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3s线刷刷机教程:李立三的婚恋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5:08
 
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立三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人们久闻其名,主要是通过“立三路线”,对这位人物的反面印象比较深,都知道他是我党历史上一个反面教员。长期以来,由于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人们很少能客观公正地认识党的真正历史,也就很少能全面客观了解这样一个有着巨大贡献的忠诚的***员。其实,李立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过错误,但更多的是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磨难,为了党的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还长期被人们所遗忘所误解,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里被无情打击,备遭摧残,以至于承受不了非人的虐待而自杀,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幕悲剧,让人扼腕感叹。李立三不仅革命生涯曲折离奇,其4次婚姻生活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老一辈***人的传奇人生。
  
结发妻子林杏仙:封建家庭的羁绊
  
李立三的发妻林杏仙是由父母包办的,1918年结婚,生育有长子李人纪。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他的父亲是一位晚清秀才,名昌圭,字镜蓉,以教私塾为业。李家早年比较富有,后来逐渐没落。李立三的父亲给他取的乳名叫“凤生”,年龄稍大后,其父又给他取了一个李隆郅的名字。隆者:兴隆、高大之意;郅者:极也、大也、盛也,这个秀才教书先生对儿子的未来寄予了厚望。李立三天性好动,极具聪明才智和悟性,他从小接受封建私塾式教育,很早就熟读四书五经。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李立三在新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书报杂志,很快就接受了新的观念。面对国家的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李立三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次的震动与觉醒,在学校,他常常以“忧国子”的笔名来书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小就展现了不同一般的抱负。
  1915年,李立三就读的渌江中学并入长沙长郡中学,他便由醴陵来到长沙。在长沙,他结识了毛泽东、罗章龙等一批有志青年,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潮,开始思考为国为民解忧排难的问题。李立三的思想与行为变得不能使其父亲接受,李昌圭认为子女的正道应该是“笃耕课读”,很害怕其子女“欺上作乱”而遭祸。
  1917年,李立三中学毕业后,其父坚持让他回到家乡担任一名小学教员,并为其包办了婚姻,企图通过婚姻来约束李立三在身边。这位就是李立三的结发妻子林杏仙。可是,以李立三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抱负,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一个角落里度过一生呢?过了一年,虽然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还是不能就在那样的环境下终了一生,他身处黑暗之中的苦闷和对光明的渴求,时刻促使着他逃离封建家庭的羁绊。
  1918年,李立三不顾父亲的阻止,离开了家庭,投奔同乡人程潜的护国军,打算在军队寻求救国之道。后来因一次机缘巧合,程潜十分赏识李立三的聪明与灵巧,就帮助他到北京去学习。
  1919年春,李立三到北京后,正赶上五四热潮,他异常振奋,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让他的思想境界更为开阔。他于是抓紧补习法语,很快就具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资格。其父面对儿子的理想追求尽管不支持,也是无可奈何,就将祖传的地卖掉,凑够路费,李立三就这样踏上了新的征途。
  李立三的这次赴法,基本上与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脱离了关系,再加上林氏体弱多病,像很多旧社会的妇女一样,缺乏远见和主张,根本不可能追随李立三。于是,李立三的第一次婚姻也就自然而然地解体了。
  
