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000:七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47:25
七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奇崛() 隽妙() 猥鄙() 煦煦()

B、翌日() 岑寂() 蹇劣() 丰腴()

C、犀利() 粼粼() 引吭() 绮丽()

D、剽悍() 分娩() 憩息() 辟易()

2.填空:

《石榴》一文作者        ;《海燕》作者          ;《白鹅》作者       ;《鹤群》作者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忍俊不禁:

⑵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

融融泄泄:

⑶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

⑷并且,像今天这样的好天气,鹤群明显增多。一群接一群,络绎不绝。

络绎不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天气晴和,春光煦煦的雁回山,是少见的好天气。

B、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C、苍鹰即使壮勇剽悍,却也寡不敌众,束手无策。

D、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5.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能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既绘形又传神,将下列事物与对应特征连线:

石榴              伶俐

燕子              团队精神

白鹅              热烈

鹤群              傲慢

6.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第一个卖瓜人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第二个卖瓜人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产生怎样的结果呢?你能帮他们找找原因吗?

结果:

原因:

第二部分:

                                   (一)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大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还有一撮最歪毛。除了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性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了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了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声,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捕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a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b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去,学抓老鼠去!”

7、作者采用       手法写两只猫,通过比     ,比     ,比     ,写出它们的特点。

8、上述文字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花是       和       ,对邻居家的猫则是      和       ,后来通过捕鼠一事,作者改变了态度。

9、文中加点的“机灵”和“伶俐”能否互换,为什么?

 

10、划线的ab两句都是       修辞句,它们分别形容什么?

a:

b:

                                   (二)

                  善待生灵

有时,动物界也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约摸半小时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 )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来,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朝前奔向悬崖对面;紧接着,老羚羊也飞跃出去,只是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礅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动物在生命危急之时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它留给人类的思考是什么呢?

“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时,当最末一只未留后代的雄鹰从高空坠向大地时,当鳄鱼的最后一声哀鸣不再在湖泽上空回荡时……人类,从某种意义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这是人类对动物的哀怜,更是动物对人类的警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生灵,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11、解释词语:

肃然起敬:

1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     时     写的诗句,引用这两句诗的效果是                 。

13、第一段中所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是指(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字)                。

14、“猎人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5、能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这一句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16、“动物在生命危急之时的举动”指(不超过30字)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18、第二段中括号内应填的标点是       ,作用是            。

19、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拟一条标语。(不能摘录原文中的语句)

 

                                   (三)

                                   佐茶的鱼

很多人都知道马祖生产一种细小的香鱼,用辣椒炒来佐饭很开胃口,我们泾县也产这种鱼,体积还要小些,名叫琴鱼,传说西汉炼士琴高,选了泾县北门外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烧丹炼药,丹成,便羽化而登仙,临上天时,为了感思这处地方的水质太好,应有所报答,顺手把药罐子里的药渣撒向河中,便化作尾尾红色的小鱼。这种小鱼便是泾县琴溪有名的琴鱼。神话归神话,鱼却是一味上品,据说以前曾作贡品,其名贵可以想见,但这种琴鱼可不是用来当菜佐饭的,那未免猪八戒吃人参果——有点太糟蹋东西了。

江南人嗜饮茶,泾县白山出产一种名贵的茶叶,泡在杯中颜色便转成白的,这是泾县的白云茶。

有好的茶叶必须配上好泉水,那才相得益彰,而琴溪的水恰是上等好水,两种好东西配在一起,便变成无上妙品。路过琴溪的人,事先都要携带一个毛竹筒,以便装些溪水回去孝敬年老爹娘。但是这还不够完美,最完美的必须在饮早茶时,配上一小撮琴鱼。祖父起身很早,他必定先到河边柳林中打完一趟太极拳回来才饮早茶,饮早茶时必定配一小碟琴鱼和一大碟子桂花酥糖,姑姑在家已经为他老人家准备妥当了的。

祖父吃琴鱼,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去“钳”。每次只限两条鱼,我说爷爷好小气,他老人家笑笑说:“这东西比鸦片还贵哪!”

贵还在其次,还难买。琴鱼是论两论钱不论斤的,因为琴鱼产量少,很难捕到。我11岁时离家赴宣城当学徒,曾经过琴溪,因为等渡船,顺便看当地人用网捕鱼,每次收网,总不过一二十尾,不够铺满一只手掌心的,因为稀少,所以贵,因为有神话,其味又鲜美,所以名贵。名贵也者,定有很多道理也。

祖父的早茶在地方上很有点名气,有事来需求的一定在早晨赶来,因为早晨时候,祖父的心情最好,几乎有求必应,到晚上来就不见得了。

琴鱼未必每早必有,因为有时候有钱也买不到,但桂花酥糖则从未缺过,因为制酥糖的是官庄的玉成轩糕饼铺。我家吃饼送礼祖父必指定这个字号,道理我不知道。但别人家却对我祖父的嗜好摸得很清楚,过年过节,送来的四色礼,一定是桂花酥糖、雪片、蜜枣和绿豆糕。因为酥糖是黄色的,雪片是白色的,蜜枣是红的,绿豆糕是绿的。我忘记到了冬天,绿豆糕该换哪一样了。

我自小跟祖父学着饮早茶,只学会了吃桂花酥糖,饮茶则一如牛饮,不辨其味。

台北衡阳路采芝端和成都路的老天禄,都卖桂花酥糖,包装得很精美,但吃后粘牙。如今我已好多年不曾“粘牙”了,不知道品质改良了一些没有。

20.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好处?

