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b shell swipe:【晋】王羲之《余清斋法帖·思想帖》拓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3:44:15

          王羲之《余清斋法帖·思想帖》拓本

 

    王羲之《余清斋法帖·思想帖》拓本


     在古徽州歙县的文化遗产名录中,石刻内容非常丰富,尤以吴廷的《余清斋》和吴桢的《清鉴堂》碑帖最负盛名。
    《余清斋》刻石,原存放于吴廷故里的宗祠内,清乾隆间,尚事捶拓;后由邻地休宁好事者收藏;民国初年,岩寺(现徽州区)贤达鲍蔚文构建“遐庐”,将《余清斋》刻石收藏于“息骢轩”;1962年为省博物馆葛介屏先生发现,歙县文化部门即征集收藏于太白楼内;十年动乱后,省府曾昭生、周道炯来歙,发现藏碑,拨专款兴建“新安碑园”,予以保护;1979年,刻石陈列于新安碑园碑廊壁龛内;1986年,省府公布“新安碑园刻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歙县博物馆将此刻石收藏入库保存。  

    《余清斋》帖,刻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成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历经十八年。因原迹规格不同,且又分批上石,故刻石无统一规制。据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拓本编排目录,全帖分为正篇(六册十六卷):第一册,序题、晋·王羲之《十七帖》;第二册,晋·王羲之《迟汝帖》、《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霜寒帖》;第三册,晋·王洵《伯远帖》,晋·王献之《中秋帖》、《兰草帖》、《东山帖》,隋·智永《归田赋》,唐·虞世南《积时帖》;第四册,唐·孙过庭《千字文》,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五册,宋·苏轼《后赤壁赋》,宋·米芾《千字文》;第六册,宋·米芾《评纸帖》、宋·米芾《临右军至洛帖》。续篇(二册八卷):第一册,晋·王羲之《行穰帖》、《思想帖》、《东方朔画赞》,晋·王献之《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第二册,晋·王羲之《胡母帖》、晋·谢安《中郎帖》、唐·颜真卿《蔡明远帖》。经与刻石查对,现共收藏33方,其中28方刻石为双面镌刻,合计61块版面,与日本书道博物馆旧藏拓本目录一体。除后赤壁赋及少数评跋缺损,余皆完整。    
    有书家评判此帖,“远出文征明父子汇刻的《停云馆》帖(多为缺损补刻)、董其昌汇刻的《戏鸿堂》帖(焚毁后翻刻)、华夏汇刻的《真赏斋》帖(火厄后重刻)等诸帖之上”。其因就是《余清斋》刻石历经四百余年,还完好存世,当比《停云》、《真赏》、《戏鸿》等残损后再重翻刻的碑石,要价高一筹。若将几种拓本比照欣赏,《余清斋》确实清心悦目,高雅脱俗,豪无匠气。曾有书家评论:“现存的明刻《余清斋》碑石价值,实可与山东汉碑、洛阳魏碑、西安唐碑相媲美。”其言不无道理。    
    《余清斋》全册单帖二十六篇,帖后的评跋六十五篇,观记题识二十一处(句),计有九十九人次,多为历朝达官名人和书家;落款最早时限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最晚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时跨近六百年,名人的题识真实记录了墨迹的流传历程;其书体正、草、隶、篆俱有,大字十六厘米见方,小字仅半厘米见方。而万历年间的评跋则有二十四篇,董其昌(时年四十一岁)就作有十一篇,余皆为吴廷、杨明时所作,他们都是《余清斋》的编创者。 
    《余清斋》能成为“南帖”中一枝奇葩,除了吴廷的富藏和杨明时的艺术功力,更得力于董其昌博识多才的投作。正因有了董其昌的加盟,名城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翰墨佳话。

                                                                                                

延伸阅读




    赵孟頫小楷《跋王羲之思想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