第二任妻子李一纯:革命年代动荡与变异
  
李立三与第二位妻子李一纯,1923年1月在安源结婚,1926年初解体,生育有次子李人俊。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湖南人,在李立三的引导下投身革命,1925年在上海经向警予介绍入党。她原本是杨开智的妻子,也就是杨开慧的嫂子。
  1922年底,李立三被张国焘、罗章龙邀请到北京传授安源的罢工经验,以促进北方的工人运动,此间在北京滞留了一个多月,结识了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儿子杨开智夫妇。1923年1月底,李立三启程南归,杨开智因为在北京还有事情,就托付李立三照顾其夫人李一纯回长沙。
  此时的李立三,已经离家好多年,献身革命工作,生活长时间没有人照顾,因而也希望有个异性伴侣生活在身边。李立三的才华与阅历也深深吸引着李一纯,在他们南归的途中,由于接触得频繁,产生了不能抑制的爱情。李一纯就随着李立三到了安源,组建了新的家庭。
  在这样的尴尬情形之下,他们感到十分愧对杨开智;后来李一纯将自己的妹妹李崇德介绍给了杨开智做妻子,这婚姻纠葛才算了结。
  1925年10月下旬,党中央派中共代表李立三和夫人李一纯、蔡和森和夫人向警予、张国焘和夫人杨子烈等人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执行扩大会议。就在这次莫斯科之行中,李立三的第二次婚姻解体了。
  在莫斯科期间,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婚姻破裂,蔡和森因体弱多病倒下,生活无人照顾,出于革命同志之间的友情,李立三和李一纯就主动到蔡和森那里照顾帮助。由于李立三的工作繁忙,李一纯被蔡和森深深吸引了,产生了恋情,李、蔡结合。尔后李立三孤身一人回到中国。
  李立三的婚姻变化是因蔡和森的婚变而引起的,这里有必要简单说说蔡和森与向警予之间的故事,再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动荡与变异。
  蔡和森和向警予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叱咤一时的革命风云人物。他俩的爱情被当时无数革命青年奉为楷模。然而,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让他们的爱情同革命事业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一样,没有能顺利走到终点。蔡和森和向警予于1919年5月在法国的蒙达尼城突破了封建的囚笼,举行了婚礼。然而,这一对革命家在生活中面临了重重的挑战与压力。
  1924年6月,中央安排蔡和森离职去北京疗养,向警予因工作需要脱不开身而留在上海。就在蔡和森离沪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位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彭述之走进了向警予的生活。在工作中两人频繁接触,彭述之对向警予的生活更是关照体贴。对向警予来说,彭的出现令她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向警予的移情别恋给蔡和森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组织上派他们一同去苏联,目的也是使他们冷静下来,弥补裂痕,然而这一切都是难以挽回的了。向、彭的恋爱风波引起了中央的分歧,中央常委甚至开会来讨论男女关系问题。苏联之行并没有抚平蔡、向之间的裂痕,而是使他们十分理智而平静地分手了。蔡、向的婚姻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延续到二人生命的终点。向警予1928年牺牲后,由于叛徒的出卖,1931年蔡和森也在香港遇难。
  1926年底,蔡和森和李一纯在苏联正式结合。蔡和森牺牲后,李一纯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等单位任职。1986年李一纯在北京逝世。1946年,李立三回到延安时,刘少奇曾建议他和当时在延安工作的李一纯复婚,但是当时李立三已经和李莎结合。
  
第三任妻子李崇善:万里山川难逾越
  
李立三与第三位妻子李崇善于1927年1月结婚,1930年11月解体。育有3个女儿,长女李竞,次女李力,三女谢志佩。
  李一纯和蔡和森结合后,李立三再次一个人生活,由于工作繁忙也不太在意自己的婚事。李一纯觉得愧对李立三,就将自己的又一个妹妹李崇善介绍给了他。1927年1月,李立三与李崇善结婚,开始了其第三次婚姻生活。
  