 

21.作者描写祖父吃琴鱼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22.为什么路过琴溪的人,事先都要携带一个毛竹筒,以便装些琴溪水回去孝敬老爹娘?

 

23.为什么琴鱼价钱贵,还难买?

 

24.别人过年过节送给祖父什么礼品?

 

25.结尾处作者为什么好多年不曾“粘牙”了?

 

第三部分: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含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如夏季开放、颜色深红的石榴花恰与作者热烈、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相契合。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1.C 2.郭沫若、郑振铎、丰子恺、江口涣 3.⑴忍不住笑。⑵和睦快乐。⑶向左右两边看。⑷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4.B(A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C关联词使用不当;D主语省略导致成分残缺) 5.略 6.结果:第一个人生意兴隆,第二个人无人问津;原因:前一牌子的意思是卖的瓜很甜,后一牌子的意思是卖的都是不甜的瓜。(意近即可) 7.对比;外形;性格;本领 8、溺爱;骄惯;讨厌;憎恨 9、不能。“机灵”指聪明灵活,反应快。而“伶俐”只是指中看,好玩而已。 10、比喻。形容作者小猫的胆怯无能;形容邻居小猫的速度快。 11.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12、三国;曹植;强调地球是人类与动物的共同家园。 13、老羚羊以身体支撑年轻羚羊飞跃山涧。 14、动物在危急之时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15、保护野生动物……善待我们自己;议论。 16、老羚羊以死亡做桥礅搭起生命桥和众羚羊逃生时井然有序。 17、比喻、拟人、设问、排比(举例略) 18、冒号;提示下文。 19、略 20.引用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说明琴鱼有过敕定册封的荣耀,它的珍贵成了泾县人的骄傲。 21.祖父吃鱼时,用大拇指和食指去“钳”,还笑笑说:“这东西比鸦片还贵哪!” 22.因为白云茶加上琴溪的水,便是上等佳品。 23.因为琴鱼产量少,很难捕到。 24.送来四色礼。(黄、白、红、绿) 25.因为作者好多年不吃桂花酥糖了。

                            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筹办() 慷慨() 把柄() 堕落() 

B、侮蔑() 恫吓() 沮丧() 生涯()

C、遏制() 滂沱() 孤僻() 耸听()

D、晓谕() 腼腆() 怡然() 羞怯()

2.解释下列词语:

流连忘返:

想入非非: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B、这时我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

C、教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D、它使我卸下了一个思想包袱--从此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更重要的事--即将来临的1970年世界杯赛。

4.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这不怪阿尔伯特,他   不笨,   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   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   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得知后,给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大熊猫的死亡率。

B.起初他只是为犯罪分子提供窝点,到后来则亲自上阵,打着推销保温材料的名义拐骗妇女。

C.“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会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有时甚至达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但是,看得多了,你就会觉得小品有点矫情、煽情。

第二部分:

                                   (一)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7、“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                   》。

8、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

9、请分别说明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⑴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

⑵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不好:

10、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二)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2.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13.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14.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15.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6.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17.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18.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⑴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⑵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⑶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⑷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⑸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⑹我多么希望看看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⑺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⑻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美)海伦·凯勒

19.第⑴段中加点的“事事”,前一个“事”的意思是                ,后一个“事”的意思是                         。

20.第⑵⑶中的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这”指

“这样”指

21.作者在第⑵段中说“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每一天”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

 

22.在第⑶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为“盲”或“瞎”好不好?为什么?

 

 

23.第⑸段中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24.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方便”的含义是                                ;“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                              。

25.在第⑺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

为熟悉的人写一篇传记

要求:选材真实,有重点,并能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生活情趣,语言平实,不少于500字。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B 4.并、只是、而、并 5.D 6.C(A前后缺乏照应。将“喂食”和“治疗”调换顺序,B“打着”和“名义”不搭配,D“达到”缺宾语,在“动情”后加“的效果”) 7.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8、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原因之二是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9、①是对鲁迅的指责和诬陷,同时,在轻描淡写之中也有鲁迅对几个学者和反动政府蔑视的意味。②是鲁迅对自己创作成果的评价,含有自谦之意。 10、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因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处处碰壁,从而失望、伤感、愤懑的思想感情。 11、略 12.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像晴天打霹雷。 13.匆匆、跳、吞、跑 14.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15.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 16.A 17.C 18.记叙、描写、议论 19.做事;事情 20.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21.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2.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都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实感受的。 23.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或他们对眼前的景物熟视无睹)。 24.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 25.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不要虚度年华;启示人们“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忧郁(  ) 栖息(  ) 勉强(  ) 携手(  )

B、弥漫(  ) 聆听(  ) 葱茏(  ) 嫉妒(  )

