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平板可以装win10:中国稀世珍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1:06
中国稀世珍宝  

1 散氏盘:此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地盘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约,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线条婉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於今日 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2 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约20件,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3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高:14.8公分 径:32.4公分,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送给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直径32.4厘米,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极为珍贵,由此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4 松山行旅图:范宽是北宋中期著名画家,此图是他传世的惟一真迹。这幅作品为设色绢本,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由上而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主体是气势雄浑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得极为渺小。此画原本不知作者是谁,后来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发现画右下角树叶中有范宽的签名。据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透露,该隐藏在树叶中的签名最先是被一个工友(清洁工)首先发现的。范宽出身於关地区,因得饱览北地的雄浑景致,笔下山水气势磅礴。《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唯一真迹,右下角树丛中有范宽的名款。《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後的距离,这也是中国早期山水画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手法。画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天地为万物之逆旅,人类只是其中短暂的过客。

5 早春图:据说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任馆长石守谦最喜欢的一幅画。这幅作品属于设色绢本,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作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师郭熙。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宫廷画师,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图》,充分体现他的绘画成就,画上如蒸云般充满动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画面中央的主山之外,两侧有舟子、渔人、妇人、童子在水边劳动。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草木才刚开始发枝,自然界与生民百姓都正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6 万壑松风图:此画长188.7厘米,宽139.8厘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画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横跨南北宋两代,是中国画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期的作品,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为“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李唐(约 1049-1130 後,另一说约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职於画院,靖康之难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後,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後的人物。《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於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7 快雪时晴帖: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短信,他在一场大雪初晴之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原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内容如下: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的《伯远帖》同列为三件稀世珍宝,珍藏于他的书房“三希堂”中。另两幅字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着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质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从容的感觉。王羲之的作品今已无真迹传世。这件《快雪时晴帖》与同藏於台北故宫本院的《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8 国子监刊本《尔雅》: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经: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10 帝鉴图说: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这个是北京故宫的翠玉白菜与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比较起来,就显得稍为差一些,给人的感觉是不嫩!似乎是老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是玉制品,也算是件不多见的珍宝。

②龙形佩:中华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习俗,这组以青绿玉雕成的龙形佩产自战国时代,长20.5厘米,宽7.8厘米,厚0.75厘米。像这样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实属罕见。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③大雁玉带饰:长11厘米,宽6.4厘米,正面以多层次镂空技法,呈现大雁穿梭于河塘苇丛间的景况,塑造出线条层叠的丰富空间。背面则由铜制带扣,供穿系革带之用。这件作品既有元朝带饰的椭圆造型,又只呈现大雁而无猎鹰,可能创作于元明风格交替的时期。辽、金服饰中,常见猎鹰捕雁的纹饰题材,称为「春水」,与北方鲜卑、女真族在春日纵鹰捕雁的习俗有关。明代以後的匠人承袭了这个传统,但淡化了 游牧民族的狩猎特质,因此构图不见猎 鹰,只见大雁。本作品既有元朝带饰的椭圆造型,又只呈现大雁而无猎鹰,可能创作於元明风格交替的时期。

④清明上河图:此为清院本(北宋张择端原作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设色绢本,长1152.8厘米,宽35.6厘米。“清明上河图”历代有很多画家相继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诏绘制,乾隆年间完成。此版本广采各家所长,并增添了很多明清时代的特殊风格,如踏青、戏剧、猴戏、特技和擂台等。

⑤掐丝珐琅天鸡尊:为18世纪后期文物,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高25.8厘米,宽9.0厘米,最长处21.0厘米,重约3535克。 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 脊镀金,馀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 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後期的文物。⑥快雪时晴帖。与专家评选相同。

 
 ⑦清高宗夏朝冠: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称为凉帽。冠高14厘米,直径28厘米,冠顶高12.4厘米。帽体以一种出产于东北的“玉草”编织而成,凉爽舒适。夏朝冠帽顶需系上「冠顶」、正面饰上「金佛」、并於背面缀上「舍林」,现以故宫院藏的冠顶、金佛、舍林等配饰搭配,大致还原为当年的样貌。这些帽饰均嵌有东北出产的名贵珍珠 「东珠」。在清朝的制度中,只有皇帝王才能享有在「冠顶」与「金佛」上嵌入十五颗东珠的特权。

⑧乾隆香山九老:这件清朝木雕是广东宫廷匠人杨维占所作,高18厘米,宽9厘米。这件比一本书还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岩壁洞边的活动,形象传神,岩壁间还刻有乾隆皇帝的诗句和印章。其中一人於壁题字,两人旁观,後方四人绕几相谈,再往外又有两名立者倚石而望,角落有童子烹茶。根据题识可知是香山九老的题材,即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八位老友聚会吟诗的情景。

 ⑨多宝格:这是清宫内专门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宝箱,常被称为“皇帝的玩具箱”。


铜器(商代早期-兽面纹觚)——觚属礼器中的酒器,盛酒用。本觚的腹部,饰有带状 而前后相同的兽形纹,其形中央作兽面,躯干左右平张,如一头双身状,上下作二分法 ,其上是背脊及上卷尾,其下是腹部与足,整体平雕式图案化的简单形动物纹饰,可能 是牛的变形。在三五○○年前的艺术家,能将动物的形态,经过写实的描绘,再予变形 简化成图案纹饰,其创作求美的心路历程,诚非一蹴可几。

