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2手游宠物技能位置:奋战“十二五” 勇攀新高峰 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 张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1:13
奋战“十二五” 勇攀新高峰开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新征程——在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张新 实(2011年1月8日)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接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发展历程,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干当前,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新的辉煌。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一、充分肯定取得成绩,更加坚定建成全面小康的信心决心“十一五”时期,是宿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艰苦创业,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取得了跨越攀升、协调并进、全面突破的新业绩,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我们突出“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的鲜明主题,高点定位,负重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5亿元,年均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在全省总量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两年连跨百亿台阶,达到205.8亿元,年均增长5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9.6亿元,年均增长45.4%,在全国334个地级市中的位次五年跃升近90位,在全省占比由1%提高到2.2%;税收占比达到77.1%,位居苏北第2位、全省第8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0亿元,年均增长30.3%。五年来,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用电量、进出口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呈现出后发快进、跨越赶超的发展势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等14项指标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等产业达到百亿级规模,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达到11个,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03家,“洋河股份”成功上市,“秀强股份”近日将在创业板上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拉动经济增长43.7个百分点,科技研发投入累计达16.6亿元。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势强劲,主营业务收入从零起步,四年总计20.5亿元。现代农业快速扩张,高效农业、渔业面积累计达到277.4万亩和69.7万亩。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6:42.4:31.6调整到17.9:47.5:34.6,发展质量和后劲大大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60万,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1%,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初具雏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省道249基本完工,宿淮铁路、宿新高速、省道245等工程顺利实施,省道344、省道325、省道330、灾后重建水利治理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快速崛起,沭阳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升至苏北23个县(市)第1位,泗洪县、泗阳县分别达到第16位和第19位,宿城区、宿豫区在苏北所有区中排名分别处于第6位和第12位,宿迁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产业园,市湖滨新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年增长了6倍,苏宿工业园区超额完成“三年2平方公里启动区开发”的目标任务,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迅速启动。列入考核的96个乡镇小城镇总规修编工作全面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累计新建住房5.7万户。强镇兴村步伐加快,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千万元;130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占总数的90%。——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15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就业人口五年新增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3.1%,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人,107万贫困人口三年实现脱贫79.5万人。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各级财政的直接投入五年累计达286.7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5.7%,年均增长32.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苏北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五险”扩面合计新增20.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7%,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4%。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769.2万平方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残疾人、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强基工程”,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六新”培训工程,“素质全面、引领潮流”的第三种鲜明特质得到提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率先实行公推公选、公推公派、公提公选等创新举措,干部交流、管理、监督、考核工作得到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宿迁模式”产生广泛影响。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政法、统战、老干部、工青妇、党校、工商联等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的奋斗很不寻常,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不仅创造了宿迁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也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始终把“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神状态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去五年,宿迁发展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不少,特别是金融危机对经济工作带来极大影响。面对困难多、挑战大、任务重的宏观形势,我们始终凭借奋斗铸就、融入血液、根植内心的“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气神”,不服输、不懈怠,攻坚克难、勇攀新高,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宿迁速度”,展示了催人奋进的“宿迁力量”。二是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最核心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项目推进年”、“招商引资年”,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全力扩张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外引内培为基础、产业集聚为核心、结构提升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而带动和促进了城市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三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改革创新是宿迁后发快进之根、跨越崛起之魂。我们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唯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始终高扬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大旗,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干部人事制度、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等领域继续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赢得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四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积极鼓励创业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住房、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全面提升覆盖城乡的基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服务水平,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基层的创新创业创优热情,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影响深远。