C、涟漪(  ) 肆意(  ) 眷顾(  ) 饶舌(  )

D、萦回(  ) 翩翩(  ) 真挚(  ) 对峙(  )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⑴形容十分拥挤,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

⑵处在优裕的环境中,安于享乐。(         )

⑶家家户户都知道。(         )

⑷形容特别有滋味或有兴趣。(         )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⑴把房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⑵人人心满意足,不向前移动,几乎连呼吸都停住了。

 

4.将下列对应选项连线:

《骆驼寻宝记》           塞尔登        美国作家

《地毯下的尘土》              王尔德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巨人和孩子》           陈伯吹        英国作家

《蟋蟀在时报广场》           莫德·林赛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5.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载誉而归。

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                                ”马和驴都非常失望。

任何来自于实践的经验之谈,都不复杂,都是简单的,关键看人们能否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要求:请仔细阅读短文,为文中的空缺处补上一句话,要求符合马和驴的心情。)

第二部分:

                                   (一)

大公象扇动着两只比蒲扇还大的耳朵,听到了这个十分离奇的消息。他可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便背上一千公斤香蕉出发了。他还叫上老伴,好助他一“鼻”之力。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金光灿灿的丝绒袄儿,又摘了十来个香喷喷的水蜜桃,装进葛藤打结的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听到寻宝的消息,乌鸦飞出了窝,黑熊钻出了洞,就连正在吵架的老公鸡和老母鸡也言归于好,携手同行,加入了寻宝的行列。那些牛呀马呀羊呀听说远处有宝,也都结伴前往,想碰碰运气。一只大白鹅在兴冲冲地赶路,她盼着寻到宝贝后能一步登天,直上青云,与高傲的天鹅一比高低。一群鸭子欢欢喜喜吵吵闹闹地挤在一起走,有的说找到宝以后平分,有的主张把宝卖掉,买个清水池塘,好让大伙儿舒舒服服、痛痛快快地洗澡。

6.童话中经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但这些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又不应脱离自身的特点。请仔细阅读文中对各种动物的描写,说说作者抓住了这些动物的什么特点?

⑴大公象:

⑵金丝猴:

⑶老公鸡和老母鸡:

⑷大白鹅:

⑸鸭子:

7.作者大约写了三十余种动物去寻宝的样子。但绝非平均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请在略写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

8.“一‘鼻’之力”是一种“仿词”手法,被仿的词语是                  。

                                   (二)

⑴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片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就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⑵“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⑶随后,国王就回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匙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来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杯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块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片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⑷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

⑸国王发疯似地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⑹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⑺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吧。”

⑻“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跳进大花园旁边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⑼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⑽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9.用文中原话解释第⑵段中的词语:

“大的好处”指:

“小的好处”指:

10.“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在文中找出①最能表明贪婪的语句、②最能表明灾害的语句和③最能表明补救方法的语句,摘出来。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第一段中“嘿”表现了国王的惊喜心情,不能删去。(  )

⑵第五段中“我的女儿”改为“我和女儿”更符合国王的性格特点。(  )

⑶第七段中“明白”的内容是“金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  )

⑷第九段“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表现了国王想冲洗掉点金术的迫切心情。(  )

12.如果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应如何划分?为什么?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理由:

 

                                   (二)

一个裁缝和一个金匠一起外出旅行。一天傍晚,当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听到从远方传来乐曲声,而且越来越清脆。乐声独特、悦耳,使他们忘了疲劳,加快脚步往前走。

月亮升起来时,他们来到一座小山丘上,在这里,他们看到一群矮小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正手拉着后,一边欢天喜地转着圈跳舞,一边用甜美的歌喉唱歌,这就是两位流浪者听到的乐曲。中间坐着一位老人,他比其他人稍微高一点儿,穿着一件花外套,灰白的胡须挂在胸前。两个流浪者惊呆了,站在那里看他们跳舞。老人向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进来,人们也主动松开手让他们进去。金匠是个罗锅,他和其他驼背的人一样鲁莽,他首先进去,裁缝起初有些胆怯,往后退缩;后来,当他看到他们跳得那么欢畅时,他也鼓起勇气走了进去。矮人们又重新拉成圆圈,继续像狂欢一样唱歌跳舞。但是,老人从腰带上取下一个刀片,磨了起来,磨快之后,他回身看两个陌生人。他们感到害怕,可是不容他们多想,老人抓住金匠,转瞬间把他的头发和胡子剃了个净光;裁缝也落了个同样的结局。老人剃完以后,亲切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好像是说,他们不错,没有反抗,心甘情愿地让剃光了,这时,他们心里也不再感到害怕了。老人用指头指了一下旁边的一堆煤,示意他们把煤装到自己口袋里。他俩虽然不知道这些煤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他们还是照办了。然后他们继续赶路,去找住宿的地方。他们来到一个山谷时,附近的寺院的钟声打了十二点:歌声骤然停止,一切都消失了,只有冷清清的月光照着山丘。

