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奶茶资料本书:道德与职业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12:08
         什么是道德、职业道德?                      古人云"道者,路也",以"道"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矩;"德者,得也",把认识了"道"内得以已,外施于人,称为"德"。《论语·述而》曾有"志于道,据以德"的论述,其意思是说内心得"道"且施于人便具有"德"。但把道德二字连起来作为一个概念则是出自《荀子·劝学篇》。荀子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思是说,如果人们做到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则,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一般来说,道德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包含与特定社会阶段相适应的一系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除了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外,也包含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以及对人的善恶评价等内容,而这些对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体系中,道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对个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除了依靠政治、法律等手段以外,还必须依靠一定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即属于阶级的道德。
   由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力量来实现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通过善与恶、是与非、荣与辱、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并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

  知识点(二)
   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一个范畴。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道德本质和道德根源有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从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作为社会精神生活之一的道德深深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知识点(三)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内容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的性质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指道德体系的社会性质,由此而形成各种不同道德体系的区别和对立;
   二是指道德体系的历史性质,由此区分出积极的、进步的道德和保守的、落后的道德。道德性质的这两层含义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这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道德的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阶级道德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之所以有不同的道德的历史类型,其差别或对立只能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2)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内容。道德所要调节的是个人同他人、 个人同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这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道德体系。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不同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由于道德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故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人类历史上道德体系的发展变化和新旧更替都导源于当时社会经济的需要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经济关系不断变化,当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的经济关系逐渐产生时,新旧道德的对立和斗争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完全代替了旧的社会经济关系之后,新的道德体系就会取代旧的道德体系,在道德领域中占据支配地位,从而决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和道德风尚。尽管新的道德观念会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承续前人的某些优良的道德传统,但人们存在于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之中,所以新道德就有着异于旧道德的过程,一个由低级道德形态向高级道德形态发展的渐进的上升过程。决定这一过程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它是新的经济关系战胜并取代旧的经济关系的结果。
   不但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会引起新旧道德体系的更替,就是同一经济关系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意味着人们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局部变化。人们依据某种变化了的利益关系去重新认识道德体系,在道德体系内部做相应的调整、更新,或抛弃或增强,或对原有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我们当今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是随社会经济关系内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总之,不论是新旧道德体系更替过程中的质变,还是同一道德体系内部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其根源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就是道德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历史。虽然由于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其变化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如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观念至今还在影响、毒害着一部分人。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直接表现为经济关系,因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因为不同的阶级都会从本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提出道德观念,形成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以此作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不同阶级的道德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利益、愿望、任务和要求;不同阶级都以自己阶级的道德作为斗争武器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当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的同时不否认道德的全民性因素,即对同一时代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来说,不同阶级或对立阶级道德之间有共同的地方以及相互联系之处,有历史的继承性。
   但应该明确,道德阶级性居支配地位,道德全民性因素受阶级性的制约并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种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道德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充分地表现在:首先,道德与经济基础变化存在不一致性。一种情况是道德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步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的道德因素。
   其次,道德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性。历史上许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其思想道德的发展却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最后,道德有其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每一时代的社会道德意识,不管其表现形式有多不同,都以以前时代的社会道德意识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在整个社会中进行考察,道德是一种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这是道德的一般社会性质。如果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比较各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异同,就会发现道德除了具有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等性质之外,还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逐渐使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人与人的关系,也相应产生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意识到的,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是"应当"的。
   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支配、 左右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要求人放弃偏执,按"应当"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去行动、生活。"应当"表现为秩序、关系,是联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存在的必要纽带,经过国家、阶级等群体有意识的提炼、总结之后,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包括原则、准则、戒律、标准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规范体系,是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德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离开规范就无所谓道德。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第一,道德规范具有非制度性。道德规范不同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不是经国家、政治团或阶级以宪章、章程、司法机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而是处于不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不是被制定颁布出来的。它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品格、习性、意向之中。
   第二,道德规范具有非强制性。法律规范作为一种阶级意志的体现,通过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而道德规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常常是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真正实施,人们按这种内化的规范形成动机、意图、目的等去遵守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不管人们是否有遵守的动机,只要在行动上没有违反就不加干涉,而道德规范必须有内在的善良愿望才能加以遵守。
  

