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转贴:一位紫砂从业者对泥料的阐述。边转边学习 [3]『艺海探珠』 - 紫砂世界论坛 - P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08:20
楼主: 黄云万里 go

[分享] 转贴:一位紫砂从业者对泥料的阐述。边转边学习   [复制链接]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1楼 发表于 2009-12-14 21:57 |只看该作者 .pcb{margin-right:0} ④红泥:是由小红泥(黄色泥性块状)加大红泥(砂性硬块状)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红泥为基料,大红泥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烈,鲜艳的颜色,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更具体地讲,朱泥是精细的红泥。明清时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壶的最佳材料。鲜艳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终倍受玩壶品茗之土的青睐。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即是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的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由于小红泥细腻滋润,含铁量高,耐温低,烧结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质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种。

顾景舟瓜梨.jpg (30.87 KB, 下载次数: 24)

2009-12-14 21:57 上传

下载次数: 24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l4869545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cl4869545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11-23 
注册时间
2007-4-7 
阅读权限
70 
经验
1026 点 
贡献
317 点 
积分
1343 
精华
帖子
256 

论坛ACE

论坛ACE, 积分 13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7 积分
注册时间
2007-4-7 
贡献
317 点 
帖子
256 
22楼 发表于 2009-12-14 21:58 |只看该作者 问下谁写的文章~!反正是吧我这个外行蒙住了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3楼 发表于 2009-12-14 21:59 |只看该作者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紫砂泥之间都可以随意混合而变为另一种色调的成料。    因此,紫砂泥颜色的品种,实际远不止五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进行混炼,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不管如何调配,总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围以内。至于有些“聪明人”把本来不属于紫砂的许多杂泥,拿来依赖化工色素调出的这样那样的泥,实际已经不属于传统概念之中的紫砂泥。这种泥做成的茶壶,普通消费者当然是很难辨别,但把市场弄得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黄龙山中的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也是形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顾景舟作品圆钟或鲍尊.jpg (83.47 KB, 下载次数: 27)

2009-12-14 21:59 上传

下载次数: 27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4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05 |只看该作者 三、紫砂泥品种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标准的谱考,从来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又因为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最终的色相。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顾景舟作品云肩如意.jpg (23.34 KB, 下载次数: 25)

2009-12-14 22:05 上传

下载次数: 25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5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06 |只看该作者 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最终正确的判断。如果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对狂热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信的部门和机构来依赖,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顾景舟作品菱花.jpg (19.73 KB, 下载次数: 29)

2009-12-14 22:06 上传

下载次数: 29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6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08 |只看该作者 四、紫砂泥的好坏与真假

    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概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现。一般来说,简洁是一个基本原则,越简洁的形制却越是难做好。而越是自然简单的色调,留给玩家品味的空间就越大。

顾景舟作品六菱.jpg (35.71 KB, 下载次数: 25)

2009-12-14 22:08 上传

下载次数: 25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7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11 |只看该作者 按矿物学结构的角度来看,紫砂泥和其他许多陶土一样,主要是含硅、铝、钛、铁及一些颗粒不等的盐类物质,只存在组合比例和颗粒构成上的一些区别,因此,只要黏土和矿粒级比合适,可塑性大致在可制作的范围之内的泥料,都是可以用传统紫砂工艺来制成杯、壶、盆、罐等器皿的。因此市场上有许多紫砂产品所用的泥土,都是采用了本地黄龙山以外的矿料。当然,其品质是难以达到本山矿的质量指标,不过,也有一些泥质是比较接近的,这让没有深度专业了解的人来辨别,恐怕是很难。但既然矿质指标都是相接近的原料,那么真与假又怎么能有绝对的标准呢?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1任何东西的造假,都是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以及部分商人逐利胃口的膨胀所致。2丁山黄龙山底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勘测其总含泥量为二百万吨左右,且这里面还有许多不能制作茶壶的夹层料。在台岛掀起的那股持续了近十年的第一春(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还是能够富足供应的。而今天大陆市场的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当年,就目前整个紫砂陶产区的泥料需求量来估计,光茶壶大约每天要消耗三十吨以上,而杯盆罐以及杂件的用泥量则更大!可想而知,全部要用黄龙山底下的矿源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维系大陆市场的需求,势必只能寻找其他可以代替的泥矿,故真假二字,有时就实在只能含糊一点了。

顾景舟作品矮石瓢.jpg (73.83 KB, 下载次数: 20)

2009-12-14 22:11 上传

下载次数: 20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8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16 |只看该作者 五、手工货和模型货    清中期以前,一般的紫砂茶壶都不用模具制作,而一直是采用立泥片拍身筒或泥片镶身筒成形方法,并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工艺技法。当然,最原始的紫砂茶壶也不是拍身筒成形,而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细泥条盘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然后装接手把、的子和嘴巴,外表也很粗糙,远没有现在做得那么平整光洁。随着紫砂茶壶造形的不断丰富,有些比较复杂细致的形状或装饰部件,就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作,那种先做出模样再翻成外范进行靠模的方法,早在青铜器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并且十分成熟高明。清中期以后,为了成型简便、稳定以及增加产量,使用模具来做紫砂茶壶的工匠就开始增多。最初用于紫砂陶的模具是由木头所制,后来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直到出现了石膏,因其诸多的优点而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各种模具。模具成型的特点是:稳定性好、平整度高、统一性好、尺寸标准产量高、制作技术要求低,但形制缺乏变化的韵味,以及常留有模对开接逢线,也就是常说的模型接头。而手工货的特点是:制作技术要求较高、产量低、随意性强、形体多变无法完全复制、并总能留下自然的手工意趣。相比之下,同样一个东西,手工货的价值肯定要大于模型货,每一位壶工都是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综合取向来选择成型方法,包括类型和档次、速度和数量等。然而,要鉴别手工货的真假是很难的,一般人根本无法看懂,现在处理模线和造假手工接头的本领着实高明!况且纯手工制作毕竟难度高产量低,在目前这种“大好形势”下,能有几人会真正用纯手工做茶壶呢?再说,大家都去作纯手工壶,那这么大的市场又怎能得到满足呢?因此,大部分玩家就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了。事实上据我估计,现在绝大多数的紫砂茶壶都是半手工制作,也就是说脚不能做壶而肯定是手在做,而手呢又借助模具在生产,采用些方法尽量做到看不出模型的痕迹就是了。当然,追求传统品味和档次,真的用纯手工在做壶的人还是有的,甚至也有在传统基础上成功创新的作品出现,但比例一定很小……。再说,几百年以来,紫砂茶壶始终有作品和商品之分,可是,真正算得上作品的能有多少呢?

