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平板1价格:李元书: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特征、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9:46

 


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
         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教育和引导这一点是无毫疑义的。可见,社会教化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但是,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的统一。只有通过个体的学习、内化,社会教化的内容才能被个体吸收和转化,从而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因此,过分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的重要性的社会教化论是有失偏颇的。

     (二)个体学习论。
         社会教化论必然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应当如何看待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社会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个体学习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正面回答。伊斯顿和丹尼斯指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其它类似的观点还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的历程”,是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等等。个体学习论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观察政治社会化,充分认识到社会个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然而,个体的能动作用是以社会的政治教化为前提的,个体的学习和内化只有在社会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方能进行。所以,个体学习论在强调社会个体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的作用,这同样是不全面的。

     (三)文化传承论。
         文化传承论并没有拘泥于社会与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超越争端,另辟蹊径。这种观点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置于人们视线的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另外,把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联系起来,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探究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就内容而言,政治社会化决不仅仅是政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政治统治者的角度看,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政策、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教育与灌输。对个体来说,则还有政治技能的学习、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及政治经验的积累,等等。因此,文化传承论也有它的不足,把政治文化视为政治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缩小了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范围,不足以理解和把握其全部内涵。

     (四)政治传播论。
         美国学者弗雷德·雷格斯蒂在《政治社会化》一文中,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并用拉斯维尔的信息传播“五W”模式来解释政治社会化过程。⑧这一观点有助于人们正确地把握政治社会化内部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它的不足之处是,对政治传播和政治社会化不加区分,把两者等同起来,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事实上,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虽然彼此相关,但它们是有着不同内在规定性的两个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五)社会环境论。
         随着系统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一种可以称之为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论”的观点逐渐崭露头角。露斯和阿尔托弗将政治社会化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当中加以考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⑨政治系统理论也把政治社会化同政治体系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实现联系起来,视政治社会化为政治体系的重要机制。bk社会环境论为我们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及其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是,社会环境论的作用也是仅此而已。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离开这一规定性,事物便不复存在,也就根本谈不上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政治社会化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社会环境论,它的缺陷便昭然若揭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试把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表述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的政治互动过程。社会个体是这一过程的客体,但社会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又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通过内化政治文化,个体形成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促动力量,又反过来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素质。在我们的论述中,以社会个体作为分析对象,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政治社会化在微观层面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政治社会化,强调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差异性。因为,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有区别的。同时,个体人格具有独特性,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又是心理性、生理性和生物性的复合体。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独特的人格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千差万别。

     其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因此,社会的组织和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实施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和群体把现存政治体系认可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灌输、传授给社会个体,把社会人培养成为政治人,以便传承政治文化、维系政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

     再次,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政治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政治学习和内化,只能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才能完成。个体的学习和内化以社会组织和群体提供的政治信息为基础,社会教化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内化得以实现,并在个体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可见,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政治社会化的完整统一过程。社会与个人的政治互动是连续不断的,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也伴随个体的一生。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最后,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就社会政治体系而言,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传播、交流、继承和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的功能实现,即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的实现。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对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人政治态度的形成、政治行为方式的获得、政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所以,政治社会化又是个人成长为政治人,获得政治角色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政治社会化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其具有许多有别于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其每一特征具有两重性。

     (一)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统治者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统治者必须获得合法的政治权威,并将自己的政治取向加诸全社会。因此,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社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也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学习并内化政治文化,以便成长为政治人,担当政治角色。政治社会化所带来的结果是政治文化传承,以及政治体系的连续、稳定和功能的实现。可见,政治社会化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产生之前不存在政治和政治文化,因而,这时的社会化尚没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文化内部逐渐孕育出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传播、交流、积淀和继承使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分析个体的生活史也可以发现,人生的最初阶段,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政治社会化。儿童在经过初级社会化,形成一般态度和基本人格以后才接触到政治现象,从而开始真正的政治社会化。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内的任何个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教化的影响。政治系统是以行使政治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整合和控制系统政治权力的强渗透性,即“加射或作用到非政治性的对象或领域”的性质,使每一个社会个体都难免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并同政治体系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每个社会个体都要进行政治社会化。由此看来,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性是其政治性得以形成的前提和
基础,政治性则是社会性发展的充分体现。

     (二)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是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内化是社会的政治文化经由个体的各种认识手段和一系列心理机制的加工作用,结合进其人格结构之中,从而实现政治文化个性化的过程。通过内化,政治文化信息不断融合进个体的心理结构,成为稳定的政治心理要素,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体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外化是个体的政治本质、政治个体的现实化过程。外化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外化为具体的政治行为,通过言论与参与实际的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实现政治目标,并因此进一步完善个体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在新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它的社会个体成长为政治人。所以,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内化是社会个体客体性的表现,不经过内化,个体不可能成为政治人,也谈不上外化。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政治社会化的完成。外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和目的。只有在外化过程中,人类才能体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