  知识点(四)
   道德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因素,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道德可以通过自己特定的内在矛盾和要求,对其他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或作用。所谓道德职能,是指道德的功能或功用,即道德本身固有的社会作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等。
   (1)认识功能。道德作为一种理论形式,以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组成了一个伦理思想体系,它客观地反映着社会现实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生活中,它总是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和他人的利益关系上来认识或反映当时社会活动的现实状况,并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来表达反映或认识的成果。由于道德的认识对象是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它对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关系和行为采取利害、善恶、荣辱、责任良心等特有的道德概念、范畴来说明其对立和差异。
   道德的这种认识功能不仅提供关于现实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识,而且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或预见社会发展的远景。尽管这种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轮廓性的,不如科学的或理论的认识那样严密准确,但它却可以从社会及其发展变化的方面为理论的研究提供线索。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认识还未得到科学的论证就否认它的积极意义。道德对未来现实的认识带有理想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性。
   因此,在一个社会快要灭亡的时候,往往会从道德上谴责这个社会,并提出应当怎样的社会理想,预示新的社会制度即将来临的理论。例如,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道德上的坠落进行批判,从道德上讲一个新的理想社会必定来临。
   (2)调节功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会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矛盾。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激励、示范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使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进行与和谐发展。利益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调节好这种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起调节作用,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联系都有一定的利益关系,都要靠道德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与法律那种诉诸法院、警察等强制手段不同,道德的调节作用不靠强制手段,而是依靠软的约束。软的约束包括外在的制裁和内在的制裁。所谓外在制裁主要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人和事进行评议,或表扬或批评,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的无形压力,指导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所谓内在制裁指人的良心、道德信念和情感等,使人自觉自愿地按照一定的信念,做什么,不做什么。道德调节正是依靠内外两方面的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调节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道德调节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行为,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道德的调节功能是不同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在加强暴力镇压的同时,往往运用道德的说教来缓和对抗性的矛盾。但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是有限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中,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权威性。
   (3)教育功能。道德教育是通过表彰和批评、扬善抑恶等评价手段,通过理想人格、树立榜样等方式,提高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使人们自觉地努力修养,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它以善与恶、美与丑的具体形象,告诫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唤起人们的道德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善恶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使个人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道德面貌、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
  

  知识点(五)
   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的特征
   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与职业密切相关。要了解职业道德,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职业。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职业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分工及其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职业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历史产生并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自从社会出现分工以后,人们一经进入社会生活,便分别终身地或较长时期地从事某一种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或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因此,一般来说,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职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俗和道德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个人以一定方式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因而在一定的物质的及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着自己,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道德。当然,各种职业间的相互交往及其表现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往往因职业不同而呈现出种种差别。
   一般说来,人们各种职业生活的实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的特殊倾向制约着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
   其一,职业的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具体选择,以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虽然认识道路的选择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本身长期直接从事的某一特定的职业实践及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
   其二,不同职业的不同利益和义务造成人们不同的职业良心。不同职业所具有的不同利益和义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及其用以评价行为的道德标准,从而造成人们之间不同的职业良心。长期从事特定职业的人有其特定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利益。他们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就是他们对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这种自觉可以逐步升华为职业良心。其中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良心的形成有着决定作用。其三,职业活动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上的特殊性。由此可见,各种职业集团或个人道德调节的特殊方向比较稳定地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范围内的具体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至影响到人们整个品质和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恩格斯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特殊的活动方式,受过特殊的职业训练,往往便更具有特殊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等心理传统,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纪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本职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推行,一方面可以协调本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本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本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解决内部矛盾和纠纷,共同完成职业工作,履行职业责任。
   2.职业道德的特征
   (1)多样性和具体性。社会上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活动方式和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职业道德必须鲜明地表达本职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这就形成了各种职业特定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以及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从而形成了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和具体性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业务内容、具体利益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例如,教师道德主要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商业道德则是服务周到、买卖公平。同时应当指出,一种职业道德只在一定的职业范围内起作用,只是约束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员,对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般没有约束力,正如救死扶伤是对医生道德的要求,而不能要求一位工人治病救人。
   (2)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兴趣、爱好、情操和作风,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心理。这些都会作为传统,在本职业中世代相传,从而使得从事同一职业道德的内容都会不断丰富和深化,但它的总方向和一些基本内容是不会变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职业道德就具有了连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例如,从古稀腊名医希伯克拉底到我国唐代名医孙思藐,再到现代世界医生联合会制定的《日内瓦誓约》,都主张医德是对病人一视同仁、救死扶伤等。虽然各时代医德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基本内容是继承发展的,有连续性,也是相对稳定的。
   (3)适应性和实用性。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因职业而异的。各行各业都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具体的职业条件,以及从事职业人员的能力,采取简单易行、容易接受的生动而明确的形式,制定一些条款、规章,把职业道德具体化和通俗化,从而使人们易于把握,便于践行。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适应职业活动来表达的,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其适应性和实用性。
   3.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物质文明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相互协作,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尽职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良心、义务和荣誉感,形成高尚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本职业集体与他职业集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使国家和民族的物质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否则,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不讲职业道德,就不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物质文明建设也会出现停滞、僵化的局面。
   (2)职业道德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都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与整个社会发生着联系,一方面,通过职业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为建设精神文明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人们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人人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就能自觉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正确使用职业权力,努力履行职业义务,就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否则,如果人们不讲职业道德,就可能滥用自己的职业权力,违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尔虞我诈、制假贩假、追名逐利等种种不良社会风气。
   (3)职业道德能促使人们优良品质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内容丰富,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人们在职业生活实践中进行学习和锻炼,职业道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职业道德规定了具体职业的社会责任,指导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职业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职业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培养具体的职业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是否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
   职业生活中虚伪、浮躁、狭隘、狡诈、推诿、固执、虚荣等往往导致一个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或误入歧途;而职业生活中勤奋、诚实、谦虚、守信、细心、勇敢、宽厚等优良品质,则会使人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成功。所以,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努力培养、锻炼各种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情操,对自身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4)职业道德可以推动道德体系的完善。在社会中道德要求的普遍习惯表现较强,只有当它结合各个职业或行业的特点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
   例如,我国党和政府为了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号召各行各业紧密地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如要求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传统等。
   具体到职业道德中,就是要求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所以,职业道德弥补了公共道德原则化的不足,使国家的道德体系和内容更加完善,以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