两位流浪者找到了一个住处,铺上杂草,盖上外套,因为太累了,忘记了把煤从口袋里拿出来。正由于身上感到压力,所以比平常醒得要早一些。他们从口袋里往外掏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口袋里装的不是煤,而都是黄金。这时,头发和胡须也恢复了原样儿。他们一下子变成了富翁。但是,生性贪婪的金匠往口袋里装得多,得到的黄金比裁缝多一倍。对一个贪婪的人来说,钱越多,占有欲越强。金匠向裁缝建议再留一天,以便晚上再到山上老人那里去拿更多财富。裁缝不想去,说道:“我够了,已经满足了。我现在成了师傅,要与我心爱的对象(他这样称呼自己的情人)结婚,我便是一个幸福的人啦。”可是他为了照顾金匠,决定再留一天。

晚上,金匠肩上搭了几条口袋又到山丘上去了,他想装回来更多的东西。他发现,矮人们与前一天夜晚一样,正在唱歌跳舞,老人又给他剃光了头发和胡子,示意让他带煤走。他毫不迟疑地尽量往口袋里装,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又用外套盖在身上。他说:“尽管黄金会压身子,我也要忍受着。”他终于带着甜的预感睡着了,他想着,明天醒来时他就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了。

他睁开眼了,马上起身去查看口袋,但是,他惊讶地发现,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全是黑煤。他想,前一天夜里得到的黄金还在吧,于是他取了过来,他惊奇地看到,黄金又重新变成了煤。他用沾满煤粉的手打自己的前额,感到头发和胡子全剃光了。但是,他的不幸还远远不止这些,他现在才注意到,除了背上的罗锅,前面长出了同样大的鸡胸。他认识到这是对他贪心不足的惩罚,便嚎啕大哭起来。

善良的裁缝被吵醒了,他心力安慰这个不幸的人,并对他说:“你是我的旅伴,就和我一起过日子吧,你可以他享我的财富。”他恪守自己的诺言,便是,可怜的金匠不得不忍受前鸡胸后罗锅的折磨,光秃的脑袋只好用一顶帽子遮丑。

                                          (选自格林童话《矮人的礼物》)

13.概括本篇童话的情节和主题。

情节:

主题:

14.第一次老人剃光金匠和裁缝的头发,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15.第一次老人要金匠和裁缝装煤,让人莫名其妙,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作用?

 

16.金匠第二次转去,这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17.童话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18.假如金匠第二次又得到金子,裁缝会怎样?金匠会怎样,发挥想象,改写一个结尾。

 

 

第三部分:写作

题目:铅笔盒里的争吵

要求: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第三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依次是:水泄不通、养尊处优、家喻户晓、津津有味 3.⑴比喻。用星光来比喻房子一尘不染,十分清洁,鲜明生动。⑵夸张。突出表现人们忘我陶醉其中,侧面渲染烘托出音乐的神奇。 4.略 5.符合要求成文即可。 6.⑴耳朵大、鼻子长、爱吃香蕉。⑵毛皮金黄色,爱吃桃子。⑶叫声急促频繁,像吵架。⑷长得像天鹅但比天鹅笨拙,不会飞。⑸喜欢群体活动,喜欢生活在水边,叫声嘈朵。 7.略写的有:乌鸦飞出了窝,黑熊钻出了洞,那些牛呀马呀羊呀听说远处有宝,也都结伴前往,想碰碰运气。 8.一臂之力 9.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10.略 11.√√×√ 12.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前五句写点金术的使用,后五句写点金术的解除。 13.情节:外出旅行的裁缝和金匠从矮人那里意外地得到一笔财富,金匠因贪婪而痛苦一生。主题:劝人为善,不可贪婪。 14.考验两个是否善良;为后文金匠成为光秃的人作铺垫。 15.只有这样,才会让金匠的后悔符合情理。 16.不能,如果去掉,体现不了金匠的贪心,达不到童话教育人的目的。 17.告诉人们:贪婪的人终得惩罚,善良的人幸福快乐。 18.略

                            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吹刮(  ) 颤抖(  ) 琴弦(  ) 汹涌(  )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

海峡:

3.填空:

⑴《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              ,诗的第二节是                                              。

⑵《乡愁》选自           ,作者      ,著名诗人,诗中写夫妻分离之愁的诗句是                                          。

⑶《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作者              ,现代著名诗人。

⑷《纸船》作者是     诗人           ,他曾获1931年                奖。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我爱这土地》抒发了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

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对青春的肯定,同时是对老年的否定。(  )

⑶《乡愁》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

⑷《纸船》倾诉了诗人童年的梦想。(  )

⑸“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解放区的勃勃生机,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

⑹“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反映了诗人想急切成名的心情。(  )

5.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⑶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6.下面是女作家冰心的诗集《春水》中的一首诗,说说你的理解: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第二部分:

                                   (一)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7.从表态方式上看,这首诗属于        。

8.第一节诗中用了三个“轻轻的”,从修辞角度讲,可以看做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9.第二至五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们的画面?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表达。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0.结尾一节中两次出现“悄悄的”,在结构上与开头的“轻轻的”形成      ,在内容上                          。

                                   (二)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34、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3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36.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三)

