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用黑板哪种的好:云龙风虎 应物自然---武术大师-李经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5:16

云龙风虎 应物自然

作者:严翰秀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643002/d64284026.htm

1990年,79岁的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在他的寓所接待我这个南方来的陌生人,一见面,他就用爽朗的嗓门连声说:“欢迎!欢迎!”这位耄耋老人身板硬朗,动作敏捷,行坐立身,圆满中正,脸色红润,说话底气十足,初一见,便知他是久于修炼的人。以后数天,在他的客厅、卧室里,我对他进行了马拉松式的采访。
    初学密宗拳 全是为治病
    李经梧是山东省掖县挝西村人,那里有着世代习武的风气。他在家乡读书时,就常与孩子们一起模仿大人比划着练拳,那时完全是一种好奇与好玩。家乡人多地少, 男孩子大都念书念到十四五岁上就随亲朋好友们外出“闯世界”了。他14岁那年来到哈尔滨,被一家老板雇为小伙计。隆冬时节,他住在御寒条件很差的商场里,被褥又单薄,不久,他的腿被冻坏了。做事走路,步履艰难,两腿酸痛,干不了重活。寻医问药,均不见好转,他十分苦恼。一位与老板很要好的经纪人见勤快的小经梧病成了这样,很是可怜,就对他说:“听说练拳可以治病,你不妨试试。”小经梧想到自己打工谋生哪有时间去学拳呢?就摇摇头说:“练拳我当然愿意,可就怕老板不同意。”这位经纪人说同了老板,让李经梧白天打工,晚上去学拳。17岁这年,李经梧怀着治病求生的欲望,拜密宗拳明师刘子源为师,学密宗拳。由于他学拳刻苦用功,专心致志,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和精心传授。三年过去了,他的腿神奇地好了,同时也练得了一身功夫。李经梧初学密宗拳,体验到了武术的功能和作用,由此而爱上了武术。约20岁上,李经梧离开了老板的商场,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刘师傅。
    师吴、陈两家太极拳名师
    经过数年的辗转奔波,李经梧来到了北京。北京,这个神秘的古城,不但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武术方面也是藏龙卧虎。此时,李经梧对太极拳还不了解。工余,他到处打听各门派的武术,探求它们的长处。一位姓陈的同乡在北京练八卦、形意、太极拳多年,对北京武术界的情况较为了解。他告诉李经梧:“现在人们都推崇太极拳,太极拳有无穷的奥妙。”他动心了。经人介绍,他先拜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为师,学习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弟子。李经梧在北京有个小排档,每周请赵老师上门教两次。后来,通过老师和拳友的介绍,又认识了杨禹廷老师,杨禹廷的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徒弟王茂斋。在名师的传授下,他学会了两趟吴式太极拳架子,通过苦练,逐渐窥到吴式太极拳的堂奥。
    其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也在北京授拳。经气功大师胡耀贞的介绍和老师的同意,他携艺投师,又拜在陈发科的门下,学习陈式太极拳。由于他对老师甚是敬重,陈发科便每周两次上门教他。就这样,他一直跟随陈发科老师学拳十余年,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
    由于武术的传统性强和诸多的特殊因素,往往门派观念较重。对此李经梧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各家的武术都有长处,太极拳也一样,既然每门能存在于社会上,就都有各自的长处,学武的人要打破门派观念,才能博采众长。他常对人说:“我没有门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学。”他在掌握了吴、陈两家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各式太极拳。
    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他花功夫研究了杨式太极拳,对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编的“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非常精通,以致国家体委有关部门邀请他示范简化太极拳,由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科教片广为流传,他的示范动作被太极拳爱好者奉为楷模。
    60 年代初,孙式太极拳名家李天驰(李天骥先生的哥哥)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其父(李玉琳先生)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驰将孙式太极拳传给了李经梧,李经梧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李经梧集吴、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像他这样虚怀若谷、博采各家之长的人在当代实属少见。这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外,还需要机遇,需要成熟的思想品质和对 太极拳艺孜孜不倦的追求。
    由牛推磨而“悟”
    李经梧作为一代太极拳大师,在数十年的练拳和教学中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学太极拳要有“悟”性。有的人练太极拳练了很多年甚至练了一辈子都悟不开,悟不开,功夫就练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过练拳甚至不通过练拳,通过别的事一下子就悟开了,一旦悟开了,就会豁然开朗,功夫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讲了一件促他“开悟”的永记不忘的事:
    有一年,他回老家。他很久不回家。母亲见到他非常高兴。家中有个小磨房,母亲是个勤劳的人,母子俩在磨房里一边聊天,母亲一边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灵性的,母子俩一说话,牛就伺机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转了。牛一站,母亲就吆喝一声,牛又走了。但两人一说话,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母亲生气了,对他说:“你给我打!”李经梧遵命拿起旁边一个草料杈子,一只手扶在磨边上,当他手中的杈子一举,牛看见要挨打了,突然用力拉磨往前走,李经梧扶在磨边上的手一受力,身体被磨边的转动力带动,全身失势,踉跄前跌。呵!他双眼一亮,老师传的古典拳论《太极圈》中的奥妙立时顿悟。《太极圈》诀为: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工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过去他对此诀也读过无数次,但体会不深,而今牛的牵力转磨而磨催人,使他对这一拳诀产生了新的认识,理解到了太极圆转圈化、引进落空之妙。他感到,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就象磨心,磨是原地转,而轴不动,轴虽不转动,但磨一转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轴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盘那样密切联系,就能在推手和技击中自然地化解对方的劲力,从而使发放随心所欲。他的这种认识一产生就象烙在心上一样永志不忘,在以后的推手中他应用这一拳诀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李经梧在对太极拳艺的追求中处处做有心人,通过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似乎与拳艺无关的事来悟出太极拳的真谛。他说,悟性的产生离不开下功夫,但光练无悟不行,有悟性,又能下苦功多练,功夫才能长得快。