殷墟中期/蟠龙纹盘高——圆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盘面饰龙纹蟠绕于中心,蟠 龙外围有鱼纹、夔龙纹及鸟纹围绕。盘外面上层饰夔纹,上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圈足 上饰俯首夔纹,下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纹饰在盘面的布局与母题基本上与妇好盘 (M5:777)近。盘外有一小环及二小环,各对准盘面大龙首的上下鼻梁,共形成一中轴线 。与之相交的另一中轴线,左右上下有兽首。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墓葬出土有水器盘者 并不普遍,在殷墟中期时它似局限在稍大型且铜容器较多的墓葬。

西周晚期/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 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 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 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 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 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 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西周晚期/宗周钟——商代,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 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 便是甬钟的代表。宗周钟外形上最大的特征,是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 纹,极尽华丽醒目。此钟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西周晚期/散氏盘——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而 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ㄘ ㄜˋ)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国派出官员十 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 由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 农监交下,成为散两国的正式券约。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 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 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 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 之美名。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宋/定窑/婴儿枕——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 ,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 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 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 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元/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瓷枕作如意型,器内中空,胎骨厚重。通体罩施天蓝色 釉,天蓝釉层中则浮现似变形虫的紫色斑纹。陶瓷枕的烧造隋代已出现,瓷枕有作为寝 具及丧葬的用途。宋朝留传的诗文也透露触之冰凉的瓷枕适用于夏季,文人常互相馈赠以传递友谊。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 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 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后世仿制对象。同形器在 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 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 ,与前期相较,前强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 彩,即所谓「斗彩」。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 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 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 ,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 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 深描,或是二色重迭,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

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明神宗万历时期,官方手工业喜爱制作五彩缤纷的作品, 以寓意吉祥为要,而题材琐碎。以本件开光中的穿花龙凤为例,龙凤都只是形式化的外 型,缠枝番莲也只拘谨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笔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样葫芦,虚应故 事;但其仍尽量保持官样的原貌,官土轻薄洁白,釉色莹亮,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 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反而成为此时期让人惊艳的特色。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珐琅彩瓷,始创于清康熙,以铜胎珐琅器为蓝本, 式样单纯。雍正六年后,珐琅彩料由原本从国外进口,转而开始自制。由于彩料的关系 ,珐琅彩瓷的纹饰取材得以不受拘束,除花鸟、人物、山水外,画面还刻意留白以加题 诗句、闲章,将「诗、书、画」的韵味汇集于器物创作中。本件以繁密娇艳的百花为地 ,衬托宁静、素雅的蓝色山水,「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似乎在阐述以简驭繁的美学 观。器底以蓝料书宋体印章式款「雍正年制」四字,此种形式亦成尔后瓷器写款常用的模式。

清/乾隆/粉彩图案花卉镂空大盘——此件以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应是乾 隆帝退位当太上皇时仍使用乾隆款特别烧造的器物。这段时期一方面以书「乾隆年制」 红款作品进呈乾隆,另一方面也以红款书「嘉庆年制」进呈当朝的嘉庆皇帝,因此有时 往往有造形、画风、色彩、风格相似的二个不同年款的作品产生。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带齿动物面纹玉饰——青缘玉,尚称温润莹透,器表因久 埋于土中,略显粗涩。近年来,在分布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件带 齿动物面纹玉饰。综合出土器、流散品等资料可知,这类玉饰的「牙齿」多作尖锥形, 只有在较晚期的墓葬中,才出土方扁形牙齿的面纹玉雕。本作品不但牙齿完全扁薄方平 。且大眼两侧的横出部份,也发展的比较方平,肯定出自有意识的经营设计,才能创造 出如此协调而有整体感的造形,应是红山文化晚期的作品。

商/玉鸟形佩——由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着上端饰玉器的「玉梢」来 歌舞,这件玉鸟纹佩,或即是玉梢上端所的玉饰吧!龙与鸟都是古人信仰中的神灵动物 。由神话资料可知,东夷族群相信,上帝派遣神玄之鸟,来到世界降生了他们氏族的始 祖。所以东夷族群的玉雕上,常有各种玄鸟─凤、鹰、枭、燕的花纹。商王朝的统治者 ,本属东夷族群。院藏的这件玉鸟形佩,可能是商代贵族所用的玉饰。它既可点缀华丽 ,烘拖富贵,又象征贵族们具有神灵动物的禀赋。

战国/龙形佩(一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 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 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宋/真宗/禅地玉册及玉嵌片——「封禅」,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 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 ,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 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 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 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 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 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宋─明/玉荷叶杯——此设计与浙江衢洲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叶杯相似,只 是本器的手法更见成熟。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层次镂雕作一把莲状,花叶秀美清 雅,益添玉杯之风采。文豪苏东坡曾谓晨饮为「浇书」,婉转而幽默的表达出知识分子 不得志时,惆怅但又不放弃理想、希望的心态。或许是心有戚戚,明代的陈洪绶遂在其 「画隐居十六观册」〈现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饮」这个主题。图中东坡先生坐在木根 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与此件展品相似的荷叶杯。在此,荷叶杯具有文人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象征意义。

清/玉罗汉山子——清代苏州、扬州等商业大城中的达官贵人,喜好收购玉器。究 其缘由,固然有个人喜好或附庸风雅的因素存在,但也常常是为了要入贡,以讨好爱玉 的皇帝。由乾隆晚期的御制诗可知,当时民间玉作坊的「新样」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 「玉图」的盛行。所谓「玉图」,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它和绘画有所关联。这类玉器大 多是插屏、笔筒或山子的形式,通常选择山水名胜或文人掌故为主题,呈现一种较为清 静雅致的韵味。由于「玉图」获得皇帝的认同,以致几件大形玉山子制作时,皆有宫廷 画家特别参与绘制蓝图。玉在当时成为一种统合性的艺术媒介。

清/翠玉白菜——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 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两只螽斯的白菜。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 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 嫁娘的纯洁,螽斯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 ,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