                                   小树的灵魂

                                                               于源

前年春节,我从承德叔叔家带回一株小柏树。小柏树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坐在托盘里,托盘里水幽幽存焉,透着殷实之气。可是,它能在北京落户吗?我心里没有底。直到有一天,小柏树的枝条上冒出鲜绿的新芽时,我才放下心来。

小柏树的存活,使我感到养些木本植物该是不难吧。我便来到花市上,选购了三株盆景——小榆树、小榕树和小枫树,并与小柏树一起摆在了窗台上。一时间,窗台上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好看极了。其中,尤以小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因为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了。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柏树枝子。仿佛穷山沟里走来的孩子,有些相形见绌。好在它“要求于人的甚少”,只要托盘里有点水就行了。什么心也不用操。另外三株就不同,施肥浇水,喜阴喜阳,很有些讲究。就是浇水也不能大意,弄不好还会烂根。为此,我真请教了不少花匠。

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还不到秋天,小枫树的叶子忽然打卷了,有的还变黑,一副病兮兮的样子。我赶紧四处求医,忙着打药治疗,盼着它“春风又绿”。然而,可叹它一日不似一日,眼见着一片片叶子都卷了起来。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我也好生伤感。原本我还期待着坐在屋里独赏红叶呢!

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起来。小榆树和小榕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一场雪后,它们的叶子几乎全干了。便想:大概是冬眠吧。而我依然按时浇水,尽职尽责,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让它们再吐新绿。

然而,它们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小榆树,小榕树,小枫树的“遗骨”陈列在阳台上,好像三块墓碑,让人神伤。

这时,我却不得不惊异于小柏树的生命力了。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竟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

我禁不住把小柏树搬到写字台上,仔细端详起来。我发现它竟然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那石头的下半截分明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布满了小柏树的根须,根须之密,仿佛老寿星的胡子,又仿佛网一样的脉络。它们裸露着,有如丰富的神经系着一颗美丽的灵魂,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

是的,树是有灵魂的。人类从“树神崇拜”时就这样认为着。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灵魂与灵魂却有所不同。正如人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灵魂。然而,一个美丽的灵魂却是需要历练的。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否则它不会有这样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其实,它的树品本来就有着悠远的脉系。《山海经》记载:“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国语》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至于“柏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也”的说法就更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画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我想:人品如此,树品亦然。只可惜我与小柏树相伴一年有余,竟如此赏悟不敏,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

失敬了,小柏树!

14.解释词语。

相形见绌:

翘首以待:

15.第②自然段是从哪两方面对比小柏树和其他三株树的?

 

16.找出两处描写小柏树外形的句子。

 

17.本文第③自然段“谁知,越是竭尽呵铲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写小柏树的根须一段突出了小柏树什么精神?

 

19.引用《国语》中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20.用横线画出两处抒情的句子,分析作者感情。

21.小柏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三部分:

请从风、云、雨、雪、霞等景物中任选一种,设置情境,加以联想、想象,写一首抒情或咏物的小诗,行数不限。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1.略 2.怀念家乡的心情,这里指台湾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这里指台湾海峡。 3.⑴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⑵《白玉·苦瓜》;余光中;略⑶何其芳⑷印度;泰戈尔;诺贝尔文学 4.⑴√⑵×⑶√⑷√⑸√⑹× 5.略 6.成理成文即可 7.抒情诗 8.反复;对心目中的圣地——康桥的无限眷恋。(意近即可) 9.⑵河边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⑶软泥里的水草向我挥手致意。⑷榆树荫下的清泉如天上彩虹。⑸“我”扬起长篙向绿草深处漫游。(意近即可) 10.照应;使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浓郁。 11.A 12.C 13.D 14.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翘首以待:抬起头来盼望。 15.从外形和对人的要求两方面对比的。 16.找对即可,如“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 17.承上启下 18.小柏树依靠自己力量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 19.赞美小柏树在贫瘠的土地上仍能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20.如:“我也好生伤感”写出了小枫树死后我的惋惜和悲伤。“让人神伤”写出了三株树都死后我的极度失望与悲伤。“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写我的心灵被小柏树的顽强震动了,体悟到了它灵魂的美丽。“失敬了,小柏树!”表明对小柏树深深的敬意。 21.启示我们不可盲目地抱怨、逃避,要与生存环境抗争,要具有顽强的斗志。

                            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池沼() 承载() 贻误() 镂空()

B、鉴赏() 颠簸() 威慑() 嶙峋()

C、轩榭() 桥墩() 黏液() 蔓延()

D、丘壑() 比拟() 掘洞() 叠嶂()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3.下面没有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是(  )

A、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雄的略大一些。

B、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

C、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D、“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⑵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

⑶外界干扰对我不起作用,飞行一万多公里,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公里,甚至只有二百米。(            )

⑷一旦遇到敌害,如老鹰啦,蛇啦,蜥蜴啦,它就可以蜷成一团,像刺猬一样,全身根根尖刺一致朝外,敌人也就对它无从下手了。(         )

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⑴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⑵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

 

第二部分:

                                   (一)

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的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在第一段文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7、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                    ”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8、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这两层之间关系是        。在假山的堆叠部分,文中“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的堆叠的艺术效果。在说池沼的特点部分,文中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9、第二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出出自然美

