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辛十四娘剧照:《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10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7:34

  但这个方向扩张的优势在于。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从南往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日本采取从北向南的侵略路线,可以用战争也可以用政治外交手段支持北方脱离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依附于日本。即使采用战争也可以通过局部战争的方式步步为营。中国在实现形式上统一之后,由于国税上缴中央政府,又因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基础要优于北方,因此中央政府的财力是强于北方的地方政府的。这使得中央军的军事装备和战斗力也要优于北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东北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都很好。华北的自然资源也是日本最迫切需要的。而南方的工业基础和金融优势倒并不是日本所急需(日本的资本完全有能力在东北华北建立起全新的工业和金融体系,特别是还有北平这样有着深厚地缘和经济基础的亚洲中心城市)。此外,从军事行动的角度来看,虽然南北防御体系相对完善,但中国大量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平汉路、津浦路的贯通,使中国南北向的军事输送能力大大增强。这不但降低了后勤补给的难度,同时为重型远程攻击武器(火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降低了自北向南军事扩张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的南北纵深不如东西纵深。将中国势力赶到南方以后可以负隅抵抗的纵深有限。尤其日本还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可以对南方地区实现海陆夹击,这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政权所不具备的优势。

  综合来看,从北向南的扩张比较符合前面分析的蚕食战略,并且可在蚕食和鲸吞之间作出比较自由的选择。对于蚕食战略来说,能够找到合适的阶段性扩张目标,可以使扩张行为(包括军事行动)更加可控。在战争状态时,即使不能达成停战协议也可以依据地缘优势形成实际控制线。因此,采取怎样的扩张序列,每一步扩张的边界即止赢点应该在哪儿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这里提出一个从北到南的“五级跳”策略,下面就结合《日本对中国的扩张序列示意图》来进一步分析。

   因为朝鲜已和日本合并,可视为中国与日本在长白山脉直接接壤,既然日本打算从北向南扩张,则东北地区必然首当其冲。再加上这里的资源非常丰富,工业基础也比较好,又远离中国政治中心,中央政府控制力薄弱。在地理上中国东北与关内有燕山和长城阻隔,沿海仅一条狭长的陆地相连,山海关就在其咽喉要道之上,控制东北三省和热河后的燕山山脉可以作为天然的地缘分割线。因此以此为进占中国的第一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占据东北后,第二个目标是推进到黄河一线。主要是山西所在的汾河谷地和平津河北所在的海河平原。这一区域是主要的煤、铁资源产地,是夺取中国关内资源的重要目标区域。虽然这里的北方势力多次被南方征服,但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南方政权的实际控制之下。依然有比较大的离心力。占据这一区域后可依靠黄河形成地缘控制线,对于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国来说,镇守黄河防线已经困难,更何况是突破黄河防线进行反攻了。

  下一步,就是占据整个中国北方。秦岭淮河一线历来是南北地缘分割线。在这里达成新的地缘均势是现实的。中原地区的河南及东部山东丘陵无疑是这一次扩张的重点。中原地区最好能突入到南阳盆地,直接对江汉平原形成地缘压力。为下一步攻克武汉作好准备。关中平原已逐渐失去中国古代的重要性,但这一地理单元对日本保持向中国南方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地缘压力非常重要。否则日本并不能在华北地区获得地缘安全感。在对四川盆地的地缘压力下,中国南方政权对于将四川作为大后方是会有所疑虑的。这种疑虑对下一步的扩张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基于关中平原的地缘特点,这一战略目标的攻克也会是这一次扩张中最困难的。对于绥远、察哈尔等漠南蒙古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独完了,纳入日本势力范围是自然的事。至于这次扩张的西部边界,大抵在黄河西河套和关、陇间的六盘山脉附近。控制河南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阻断苏联的援华通道,进一步倾销南部中国的实力。

  第四步的扩张很关键。这是全面灭亡中国的前奏。东部地区无疑要跨越淮河直抵长江沿岸。中部则要突入江汉平原,切断江东平原和四川盆地的联系。西部突破四川是非常艰难的,但可以彻底杜绝中国主力从湖南、贵州退入四川作最后抵抗的可能。这部分如能采取政治手段使其脱离中央政府是代价最小的做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控制江汉平原对于孤立四川,使其倒向日本,不再成为国大后方的战略意义重大。这一步的最大特点是在长江流域的先西后东策略。即先解除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抵抗。将中国的剩余的军事力量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为下一步占领全中国作好最充分的战略铺垫。

  在连续完成这四步准备之后,如果能巩固其扩张区域内的控制力,日本对中国的优势将变得不可估量。完成对中国全面占领的时机应该已经成熟。这时候政治手段能发挥的作用已经有限。军事扩张将是唯一选择。从江汉平原顺江而下和从长江以北渡江作战将是两个主要进攻方向,而日本的海军在这时候终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从上海方向突入长江可配合江北陆军突破长江防线。从广州方向突入岭南地区可以防止中国主力南遁。如果能够和江汉平原的日军南北夹击,打通粤汉线。将彻底断绝中国主力向西退入贵州云南的通道及英美对华援助的通道。实现在华东地区对中国军队主力“包饺子”式的歼灭。

  至此,日本向中国扩张的“五步走”策略就宣告彻底成功了。当然,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坐在电脑前想出来的,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情况的变化却比这复杂得多。日本的战略措施在施行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我们所确定的路线图顺利进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日本的战略部署,面对形势的变化,日本又该作出怎样的战略调整呢?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五)逐鹿中原

  二. 东北风云

  根据前文的分析,无论是日本的大东亚战略还是中国区战略,中国东北都成为了日本大陆扩张的首要目标。这种扩张行动最早可以上溯到中日甲午战争。

  这是日本东亚崛起后第一场重大的对外战争。这场战争中国在朝鲜战场、鸭绿江防线、黄海海域、辽东海防、山东海防以及台湾岛等处全线溃败。威震一时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全歼。这场战争使日本在陆地上扩张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岛和整个朝鲜半岛、并完全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虽后来经“三国干涉还辽”,最终退还了辽东半岛。却前后获得了二亿多两白银的赔款。这场战争日本在地缘上收获最大的是对朝鲜半岛的完全控制。这使得日本终于在东亚大陆上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藉此开始了向中国东北的全面渗透。对台湾岛和更早的琉球群岛的占领则使中国两广以东的海上通道完全处在了日本海军的覆盖范围之下。中国实际上丧失了整个黄海、东海的制海权。此外,日本还收获了山东驻军的权力。尽管日本采取的是从北到南的扩张路线。但在大陆东部沿海打一个楔子对于这种扩张可给予有力的配合。不过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和青岛,使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枚楔子的作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达到联军的一半以上。战后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日本拥有了在北京到山海关一线的驻军的权力。华北门户就此洞开。但这仍然只能算打楔子,并不会改变日本先取东北的扩张策略。

  甲午战争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由向中国强行租借了辽东半岛的大连湾和旅顺港。并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1900年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俄国将势力扩张至中国东北全境,并进一步向朝鲜渗透。这和日本的扩张方向发生了根本抵触。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得到巩固,并进一步扩张至中国东北南部的辽河平原(南满)和辽东半岛,旅顺、大连强行转租给日本,并实现了在辽河平原的驻军。而俄国势力退至松嫩平原,甚至还丧失了南库页岛及附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特权也被日本获得。这一战使日本在中国东北第一次获得了实质性的势力扩张。清政府对于这场发生在自己祖地的战争无能为力。只能被迫中立并接受战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