    从“阴阳颠倒”到创太极内功
    在中国武术史上,苦练某一门武术,从而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人不少见,但既继承上一代的练法又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体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又能用文字留传下来的人却不多见。
   《太极内功》是李经梧创编的。从60年代起已在内部流传。在问及什么时候创编这一功法以及创编这一功法的动因时,李经梧从小柜子里拿出一本线装手抄本《太极拳不传秘诀》,翻到若干页,指着其中一段说:“我是根据《太极阴阳颠倒解》这秘诀创编太极内功的。”他一字一句读这秘诀:……李经梧说,这一秘诀的核心内容是用一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颠倒,达到水火既济而产生内气,这种内气旺盛、充盈,可以健身,也可以增强太极技击力量。人体中的 “火”是往上走的,“水”是往下走的,现在要不让“火”往上走,不让“水”往下走,就得通过中间的“锅”隔住,“火”燃锅,“水”在“锅”里遇热化为气, 即实现内气生,水火既济。《太极内功》书中主要讲这个道理,也讲了部分练法。
    李经梧创编的《太极内功》在1960年以前已自己秘练多年及传少数徒弟、学生。后来领导征求他的意见,让他写出来。1960年,他带几个气功师到南京中医学院教气功和太极拳,在他徒弟的协助下,在南京写出初稿,几经周折才于1986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发行后,受到广大练功者的欢迎,1988年又再版,仍供不应求。
    对于《太极内功》的治病原理,书中结合临床已做了较详细的解说,对于技击所起的作用,书中说得甚少,这是由于秘传的缘故。笔者要求他对内功的技击作用略加说明。他坐在沙发上,叫笔者用手触及他腰部及丹田周围。笔者稍用力,其腰及丹田部位立起反应,内气布满似钢铁般坚硬,笔者一放手,坚硬随即消失。他说,太极拳讲内外合一,无内功怎么做到内外合一?只是手划动作,四肢前进后退,没有内功配合,是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技击水平的。太极拳讲练腰,腰未练好,应用时软塌,就带不动四肢的圈。如腰练得似刚轴,腰发劲,带动四肢,对方就无法进圈。而自己却容易进对方的圈。太极内功就是练腰轴的方法,腰轴练好了,在技击上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这要得到老师的传授,按一定的方法经过长期锻炼才能炼成。
    李经梧说,吸贴抓闭是太极内功的一个重要功法。他一面说一面做动作表演给笔者看。他说,吸气时,气从脚上走到会阴、命门,气到命门后不放,让它多待一会, 同时抓闭,手握拳,脚抓地,闭住气,让气在命门呆的时间越长越好。到感觉憋气时,让气从命门往下按原路走会阴经两腿下到脚(涌泉穴)。这种抓闭功夫按要领练到一段时间,内功能逐渐增强,到时用意识呼吸,意一动,气就充满腰部、丹田,意一放,气随之消失,技击发放时,就自然地爆发出力量来。
    对抽丝、螺旋、缠丝三劲的独特见解
    太极拳的劲别,林林总总,数百年来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辟的总结并应用于较技、击敌。对抽丝劲、螺旋劲和缠丝劲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太极拳家和研究者对此费了不少心血去体会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对这三个劲别的激烈争论。这时李经梧已经调至北戴河工作。
    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给李经梧来信,请他谈谈对三个劲别的认识。他根据自己对各流派太极拳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64年10月21日《体育报》上,使这三个劲别的含义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他认为,“抽丝”不应单作一种“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说法比较恰当,它是各式太极拳的原则要求之一。运劲如抽丝,这在杨、吴、孙等式太极拳中的形象比较明显,陈式太极拳对此也有严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击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
    螺旋劲是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只击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这种劲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这种劲是转着往前走,往后走,不是直来直去,也不是转了以后再走,走了以后再转,往外发人非要用这种劲。
    发缠丝劲时,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大而方法多变。在腰转动的同时,腹肌也在左旋右转,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由腰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上臂、前臂旋转贯达于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外缠丝,下肢也要有缠丝动作的配合。缠丝劲和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应用,缠丝劲达到手指后并不结束,不是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使对方的被缠之处,因被缠成“拧麻花”样而失败。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别。
    李经梧这些见解在当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统一认识的作用。对于这三个劲别的表现,李经梧分别在笔者的身上进行了实施表演。笔者双手搭在他的双手上,稍用力,他则顺力旋转,笔者或后退或侧出。发缠丝劲时,笔者被他沾住一手,即被反拿关节而失去抵抗能力。
    最高境界 应物自然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李经梧对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
