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幻影猫暖风攻略4:从庄重《淮海战役日记摘抄》看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57:47
  从庄重《淮海战役日记摘抄》看粟裕

                                      蒋晓华

    按:蒋晓华先生是新疆某党史研究室的专业人士,与我交往已久。和绝大多数这类人多看碟下菜,仅围绕当红人物锦上添花不同,他很大部分研究兴趣在冷门人物粟裕,且颇有见地。

 

    他的文章常发人所未发,见解深刻而犀利,写完后照例发给我看,这次不敢独享,发上来和朋友们一起欣赏。

 

   《炎黄春秋》今年第七期刊发了庄重的《淮海战役日记摘抄》,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展示了粟裕在这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中所发挥的作用。

 

    庄重当时是新华社华东总分社通讯部副主任,1946年宿北战役胜利后常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由粟裕亲自领导,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一起,负责华野前线军事报道。他坚持天天写日记,随时随地做笔记,其中一本淮海战役时期的日记,从华野前委在山东曲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部署淮海战役前后写起,一直写到淮海战役结束,一天都没有遗漏。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

 

    庄重写道,“济南战役快要胜利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虽然他已被任命为‘代司令员’,但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他为司令员)就在思考下一仗在哪里打和如何打的问题。他与参谋长张震(参谋长陈士榘。张震为副参谋长,因过去他长期任参谋长,人们也习惯称他为参谋长)商量后决定,乘胜立即举行淮海战役,于1948年9月24日报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建议立即举行淮海战役’。第二天,毛主席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0月9日,华野前委在山东曲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研究和部署淮海战役。10月11日,毛主席来电对举行淮海战役作了重要指示(即《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在1948年11月16日的日记中,庄重有如下记载:“中野攻克徐州以南的宿县城,歼敌25军一个师,封死徐州南大门,徐州成了一座孤城。孙元良之16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徐州南之符离集和夹沟地区。邱清泉之2兵团、李弥之13兵团也被我包围。黄伯韬兵团大都被歼灭,剩下不足20个团。”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电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总前委统筹一切,统一领导。”而早在半个月前的10月31日,粟裕就考虑到此次战役规模大,又是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作战,主动向中央军委建议,由刘、陈、邓统一指挥。顾全大局,不图虚名,务求实效,是粟裕为人处事的一贯特色。

 

    1948年12月11日的日记,记载了当天下午粟裕在华野司令部和政治部召开的直属机关科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动员后备力量充实到前线作战部队各连队时讲的一段话。“他指出淮海战役的重要性,不仅要解决江北问题,而且要基本上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决心连续持久作战,打得敌人没有喘息机会。如果把黄维、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都歼灭了,再歼灭可能来援的李延年兵团和宋希濂兵团,那么,在长江以北就没有仗可打了,一直到广东才有一场战役,故淮海战役是一场战略决战,我军在数量上、质量上、技术上都占优势,现在最需要的是干部。如果领导机关抽出大批干部下连队,则对部队是个很大的鼓励。部队有领导,打仗更加有决心、有信心。机关中的老成分抽出来到前方可以提升使用。机关经抽调以后,人少了,要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要提高工作效率。抽调了人要补充的,由政治部补充70%的俘虏;另外30%,自己抓俘虏补充。各部门在动员时,要克服右倾保命思想。采取打通思想,与组织决定和群众推荐的办法。粟裕还指示,前方直属队抽调1000人,定于12月18日以前集中。”

 

    华野召开这次重要会议,粟裕讲这番话,安排这项重要工作时,淮海战役正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粟裕整个战役最紧张、曾几天几夜没休息的时期。第一阶段围歼黄伯韬兵团是场艰难的攻坚战,华野将士前赴后继,伤亡很大。第二阶段中野虽然围住了黄维兵团,但由于火力弱,兵力不足,啃不下来。这时的华野,一方面要抽出几个纵队支援中野,另一方面还要围住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为第三阶段的聚歼做好准备,同时还要阻击由蚌埠方向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任务极其繁重。就在12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我中原、华野两军要连续扩展攻势,不惜以伤亡15万人之代价,继全歼黄伯韬兵团之后,全歼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于长江以北地区,不让敌人逃过长江,取得淮海战略决战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补充兵员和干部是“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兵员相对来说比较好办,即俘即补,华野在溶化俘虏方面做的是最为成功的。干部就不成了,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残酷的战斗中连排基层干部损失很大,为了保持战斗力,动员机关干部充实基层连队,粟裕决定召开了这次会议。从随后的结果看,效果非常好。

 

    粟裕在动员报告中讲的这番话,充分证明他不仅是华野合格的“代司令员”,也是合格的“代政委”。十分擅长做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淮海战役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对今后战局发展的精确预测,足以说明这位华野名副其实的统帅是一位大战略家。而对“机关中的老成分抽出来到前方可以提升使用”这些具体问题的考虑,则显示出粟裕工作作风的精微细致周到。

 

    从庄重的日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指挥大战的同时,粟裕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直接安排撰稿任务,亲自审改记者的稿件。中央军委、毛主席的不少电报也是直接给粟裕的。渡江作战计划也是粟裕和张震共同起草的。这一切,都在为毛泽东后来的经典评价“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写下扎实的注脚。这“第一功”,不仅是首先建议发起淮海战役之功,更是“前敌总指挥”之功。在淮海战役的战略战役指挥上,后方主要靠毛泽东,前方主要靠粟裕。

 

    感谢庄重,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对淮海战役的真实情况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淮海战役,必将作为无冕元帅粟裕军事指挥艺术最辉煌的篇章载入史册,历史终将还原它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