     (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社会是人类个体的有机组合,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任何个体都必须首先适应其身处的社会。这说明,生活于政治社会中的个体必须接受社会组织和群体的政治文化教化,以便为社会政治共同体所接纳。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政治社会化具有受动性。然而,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类以其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其他动物相甄别。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个体一方面能够根据需要、目标和自我取向,主动地选择政治教化的内容和方式,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个体又是以实际的政治作为,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影响其它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再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充分展示其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受动性表明个体不能选择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条件;能动性揭示出个体的本质其实是主动进取的。受动性使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得以实现,社会因此稳定和安宁;能动性则使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有了动力和源泉。

     (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是持续不断的渐进过程,这一点可以从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结果——个体政治态度的形成中揭示出来。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社会个体因此不断形成和改变其政治态度。政治态度的形成是从政治认知开始的,人的认知过程是渐次展开和不断深化的,因而政治态度也是逐步形成和改变的。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连续性的内在机理。威廉·斯通指出,原有的态度是新态度形成的基础。而个体人格则是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和根据。可见,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是个体自身的特性决但是,由于人的生活、心理、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和个体生活空间的性质、范围不断改变,连续不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又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政治社会化归根结底是个人与社会的政治互动,是个体对政治文化信息刺激的反映和内在化。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受到个体人格成熟程度的影响,并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个体所能接触到的政治信息在内容和数量方面都发生阶段性的变化。由于个体人格的阶段性发展与其生活空间的阶段性的变化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政治社会化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出现阶段性的发展。

     (五)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还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特征。生活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个体,必然要在相对稳定和一致的社会环境下接受社会的政治教化。人们面对共同的政治文化、受到相同的政治规范的约束、在同一政治制度框架中进行政治活动,因而能够形成大致相同的政治取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方式。于是不同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内化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的社会——心理——生理因素的差异又导致在共同性的基础上产生个体差异。影响个人内化的社会、个人因素包括:社会地位;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个体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取向;个体能力、智力结构及其激活状态;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引起内化结果的个体差异。从政治体系角度看,培养和造就不同的政治角色是政治统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政治统治者通常有意识地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成这种差异以塑造不同的政治人和政治角色。本斯曼和罗森伯格曾经指出,“没有人能够对其文化的所有内容社会化,这些社会化从来都不是完全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沿着社会化的所有途径发展而成为其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角色。”政治社会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互为条件。差异性是共同性形成的基础,共同性通过差异性得到体现,并在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社会政治互动,在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与社会个体之间传播政治文化信息,以延传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个体,巩固政治统治,推动政治发展。具体地说,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播功能。政治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一功能机制,才能得到实现。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形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内容。因此,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

    首先,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政治文化的完整结构形态,并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组织和群体,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向社会个体传播一定的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教导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操作技能。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传”,信息交流和传播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bo社会个体无时不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刺激。社会个体从生到死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政治信息的刺激和影响。尽管存在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发展,但这只是程度的不同。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包含着信息交流。因此,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传播的传者和受众的关系。通过政治信息的运动,
政治社会化主客体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政治信息传播过程。政治传播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政治信息的外向传播,即信息由传者流向受众的传播;政治信息的内向传播,即信息在受众心理意识结构各只部分的传输;以及信息反馈。在政治社会化中,社会的政治教化、个人内化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参与等外化行为,也是政治信息由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到社会个体,经个体的加工整理再外化为具体政治行为,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连续统一过程。因此,从政治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政治社会化包含政治传播的全部过程。可见,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具有结构形态和运行过程的同一性。

     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实现了政治信息的横向交流和纵向积淀,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文化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改变政治文化的共时结构,使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并实现其功能。这表现为政治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利用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向全社会推广主导政治文化,以获得社会对政治权威的忠诚和政治体系的认同。正所谓“政治时代空前的物质关系和交流关系,把一切人都卷入到政治的洪流中来了。”

     政治社会化还通过政治文化在垂直方向的传承,实现政治文化历时结构的改变,导致政治文化的历史积淀。显然,政治人格是个人内化政治文化的结果。但具有一定政治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外化过程中,又以同样的方式作为政治信息的传播者进入传播过程,以影响他人的个人内化,培养新的政治文化载体。而且,政治社会化还有助于建立多种社会形式,如制度、机构和物质形式来保存、施行和表达政治文化。“制度化是社会机制的突生。社会价值、标准和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社会机制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制度化的专门性、功能性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内化了一定政治文化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个人,既是影响社会化和受社会影响的社会结构和个人,又是政治社会化造就的政治文化积淀载体。

     再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宏观发展还有利于政治传播的开发和利用。社会发展,既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丰富,也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前者使政治传播媒介及其组织形式的更新和发展成为可能,后者则使政治社会化对这些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的运用成为必要。因此,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上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

     (二)教育功能。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培养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来帮助政治体系实现其功能。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可见,政治社会化具有教育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是指它提高社会个体的政治素质,完善个体政治人格的作用。政治素质是个人素质的政治方面,包括个人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与技能以及政治经验三个方面。政治观念决定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知识与技能表明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参与政治生活的潜在能力;政治经验则影响个人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效率和效能。就政治素质三个组成部分而言,政治观念的形成、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政治经验的积累都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详细地说,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是形成政治观念。就社会方面而言,教育的方向是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功能首先是引导社会个体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政治素质中起决定作用。它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对政治本身的看法,即对政治的价值评价,以及对参与政治的看法。政治社会化是统治者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统治者把能体现自己意志、利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政治统治目标的政治理想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一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向社会广泛传播。社会个体在与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互动中,不断受到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刺激,并逐渐内化进自己的态度和人格结构中,成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从而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

