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可以带小米手环2: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上海农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23:46
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各国转基因标识制度的相继建立和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关注度的提高,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各种转基因检测技术也就成了研究热点。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花、延熟番茄、抗病辣椒、抗虫杨树和抗病番木瓜等已先后获得安全证书,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在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科学研究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因此为了促进我国转基因检测人员以及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相关科技研发、推广,以及监管人员对于全球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本文较全面地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 1  定性PcR检测技术
以PCR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定性检测根据其特异性的不同至少可以分为4类:筛查法、基因特异性方法、构建特异性方法和转化事件特异法方法。
筛查法:对转基因产品中的通用元件进行检测,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最常见的是对花揶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农杆菌胭脂碱合成酶终止子T-NOS及报告基因新霉素磷酸基转移酶Ⅱ基因NPT-Ⅱ的检测。然而,仅鉴定筛选基因(如35S启动子,NOS终止子,报告基因NPT-Ⅱ等)已经不能满足转基因产品检测的要求。这是因为35S启动子存在于天然花椰菜花叶病毒,NOS终止子存在于植物病毒Ti质粒中,抗生素类报告基因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因而仅是检测筛选基因,极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同时也达不到鉴定转基因植物的目的。
基因特异性方法:指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目的基因可能源自天然,但通常会被轻微的修饰,比如序列缩短或密码子改变(Hemmer,1 997)。并且,能获取的基因的数量要比启动子和终止子多很多。因此,以目的基因为特征序列的基因特异法更具有特异性。
构建特异性方法:在转化载体中具有完整表达能力的目的基因的基因盒(gene cassettle)上设计引物,是可以正确确定构建方式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比如转基因玉米Btl76对基因盒不同基因序列DPK-CrylA(b)为目标的检测,转基因玉米Btll的IVS-CryA(b),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的35S-CTP,CP4-CTP等结构基因。通过此方法得到的阳性信号只会出现在含有转基因的材料中(Xu et al.,2005)。
然而,对于含有相同外源DNA的不同转基因作物,比如,Mon809和Mon810转基因植株同属玉米,通过相同的质粒pV-ZMBK07进行转化后,上述方法就无法鉴别出是哪种转化事件。
转化事件特异法:通过扩增受体基因组和插入DNA的连接区域,鉴定含有相同外源DNA的不同 GMO(Anklam et al.,2002)。当一个外源基因能引起几种不同插入情况时,特异检测该转基因产品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增它的侧翼序列(受体基因组和插人 DNA的连接区域),因此侧翼序列对于被检测的转基因产品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在转基因产品定性检测中,特异性较高的巢式PCR(nested PCR)与半巢式PCR(semi-nested PCR)经常被采用。巢式PCR是在普通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PCR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医学检测方面研究较多。其原理是设计2对引物,其中1对引物在另1对引物扩增产物的片段上,通过2次 PCR反应对某个基因进行检测。通常第1次采用能扩增较大片段的引物,经20-30次循环扩增后,将第1次扩增的产物作为模板进行第2次扩增。半巢式PCR的原理与巢式PCR基本相同,只是半巢式 PCR仅有一对半引物,第1套引物中的1个引物与新设计的另外1个引物共同组成了新1轮扩增所需的引物。这两种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而且可以使检测的下限下降几个数量级。因此,可以应用于转基因产品的PCR检测。黄昆仑和罗云波(2003)在应用巢式PCR和半巢式PCR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其深加工品的研究中表明,巢式PCR和半巢式PCR的灵敏度高,在DNA受到严重破坏的产品中仍然能够检测转基因成分。
此外,多重PCR也被广泛地应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多重PCR的基本原理与普通PCR相同,区别是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1对以上的引物,如果存在与各对引物特异性互补的模板,则它们分别结合在模板相对应的部位,同时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
增出l条以上的目的DNA片段。多重PCR既有单个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又较之快捷和经济,在引物和PCR反应条件的设计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多重PCR还能提供内部对照,指示模板的数量和质量(许文涛等,2006)。