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为宿迁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企业家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压力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不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亟待增强;惠及民生的各项标准还相对较低,改善民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二、客观分析发展大势,高点定位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今年,我们踏上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今后五年,我市正处于“兴市阶段”的后半程。这是宿迁建成全面小康、实现更大突破的决战决胜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并进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未来充满希望。一是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给今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形成了新挑战。综观国内外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这都为宿迁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去年11月28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问题,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必将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艰难曲折,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生产要素紧张和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扎实做好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各项准备,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竞争中实现跨越。二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新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成为社会财富的共享者。“十二五”时期,宿迁的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健全保障体系、提升幸福指数都充满着新的期盼。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盼,必有所为。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努力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三是后发快进的辉煌业绩为跨越赶超构筑了新平台,也增添了新压力。“十一五”的大发展为“十二五”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把我们推上了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快不能慢、只能好不能差的更高平台。当前,区域之间的发展比拼、实力较量、项目争夺、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非常紧迫,稍有懈怠,就会掉队落伍、错失机遇。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松懈麻痹,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跨越前行,全力推动宿迁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根据以上形势要求,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谋求更大突破为主题,以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为主线,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建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着力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成长三角地区新兴工商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努力开创宿迁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体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打好发展基础。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00元,超过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00元和8250元。第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0元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700元。这些目标任务,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宿迁发展实际确定的,既是积极的,也是稳妥的;既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凸显跨越发展的追求;既有利于保持“兴市阶段”发力追赶的好势头,也有利于为“强市阶段”奋发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宿迁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以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更有效率的管理制度、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早日成为生动的现实景象。三、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举措对“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市委的《建议》将作出具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要求,狠抓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招大培强选优,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提升。新一轮区域竞争是大项目的争夺,更是大产业的较量。一般来说,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沿着重大项目、产业配套、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演进的。要把加速产业集聚提升特别是新兴产业集群培植作为“产业强市”战略的首要环节,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加速项目集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基地。一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按照“招大、培强、选优”的要求,着眼产业链条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填补产业链空白,完善产业链配套。要敢于梦想,勇于追梦,不惜代价引进新兴产业大项目,如太阳能光伏、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风机关键零部件、新型动力电池、BOPP薄膜等高新技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敢于涉足碳纤维、纳米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实现“无中生有”。继续坚持“全力主攻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经济大项目,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的支柱产业项目,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坚决不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污染项目,小玻璃、小塑钢、小橡胶、小纺织、小化工等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三主攻、三不引”原则,树立“淡化项目用地面积、厂房面积、用工数量,强化投资规模、产业层次、产出水平”的“三淡化、三强化”理念,建立健全筛选评审机制,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层次。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更加突出经济管理部门和园区的招商主体地位,建立“全民发动、专业招商”的工作机制,整合招商资源,强化专业力量,确保招商的精准度和高效率。二要全力加快产业集聚。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的要求,加快构建“5+4+X”产业新体系,确保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倍增发展,其它新兴产业破题开篇、形成特色。围绕产业发展,以现有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每年要新增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企业控制中心、服务中心、集成制造等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个以上。三要建强特色产业基地。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建成20个特色产业基地。坚持“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凸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按照“园当市建”、“升档进位”的要求,加快各类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加大蓝领宿舍、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把园区建成现代化新城。宿迁经济开发区要力争在2011年创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012年获批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各省级经济开发区每年都要有新进位,并争创国家级开发区。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围绕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目标,坚持以科技化引领、项目化带动、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市加快向农业强市转变。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中国知名、江苏第一”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采取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率先建成一批在苏北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水稻“四改”工程,确保粮食高产增效。