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皮套多少钱:千年文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39:54

 

从西汉时期赵佗建立南越王朝开始,广州已有2217年的建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看西汉南越王遗迹、进广州城市博物馆、走北京路千年古道,你可以找到广州历史的记忆和千年的文脉……

 

民俗风情

广州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风格鲜明的建筑、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上图是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的陈家祠。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6月16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培养军事和政治英才的摇篮。

中山纪念堂始建于1931年10月,占地共6万平方米,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一座仿古宫殿式建筑,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近代史迹

翻开整部中国近代史,几乎每一段历史都深刻地烙上了广州的印记。康有为、梁启超、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革命先驱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紧紧地与广州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今天遗存下来的广州近代史各种遗址和纪念馆,讲述着近代以来广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


圣心大教堂是我国最大的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又是天主教广州教区的主教堂,至今有130多年历史


1500多年前,达摩祖师渡海西来,在华林寺开坛讲经,创立禅宗,之后辗转中原传教
怀圣光塔寺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个清真寺

丝绸海路

当丝绸陆路消失在大漠风沙之后,从广州走向亚洲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却一直樯橹如云、货如轮转。广州自古至今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各种宗教和文化在此长期共存,充分体现了广州的兼容性、融合性。

活力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年轻、最活跃、最“生猛”的部分。它折衷中西、融合古今、勇于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在岭南艺术中。其突出代表有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及广绣、彩瓷、雕刻等。改革开放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成功探索,推进了广州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古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

 

车陂五千苏姓人家皆苏轼后裔
 广东有40万苏轼后人

  “苏东坡的后人最多在南粤。现在广东全省有40多万,分为四大支系,我们这一支有18万人。”在车陂村已经有543年历史的“晴川苏公祠”中,今年73岁的苏伯告诉记者,他们这一支,是苏东坡之孙苏绍箕的后代。如今在车陂村,苏东坡的后人已经传到了第28代,他自己是苏东坡的24世孙,村中比他辈分高的,也就一两个人了。

  1996年起,苏进泉便开始研究家族谱系。从族谱及大量文史资料中,他大海捞针一般潜心研究,终于证明广东40万苏姓人家是苏东坡后裔。

  按照苏进泉的研究,苏绍箕原名苏箕,是苏轼二子苏迨之子。苏轼被贬谪之后,他辗转到达广东南雄,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后来因为文武全才,踏入仕途,并因屡屡建功而不断升迁,官至太尉。金兵侵宋期间,他为护驾而受伤,退役回南雄珠玑巷休养。随后由于兵变携眷来到广州。

  在广州及周边一带,苏绍箕购买了大量的田产,将长子安置在顺德碧江,次子安置在广州,在顺德买田时,他用了“苏晴川”的名字,“晴川苏公祠”便是由此而来。但是无论是在南雄珠玑巷,还是在广州,“苏绍箕”和“苏晴川”两个名字已经完全掩盖了他的原名“苏箕”,无人知道他是苏轼的孙子。

  苏轼后裔遍布广东各地

  苏绍箕为什么要改名?苏进泉介绍,这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苏轼被贬谪之后,反对苏轼的势力对苏轼的攻击延续数百年,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所缓解。

  如今的苏轼后裔,已经遍布广东各地。苏进泉说,苏轼后裔历代为官者便有500余人,在文坛中留名的如苏曼殊等,也是出自这一脉

 

光孝寺
  广州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广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

    光孝寺坐落于光孝路,是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海幢、华林寺)之一,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孝寺寺名曾多次变易,历史上先后有过制止寺、王苑朝延寺、法性寺、乾明禅院等称谓,而“光孝寺”一名,则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才开始用的,沿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光孝寺至今保存的建筑、历史遗迹及文物有: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六祖)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伽蓝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

    寺院气势十分雄伟,殿宇结构工艺威严壮丽,特点鲜明。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师利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合称为“华严三圣”。宝殿台基左右两侧还有一对石法幢。

    到这里来的历史名人很多,除昙摩耶舍、惠能、虞翻外,还有印度名僧智药禅师,印度王子达摩,鉴真和尚等,都曾到该寺传经,或住了下来。

 

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氏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氏书院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建筑中心是高达二十余米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砖雕

  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代砖雕的最高水平。广东砖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主要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砖雕是一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陈氏书院保存完好的墀头砖雕最能体现出广东"挂线砖雕"的风格特点。其平面多以各种线条处理,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故有"挂线砖雕"之称。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多为建筑承重及易受风雨侵蚀部位构件之用。陈氏书院石雕纹饰繁复,造型秀丽。它融合了圆雕、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经艺人精心锤打雕刻,厚重的石雕承重物件变得轻巧典雅,更显示出南方石雕精巧秀气的风格特点。

  木雕

  陈氏书院建筑内部,几乎所有的构件均以色泽深沉、雕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这些木雕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其中十六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挡中,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陶塑

  陈氏书院十一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它是石湾文如壁、宝玉荣等名店制作的。脊饰根据人们仰视角度的需要,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而成。内容多以传统粤剧戏曲场面为主,两侧配以吉祥图案,构图对称和谐,色彩高贵典雅。

  灰塑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矿物颜料而成。陈氏书院灰塑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极富民间喜庆热闹的气氛。

  铁铸

  在清代传统建筑中,以铁铸作为庭院装饰是极少见的,而陈氏书院的连廊铁柱和月台十六块铁铸双面通花栏板,更是我国古代庭院建筑装饰艺术之杰作。双面通花铁铸栏板镶嵌在花岗岩石镂雕栏杆中,利用铁、石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铁铸通透立体的造型,石、铁巧妙结合,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使月台显得更加典雅大方。

  彩绘

  陈氏族书院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彩绘两尊门神各高达4米,艺人运用工笔重彩技法,用艳丽但和谐的色彩突出表现了守门大将威武镇邪的神采。东西厢房各有一幅壁画,以文人雅士为题材,恰好与厢房作为陈姓子弟温书攻读场所的使用功能相匹配。

  吉祥如意图案

  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题材,大量采用比喻、谐音借代、通感联想等手法,把不同时空的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或物象巧妙地组合统一在一幅画里,用以表达某种意念,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吉祥如意的图案纹饰融汇了岭南各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

  数字陈家祠

  ●2001年陈家祠的游客达58万人次,成为广州24家文博单位游客最多的景点,而这一“殊荣”一直保持到现在

  ●馆藏珍贵文物万余件,包括陶瓷、编织、刺绣、剪纸、石雕、玉雕、牙雕、竹雕、木雕、漆器等11个大类

  ●书院大门的两幅彩绘门神为广东最大,高达4米

  ●屋顶最长的一条花脊有27米长,2.9米高,连同灰塑基座总高4.26米,全脊塑造了224个人物

  ●书院的灰塑总长度1800余米,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