Huang et al.(2004)应用多重PCR实现了同时对转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的检测,检测限为O.5%(25 txL体系中含50 ng模板)。冯家望等(2006)针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多个相对稳定的转基因元件,同时以大豆Lectin、玉米IVR和油菜Napin基因作为内源参照基因,建立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PCR,对185个样品(大豆、玉米、油菜及其加工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在1-2 d内完成了初步调查。赵  锦等(2004)也应用多重PCR对 Roundup Ready大豆,Btl76玉米等进行检测。研究表明,多重PCR具有快速可靠、灵敏准确、特异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种进行转基因食品检测的良好的技术模式。
2定量PCR检测技术
定量PCR检测技术是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定量标识的主要方法。传统PCR定量检测方法如内参照法、竞争法和PCR-ELISA法是终点检测,即PCR到达平台期后进行检测,此时PCR经过对数期扩增到达平台期,检测重现性较差。
Higuchi et al.(1993)第1次报道了实时荧光 PCR技术,1996年美国ABI公司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全自动实时荧光PCR仪。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采用一个双标记荧光探针来检测PCR产物的积累,可以非常精确地定量转基因含量。与常规PCR相比,该技术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关键是使用寡聚核苷酸荧光探针及其相应的荧光信号检测装置。其基本原理都是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设计的。当一个荧光分子(又称为供体分子)的荧光光谱与另一个荧光分子(又称为受体分子)的激发光谱相重叠时,供体荧光分子自身的荧光强度衰减,这种现象即是 FRET。由于实时荧光PCR能实现核酸的定量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对转基因的定量检测(Holck et al.,
2002;Hernandez et al.,2003;Xu et al.,2007)。
荧光定量PCR所用的荧光探针主要有三种, TaqMan荧光探针、杂交探针和分子信标探针,其中 TaqMan荧光探针使用最为广泛。在该反应体系中,包括l对PCR引物和1条探针。探针只与模板特异性地结合,其结合位点在2条引物之间。探针的5’端标记有报告基团(Reporter,R),如FAM、VIC等,3’端标记有荧光淬灭基团(Quencher,Q),如TAM— RA等。当探针完整的时候,报告基团所发射的荧光能量被淬灭基团吸收,仪器检测不到信号。随着 PCR的进行,Taq DNA聚合酶在链延伸过程中遇到与模板结合的探针,其5’→3’外切核酸酶活性就会将探针切断,报告基团远离淬灭基团,其能量不能被吸收,即产生荧光信号。所以,每经过一个PCR循环,荧光信号也和目的片段一样,有一个同步指数增长的过程。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模板DNA的拷贝数。
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循环阈值(Ct)。Ct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荧光阈值(3~18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时所经历的循环数。基线是指PCR循环开始时,虽然荧光信号累计,但仍在仪器的检测敏感度之下。荧光阈值以上的荧光信号是确定样品Ct的实时信号。研究表明,每个样品的ct值与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负相关),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
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均采用外标定量,即以已知浓度的目的基因为模板,按一定的倍比稀释,作出标准曲线图,然后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f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3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基于蛋白质检测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该法是依赖抗原(导入基因在受体作物中得到正确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和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评估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最常用的一项免疫学测定技术,该种方法具有很多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样品易于保存、结果易于观察、可以定量测定、仪器和试剂简单等。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测定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表达的靶蛋白质的水平。这些基因产物有Bt杀虫蛋白CrylAb(MON810)(Stave.,2002)、EPSPS蛋白(Rogan et al.,1999;Lipp et al.,2000)、nptⅡ蛋白质(McKenzie et al.,2000)、抗除草剂pat蛋白质(Xu et al.,2005)。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以ELISA法为基础将特异性蛋白抗体涂抹在支撑物上,建立了测流试剂条(如lateral now)和试剂盒等快速检测方法。实际分析时只需将试剂条直接与样品中的蛋白质抗原接触即可,使操作过程趋于简单化和自动化,可不受场地及实验室条件限制,灵敏度高,方便地适合于田间快速检测,并且可以对转基因产品实行半定量分析(Stave,1999)。