10、第二段文字对第一段文字中“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作了具体介绍,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有假山,有池沼,山水映衬,互相配合。

B、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注意了与竹子花木相配合,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实感。

C、苏州园林中的池沼与桥梁、石岸、石头或花草金鱼等景致的配合,富有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注意互相配合,讲究对称美。

1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句中“艺术”和“技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

12、两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      。

13、说明事物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      顺序。从全文看,这两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      。

14、“如在图画中”、“鱼戏莲叶间”加上引号的作用分别是     、     。

1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中的“又”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动的连贯性。

                                   (二)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介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6、语段从历史、      、      、设计者几方面全面介绍了赵州桥。作者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因为它是中国石拱桥中典型的     石桥。

17、对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B、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C、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  D、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18、语段中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此外,还用了     和     。

19、语段第二段在介绍赵州桥时,结构特点是(  )

A、分——总  B、总——分——总  C、总——分  D、总——分——分

20、对“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修造很奇怪,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修造

B、修造得独特,人们不知道是谁修造的

C、修造得奇怪独特,人们不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D、修得跟寻常不一样,人们不理解它是怎么做成这个样子的

21、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2、语段中的两处引用,所指的角度不同,前一句是为了说明赵州桥                 ,后一句是为了说明赵州桥                 。

                                   (三)

                                   颐和园

“东方第一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御苑,也是我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占地二百九十公顷,四分之三是水面,工期十五载,用银四百四十八万两。时值“康乾盛世”,清朝的经济、文化、版图都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这些都为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提供了条件。

康熙年间就开始修建的圆明园,历代皇帝不断扩建,使它拥有数十座院落,在建筑艺术上争奇斗妍,各有千秋,号称“万园之园”。打个比方,如果说圆明园在结构上像一部精美的短篇小说集,那么,清漪园就是一部《红楼梦》式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它有统一的设计,完整的构思,连续施工,一气呵成。

中国式建筑的审美观,历来重视“中轴贯通,左右对称”。这在故宫和老北京城的布局上看得最清楚。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情趣。最明显的是万寿山南麓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了: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这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佛香阁以其庄重浑厚、富丽堂皇的丰姿,坐镇万寿山南,君临御苑,是这建筑群的主心骨,又像交响乐的主旋律,给颐和园定了基调。有了它,任凭你玉带桥这妖娆,知春亭之妩媚,昆明湖这荡漾,谐趣园之滑稽,总也不会喧宾夺主,只能给这皇家气派添彩增辉。

23、指出第4自然段中运用修辞的句子:

比喻:

拟人:

排比:

24、怎样理解“清漪园就是一部《红楼梦》式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

 

25、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出三个以上)

 

第三部分:

以“我想设计这样一所学校”为题,写一篇说明文。500字以上。

 

 

 

                            第五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D 4.⑴作比较⑵打比方⑶列数字⑸举例子 5.⑴起修饰作用,说明苏州园林中还有使用彩绘现象的。⑵起限制作用,说明将来的桥也还有直通通的。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7、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8、总分;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 9、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10、D 11、“艺术”比“技术”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符合句意。 12、举例子;摹状貌 13、逻辑;总分 14、强调;引用 15、C 16.结构、外形、独拱 17、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举例略 18、议论、记叙 19、C 20、修得跟寻常不一样,人们不理解它是怎么做成这个样子的。引用在这里说明桥的构造奇特。 21、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22、构造奇特,形式优美 23.略 24.它有统一的设计,完整的构思,连续施工,一气呵成。 25.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蕃() 隐逸() 鲜有闻()

B、淤泥() 案牍() 德馨()

C、犬吠() 好事者() 窥之()

D、远遁() 益狎() 酥()

2.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爱莲说》    韩愈     《柳河东集》

        《口技》    周敦颐    《虞初新志》

       《黔之驴》    马致远    《全元散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林嗣环    《周元公集》 

    《天净沙·秋思》    柳宗元    《昌黎先生集》

3.原文填空:

⑴《爱莲说》中能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⑵《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⑶写出《口技》中表演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⑷《黔之驴》中虎初见驴时有什么反应?

 

⑸《雁门太字行》一诗的名句是                                   。

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名句是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                     )

⑶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           )

⑷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尽:              去:              )

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气:           )

⑹半卷红旗临易水(临:           )

5.译句: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部分:

                                   (一)

读《雁门太字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对诗的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7.“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  )

A、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8.“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  )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报告  B、报复  C、报效  D、报酬

9.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     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10.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见其灶直突(其:           )

⑵不者且有火患(且:              )

⑶谢其邻人(其:              )

⑷余各以功次坐(以:              )

11.译句:

⑴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⑵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⑶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

 

12.你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主人”?

