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vr 第三方app:说说咱班组的人和事儿(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3:31
2008-9-10 10:38:50 作者:书红 来源:读者网论坛
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一直身居办公室很少工程上看过我们的母亲河,这次终于有机会有领导的安排下依次对远离村庄、条件艰苦的一线控导工程班进行了参观访问,虽然行程匆匆,时间短暂,但却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橡皮舟上数风流
一年一度的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水一下子比平时多出了许多,河面也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浑厚的黄河水虽然称不上是奔腾而去,但起码也算得上滚滚东流了。在此期间,黄委会已明令禁止游人在河里泛舟。因为此时在河中行船实在危险。可在马庄控导工程班的河道里,却有这么一个人,居然在这种条件下,利用橡皮舟行驶马庄与武陟交界50公里的往返路程。他就是原阳河务局水政科的何继伟。
控导工程现场见到的何继伟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中等身材,黑黑的脸膛,鼻子上架着副大大的眼镜。他一开口我们便感觉到了一种来自一线黄河人特有的豪爽,何科长嗓门大,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至此我才意识到为什么他会是自黄河调水调沙八年来敢于启用橡皮船堪察河情的人了。现场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讲,这个工程是黄河进入原阳的首站,做好这里的工作对全局防汛工作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看似平静的水面,说不定哪里就会有串沟或者暗流,而这些都是造成防汛隐患的因素。为了尽可能地掌握一手水情资料,何科长便有了这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当何科长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也积极响应,争相参加,有一个上班不久的小伙子不会游泳,面对这样的工作依然很踊跃。为了确保安全,他们穿上救生衣,还带上了必要的救生工具,从马庄控导工程泛舟而上,逆流行进,几个憨厚了黄河汉子,用有力的双手摇着浆,一直行驶了25公里到与武陟的交界处。回来时虽然是顺河势而下,但受风向影响,要到达自己的出发地他们还是需要用力地划船,一上了岸他们倒头便躺倒在岸边,累啊!而26日,他们又第二次启用橡皮船,对所负责的河段进行安全隐患排察。
在我们由衷的称赞里,何科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换了你们也会这么做,而且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小小的橡皮船载得了我们几个勇敢的班级工作人员,却承载不了何科长的一句话,更承载不了黄河职工忘我的敬业精神!
老马不识途
在毛庵控导工程处有这么一个人,虽未谋面但我却不时听到他们班上人员动情地讲着他的故事:老马名叫马家森,辉县人,由于在这个控导班里他的年龄较长,所以人称老马。班上人员说,老马已经五十多岁了,每天干着平实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你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他的不容易。
由于工作地离家远,老马常常是几个月也不回家一次,班上的人很少记得老马什么时候不在过。印象中的老马总是早早地起床,在院子里打扫卫生,然后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控导班地理位置偏僻,而且经常停电,白天还好,晚上一停电,偏僻的黄河边上,伸手不见五指,大家无事可做的时候会休息一下,但是老马总是特别认真,任何时候不脱岗不离岗,总是随叫随到。随叫随到,只是四个字,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像是我们经常说的,做一件好事不难,但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们说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是英雄,那么像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在我们最脏最累的一线的黄河职工算不算得上的英雄呢?
调水调沙工作正在进行,黄河汛期也正当时,我们的老马同志又有了更加充分的不回家的理由——黄河的事是最大的事,汛期来了我更不能走!“老马都快不认得回家的路了!”我们的班组人员开玩笑说。
守河人的特技
电视上,舞台上,经常会看到杂技演员们在自行车上,摩托车上施展着高超的技艺,可你恐怕没见过摩托车骑人的场景吧,这样的特技就出现在了我们三官庙控导工程班。
这个工程班的驻地距河比较远,而且负责护理的河段比较长,而且察看的路线中无直线可走,一天要走上几十公里的路。根据调水调沙期间的要求,他们每天要在这样的路上走上二十多个来回。这对于我们常年工作在一线的班组人员来说倒不算是什么,但让我们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们每天察看河情居然要抬着摩托车走。原因是这样的:由于很长时间没有降雨,附近的农田非常干旱,不少农民就开始从地下井中抽水灌溉,而这此井大都临着我们班组人员每天要察看河势的路,路上就会有很多横穿的输水塑料管,这种管子用来灌溉很方便,但是却不能经受车辆碾压,我们的班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必经之路上,总是抬着或者扛着本来是做为交通工具的摩托车过去。他们说,自己家里也都有地,知道农民的不容易,浇次地对农民来说本身就是不小的经济开支,我们帮不了忙,但至少要尊重他们,水管挡道,抬下车子也就过去了,没啥大不了的。
于是在我们这个班的工作人员察看河势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行驶在路上的摩托车不时停下来,然后由人抬过路上的输水管。甚至有时候,有农民浇地时漏水,把一段路给一起浇了,我们的人员也没有骑车子直接过去的,而是依旧下车,抬着车子过去,也因此常常弄得满身是泥。这泥点也许就是一串文字,记载着这个班组对周边百姓的关爱!
……
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班组中数不胜数,从四川抗震救灾归来没有回家就直接奔赴工地的陈彦来、家有病危祖交依旧坚守岗位的娄涛班长……,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我面前闪过,一张张面孔汇成一个黄河班组工作人员的共同形象:黑黑的脸膛、魁梧的身材、朴实的语言,时而腼腆的微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默默工作在一线的黄河职工,黄河的安澜才得以保障。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但平凡中已经尽显他们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