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ix os 手机安装: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07:29

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18日 10:04 点击数: 次 小 大 保护视力色: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对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关键词]就业制度,大学生,国际一、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政府方面——宏观调控和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市场配置的自由就业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纳入社会就业体系中,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负担直接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不进行直接的干预和限制,主要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宏观调控,并提供完备的服务体系。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将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发达国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就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上。在法规的制定上,各个国家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就业,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如美国制定了《就业法》、《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紧急就业法》、《劳动力投资法案》、《瓦格勒》等;日本制定了《日本职业安定法》、《紧急失业对策法》、《日本职业培训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既规范了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又保障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同时也维护了各用人实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指出的,德国在就业法律法规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德国目前西方国家中制定了最详尽的解雇程序的国家,且有独特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管理体制。1947年,德国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随后依据《基本法》制定了一些新的劳动法规,如《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训练促进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都旨在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2.制定多种有效政策,弥补市场调节缺陷市场配置型就业机制的特点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力人才的供求。因此,难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缺陷。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和保持足够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则提供就业保障和服务,也就做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和供应。在创造和保持足够的工作岗位方面,日本和美国十分注重对政策的投入。在美国,针对特殊教育教师、护理、国民服务、军人等存在大量需求的特殊职业,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实现供求平衡时,政府就要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这些特殊的职业。日本政府针对本国经济不景气、许多大学生失业这一情况推出政策,向现有企业提供补贴,以鼓励他们雇佣高校毕业生,并鼓励创立新企业,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提供就业保障和服务方面,各国政府也都推出自己的相关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日本政府要求毕业后一年尚未找到工作或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要在当地的就业保障办公室登记,以外包方式由公司和指定学校提供职业培训。德国则对毕业一年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失业保险金,以便学生尽快渡过难关,找到合适的工作。各国政府的政策效果虽有差别,但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高校毕业生整个就业机制正常运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设立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实行全国就业信息网络化管理如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设有下属的统计局和就业规划办公室(Office of Employment Projections),美国各州政府设有就业发展局(Employment Development Depart-ment,简称EDD)负责推进就业。德国于1927年设立了联邦劳工局,虽然在1939年与政府劳工部合并,但在二战后又得以重建。从1997年开始,联邦政府在各州的大学生集中地专门设立36个大学协调组,这些协调组有的直接设在学校。每个协调组都有固定的编制和充足的学费,具体实施培训和服务规划。日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没有专门管理大学生就业的机构,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为厚生劳动省。厚生劳动省设有“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各都道府县也设有“学生职业中心”。劳动省的职业安定机关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这些就业机构在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和手段上都具有完善性、丰富性和时效性。随着互联网络的盛行,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化已经实现。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充分利用Internet等信息化手段,使国家、地方、学校的就业信息联成一体,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网络化管理。(二)高校方面——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1.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各高校都设有专门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的专业化机构。这些就业指导机构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特别这些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人员都拥有高等教育学或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士,同时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和指导,使学生得到最专业、最优质、最满意的就业指导。2.服务内容丰富细致,服务方式注重全程化美、德、日等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从学生入学前,各个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入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同时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而且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从学生入学前、入学后,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给予关注。3.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发达国家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信息收集起来,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此外,在各大学就业指导机构还备有各类有关就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随时查阅。4.注重对外宣传交流,与用人实体紧密联系各高校十分注重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推广,通过舆论扩大工作影响,进行对外宣传交流工作。一方面面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学校影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强化需求关系,寻求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实现就业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针对许多用人实体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的特点,国外许多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实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三)社会方面——用人实体提供实习锻炼机会,中介组织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在发达国家,无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还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都十分注重吸纳人才的工作。这些用人实体十分重视与各高校的紧密合作,包括给予可观的经费支持;为政府就业中介机构定期发布可靠的招聘信息;与高校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在各高校开辟人才招聘市场等等。最值得一提的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很注重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推出独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如美国的微软、通用电器公司、惠普公司、德国的宝马等大公司和许多中小公司每年都接受即将毕业的学生来本公司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期从1个月到6个月不等。在实习期间,大学生们可以学习公司的运营及管理情况。实习结束后公司会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如果学生愿意,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毕业后留在公司工作。这样既为公司节省培训成本,也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可谓一举两得。在国外,服务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介机构多种多样,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还有一些人才租赁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等社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同样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这些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针对当前毕业生求职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并对毕业市场进行前景预测,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为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经济与就业没有同步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2004年达250万,2005年达368万,2006年全国毕业生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毕业生人数迭创新高。毕业生数量如此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就业需求与岗位增长出现脱轨现象。(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2002年,劳动力市场整体出现“僧多粥少”现象,但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出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少岗位出现紧缺状况。(三)劳动力市场出现层次性差异的特点这些层次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历、地域、学校、性别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博士供不应求,本科生总体上供需持平,专科生则明显供过于求。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地域差异性明显,发达城市与偏远城市、城市与农村、品牌学校与一般院校的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性别歧视。(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毕业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万~100万个。因此,经济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肯定会有影响。其次,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分流,不仅不能像以往那样吸纳大量劳动力,相反还造成了大量从业人员的体制性失业。同时,毕业生数量的增幅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也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二)就业政策及求职网络不健全等制度性原因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者王洪明鸣认为这种制度性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大学生求职要求公正与现实存在的就业歧视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毕业生市场上,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司空见惯。多种就业歧视的存在,导致了许多毕业生不能正常实现就业。二求职过程要求信息畅通与求职网络不健全之间的矛盾,也影响毕业生就业。(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适应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人力资源按社会需求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使人才适销对路,减少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其次,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及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和择业心理不良影响他们的就业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和就业机制已经转变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找工作的期望值偏高,择业选择大多局限于大城市、大单位、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多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忽略自身条件、个人的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不切实际使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攀比、不平衡、自卑、自负和依赖等不良择业心理对他们的就业也有影响。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一)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护政府推行相关的就业政策,而且要努力消除就业制度障碍影响:一要确保就业政策得以及时落实;二要尽量缩小全国各地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三要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可以依据实际能力与职业的特点、岗位的要求合理匹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二)高校应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首先,高等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次,高等学校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质量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毕业生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学校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首先,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建设,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其次,高校要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强化就业指导职能。在功能定位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在具体机构设置上,要考虑信息服务、市场建设、就业咨询、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要求,组成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最后,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四)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容迎接挑战首先,以长远的眼光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择业观念。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其次,把握机会,提高科技文化智能,不断学习,强化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