 

1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1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17、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18、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19、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

成语“黔驴技穷”由课文《黔之驴》演化而来,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⑴莲,花之君子者也。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⑸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⑴玩弄⑵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⑶通“座”⑷吃完;离开⑸气象⑹抵达 5.略 6.C 7.B 8.C 9.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0.⑴代主人⑵将要⑶代主人⑷按照 11.⑴有个人到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柴草。⑵现在论功行赏,劝你改为弯曲的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没受到恩惠,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待为上宾?⑶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而不安排劝他改烟囱的人。 12.合情合理即可 1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 14.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15、A 16、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 17、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18、“||”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19、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第七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杀而鬻之() 留圉() 姬侍()

B、涿州() 以奴骖乘() 掳掠()

C、惮之() 击楹() 恂恂()

D、敦厚() 因敕() 蹙额()

2.将下面对应项连线:

  《包拯》   辛弃疾   《后汉书》

《董宣执法》   脱脱    《续资治通鉴》

  《岳飞》   范晔    《稼轩长短句》

 《西江月》   毕沅    《宋史》

3.下面文句翻译有误的是(  )

A、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译:征召暂时代理开封府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译: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C、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译:岳飞侍奉母亲最讲孝道,家里没有侍女。

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译:士兵中有夺取老百姓一把麻束捆饮料草的,就让他站着斩首来示众。

4.下面各组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样的是(  )

A、知: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B、尝:张俊尝问用兵之术……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C、之: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D、子: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5.原句填写:

⑴       ,       。纤纤擢素后,札札弄机杼。

⑵《渡荆门送别》的首联是                                   。

⑶《春望》一诗的末句是                                。

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                                                        。

⑸写出《西江月》的下阕:

 

第二部分:

                                   (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诗中“抵”的意思是                   ,“浑”的意思是                。

7、诗前两句描写出                                 的景象。

8、诗中切题,表现“望”的内容的诗句是                          。

9、诗人对“搔头”“插簪”之类进行细节描写有何用意?

 

 

10、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这是一首              诗,

12、解释下列字词:

尽:                大荒:                 

仍:                海楼:                 

13、说说下列两句诗的含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4、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15、下列说法不妥的一句是(  )

A、⑶⑷句写了山和水。

B、⑸⑹句中,一“月”一“云”,一“天镜”一“海楼”,写在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欣赏到的江面上的独特奇观。

C、这首诗想象瑰丽,意境幽远。

D、题目中的“送别”意思是指荆门送自己离别蜀中之地。

16、诗的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佳作,请你写出他另外的诗一首(含题目):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0、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1、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2、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2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第三部分:

解读寓言,一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

读《黔之驴》或《杞人忧天》,并写出分析、评价。

 

 

 

                            第七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D 4.C 5.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⑸略 6.值、相当;简直 7、战乱后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10、拟人的手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因为战乱,诗人“感”“恨”交织,愁思万千,于是便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11.五言律 12、略 13、略 14、点明了行程和出游方向。 15、D 16、对家乡的思念、留念之情。 17、略 18、A 19、一望无际的平野,滔滔奔涌的长江,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20.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1、C 22、穴中人;杨氏 23、D 24、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期末测试题

第一部分:

1.加点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

A、冥顽() 奇崛() 丰腴() 束缚()

B、盛馔() 窥伺() 剽悍() 晓谕()

C、滂沱() 堕落() 腼腆() 孤僻()

D、对峙() 鄙夷() 涟漪() 镂空()

2.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蛰伏  威慑  招摇过市  鞭长莫及

B、袖珍  遏止  小巧玲珑  重峦叠障

C、侮辱  伫立  孤苦伶仃  怡然自得

D、弥漫  肆意  因地制宜  首屈一指

3.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     是技术。     是重峦叠嶂,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使游览者在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4.原文填写:

⑴斯是陋室,              。

 无丝竹之乱耳,                     。

⑵                  ,悠然见南山。

⑶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⑷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

5.童话《地毯下的尘土》中的米妮的行为和小矮人唱的歌,表达了什么中心?

 

6.你学习了《少年爱因斯坦》后,感觉到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7.学习了《包拯》《董宣执法》《岳飞》三篇文章,你认为这些古代名人的哪些行为、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8.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此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9.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填人的诗句分别是(     )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  ⑴  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丢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  ⑵  的风雪酷寒;这里有  ⑶  的慷慨悲壮,有  ⑷  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第二部分:

                                   (一)

                            戴着无腿眼镜的父亲

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缚在脑后,躺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双手托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没有鲁迅笔下《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却有他那摇头晃脑的神态。这个看书人就是我的父亲了。

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了。

父亲识几个字,在村里经常给人家写写对联,主持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颇得村人的敬重。恭维声浸泡得父亲的自尊心悄然生长,于是,父亲便拿这点荣耀来时时警醒我们,不要做出让村人瞧不起的事体,伤了李家门面。

父亲的心理也曾浇灌得我们姐妹个个争强好胜。1981年夏天,高考超出几分的我因报考志愿没有选择好,名落孙山后,我满心想再回学校去“扑腾”一年,又怕第二年再考不上,让村人嗤笑我。迟迟疑疑之间,父亲说你愿去就去吧,谁没个闪失,只要你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够了。当时说得我眼眶发热,鼻子发酸,一扭头说:“爹,我走了!”

