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品牌有哪些品牌:惊人相似的历史:彭德怀批斗萧克 自己也逃不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1:16

惊人相似的历史:彭德怀批斗萧克 自己也逃不掉

2011年06月29日15:49 《同舟共进》 我要参与(21)

【核心提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正如萧克上书彭德怀被说成是“反党”一样,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书毛泽东,也被说成是下“战书”而遭批判。彭德怀于罢官后认识到对萧克批判的错误,托侄子彭起超代他向萧克道歉……

他——文韬武略,被瑞士传教士薄沙特称作“一副极标准的军人仪表,很好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知识”,被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称为“军人学者”。

他——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加入叶挺“铁军”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红军时期率红六军团西征,为长征担当开路先锋;与贺龙红二军团会师后并肩作战,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中担任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中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兵围日寇占领下的北平;解放战争中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后被林彪邀作四野第一参谋长。建国后曾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等职,为国防现代化建树颇丰。他资历非凡,战功赫赫,虽位居上将之首,但许多人为之鸣不平,认为他至少功至大将。

他就是开国上将萧克。

白崇禧不得不承认红六军团的“三大长处”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700多人在萧克、王震率领下,突破了敌人遂川至七岭的封锁线,踏上了西征之途。此行奉中革军委命令,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到湘中创建新的苏区,与贺龙的红二军团建立可靠的联系。

萧克抛弃了中央苏区左倾教条主义的打法,采用运动战,灵活机动地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一路斩关夺隘,突入贵州。为阻止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湘、桂、黔的国民党军在三穗、镇远、石阡一线投入了24个团的兵力,层层设防,企图将红六军团夹击于乌江南岸“聚而歼之”。 然而,中革军委误判形势,告知红六军团:“桂敌现向南开动”,“绝不可再向西北转移”。萧克只好依令改向铜仁以西、乌江以东之江口前进,结果在甘溪陷入敌军重围,经血战突围后,仅余3000多人。24日,红六军团主力与红二军团终于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

红六军团能胜利突围,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连“小诸葛”白崇禧也不得不承认萧克指挥的红六军团有三大长处:“第一是纪律严格,进退动作一致,奔驰数省,队伍完整;第二是组织严密,党的命令,可直达士兵下层;第三是行军力强,该部没有落伍者。”(转引自李达《寻找贺龙同志》,《红六军团征战记》(上),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出于固执的保密习惯,博古、李德等中央领导人始终没有将西征的真实意图告诉萧克,只是定期用电报发来指示。萧克和参谋长李达是从国民党办的报纸上找到谜底的,报纸上印着醒目的标题“前面乌龟扒开路,后头乌龟跟着来”,再看内容,才明白中央红军主力也是按照红六军团的行动路线走的。

说是“乌龟”,因为西征途中,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把一切坛坛罐罐都要带走,医院、兵工厂、石印机、发动机等都带上。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严重影响了红六军团的机动性,也影响了萧克等人寻机打仗的雄心。特别是到了贵州,山高路窄,崎岖难行,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红六军团受到很大限制。

萧克在回顾这段征程时,痛心地总结道:“中央红军搬家搬到贵州吃尽苦头,使我军遭致后车重覆之祸。在严峻事实检验下,‘左’倾军事路线即宣告了破产。”(萧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原载《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

西征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同时为长征起到了战略先锋的作用。萧克没有想到的是,西征还打出了国际影响。

此事源于红六军团打下贵州旧州时俘虏的一名瑞士传教士薄沙特。薄沙特被俘后,与红军朝夕共处一年半。在勃沙特眼中,萧克是—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眼睛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薄沙特赞赏地讲到:“在艰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挠。显而易见,人们誓死愉快相从的原因就在这里。我觉得,他是一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的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个共产主义的政权。”当他看到红军每到一处都刷写标语、帮助穷人,渐渐理解了红军这支衣衫褴褛但纪律严明的队伍,是一支为理想而战的军队。他为红军的精神所折服,不仅不怨恨红军抓了他,反而在获释后写下《神灵之手——基督俘虏在中国》,大力宣传中国红军的长征。

《神灵之手》于1936年底在伦敦出版,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 )还早一年,成了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改革开放后,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帮萧克将军和勃沙特重新取得联系,将军亲笔写信向勃沙特表示了对他当年宣传红军的感激之情。一段佳话就此长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