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多、效益好、带动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今年,确保新增高效农业40万亩、高效渔业15万亩。二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投向现代化的新型种、养、加农业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每个县(区)建成一个年产值15亿元以上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200亿元。积极培育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专卖直销、网上销售等现代业态,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农民增收。三要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人员等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富民合作、劳务合作、资金合作等互助合作模式。始终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构建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今年每个乡镇都要建立2—3个以水利合作社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抢抓国家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机遇,多添置功能齐全的农机设备,多组织大型农机合作社,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制定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3、加快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构建协调发展格局。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坚持以就业集中人口、以人口繁荣城市,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城市特色,做活“水”的文章,做到河湖相联、水系沟通、道路对接、景观错落,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大力实施低房价、低门槛战略,全力加快以人口集聚、功能完善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确保到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突破80万,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大力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打造区域性发展中心。按照“三靠近”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小城镇与农民集中居住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确保年内“小城镇建设十强”乡镇、省市重点小城镇和一般小城镇分别新建建筑面积不少于5万、4万、3万平方米的综合示范小区。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要坚持先安置后拆除、先补偿后搬迁,积极稳妥地推进。二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是发展潜力最大、效益最好的产业。要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证券、保险、中介、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核心商圈、总部经济、商务楼宇和特色街区,全面提升主城区商贸质态,确保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加快发展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苏北领先态势。坚持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加快以运河文化城和园博园为重点的骆马湖旅游度假区、以洪泽湖湿地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洋河酒文化博物馆为重点的工业旅游观光区建设,着力打造农家乐、自驾游、度假村等休闲度假旅游特色。三要积极推进县区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主体力量。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信息、人才等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奋斗目标,确立赶超对象,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十二五”期间,沭阳县要保持财政收入位居苏北各县(市)第一,建成江北最大最美县城;泗阳县要确保进入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行列,建成滨水森林城市;泗洪县要确保进入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行列,建成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城市;宿豫区、宿城区在苏北发展位次要有明显前移,并建成主城区的繁荣兴旺的特色板块。4、始终突出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要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今年要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以上,主要措施是持之以恒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劳动致富、经营创收、财产增值,以自主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拓展投资领域增加资产性收入。进一步完善收入调节分配机制,建立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各级政府要安排更多的民生支出,主要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保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今年要提高0.2个百分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生态体育城市。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围绕建设生态市(县)目标,大力开展“四城同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水平,提高政府补助和报销比例。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城市危旧片区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今年要建设27940套,努力实现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城落户就业者“住有所居”。四要加强社会管理。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创建活动,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5、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活力。改革开放是宿迁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质。要紧紧抓住宿迁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争当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不断加大软环境整建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保障住房的“双置换”机制,降低农民进城入镇门槛。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域发展释放活力、增强竞争力。稳步推进洋河镇省级“强镇扩权”试点工作,并实行市级“强镇扩权”试点。二要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使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向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步伐,积极培育创投、期货、典当等准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每个县(区)今年要新增1家上市公司。三要深化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完善、深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扶持和鼓励民办学校、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国有与民营产权制度的融合创新,扩大优质资源和便民服务项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实惠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社区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激活内力,激发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四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树立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理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开放提升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的机遇,多途径利用境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经验,多渠道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促使开放型经济在3年内实现倍增。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和社会事业,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到国外拓展发展空间,开展跨国经营、跨国资本运作,提高利用国外资源、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海关监管点和国检机构建设,为外向型企业资金融通、检验检疫、报关通关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6、着力提升区位优势,进一步构筑现代交通网络。现代交通网络是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依托。放眼周边地区,连云港正在加快建设亿吨港口,昂首挺进“大港时代”;徐州已经搭上“京沪高铁”快车,阔步迈向“高铁时代”;盐城正在成为“沿海大通道”,淮安正在构筑苏北“交通枢纽”。我们必须以坐立不安的紧迫感,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实施“东向战略”,缩短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时空距离,打通与沿海大开发联成一体的快速通道。在铁路建设上,对正在建设的宿淮铁路要加快推进,确保2012年建成通车;对已经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的徐宿淮盐铁路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班子,加快筹建工作,确保2012年开工建设。