然而,ELISA法用于检测转基因产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外源基因并非都能导致特异性重组蛋白质的表达或表达的水平太低而无法检测,一般地,表达产物仅占作物总可溶性蛋白质的0~2%,即使在强启动子的驱动表达下其上限水平也低于2%( Hemmer,1997),而通常达不到此限,因而不易检测出来。而且基于蛋白水平的检测不能区别转入同一目的蛋白的两种不同的转基因植物;(2)特异性蛋白质有时仅在作物的特定部位或在一定的生理阶段合成,有时在不同部位其表达水平也不一致。如EP. SPS蛋白在Roundup Readv大豆的叶片和种子的表达量分别为459和288 txg/g;(3)目的蛋白抗原必须保持完整的3级或4级结构才能识别特定的抗体,因此不适用于经过深加工的、抗原发生变性的转基因产品;(4)由于转入的目的基因的种类众多,抗体种类需求也多;(5)不能区别转入同一目的蛋白的两种不同的转基因植物;(6)混合样品中存在的皂角苷、酚复合物、脂肪酸及内源性磷酯酶等杂质可影响 ELISA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7)检测极限低,商业性ELISA试剂盒只能检出占样品总量0.3%~5%以上的转基因大豆。所以,蛋白检测在转基因检测中不能作为首选方法。
4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
对于单个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来说,转基因作物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就是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技术。而对于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品系特异性检测技术则与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技术不一样,这取决于复合性状转基因材料的获得方式上有所差异,一种方式是把2种具有单个转化事件的转基因作物通过传统的遗传杂交方式来获得的具有复合胜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另一种方式是对单个转化事件的转基因作物再进行一次基因工程转化而获得的具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对于前者就不能再用转化事件特异性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了,目前全球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手段;对于后者还可以用转化事件特异性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
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已经被用于许多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中,如GTS 40-3-2大豆(Berdal et al.,2001:Terry et al.,2001;Tavemiers et al.,2001), MONl445和MON531棉花(Yang et al.,2005), MON8 10 fHolck et al.,2002;Hernandez et al.,2003), Btl 1 fBerdal ef aJ.,2001),MON863(Yang ef aJ.,2005),GA21  (Hernandez et al.,2004),NK603(Nielsen et al.,2004),T25玉米(Collonnier et al.,2005)。GT73(Xu efaJ.,2007)等,此外,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的侧翼序列也在被鉴定之中。转化事件特异性技术的关键是获得转基因作物的侧翼序列。目前,已经发展了一些基于PCR技术的侧翼序列的分析方法,如反向PCR(I—PCR)、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连接介导PCR(LM-PCR)等。
I-PCR是Ochman et al.(1998)在常规PCR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染色体步移方法。该方法利用反向的互补引物来扩增两引物以外的未知序列的片段,而常规PCR扩增的是已知序列的两引物之间DNA片段。实验时选择已知序列内部没有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对该段DNA进行酶切,然后用连接酶使带有粘性末端的靶序列环化连接,再用一对反向的引物进行PCR,其扩增产物将含有两引物外未知序列,从而对未知序列进行分析研究。Zimmermann et al.(2000)应用反向PCR获得了Btl 1玉米的左右侧翼序列。
TAIL-PCR是Liu et al.(1999)在热不对称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TAIL-PCR是指利用一系列序列特异性的巢式引物和一个短的任意引物(arbitrary primer)引导扩增已知序列的侧翼序列的反应,它是一种半特异性的PCR反应,由于两类引物的退火温度不同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的退火温度,有效地控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产物的扩增。在TAIL-PCR中序列特异性的巢式引物较长,退火温度较高,因此在PCR反应中退火温度的高低(相对)对它与目的序列的退火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高低2种退火温度下都可以与已知序列发生特异性的退火,而序列短的任意引物则仅可以在退火温度较低时与未知序列(已知序列的侧翼序列)发生退火,通过高低退火温度的交替进行,使目的基因得到有效的扩增。
TAIL-PCR分离法可以降低非侧翼区特异产物的背景,同时它可以产生2个以上嵌套的目的片段,与其它方法相比TAIL-PCR方法具有简便、特异、高效、快速和灵敏等特点。Hernandez et al.(2003)和Yang et al.(2005)采用TAIL-PCR分别获得J, MON810和MON863玉米的侧翼序列。
