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健身心,益寿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   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争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艺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  即或造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满布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日阳,其静日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即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外夺,损其平常镇静守养之气,此末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虞,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叉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是便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去其力,而炼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而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练。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侪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义。  有胆始有力  武术以胆力为第一。无胆力即无克敌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胜算。自来成例甚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凡武术一道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   持此自修,虽不藉器械,而敌以武器攻袭,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听声而心动,此人二常也。吾人乏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虞。盖不幸受人狙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矣。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勇气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先巳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注视,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之矣!  威喝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透,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曼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倍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晔,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静宁心气,至为重要。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视敌人,不令其有任何生动作。如若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即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采应敌之道。此间皆不容发,防护周全,不得疏虞。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末精而气馁。务于对练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耍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工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如心存惧畏,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   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即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惧便消,藉此努力修练,不厌不倦,练历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致志,神不外鹜,惟教诲之是遵,造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之一端。若自恃体之强壮,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木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颀昂之身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胚下料,无足傲视。故任性与自满,乃器浅之易盈耳。  注重对练  一、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  二、勿挑选对手。好挑选对手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被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   三、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   四、遇他人之对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矩。善奕者不必自奕,阅其胜败机微,得矣!  五、自己与人较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负乃常事,惟致力于学,乃可收之桑隅耳。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外观似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冢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震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与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魂即吾人之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矣。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旭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魂,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即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若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毅之本立矣!  机智胜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以胜千军。   观之征南事略:王征南,夜出侦事,为守兵所获,系之廊柱,数十人饮酒围守,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缚,然后急望怀中探银,望空而掷,众兵力争攫取,得自逸出。   又:岁暮独行,遇营兵七八人拉夫役,为之负重,征南苦辞求免,不听,乃至桥上,随弃所负,营兵拔刀捕之,征南手搏,营兵仆地,铿然刀坠,如是者数人,乃取其刀投之井中,营兵乃索鞭出刀,而去远矣!  