在公路建设上,要迅速做好京沪高速宿迁段拓宽工程和宿州—泗阳高速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随时开工、随时建设;以省道344、245、330等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10条省道公路建设。在航道建设上,加快建设京杭运河宿迁中心港,开通京杭大运河集装箱运输,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打通至连云港、长江沿岸港口和上海港的出海航运通道。围绕海江河湖联运,加快成子河航道船闸工程以及洪泽湖西南线、徐洪河、新濉河、中运河开发区引航工程等航道前期工作,积极构建航道集疏运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大力引进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载体,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衔接配合,加快构建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密运输班次,直接为经济大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在城市公交体系建设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今年要完成市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的科学规划并建设站场,实施宿迁至洋河BRT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镇村公交通达工程。到“十二五”末,确保所有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同时,高度重视电力、电信、油气管道和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水利治理、分淮入沂整治、中运河和徐洪河沿线治理、洪泽湖周边消险等工程任务,稳步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水泵水闸除险加固,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以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宿迁电网为目标,完善高压电网,强化中低压电网,加快推进国电二期2×600MW发电工程,积极实施500KV变电站建设、城区双环网及全市配电网改造,提高配电线路联络率、配网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等信息化产业,着力突破感知城市、精准获取、海量存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进入加速深化、综合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7、牢固确立科教优先,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优先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一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确保到“十二五”末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在苏北领先。围绕打造“职教名城”目标,引导职业学校依托产业设置专业、依靠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据特色建设名校,鼓励“以校办厂”、“校企联合”、“厂校合一”等办学、教学模式,加快培养更多高技能专业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确保“十二五”末全市普职比调整到4:6。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解决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要集中力量办好职教产业园,鼓励各类职业学校以及大学科技园、高职科技园向园区集聚,鼓励宿迁中专、高师、卫校建成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力争警官学院、农民培训学院早日建成使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宿迁学院早日完成“申本”目标。二要主攻科技进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确保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今年要上升0.2个百分点。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宿设立分支机构,更高层面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让科学家当上董事长、企业家办起研究院,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50家,建成白酒、玻璃、板材、蓄电池、通用机械、电光源等行业省级以上检测中心各1所。广泛开展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创建活动,今年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上、江苏省名牌产品20个以上。三要强化人才建设。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六支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要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新增各类人才2.56万人,“十二五”末人才总量达到41万。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凝聚建成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实现更大突破、建成全面小康,是宿迁未来五年的总目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不断把宿迁发展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一要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推进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宿迁后发快进的重要法宝,也是今后跨越突破的希望所在。要坚持与时俱进,打破思维定势,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用超前思维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发展资源、发展空间。要把改革创新覆盖到宿迁的所有领域、贯穿于更大突破的整个过程,对没有历史先例的要敢于想,对没有现成经验的要大胆试,在突破常规中拓宽空间,在大胆实践中开辟新路。要始终保持“我能、我行、我成功”的精神状态,牢固确立奋发争先、勇于创先的意识,坚决防止大发展之后的骄傲自满、高要求之下的厌战情绪、新追求之中的无所作为,咬定目标不放松,跨越赶超创一流。二要以引领潮流的要求提升能力水平。当前,区域竞争不仅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力与素质的较量。要始终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习惯、健康的追求、事业的责任,勤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理念,敏于发现新事物,准确把握发展形势,主动适应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发展、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新产业、新观念的培训,了解和掌握当代前沿科技知识和孕育突破的科技领域,努力使各级干部思想跟上时代步伐、眼光跟上世界潮流、认知跟上实践发展。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准确掌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拓宽联系渠道,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做的事情入手,深入细致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情,坚决杜绝因急躁冒进、简单粗暴和政策执行不到位而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沟通协调,善于说服教育,钝化矛盾,树立正气,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三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实干兴业,空谈误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抓实干,到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工作最难干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响亮喊出从我做起、向我看齐,身体力行抓工作,率先垂范抓落实,做到重要事项亲自过问、重点工作亲自协调、重大项目亲自督办。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用我必胜的士气,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勇于奔赴招商选资第一线,敢于参加专业招商局,挑头领衔招商,带着责任状招商。要带头转变作风,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成果倒逼法、工作会办制、观摩评比制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多到现场、少发文件,多办实事、少说空话,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干起,从每一个具体项目抓起,全程紧逼,强势推进。继续实施严格的督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要重奖重用,对落实不力、成效不大的要及时问责,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四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抓基层、打基础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按照“配强班子、发扬民主、深化改革、严肃纪律”的要求,扎实抓好市、县(区)、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始终坚持“在一线识干部、从基层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工作导向,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积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向重点部位和基层一线延伸,严格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同志们,宏伟的目标召唤我们激情奋斗,美好的蓝图依靠我们共同实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全市上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保持团结拼搏、克难奋进的意志品质,保持乘势而上、勇创一流的工作干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