LM-PCR由Pfeifer e et al.(1989)创立。该技术是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中特定的DNA部位后,与人工合成的接头相连,然后用2条同向的基因特异引物与接头引物做2次PCR以扩增未知序列。 Holck et al.(2002)利用该法获得了MON810玉米的侧翼序列。LM-PCR在本质上只需要一个引物退火位点的特异性,另一个引物是通过连接反应加上去的公共接头,同接头引物和旁侧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可以对任何DNA片段进行扩增。该法具有高效、灵敏、特异等特点。但是LM-PCR也有其局限性:(1)只直接检测DNA的缺口或断裂处,故需要酶或化学方法处理;(2)模板DNA分子的5’端必须被磷酸化并具有可连接性,因为引物延伸后必须对平端进行连接;(3)只有在引物延伸进行到了模板链的末端,才能使之参与平端连接,所以过早终止延伸的分子在 LM-PCR中检测不到。
5转基因产品种特异性检查技术
5.1内标基因种属特异性检测技术
为了防止转基因检测过程中出现假阴性的结果,许多作物的内标(内参照)基因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在转基因检测实践中。目前已经被研究出的内标基因主要有大豆的内标基因lectin基因(Meyer et al.,1999)和J8一nctin基因(Delano et al.,2003),玉米的invertase基因和zein基因(Zimmer— nann et al.1998;Vollenhofer et al.,1999),油菜的 BnACCg8基因(Hemandez efaJ.,2001),大米的内标基因sps基因(Ding et al.,2004)和棉花的内标基因 sndl基因(Xu et al.,2006)。
内标基因既是物种特性的指示剂,同时它还是PCR反应的指示剂,这个意思是说,如果对某个物种进行检测时,如果内标基因都检测不出来,说明这个体系就有问题了,或是反应体系添加错了一些试剂,或是PCR反应体系中存在着PCR反应抑制因子。当然内标基因的主要作用还是在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严格定量检测方面。因为这个物质拷贝数的多少,探针和引物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会影响到这个内标基因的特性的好坏。
目前在许多物种中都进行了内标基因的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包括各个物种种类的鉴定还都是在定性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到定量的水平,尽管每个种类也都有了自己的内标基因,但是还没有看到关于这些基因拷贝数的研究。因为拷贝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检测的灵敏度和定量的准确性。由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比较深入,基本上每个转基因物种都有自己的至少一个合适的内标基因,并且对这些内标基因进行了拷贝数的鉴定。
5.2标准物质制备技术
采用外标定量,需要已知浓度的检测物作为参照样品。检测转基因产品时,应尽量使用官方(如欧盟参考物和测量研究所,IRMM)核准的参照标准(CRMs)。现在已有CRMs的转基因作物还不多(如 Roundup Ready大豆,Btl76抗虫玉米等),但这方面的报道在逐渐增加。CRMs是由未加工原料制备而成的,因为基质效应和加工过程中完整DNA分子的缺失等原因使得CRMs作为定量标准品应用时具有很大局限性:f1)所有的PCR方法只能以基因组及其等价物为基础(DNA分子的相对比例)对转基因成分进行定量检测,而CRMs是以重量为单位进行处理的。由于一个单位的遗传修饰物中所含分子数与非遗传修饰物可能会不太相同,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2)制备CRMs费时费力成本高;(3)为了保证CRMs材料的均一性,需对材料进行研磨以减小颗粒体积的差异,但这样会造成DNA的大量降解;(4)cMS在一定低浓度样品时才会用到,但是一个方法的动态范围应该包括100%的水平;(5) CRMs是单一组分的纯颗粒,仅仅依靠CRMs的确证实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检测限(LOD),特别是错误的定量限(LOQ),例如,存在绝对定量限随模板 DNA总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最近的研究中,对目标 Btl l玉米进行实时定量分析,如果外加大豆DNA,就会发生改变。类似的结果也在Berdal et al.(2001)的研究中出现。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标准分子,如PCR扩增产物、线性化质粒等逐渐成为CRMs的替代品,作为定量PCR的标准品(Stave,1999;Pardigol et al.,2003)。PCR产物做标准品优点是方便、简单,但缺点是不准确、不稳定;线性化质粒作标准品具有容易制备,准确稳定的优点。目前,构建质粒标准品的方法主要有常规DNA重组技术(包括酶切、连接等操作)和重组PCR两种方法。Huang et al.(2004)用重组PCR方法构建的标准分子成功地应用于 MON810和NK603玉米的定量检测中,Kuribara et al.(2002)也在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定量检测中使用重组PCR技术构建标准分子作为标准品。
5.3 PCR抑制因子消除技术
在进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发现一些转基因食品中存在抑制PCR反应的抑制因子如大米(许文涛等,2007)。大部分PCR抑制因子(例如多糖,脲,腐酸或者血红素)都与DNA有相似的溶解性。使用经典DNA提取方法时这些物质不容易被完全除去(去污剂,蛋白酶和氯仿.异戊醇),这些物质成了 DNA最终提取液的污染物。现在已经开发出许多有针对性地去除这些污染物的方法。其中,有通过透析去除大部分溶剂或者通过氯化铯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纯化(Maniatis et al.,1982)。这些方法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对原始样品量的损失却很大。其它的一些方法比如离子交换层析、玻璃珠法提取、免疫磁珠分离、分子筛分离法、阴离子结合树脂或者旋转柱式离心等方法(Wilson,1997),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特异性的针对一些具体的污染物,虽然比较有效但成本却很昂贵。再者,这些进一步的提纯步骤也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风险,导致假阳性的结果fVaneechouae et al.,1997)。PCR检测灵敏度的降低可能是因为PCR抑制因子的存在,许多复杂的生化介质如血液中就存在这些物质。关于抑制因子抑制PCR反应的机制有几种解释:抑制PCR聚合酶的活性,降解或者干扰核酸模板,干扰了细胞裂解步骤(Lantz et al.,2000);一些抑制因子是作用在DNA聚合酶上,因为通过使用对抑制因子较不敏感的酶后,抑制现象减轻了(Shames et al.,1995;AI-Soud et al.,2001)。