此乃以智成就事,安度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即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劲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透,皆不可不知。  收势须能一发即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末生,即强作妄为,则成强弩之末,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练成,此开合也,不可不知。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干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低来高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取,因敌施为,力是识症设治之良医,驯伏劣马之能手。法尚干净俐落,忌乎拖泥带水,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有上不可有丝毫摆设也,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故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鹜,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之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或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正传正学也。

[编辑本段]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十四禁忌”则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乙  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创树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就武术的作用和技术规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早年沈寿老师对“十四禁忌”曾作过简明精辟的阐述,现详释如下,供武术爱好者研究参考。  1、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敬”字诀。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骸不能松柔圆活,则神安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炁,俗称元气、真气、中气。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然此刚非硬也。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然此柔非软也。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中育动,动中寓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静宁而顺畅。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血畅;气血顺畅,则血旺。极其至,筋脉和同,骨强髓盈,精神充沛,病安从来。试问,练武习拳者,“机巧生于内,名利扰于外,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系其心,思想意念时起波澜,心无片刻宁静,灵魂出窍,神无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尸走肉”,则内功何以长?阳寿何以增?这也就是古今内家拳家和养生家历来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视懒散为拳术首要大忌之原因。  2、迟缓: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内家拳(桩)之运动,以虚灵为本。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行拳站桩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心意的灵动敏慧,是克服动作滞涩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  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则须尾间沉垂,以握掌舵向,竖其线路。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间下垂,脊椎立即准直。人体之栋柱,厥唯脊椎,为全体之主宰也。脊椎自然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立如秤准”,则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涩了。否则上阻于肩肘,中滞于腰脊,下停于胯膝。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举措失当,自然机势顿失,受制于人了。  如果说人之腰脊为一身之主宰,则腿脚为一身之根本。前进后退,左冲右突,动作的灵敏迟涩有否,除决定于腰外,很大程度决定于腿脚的功夫,所以《拳论》中有“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论述。散乱者,手、眼、身、法、步无法协调,心、意、精、气、神无以归一之谓也。以致行拳站桩气不能顺,意不能专,身不能松,心不能静,神不能安,劲不能整。自然感觉也不能灵敏,动作进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虚实分明。则阻滞无断,凸凹丛生。若发于腰,则上体呆滞,运转卡涩;若发于腿,则两腿迟重,进退无方。或说拳论中不是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句吗?其实这不是错误理解,就是片面理解。须知还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句,上下两句起承转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气、劲三者运行路线。我们不妨作如是解:“始起发于脚,经与腿,及于腰,终形现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完整者,无阻滞无断续之谓也。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滞断续,有凸凹缺陷,则心、意、气、劲、神势必不能完整归一,从而造成“有始无终,有终无始,始乱终弃”的现象。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致远;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因而不能支配身体收放自如,举重若轻;不能把握机势,发劲处处落空。从而造成拳谚所云:“迟缓失机势,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  所以内家拳家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学者力戒迟缓,要求习练者通体无滞,丝毫不着力,不要让丝毫重滞、阻涩、间断参与式间。更须绵绵不断,轻灵贯穿,则智慧生,敏捷现矣。  3、歪斜: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涩,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凡内家拳术历来忌歪斜,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是也。内家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王宗岳拳论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句,可见立身平正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拳站桩如若头无虚领顶劲,左右倾侧;挺胸僵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明;耸肩扬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转动不灵;东歪西斜,规矩尽失,也就无中正安舒可言了。  