我走了,父亲依旧是原来的父亲,平时依旧有说有笑,村里有红白喜事什么的还依旧照常主持。可回到家里便似乎有了一块心病,母亲说他最惦念的就是我。我知道他也在考虑明年我能不能考上,再考不上怎么办?时间一长,他便找个理由带上点饭菜悄悄到学校来看看我。有时说我一过就一个星期不回家,是不是饭舍不得吃,会不会饿坏了身子熬坏了眼睛;有时来到学校放下东西在教室后窗看看我就走;有时就那么地站在窗外看老师讲课,直到下课他才悄悄地告诉我给我捎来了东西放在宿舍里。等我回一次家,他便左打量右照看。当然,父亲的这些动作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我相信我的第六感官不会有错。每次回学校前,父亲便将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两元钱,那时候,两元钱能使我真正地肥上一星期。可惜,多数时候,还是让我换成了书本和笔记本。有时我想只要把父亲的心意变成我的学习动力就行了,用不着和有钱人家的同学比较吃穿。

父亲当时只有50多岁的年纪,生活虽然简朴,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要经常洗得干干净净的,在村人的眼里永远是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成天充满着自信。可是,一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我所上学的学校,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

那年春节前,父亲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卖了,留下了猪头和猪下水供家人消受。由于我们是补习班没有放假,父亲便一大早踩着雪走了30多里路来到学校给我送,生怕我春节回家时就吃没了。他到学校时我们正在上课,讲课老师看到他站在教室门口附近,便问他找谁?他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瞅瞅我说: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讲课老师很是感动,看到他落了一身的雪花,让他到屋里听,他却双手摆着“不啦!不啦!”带着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走了。

父亲没有和我说上话,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走。于是便借口去厕所随后追了出来,在学校的宣传栏下我找到了避雪的父亲。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叫我出来,他说老师正在讲课呢哪能分得心,再说……父亲没有继续往下说,他扯一扯身上的衣服,我明白了,他是怕同学们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

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煎饼包,看着父亲胡茬上和棉帽上的冰花,看着他那冻得红红的鼻头,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

看着父亲,我的眼睛模糊了,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戴着无腿眼镜,手捧线装古书,躺在太师椅上的我那自信而又自尊的父亲吗!

10.如何理解第⑥自然段“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一句的含义?

 

 

11.第⑦自然段“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为什么父亲要说谎?

 

 

12.本文第③自然段父亲自尊心悄然生长的原因?

 

13.试找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14.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父亲”的理解。

 

15.阅读文章首尾两段,试从文章结构角度分析其特点。

 

 

                                   (二)

                                   壮士情怀

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从无知走向——从浮躁走向——从浅薄走向——。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论。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了一个尊称。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类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飘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好在探险家留下了许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他急于要把眼前的罕见景象留下来呈示给人们的热忱,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这是一个寂寞者寄给喧闹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个远行者交给自己家乡的一笔遗产,当然,这也是今天的探险家远比张骞、玄奘们幸运的地方,是壮士的另一种回归。不久前当他的摄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展览馆中曾出现过空前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乡人遗留在遥远异乡的风采,这个热闹景象实在让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为那个展览的序言刊出,现在他的遗著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数语,移作该书序言,再一次表达我对探险家的景仰。

16.在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绍成书的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还表达了自己对探险家                            的感情。

17.文章的开头“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

A、狐死首丘  B、狐假虎威  C、狡兔三窟  D、兔死狗烹

18.第2段摘用探险家与大学生谈话录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探险家                                。

19.第2段空格处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尚  稳重  充实

B.充实  高尚  稳重

C.充实  稳重  高尚

D.稳重  高尚  充实

20.第6段写探险家的精神追求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启示是: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1.文章许多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组对比的句子。(或找出对比的双方)

22.作者把探险家称作“壮士”,原因是:(请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

A、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信念。

B、能够无视生死世界,把生命置之度外。

C、能够抛开繁华长期忍受孤独,将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D.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当作遗产交给家乡,并引起轰动。

第三部分:

以“我听来的一个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叙述清楚事件的要素,内容完整。500字以上。

 

 

期末测试题答案

1.A 2.B 3.不仅、或者、或者、才能 4.⑴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⑵采菊东篱下。⑶黑云压城城欲摧。⑷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5.做人要真挚、诚实,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6.爱动脑筋,多思考。(意近即可) 7.包拯的清廉、刚毅、耿直、嫉恶无私,董宣的执法严峻、不屈于权贵,岳飞的忠贞爱国、治军严明、善于用兵等都是值得肯定的。(意近即可) 8.D 9.DCAF 10.由于父亲是农民,进城之后和城里人优厚的条件相比就感到很自卑,但想到一定不能给女儿丢脸,他的自尊心理就占了上风。 11.父亲之所以撒谎是因为父亲的自尊心理占了上风,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农民而让老师、同学看不起。这属于善意的谎言,更显父亲的可爱。 12.在村里经常给人家写对联,主持红白喜事颇得村人敬重。 13.找准并说明理由即可。 14.内容相关、观点正确即可。 15.属于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紧扣题目。 16.景仰(敬仰等) 17.A 18.非凡的见识博大的情怀。 19.C 20.提醒人类超越平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或: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茫茫山川。 21.壮士—一般成功者;奥运健儿——探险壮士;张骞、玄奘们——今天的探险家 2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