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米奶茶店装修风格:“粗”大明“软”乾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1:50:34
新疆风物:“粗”大明“软”乾隆
2009-12-18 作者:网络转载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可以追溯到夏商以前,而玉文化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中所谓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其本质上包含着古人对玉的人格化理解。玉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印象是深刻而又深远的,而说到玉却永远都绕不开和田玉,地处天涯一隅的和田,因为美玉,早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便闻名中原地区。古有“和田玉扬州工”的说法,在中国玉雕史上有“粗”大明的说法,而清一代玉雕,集前代玉雕技法之大成,成为中国玉雕的高峰。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的和田玉器主要以明清两代居多,让我们跟随古玉器研究人员再一次走近馆藏珍品,进一步了解明清和田玉器。
两角钱与清代珍品
自治区博物馆保存着一枚清代和田玉的玉环,外直径6.5厘米,温润剔透。可能由于长时间被佩戴的缘故,边缘部位有轻微破损。作为清代和田玉的饰品,又因为是在南疆地区发现,这枚玉环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它当时的收购价却让现在的人们大跌眼镜。
“当时征购价只有两毛钱。”9月24日,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赵勇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刚从库房拿出来的玉环用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一边说。
赵勇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考古专业,他对记者讲述了这件清代珍品和两毛钱的一段往事。1959年,为了让那些散落在民间,随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失传的文物能够永久保存下来,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兵分几路,到南北疆各处进行文物征购。当时有一个叫伊沙穆的征购人员被派到了喀什,1959年的喀什,除了落后和萧条,更多的是饥肠辘辘的各族群众。那天,伊沙穆整整走了一天,当他走到喀什市郊的一个村庄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就到路边一村民家中要水喝。走进这位村民家,他突然被一个大约四岁的小孩在地上摆弄的玉环给吸引住了。伊沙穆当时就认出这是一件清代和田玉玉器,他让这家的主人努尔古丽把玉环卖给他。努尔古丽从来没有想过还有人会掏钱买这个不起眼的玉环,高兴之余的她向伊沙穆要了两毛钱,令她没想到的是伊沙穆二话没说就掏钱买了玉环。当然,在当时,按城市人口每天8分钱的生活费来计算,两毛钱也帮了努尔古丽的大忙。
“粗”大明
自治区博物馆有一件上个世纪故宫博物院调拨的和田玉兽面纹簋式玉炉。兽面簋式玉炉圆口,双耳。保存相当完好,双耳为一对称相向飞龙。簋为古代盛食物器具,而此器为明代宫廷日常焚香之用。
玉炉器形古朴,线条粗犷。赵勇说,这是典型的明代作品,这样的玉器主要集中在明中期。明代封建中央集权走向了一个高峰,明一代整个文艺思潮倾向复古,所以体现在玉器制作上,缺乏对细节的雕饰。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玉器雕刻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明代主流玉器的特点就是大气和古朴,有“骨相”而缺“皮相”。
“粗”大明在玉器雕刻史上是出了名的,但明代玉器也不能全部都以“粗”概全。赵勇又拿出了一件和田青玉镂雕花鸟蟠枝葵花玉杯,杯高3.3cm。玉杯精美玲珑,线条流畅,刀法细腻。
赵勇说:“镂雕花鸟蟠枝葵花玉杯是明代早期作品,精湛的透雕的技法沿袭了元代花下压花的精雕工艺。而此类作品在明代玉雕作品中虽不占主流,但也有一定数量。主要集中在明代早期和晚期。”
乾隆的偏爱
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清代白玉佛手,长6.9厘米,宽2.7厘米,厚2.2厘米。玉质为和田白玉。玉质细腻油润,做工精细、佛手中空,根部枝叶为透雕工艺,凸显立体感,器形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清代的和田玉器真的是精美绝伦!”无数次见过这件清代白玉佛手的赵勇还是禁不住赞叹道。
赵勇认为,清代是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是和田玉器精品迭出的时期,也是整个中国玉器业的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几千年的积累,使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伴随着的是新的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一时期的玉器兼容并蓄,风格各异。而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又是一位爱好风雅的皇帝。他爱玉成癖,带动了整个社会古玉器热。
清代立国不久,宫廷设立造办处,为皇室琢制玉器。乾隆24年(1759),乾隆在新疆设立12个专营和田玉的机构,负责给清廷输送和田玉料。
清宫最大的陈设玉件“大禹治水图”玉山,材料来自新疆叶尔羌山,运输耗时10年之久。采用的蓝本是内府所藏的《大禹治水图》。乾隆皇帝把玉材发到扬州建隆寺,征聘全国所有的能工巧匠去琢磨。从乾隆四十三年开工,到乾隆五十三年,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这件举世瞩目的中国奇珍国宝才终于雕琢成功。
据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上万件清廷遗存古玉器,多数为乾隆皇帝所集。每得一件珍贵玉器,他总要题诗赞咏。“有人粗略估计,乾隆御制诗中,咏玉器的就近800首。”赵勇说。
赵勇认为,清代玉器最大的特色在于借鉴绘画和外表雕刻工艺艺术,传统的阴、阳线纹、平凸、隐起、浮雕、镂空、消色、烧古工艺,加以变通综合运用。其题材纹饰受到清宫绘画的影响,近似工笔画。往往将传统题材纹饰与西方或阿拉伯图案综合在一起,组成折中性的新题材。从图案装饰技法上看,均较繁缛精细,丰富饱满。
“虽说,清代玉器集前代之大成,但也并不能说,清代玉器已经无可挑剔了。玉器的艺术风格比战国、两汉时期的玉器显得柔弱无骨。这一点用馆藏历代和田玉器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赵勇说。
金玉未结良缘
虽说和田玉风靡中原数千年,而直至解放后,当地人对身边的宝物却没有太多热情。五六十年代,两毛钱买块玉;八十年代,巴掌大的羊脂玉50元;九十年代以后玉的经济价值才日益高涨,本地人才开始对玉产生兴趣。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璜就是用和田玉做成的,而丝绸之路却直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出现。这些都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很早就享誉中原大地的和田玉,在它的故乡,人们竟如此无动于衷?在没有丝绸之路之前和田玉到底如何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呢?
自治区博物馆古玉研究人员阿迪力说,玉的发展经历了巫玉、神玉、佩玉到玩玉的过程。古代汉族传统中有九窍含玉的丧葬习俗。而这些情况在大量产玉的和田却一直没有出现。这可能和宗教信仰有关。
“古代居住在西域的各民族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金饰品,可以用金子做饰品,却不能用玉做饰品,这可能和久远的传统有关系,也可能和生产力状况有关系。”赵勇说。
“时至今日,进行和田玉器的加工对和田的少数民族来说,更多的是谋生而非喜好。都说金玉良缘,但在美玉的故乡,金玉却未能结成良缘。”阿迪力说。
阿迪力认为,在丝绸之路之前已经有从西域通往中原的玉。也就是说,在丝绸之路之前,已经有了“玉石之路”。玉石之路的起点应该是和田。一支经罗布泊、敦煌;另一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玉门、酒泉后,与第一支汇合。
精品推荐
更多 >>
和田玉 把件 笑佛 佛
重 117克
789-13
和田玉 把件 观音
重 116克
789-11
和田玉 把件 笑佛 佛
重 221克
789-12
和田玉 牡丹 花草
重 140克
富贵牡丹
貔貅 13-1 动物 白玉
重 13克
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