从生理上讲,头悬身正是非常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竖线路”。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压逼。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从而保持了这一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这样也就能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了,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拳学上有关“立身中正”的论述不胜枚举。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腰如纛”。许宜平有“喉头永不抛”句。沈寿《常山蛇阵诀》说:“不偏一隅艺始高。”以上论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则造成臀部高耸,身体前倾,有前倾势必有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对动向起到舵的作用,难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则神必不能贯顶,力必不能由脊而发。发出的劲也绝不可能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历代先贤虽都没有读过物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但拳术的实践告诉他们,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倾跌倒地,也无法克敌制胜。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 “偏中求正”的理论,这是违反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是不足为训的,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为对手顺势借力创造条件。在这方面的实战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沈寿拳诀选》“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的正确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但须知站桩行拳原备身法,身法种种,不胜枚举。所以身法中正并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谓“不偏不倚”,实非完全是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吴公藻曾言:“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陈鑫言:“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故不惧他人推倒”。可见“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自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这也就不难明白内家拳视“歪斜”为大忌的原因了。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劲不能由脊发,贯劲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  内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拳谚云:“手如两扇门”,则肩胛就是门的轴,即为枢纽。同时上肢又为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大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在。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涩于肩肘,则守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即手起不了“两扇门”的作用。此外,双肩耸起,势必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压迫了颈动脉,使大脑失气血。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十二经之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而六条阴经亦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周身之主,为全身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寒肩的结果,使输送氧气和血液的颈动脉受阻迫,造成大脑缺氧少血,从而使大脑指挥失灵,智慧顿失;肩不能松沉,气血涌拥胸际,则上重下轻,脚跟浮起;气不能贴背,真气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体僵塞,则虚灵荡然无存,劲力顿失,变化全无矣。同时,寒肩亦使手臂伸缩转缠不能松柔圆活,也易被对手采用撅臂等手法挫之。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耸肩扬肘,造成肺等内脏经常向上提着,如俗说的“提心吊胆”、“挈心契肺”,使之处于紧张  状态。又使气血瘀塞于颈、脊、肩、肘等关节,而难以达到头及指端,情绪紧张又使气血不能平和畅达,周流于人体内外,致使内不能松脏腑,外不能柔腠理;内不能维阴阳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气之侵袭。在改善健康方面也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如肩肘关节充分松沉圆活后,全部手臂的伸缩缠绕,就如同柳丝荡风,活泼而无滞机。从人体解剖学分析,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肱骨连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锁骨连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会引起连锁效应,使胸背部松沉下来,从而使内脏放松,体内布满中和之气,五脏平和,舒适滋润,充满美意,达到这种平静宁和的境界,身体自会健康了。  5、老步: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之谓也。  内家八桩步法仅一种步型,即“二字马步”。内家拳的步法有:口步、后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塌步、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纹花步,称为练步十八法。前列步法,系原式所有,由博返约,实则仅五步而已。也就是后来广义的内家拳称谓的八法五步是也。  论拳法,不能舍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离步法而言身法。’拳经云:“有不得机得势者,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谓腰腿者,即指身法步法而言。所谓散乱者,即身僵腿涩,气滞血瘀,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之谓也。可见散乱之病,病源无非是身法和步法。发生于身法,则上体呆滞,运用辄乖,发生于步法,则两腿虚实不明。虚实不能分,则“后腿不能送前脚”,“实脚不能送虚脚”,从而造成步伐笨重,行步滞涩不灵,无法做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膛泥”。这样势必导致腰腿各自行事。造成周身不能节节贯串,内劲无以联贯完整,上下不能相随。自然也就进退失据,闪展失误,腾挪失灵,失机失势了。  “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内家拳(桩)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动静互为其根,此内家之妙也。“混沌未判,鸿蒙未开,本无动静,何有阴阳?”阴阳始于动静,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牛有机,机势难分。得机即得势,得势为得机。俗说:“机势并得,服手服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所以内家拳是不允许“老步迟顿”的。  