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环1怎么看充电满: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选择题类型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5:12

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选择题类型与对策

 

近年来,文综成为制约学生高考成绩提高的瓶颈。据往届学生反映,高考文综选择题做得并不理想,政治错4个及4个以上的不在少数。本文试图通过对2006至2010年五年文综全国卷政治选择题真题进行专项研究,找到突破这一瓶颈的薄弱点。经过研究,本文总结出了高考政治较难选择题的部分类型及对策:

 

一、计算类题目

例:2010年全国卷一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解析: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则有: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X),其中X%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所以在2010年甲产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情况下甲产品的价值量为10÷(1+100%)=5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商品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即发生通货膨胀后,现在商品的价格=原价格×(1+X)。所以,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需要5×(1+20%)=6元来表示。故选A。

根据对近五年高考题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除了2006年没考计算题外,2007年到2010年每年都有一道计算题,分布如下:

2007年全国卷一和卷二都是24题;2008年全国卷一第25题;2009年全国卷一和卷二都是24题;2010年全国卷一卷二都是24题。所有的计算题都涉及到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再加上通货膨胀率与纸币贬值等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只要进行专项训练,此题完全可以拿下。

做此题得理解以下公式:

(1)通货膨胀率为X,则有现价格=原价格×(1+X);

(2)纸币升值率为 X,则有升值率X=(原价格-现价格)÷现价格,据此可推出:原价格=现价格×(1+X)或者现价格=原价格÷(1+X);

纸币贬值X,则有贬值率X=(现价格-原价格)÷现价格,由此可推出:原价格=现价格×(1-X)或者现价格=原价格÷(1-X);

即纸币升值或贬值X,则有现价格=原价格÷(1±X);

(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则有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X);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X(可将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X理解为提高-X),则有现在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X)]=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X)。总结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X,现在商品的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X)。

高考试题操练:

1、2007年全国卷一24题: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2、2007年全国卷二24题: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3、2008年全国卷一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008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2008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元;该国货币贬值20%,则有10÷(1-20%)=12.5元,选B。

4、2009年全国卷一24题:某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5、2009年全国卷二24题: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A、720万元  6元    B、720万元  5元    C、600万元  5元    D、600万元  6元

6、2010年全国卷一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  6元    B、10元  12元    C、20元  24元    D、8元  16元

7、2010年全国卷二24题: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A、4元 4元 60万元        B、6元 8元 90万元 

C、4元 6元 90万元        D、8元 6元 120万元

二、以偏概全类题目

例:2007年全国卷一28题: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做错此题的同学,不少选了③选项。其实③选项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根据机器人可以潜入深海而人不能就推出一个一般的结论:机器人比人更高明,看似逻辑严密,实则将特殊性等同于普遍性。近五年来高考年年都有此类题目:

1、2006年全国卷一28题: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

A、国家不再向农民征税             B、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

C、国家利用税收组织财政收入       D、国家利用税收实现经济监督

A选项错误,将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等同于不向农民征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008年卷一29题选项“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也有“上纲上线”的味道,排除。

2、2009年全国卷一32题:2009年初,在G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现在是金融危机期间,打工者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政府应该废除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市场决定。该代表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在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议论中,正确的观点是

①作为人大代表不能只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

②该代表在人代会上具有自由发言而不受追究的权利 

③该代表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案向市人代会提交

④该代表的言论过于偏激,应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其中①选项,因为该人大代表的言论刚好符合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就断定他只是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发表意见,抓住“一点”就轻下结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做错此题的学生很多,有不少复读的学生做第二遍、第三遍都还选①选项。

3、2010年全国卷一30题: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不少同学因为“突发奇想(观念创新)→价值增值”直接得出选项③。其实观念创新只是价值增值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有了观念创新还离不开实践),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改为“正确的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或者“观念创新有利于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就要准确些)。忽视了“一个结果可能是多个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个原因引起的”。

4、2010年全国卷二28题: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力和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一旦进入野生环境,就会掠夺本土龟类的生存资源,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呼吁人们警惕巴西龟的侵害。这一警告的依据是

①尊重自然固有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②认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 

③认识环境的具体联系,尊重生物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环境 

④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应防备和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此题选项①即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予以排除。

此类题目其实比较容易错,因为看起来推理很自然也很严密,实际上将“一”等同于“多”、将矛盾的特殊性等同于矛盾的普遍性,也或许“无限上纲”,也或许“因噎废食”。

三、“语文题”、“翻译类题目”

高考“翻译类题目”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

1、2007年全国卷一27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2、2008年全国卷一28题:我国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7%;1998年进出口总额为3239.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31.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外贸依存度为73%。这表明

A、我国经济越来越脆弱               B、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越来越优化       D、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3、2008年全国卷二28题:200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致函美方,就美对铜版纸反补贴暨反倾销措施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项下的磋商请求。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世贸组织中独立起诉他国的贸易政策。这表明

A、中国利用国际规则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增强   B、中美贸易摩擦越来越多

C、中国对美国进行贸易倾销                   D、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

4、2009年全国卷一30题: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2009全国卷一35题: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表明

①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②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加

③东盟上升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④东盟发展为世界政治力量的重要一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09年全国卷二35题: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2008年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维和行动有利于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维和行动有利于扩大中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军事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10年全国卷一27题: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254亿美元,2008年跃升至500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仍达到460亿美元。中国海外并购活跃说明

A、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显著    B、中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C、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D、海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2010年全国卷一29题: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此题属于较难题。根据题目我们知道:“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的依据在于“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形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而“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形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应该属于理性认识或理论的范畴,据此可翻译出C这句话。

9、2010年全国卷二25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遍布城乡的加油站不仅能为燃油汽车加油,还能为电动汽车充电或为天然气汽车充气。加油站的这种变化表明

A、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企业经营应适应市场需求

C、“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趋势     D、市场需求量变化决定产品供给

10、2010年全国卷二30题: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映,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实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做错此题的学生也是较多的,他们多是选择了③选项。其实材料要讲的中心意思并不是解决能耗问题而是解决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问题,只是这一研究思路的结果顺带也解决了能源问题,所以选项③应是排除项,答案选D。

上述题目本人称之为“语文题”或“翻译题”,意为将材料语言或材料的中心意思翻译为经济学的语言、政治学的语言或哲学语言。上面列举的此类题目,有些较简单,有些较难,但综观后会发现: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准确把握材料的指向性、甚至对材料蕴含的感情色彩都要高度敏感;其中有些较难题目对材料外延内涵的把握要求很高,这时在“翻译”时,必须做到既不缩小也不扩大材料的外延内涵。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做好此类题目,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功底(尤其当材料是文言文时),离不开较高的思维品质(要求精确思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