    何谓应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却讲了前辈太极拳家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几则故事: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宫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鉴泉,想摔倒他。在那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卫士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 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个师弟见状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了巨大的力量, 震得他直想呕吐。
    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踽踽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在……”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 自然反应打了出去。
    李经梧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他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1988年4月,他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太极拳,有些是他传的,有的是同为山东老乡的王茂斋过去传下来的。他们听说李经梧回来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一位中医,练太极拳有40多年了,对李经梧十分尊重。李经梧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李经梧面前。李经梧坐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李经梧在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都摔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李经梧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他深情地回忆起解放前在北京太极拳研究会与师兄弟们一起练拳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政府管武术的官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候张之江的到来。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人们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冬天,人们坐着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李经梧抬头向外望的时候, 突然抓住李经梧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李经梧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李经梧猝然借力发放,对方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围过去 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李经梧与师兄弟们练完拳,师爷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从后门进来,王子英推手得父真传,推手功夫远近闻名,大家对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兄,他的力气大在师兄弟中是出了名的。他趁李经梧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李经梧,要把他摔倒。李经梧在不知不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叭”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兄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
    李经梧说,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们是在我有准备的 时候攻我,我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
    日本友人盛赞他推手术精妙
    1985年隆冬季节,一位日本友人由河北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这位日本友人在学气功时接触到了太极内功,还听气功老师说,创编太极内功的人叫李经梧,在本院工作。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提出要见李经梧。
    在院领导的陪同下,日本人在体疗室见到李经梧正在和徒弟、学生推手。他对推手不以为然,认为是互相配合闹着玩的,不相信这推手是“功夫”。同时提出要与李经梧试手。
    李经梧通过翻译问这位日本人学过拳术没有,没有学过就不必比试了。日本人说,在日本跟老师学过陈式太极拳,老师的老师是台湾的,也学过少林拳和其他武术。李经梧听了,答应同他试试。
    两人一搭手,这位日本人很内行,懂劲功夫不错,守静不妄动。用李经梧后来的话说:“他听住劲,一点也不给。”太极推手,对方若一点也不给劲,就借不到对方的力,自己的力也难起作用。相持片刻后,李经梧稍一引,对方马上起了反应,用力抗住,李经梧立即顺势借力,一下子把对方制倒于地。这位日本人不服气,把身上的羽绒衣脱掉,再度交手。这下日本人不再守静,一上手就发劲攻来,这刚好是李经梧所需要的,他双手捋住对方,沉气转腰,手上缠丝劲爆发,对方又应手而倒。还没等旁边围观的人回过神来,那日本人从地上站起来,向李经梧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还未看到您是如何出手的,我就倒了,您的武功真高超。”
    在与人推手较技中,李经梧要求自己和徒弟重口德与手德,不出口伤人,不出手伤人。数十年来,他与人推手比试,都是点到为止,从不伤人。他告诫徒弟,像挤劲”这类劲,能打散别人的内气,很可能会伤及对方内脏,除非万不得已不准使用。特别是在友好推手切磋时更不准发。有一次,一位有一定推手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北戴河见到了李经梧。他早闻大名,这次一见面非要搭搭手见识一下名家风范。两人一搭手,李经梧就用粘劲盖住对方,使其不能动弹,然后李经梧稍微一动,在对方即将跌出时收了手。李经梧后来对学生说:“对方明白就行了,不要让人难堪,别人学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
李经梧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些认识和实践为古老的太极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李经梧在青壮年时也是这样做。现在李经梧认为这样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他在笔者的身上做试验,笔者与他互搭右手,笔者稍用力,他即在沾着点上顺力旋转粘着前进,笔者根基上浮失势,连连后退。前辈太极拳家所说的“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的艺术,笔者从李经梧的推手中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