6、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为过于矜持,努气挺胸,气涌胸际,神凝血滞,上重下轻,根脚拔起之谓也。  人体上身全赖脊椎骨支撑,故脊椎骨在人身犹如屋宇之栋梁。平时,人的脊椎骨呈自然弯曲状。为求轻灵,行拳站桩上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尾间敛垂,以竖其线路。这是因为百会虚顶与会阴敛垂,二点成一直线。上虚顶,下敛垂,即可使通体准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如腆胸,则成三点之势,三点又不在 —:条直线上,则成干涉之状。以致上不能虚顶,则纲不能举;下不能敛垂,则目不能张。周身骨骼无法正直,筋肉不能顺遂,破坏了立身中正,破坏了松静轻灵的充分必要条件,造成经络血脉凝淤于胸;气血浮涌结障于胸;肌肉筋骨僵硬于胸;劲力阻断滞塞于胸。此外,胸部紧张,又破坏了呼吸的自然深长,妨碍血液回流心脏。考究全身则无一是处也。偶有动作,无不受掣肘。临敌对阵,必为人所制,于健身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故腆胸为内家之一大害也。  7、直立:僵直而立,全无戒备之谓也。  支撑物体的底基称为底盘,在物理学上称为“底面积”。例如钟座就是钟的底盘。行拳站桩,二脚外缘的联线范围以内的面积,就构成了人体的底盘。  行拳站桩及竞技运动中,人体的重垂线如能保持在底盘范围内,那么人体就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反之,如重垂线超出底盘,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又无法依靠桩步、腾空、步随身换等技术,使之重新纳入底盘,人体就会发生倾跌现象。  在拳术运动中,拳家会通过坐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也就是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齐整地踏实,端正身法,虚胸实腹,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一般来说,直立的底盘较小,重心较高,其稳定性较差。反之,两脚距离越大,其底盘越大,重心越低,稳定性相对也较好。但是,人是两足的灵物,不管你怎么大步站立,底盘总有窄的一面。而且步距愈大,步随身换相对也较困难。于是,在实际的拳术及竞技运动中,既要把对方的重垂线击出底盘,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对稳定,就成了拳术及竞技运动中的深邃学问了。  我们试比较直立与最大步距之间的优缺点。  直立状态,底盘小,重垂线易偏离底盘;重心高,相对稳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长,如步法身法灵活,则便于补救。但劲力难以起脚跟,失却根本。  最大步距状态,底盘大,重垂线不易偏离底盘;重心低,相对稳定性较好。但步距大,步法迟涩不灵。重心低,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短,加上步涩,难以补救,。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拳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状态下寻找、调整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取得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的“底盘”。经过大量的实践,拳家们在调整、选取最佳的步距后,再采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较符合上述原则;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无戒备的状态则为最差状态。拳谚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所以内家拳力戒直立。 8、软步: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  裆部即会阴部,站桩行拳,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平裆。它的原理与拱型桥洞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两胯根撑并,两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使胯骨的骨节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圆至足,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弓劲。而软裆,即表现在仆步、弓步、马步等步法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地贴近地面,似同瘫痪。这样不但起身费劲,遇到对方进逼,就会瘫倒在地。  所谓萎膝,也叫“软腿”,主要表现在弓箭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所谓“弓箭步”,顾名思义,是“前腿如弓,后腿如箭”的意思。技术要求为前腿弓,后腿蹬,因而也称之为“弓蹬步”,其后腿膝关节必须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软腿萎膝了。拳诀说:“劲起于脚,发于腿。”作为进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现软腿萎膝现象,下盘出现支撑与后蹬无力,出击也就无劲可言了。  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误解了古典拳经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是就发力的蓄发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软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时为了突出下沉的气势,也有使前腿弓至胫骨竖直为度,后腿微微开膝,膝尖微转向外侧。这时,后腿的膝部虽有微小的弯曲,但因为微小的弯曲是撑开的,而不是向下弯曲软垂的,它导致裆部的拱度和弓劲增大,自然不属于软腿萎膝之列。  所谓叠步,顾名思义,是步子重叠的意思。表现在弓箭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其横间隔过窄,使前后两脚踏在同一直线上,“叠步”两脚前后相叠,造成底盘过窄过小,重心就会不稳。“自立不稳,如何发人?”遇敌袭击我之侧翼,就不免有倾跌之虑。  “过劲”表现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线超过脚尖,使身体重心过于偏前,易为人引进落空而跌仆。  所谓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从而造成扭曲。以致使起于脚的劲,滞涩于膝间,无法经由腿,而腰而脊,形于手指。劲力无法贯穿顺达,下盘亦不稳固,临敌对阵无有不败之理。  掀脚拔根,表现在各种步法的定式时脚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贴住踏实地面,造成部分掌缘翘起,离开地面,甚至拔起脚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这一最大的质量 M,守不能将敌方的劲力通过地面化解于无踪;攻不能劲起脚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发挥最大的威力。攻守无当,失机失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软步”是属于下盘系列的问题,而下盘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基础不扎实,不灵活,就好比空中楼阁。拳谚说:“自立不稳,如何发人;下盘不灵,何来虚灵?”是故,内家拳视软步为大忌。  9、脱肘:肘部悬扬,犹如肘关节脱臼之谓也。  脱肘也称为“悬肘”、“扬肘”、“寒肘”、“抬肘”或“举肘”。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很辩证的话。