顾景舟作品牛盖.jpg (20.84 KB, 下载次数: 23)

2009-12-14 22:15 上传

下载次数: 23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29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19 |只看该作者 六、谈谈养壶

    紫砂茶壶的终极价值就在于使用和欣赏,而更多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带给你的美好享受,其中“养壶”已被公认为是玩壶的重要内容。一把紫砂茶壶从‘新’用到‘旧’,需要一定的使用频度和时间,在这个过程里中,它将让你感受到许多奇特的变化,体会到不少微妙的乐趣。从审美角度来看,紫砂材质的美就是需要在茶水的不断冲泡中漫漫呈现出来。茶水中含有多种不同的植物碱、矿物盐和有机酸,这些物质都能对紫砂材质产生细微的侵蚀作用,更何况茶水都是热气腾腾的开水呢?同时,手和茶巾在不断地与壶体摩擦,这无意之中就在进行着一种自然而轻柔的研磨。因此,养壶实际是人们在休闲品茗时进行的一种集冲泡、侵蚀、研磨为一体的愉快劳动。这也就是紫砂陶材质最为受欢迎的独特优点。当然,不同品种的泥料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速度也不一样,这取决于泥料的质地、壶的做工和烧结程度等。对于这个现象不应该以好坏来论,而应该是属于快慢的问题,因为养壶是一个很自然的取乐过程。另外,有人在养壶时常把脸上的“油”擦到壶体上使之产生“光亮”,这真的是一种没有意义并且极不卫生的行为!正因为紫砂材质有气孔,故那些油垢钻进去以后会造成气孔堵塞,影响透气和茶绣吸收,并且这些有机垢必然要产生腐质而不利于卫生健康。还有一些人常把新壶放在水中煮沸或高压锅压,说是“退火”去“土腥”味。我认为这并没有实际意义,弄不好会冷热急变损坏茶壶,造成不必要的遗憾。其实,一般的新壶用温水或加入少量的醋冲洗几遍就可以开始使用,犯不着用一百多度的水来为一千多度出来的陶瓷进行快速‘退火’。

    还常常有人问起,用什么样的壶泡什么样的茶好?有没有标准?那当然是没有规定的。不过,大家都知道紫砂壶有透气性和吸水性,沏过茶以后会有该茶的香气留在里面,所以,讲究一点的茶人用不同泥料、不同大小的壶来泡不同的茶,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最好是选择透气性不同的壶,这也算得上是品茶的文化吧。

顾景舟作品井栏.jpg (34.76 KB, 下载次数: 24)

2009-12-14 22:19 上传

下载次数: 24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黄云万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黄云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0-7-24 
注册时间
2009-11-17 
阅读权限
90 
经验
6670 点 
贡献
2920 点 
积分
9590 
精华
帖子
763 

论坛使徒

注册时间
2009-11-17 
贡献
2920 点 
帖子
763 

30楼 发表于 2009-12-14 22:22 |只看该作者 七、再说说名气与价格

    苍生万物皆须凭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生存,人类社会也有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置身复杂的环境,输赢只能靠自己。没有裁判更没有规则,公平从何而来?这是个“自由世界”,势必形成“八仙过海”的局面。以当今时代的信息工具威力,制造点名气已经是小菜一碟。不象过去那样“落后”,出个把名人总是那么不容易;既要有让人心服口服的品德和真实才干,又要经许多部门进行各种论证、广大群众的认可以及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名家。因此,大多数历史名人的作品应该是倍有身价,但也不见得名人的所有东西都是精品。那么,按常规思维进行推理,答案已经明确。问题是在于某些有钱人想要什么?缺乏审美取向,眼睛只盯在“名气”里的人,有时还不能和他讲道理,因为这类人往往十分主观、自信并且固执。本来就没有理性的主见,难免被浮躁氛围所渲染,抑或是被他人所误导,钻进了误区,只能等他自己明白过来才行。当然,凡事都不绝对,有一些名人确实有真才实学,也出好作品。所以,并不要完全屏弃名气,而是不能盲目地崇拜名气而倒置本末。“名人”已经太多,发放名人派司的机构又何止一二?靠玩名气肯定玩不过来了。另外,本人以为,手艺型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但上祖和师承门派并不是决定其成才高低的主要因素!如从纯手工艺来说,技术是可以教的,但作为高水平的工艺名家或艺术家来说,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个人的天份、感觉、经历、性格、毅力和汗水,是从来没有听说可以传授的。历史上的许多大师的后人好象都没有成为真正的大师,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不少人扛牌子的作用仅仅就是为了打市场而已,有的还是很牵强的绕圈圈“牌子”。更荒唐的是居然打起子虚乌有毫无考证依据的历史祖宗品牌……

顾景舟作品汉铎.jpg (26.58 KB, 下载次数: 21)

2009-12-14 22:22 上传

下载次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