李立三与李崇善两人都是***员,都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之中去。而此后的李立三,在我党的领导岗位上日益重要,参加重大事件的决策与领导。1927年5月,在党的五大上,李立三被选为中央委员,7—8月间参加了南昌起义的领导与策划工作。1928年6月,李立三再次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委员,逐渐走向党的核心。1930年,在李立三的领导下,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在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也就是“立三路线”。就是这个决议案,注定了李立三一生的悲剧。
  此间,李立三、李崇善夫妇,尽管他们生下了两个女儿,由于工作的需要,离多聚少。
  “立三路线”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很快遭到了失败,而这所有的责任则都推到了李立三身上。1930年11月,李立三奉命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检讨工作,没完没了地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检查。同时,遵照共产国际的决定,他留在莫斯科,隶属王明负责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羁旅生涯。
  李立三与妻子和女儿就这样分离了,在那样一个非常的年代里,万里江山相阻,又怎么能逾越这层层障碍呢?他们的分离成为必然。
  李立三走后,李崇善又生下一个女儿,由于情况的特殊,不得不送给他人。而她自己则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她曾经冒充张闻天的夫人,掩护张的工作,被敌人探知后,她机智地掩护张闻天脱险,而自己被捕入狱,两个女儿就被任弼时夫人陈琮英抚养了一段时间。1933年,当局找不到她是***的证据,将其释放。由于李立三的问题,她在党内被冷落,没有再安排工作。生活无有着落,而又带着两个孩子,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她就回到湖南老家寻找出路。在湖南,她遇到进步的知识分子黄希索,黄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并很崇敬李立三,就和李崇善组成了家庭。他们结合后一直没有再要孩子,全身心地抚养李立三的两个女儿李力和李竞,解放后归还给了李立三。
  至于李崇善送出的第三个女儿,也是历经坎坷,充满了戏剧性。李立三在赴苏联前,就估计到自己将面临一个非常的遭遇,就委托一位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女工将这个女儿送人。后来这个女儿被送到一位谢姓的从事工运的职工那里,谢氏夫妇精心抚养,起名谢志佩。解放后,她通过自学成才,在上海工业大学做党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前,谢家曾委托陈云告诉李立三,通报了其这个女儿的情况。而由于种种原因,李立三没有认这个女儿。直到李立三逝世多年后冤情被平反,当初李立三委托的女工的儿媳妇,也是已经退休多年的吴钟毓老人,才又将此事告知了李立三的家人。
  1982年,杨开智逝世,李立三的后人,终于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下团聚在了一起,而此时的谢志佩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
  时代动荡不定,人也在这个潮流中跌宕起伏,李立三及其亲人都承受了太多的沉重。
  