    其二是掌握政治知识。知识,是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政治知识既包括对以往政治生活的历史总结,也包括现实的政治活动的信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其它知识都是政治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或者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某种信息载体中,或者隐含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活动过程中。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而且,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是实现政治目标,完善政治自我的重要条件。因此,社会个体对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有着内在的要求。另外,政治体系也必须向社会宣传政治知识,以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在于,一方面,提高个体的政治认知能力,即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不断形成对政治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培养一定的分析政治现象复杂性的独特的政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为个体提供具体的政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专门进行政治知识传授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在所有政治社会化实施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三是训练政治技能。政治技能是指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和技巧。政治是科学,也是艺术。因此,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技能。政治社会化训练个体的政治技能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专门的政治技能教导。譬如宣传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程度、运行方式和接近途径。个体因此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一般知识,掌握常规的参与技术和技巧。其次是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治活动,使个体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和把握政治参与的技能。

    其四是积累政治经验。政治社会化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外化是个体将由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规范,通过政治行为表达出来,以影响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实现政治目标的过程。外化,实际上是人们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过程。在外化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根据参与政治生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矫正自己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断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加深对政治世界的了解,形成更为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因此,政治社会化有助于个体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经验。

    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不仅使个体获得政治态度和观念,丰富政治知识和技能,还使个体不断积累政治经验,全面提高政治素质。

     (三)实现功能。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体系功能运行机制,通过影响政治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在政治体系功能实现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政治体系有两大功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这两大功能是由一定的政治主体在实际的政治行为过程中实现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以下列条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自身的连续和稳定,政治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目标的合政治社会化的实际功能,就在于通过政治文化传播,积极创造政治体系功能实现的条件,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一,培养政治人,稳定政治体系的秩序。政治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结构,它由各种不同的政治组织、政治团体、政治机构和政治角色根据政治原则、政治目标相互组合而成。政治体系功能的实现,是这些组织、机构和角色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们是政治体系功能实现的具体执行者,其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稳定是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稳定的政治体系的秩序包括两层含义:选拔社会成员充当政治角色;适应结构分化,调整结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就在于,一方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授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使新成员由社会人迅速转变为政治人,不断向政治体系输送政治角色;另一方面,对已经完成初级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成员进行再政治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政治关系的转变,胜任新的政治角色。

    其二,教导行为准则,规范政治过程。政治过程是政治体系的功能运行过程。一方面,政治过程是政治运行规律的反映,政治体系的功能实现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另一方面,它是政治统治者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意志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成员向政治体系施加其影响、反映其要求、表达其利益的具体过程。政治过程的顺利进行,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达到组织化和秩序化。通过政治社会化,向社会成员灌输政治制度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将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政治参与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实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达到政治过程的系统化和有序化,以实现政治体系的功能。

    其三,树立政治权威,维护政治统治。政治体系功能的实现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政治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过程。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统治者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形成统一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实行对被统治者的控制。纵观世界政治历史,除暴力方式外,思想控制从来都是各国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重要方式。如此,政治统治者通常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向社会传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使政治统治者的政治取向普遍化。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统治者获得社会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认可,统治阶级内部阶级意识得到加强。并实现了对被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使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四)变革功能。政治社会化具有更新政治文化,变革政治体系,推动政治发展的变革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变革功能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产生新的政治文化观念;第二,这些新观念又会通过政治社会化为社会所接受,从而达到变革政治文化的目的;第三,被社会接受的政治文化观念,在政治社会化的外化过程中,影响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安东尼·奥罗姆把政治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现实观、意识观和理想观,并指出,对政治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政治理想观。他说:“理想观的职能有两大着眼点——首先,通过其基本类型的定义和它假定的语法关系,理想观帮助我们形成关于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预测;其次,它为实际建立政治制度提供中心指导。”br政治理想观对政治体系的变革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的。

    首先,具有变革作用的政治理想观的产生来源于政治社会化。一方面,正如在分析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提到的,个体对政治信息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形成新的政治观念,使人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究竟是什么”,把握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异质文化。本世纪初的科学、民主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对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能够充分了解社会政治心理,把握实际政治过程和社会对政治的要求和呼声,为确立政治理想观提供丰富的感情材料。

    其次,对政治发展具有变革作用的理想观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们学习、掌握和理解,并被人们内化成为指导其政治行为的政治态度。停留在个别人头脑中的政治理想和先进的政治理论、思想,只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认可,并外化为现实的政治行为,作用于政治世界,才能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引起相应的变化。这样,原来作为主观性的东西,通过具体的政治行为,成为现实的政治力量,实现其对客观政治世界的改造,从而导致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变革功能,也因此充分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