鉴于PCR抑制现象已经成为检测技术和检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许多研究者已经致力于解决这种问题(Lantz et al.,1997;Cavallini et al.,2000; Abbaszadegan et al.,1 993),,或者致力于提高PCR检测的检测限上(Zhang et al.,2000)。
6其它检测技术
随着新技术和新仪器的出现,转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当今应用于转基因检测的主要前沿技术当属生物芯片技术。该方法可以同时对数以千计的样品进行处理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Xu et al.,2005)。Feriotto et al.(2002,2003)已成功地运用该技术完成实时定量检测Roundup Readv转基因大豆和Btl76玉米的研究。目前,欧洲GeneScan公司也已经推出了商品化的转基因检测芯片试剂盒(GMO chip kit),该试剂盒可以对指定的转基因作物中的几种转基因成分作定性检测。欧盟的转基因芯片研究小组正致力于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转基因成分鉴定及定量检测。
当转基因产品的化学成分较非转基因产品有很大变化时,可以用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而鉴别转基因产品。再有一些特殊的转基因产品,如转基因植物油等,无法通过传统的外源基因或外源蛋白检测方法来进行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但可以借助色谱技术对样品中脂肪酸或甘油三酸酯的各组分进行分析以此达到转基因检测的目的。Byrdwell et al.(1996)用高压液相色谱与质谱技术相结合对3种油菜中的甘油三酸酯的各组分进行分析,发现转基因油菜菜籽油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明显比其它品种高且抗氧化能力也较强。该方法是一种定性检测方法,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混合的产品进行检验时准确性有限。
有的转基因过程会使植物的纤维结构发生改变,通过对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筛选。Hurburgh et al.(2000)用近红外线光谱分析法成功地区分了Roundup Ready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正确检出率为84%。芮玉奎等(2005)用近红外线光谱分析法对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进行了鉴定,正确检出率为100%。
免疫分析技术由于其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也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目标,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用免疫分析技术进行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检测以及如何降低免疫分析技术的成本。PCR-ELISA法是指用免疫学检测PCR产物。用地高辛或生物素(biotin)等标记引物,扩增产物被固相板上特异的探针所结合,再加入抗地高辛或生物素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最终酶使底物显色。常规的PCR-ELISA法只是定性实验,若加入内标,作出标准曲线,也可实现定量检测目的。
7展望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微型、高通量和自动化的技术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转基因产品的检测,同时如何提高它们的灵敏度并应用于定量检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高灵敏度、高通量、自动化和低成本是转基因检测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顾爱国等,2006)。
对于应用最为广泛的PCR技术的改进,研究者的重点放在提高检测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以及对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如用生物传感器代替费时且易污染的电泳等。
具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的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难点。标准分子以及标准物质将继续是转基因作物检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这也是转基因作物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否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转基因物种的不断增多,种属内标基因的研究将持续是转基因产品检测的一个重点领域,此外作为控制DNA制备质量和PCR扩增效率的通用内标基因的研究也将会是研究的热点,如5s DNA目前被开发成作物特异性的内标基因(Doveris et al..2007)。但是对这个基因的研究还不深入,没有做它的拷贝数以及在定量检测中的可能性。
由于基因删除技术已经获得了重大的突破(Luo et aI.,2007),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转基因的作物生产出供消费者食用的非转基因植物组织(如种子、块茎等)的梦想将会实现,那么对于使用这种基因删除技术的新转基因品种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将会是新的难点和热点。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第4期
许文涛1,2,白卫滨2,罗云波2,元延芳2,黄昆仑12**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农业部转基因产品检验监督测试中心,北京100083)
来源: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