异国伴侣李莎:情真意切永相随
  
李立三的第四位妻子是俄国人李莎,1936年2月结婚,育有两个女儿,李英男和李雅兰。
  李莎的原名叫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一个乡村,其父为其取乳名丽扎。丽扎的父亲,是沙皇时期一个贵族知识分子,当过律师。1928年,丽扎读完初中,到国家出版局举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印刷技术专业学校,从此开始了其自食其力的生活。1931年,丽扎从学校毕业,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到毗邻中国伯力的远东出版社工作,担任编辑。在此工作期间,丽扎结识了不少的中国革命者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3年,丽扎结束了在远东出版社的工作,回到莫斯科,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课程的补习。就在这一年,她和被滞留在苏联的李立三相识相知了。
  李立三到苏联后,无休止的检讨让他内心极为痛苦烦闷。1933年,李立三认识了比他小15岁的李莎。李立三知识渊博,谈吐睿智而富有绅士风度;他对自己所犯错误毫不隐讳检讨的勇气,展现了一个真正***人的素质与修养,有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年轻的李莎。他们相识相交一段时间后,李立三坦诚地将自己的婚姻情况告诉了李莎,并对心上人倾诉了自己在犯错误之后的无奈与彷徨:“我走上领导岗位时才30岁,经验不足,又很急躁,觉得中国革命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终于形成冒险主义路线,给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整个形势的发展走向了反面,这都是我深深自责的。这两年来,我一直在接受批判,很想为党多做点工作而弥补过失,可是没有机会,很多人不敢接近我,而你不怕同‘左’倾机会主义分子交往,以诚相待,实在难能可贵。”随着交往的增多和理解的加深,两颗心深深地相爱了。李莎欣赏李立三的率真和坦诚,并不计较他的过去,决心以身相许,演绎了一幕神圣的爱情赞歌。1936年2月,李立三和李莎喜结良缘,新郎37岁,新娘22岁。在莫斯科的陈云、欧阳钦,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和女儿独伊,以及《救国时报》的十多位中国同志参加了婚礼。
  然而,与李立三的结合,给李莎带来的是更多的生活磨难与不公,他们面临了太多的挑战。
  1938年2月李立三被苏联当局逮捕了,竟然毫无根据地污蔑他是日本特务,在审诉无门的情况下,李立三在苏联牢狱里被关了1年零9个月。李立三的被捕使李莎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周围人群的巨大压力,人们劝她和丈夫划清界限,找一个本国的年轻人,何必跟一个犯有严重错误的外国人受罪呢?然而李莎却坚持认为李立三是个好人,绝对不会是日本特务,更不可能做出对党不忠的事情,她支持着李立三,为此被开除了团籍,受到了人们的轻视与冷嘲。
  李立三被关押最初4个月期间,李莎得不到任何有关丈夫的消息,她就到各个监狱去询问查找丈夫的下落。在寻找的过程中,李莎时常听到各种关于囚犯被处死或流放的消息,这些传闻令她心惊胆战。不懈地寻找,终于让李莎在一个监狱找到了李立三的下落。但是她不被允许探监,她就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每月抽出50卢布送给监狱中的丈夫。这份来自妻子的关怀,使当时身处绝境的李立三,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1939年,苏联当局找不出李立三是日本特务的证据,不得不把他释放,但是却停止了他的党籍。李立三蒙冤受屈,陷入极端苦闷之中。李莎对丈夫的遭遇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用言语开导,在生活上多加关心和体贴。
  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李立三的党籍仍然没有恢复,也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全靠李莎微薄的助学金和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发的200卢布救济金维持生活。他四处奔波找工作,却到处碰壁,被逼无奈,最后只好给曾经担任过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秘书的曼努伊尔斯基写信寻求帮助。在曼努伊尔斯基的关照下,李立三方在国际工人出版社谋得了一份差事。此后的长时间里,李立三在共产国际主办的国际工人出版社工作,曾负责《救国时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也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中国革命做一些工作。此期间莫斯科出版的大量中文书籍都是李立三担任翻译,为中国***与国际的沟通做出了贡献。虽然李立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可是他和李莎的生活却是充实而甜蜜的。
  日本投降后,李立三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渴望,多次向党中央、毛主席申请,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祖国波澜壮阔的革命之中去。为了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1945年,中国***决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正式向苏共中央致信,拟提名李立三为党中央委员候选人。1945年8月底,即中共中央“七大”闭幕3个月之后,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终于批准了李立三回国的申请。李莎得知这个消息后,既高兴又矛盾。她支持丈夫回中国,又担心从此天涯孤旅,一家人难以团聚。李立三深深懂得妻子的心思,安慰妻子说,待条件成熟后,马上接她和女儿英男回中国。1946年1月16日,在异国他乡羁旅15年的李立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年10月,李莎也带着女儿英男来到东北解放区哈尔滨,与丈夫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工业交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1959年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深爱丈夫的李莎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国籍。
  李立三回国后,满腔热情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解放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1952年之后,他又一次因党内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工作靠边站,也就不再有用武之地了。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李立三保持了一个真正***人的风骨与志气,不向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屈服,遭受到了无情的批判打击与迫害。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在非人的虐待中吞食了大量安眠药而离开人世。
  李莎同样受到了迫害,她和两个女儿一起被关入秦城监狱。直到1975年,李莎才又获得了自由。长达8年的监狱生活,让一个异国女子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无情与残酷。铁窗生涯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长时间都没人对她说话,在孤独寂寞里承受了这个国家给她的不公平。为了坚毅忠贞的爱情,李莎付出了太多、太多!在牢狱生活中,李莎得不到任何关于李立三的消息,但她始终怀着希望。在288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莎一直以为李立三还活着,他们还有再相聚的一天。然而,事实却让她难以接受:她等来的只是一纸死亡证明书和一封李立三自杀前写下的遗书:“最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我现在走上了自杀叛党的道路。没有任何办法去辩解自己的罪行,只有一点,就是我和我的全家没有做过任何里通外国的罪行。”看着亲爱丈夫的遗书,李莎泣不成声。真是造化弄人!
  1980年,中共中央重新审查李立三的问题,为他平反昭雪,这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行追悼会,深切悼念这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历尽人间苦难的李莎,出狱后不顾年事已高和孱弱的身体,继续在北京外语学院工作,为我国的俄语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热爱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她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热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与李立三的两个女儿,(李英男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文学院院长,李雅兰曾在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工作)恪尽职守,都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李立三的一生是曲折起伏而又坎坷多难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人生磨难与挫折中,他最终拥有了一份来自李莎的坚贞爱情。这份来自俄罗斯的爱,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与人性的考验面前,彰显了它的崇高和珍贵,谱写了一曲人间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