“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活动余地的情况下,肘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扬起,造成举高腋空,“侧门”(两胁侧门)大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此外,肘部举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造成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攻不能放人致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所以古今内家拳无不力克脱肘恶习的。  10、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与前臂不在同一直线上,犹脱榫的锤子之谓也。  内家拳的拳形为四平拳,即拳的四维均须平整。握拳的形式,以中指领先,四指并拢卷曲,指尖稍微触贴掌心。然后将拇指轻轻盖压于中指中节,形成四平拳。因内家拳乃柔中寓刚之术,不以刚硬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紧实,外形似紧非紧,内则大松,以松柔为好。但虽为松握,须有团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开,击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时,拳背须与前臂齐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内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击敌人,遇到阻力,首先会使自己的腕关节扭断或扭伤,击人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戳拳只有形式上的“美观”,没有任何技击价值。古今内家拳术好手是决不会有这种中看不中用的戳拳习惯的。  11、扭臀:扭臀亦叫“晃臀”、“摆臀”、“摇臀”、“游臀”。是尾闾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如“游鱼摆尾”之谓也。  臀的生理构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过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摆和晃动。或时而前顺,或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常会造成“点头哈腰”,前俯后仰,破坏了“立身中正”,或是“游鱼摆尾”,破坏了“尾闾中正”,丧失了舵的作用。致使发劲无定向,放劲失平衡,劲不能“专注一方”。所以内家拳家提出“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要求站桩时不要撅起臀部,应向里稍微收进,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向前收敛团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承托起来那样,这样配合虚领顶劲、松腰落胯、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立身中正”。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发劲的稳健,有助于“力由脊发”,发劲浑整,专注一方。  12、曲腰:“点头哈腰”,中轴扭曲之谓也。  拳谚曰:“点头哈腰,武艺不高。”或称“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体,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  内家拳对腰的要求是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松而沉着”,使下盘稳固有力而不失轻灵,“直而不僵”,使中轴旋转稳定灵活而不失沉着。这样方能做到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着,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弯曲”,形成了俗说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弹性,缓解了行拳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既起到了护脑的作用,又稳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躯。这样才能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其实,“曲腰”本身就属于“歪斜”的范畴。这里的内容可视作对“歪斜”的进一步说明。而内家拳术把“曲腰”单独视作一大忌,可见对它的重视了。  13、开门捉影:撒开两臂,“正门”大开;探头探脑,如捕风捉影之谓也。  ’  胸腹为“正门”,也称为“大门”、“红门”或“洪门”。人之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腔和腹腔,是不能有丝毫疏忽,受到伤害的。在竞技运动中,除运用身法的闪展腾挪来避免受到袭击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来护卫。尤其是依靠两臂来护卫。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其中说的是两臂的防守作用,上护头面,中护胸、心窝、胃脘、肋腋与腰侧,下护小腹、裆部。如果撒开两臂,无疑将胸腹要害暴露于敌,任其上下其手。这是十分危险的,轻则受伤,重则致命。所以内家拳学从健身、技击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沉肩垂肘”、“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膊相系,不离中线”。“三尖相对守中央”的技术规范。所谓“中线”,即以头顶百会至尾骨为一线。所谓“中央”,即以鼻与脐为界。两手运作各紧紧护住自己的半个身,即左手护住左半身,右手护住右半身,在圆转过程中,两手的运行路线在“中线”、“中央”处稍加重叠。沈寿拳诀说:“两手乱环不离中”,“当中一击首尾动”,“攻我身躯首尾保”。即是形容两手似蛇之首尾,紧紧护住“正门”和“侧门”,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伺机击敌。  关于头,上文已有提及。头为“百脉之宗”,“六阳之首”。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而六条阴经则通过各种“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全身之纲领,纲举目张,身法的稳定,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转换,眼法的平准,呼吸的顺畅,步法的灵动。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位于人的最高位,虽然仅仅只有“六斤四两”,然而影响很大。若“探头探脑”,一则形象不美,二则“首脑”暴露于敌,易为敌所乘;三则破坏了立身中正,更易产生由“探头探脑”所引起的连锁问题。例如强项硬颈,精神不专,身体失衡,行动迟涩,虚实不明,歪斜等问题。可以说几乎与其他内家的十三禁忌全部相关联。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探头探脑,“开门捉影”,是必须认真克服的。  14、双手齐出:即用“二只拳头打人”,一发无余,不作后顾之虑之谓也。  出者,过头也。过直也。所以,“双手齐出”并不是绝对地简单地反对用二只拳头打人,更不是反对双按、双动、双推等拳法。而是反对“两膊不相系”,“首尾 (两手)不呼应”,上下不协调、不相衬、不相随,这是因为首尾无呼应,则首尾无法互保,防守出现漏洞,攻击必现破绽;上下不相随,则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倾跌之虑,更谈不上临阵对敌了。或步到手不到,错失良机,为敌所乘。  双手齐出的另一种表现为,两臂挺直,出手过远。知内家拳站桩行拳须周身内外三合,表现在外三合,即各关节左右合住,上下对齐,两手两足等对称合住,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住。开则俱开,开中有合;合则俱合,合中有开。这样就要求两臂不能挺直,出手太远,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势借力牵动,因失重心而跌仆,也避免被人乘机入侵。  内家拳十四禁忌,其实质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内容,不但对学习掌握内家八桩(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还掌握了研究评判内家拳的重要尺度,内家拳也就易于向大乘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