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gard门窗是哪里的: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6:10:43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四》时间: 2011-11-03 09:38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湄子 点击: 163次

 

各位朋友晚上好: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学习:对联格律与对联内容相关。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

对联格律,就是对联的声韵,字的平仄,在对联中也占有非同小可的地位,是点评欣赏对联的“敲门砖”,如果对句里平仄不符,否则将面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望联叹息。

例句:风动花自舞 平仄平仄仄

      春入鸟独鸣 平仄仄平平

我们按领头字推断出句(出联)的格式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出句是:平仄平仄仄,也就是第2字“动”出律。

 再看全句,由于“动”字出律,使得全句仄多平少,音律美感顿失,

对句:平仄仄平平,单独看此句,平仄音律正确,且句意优美,

如果出句格律正确,那么作为这个对联的对句应该是:平仄仄平平或者仄仄仄平平 

修改下出句:

风来花自舞  平平平仄仄

春入鸟独啼  平仄仄平平

修改出句后,对联的格律就正确了,上下联意境非常优美,一副春日美景就历历在目,让我们一同感受春日浪漫风情,拥抱这个美好的季节。

一:平仄概述

对联与律诗一样,是讲究格律的,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这四点讲的是对仗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关,意境相容”实质上是立意、意境方面的问题。而“平仄相谐”,即从声律、音韵方面对联句提出要求,目的是使对联更具音韵美与和谐美。

什么是平仄?怎样辨别平、仄声?古、今音平仄有何异同?

要了解什么是平仄,首先要了解新旧四声。新四声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所分的四个声调,即阴平(比如:央)、阳平(比如:羊),上声(比如:养)、去声(比如:样)。
而古汉语则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分布在新四声的各个声调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联友经常问到的,一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的,句中却用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因为这个联句用的是古韵,那个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
     ( http://1528289188.qzone.qq.com/网海诗社楹联空间网址,里面有【学习古韵八法】付有许多学习工具表,【对联教程--平仄两读字】有兴趣学习古韵的朋友不妨参考学习)
例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阴平,但在古汉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至于现代汉语中哪些字属古汉语的入声,大家还可以参考《平水韵部》。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本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所谓平声,在音韵上表示没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释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当前对联的格律应用上,并存着两套平仄系统:一是今音,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作为划分平仄的依据。在以今音为基础的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仄声。二是古音。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其他的阴平、阳平字多由古汉语中的入声字演变过来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这里多说一句,对于联句平仄应从今音还是从古音,目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倡新者认为,对联的格律理论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要破旧革新,提倡用今音。崇古者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而且对联本来与古诗词就密不可分,自然应当用古音。不过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在同一幅对联中,要么单用今音,要么单用古音,古今音混用是一大忌。

A 句中格律:

平仄在对联中又是怎样交错使用的。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 对联联句中平仄声的分布规律或规则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排列平仄声,才能使联句具有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美感。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

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

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境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文字游戏。

    本人遵循正格联律,其它变格联不提倡使用,在初学阶段,建议大家以正格联为准。为了不误导学习方向,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1:尾字平仄规则(上联仄起,下联平收)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仄一平。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例如:自题联----陈锷

事能知足心常惬;------尾字惬为仄

人到无求品自高。------尾字高为平

 2:句中平仄规则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要互换平仄。如遇领字或意节特殊的或可能三字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正所谓逢双必反,135不论,246分明。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句:虎 墨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例句: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例句:三尺剑

       六钧弓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句:

       空中月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句:天明鸟语

      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句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句:残灯明市井

      晓月辨楼台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句: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a 上联:  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 平平仄仄平平。

例句: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白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臻绝顶我为峰  

八言联也可以是二言与六言,三言与五言,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

几点说明:

 3“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三平尾”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

病例

  满园芳草绿

  万户春联红(仄仄平平平)

 

  春风春雨引春色

  新岁新年开新篇(平仄平平平平平)

上下联的分句中也不允许出现三平尾:

例句

  盛世千山红,祖国扬鞭已跃马(千山红三平尾)

  新春万里艳,人民折桂再腾龙

 

  改革开红花,呈中国特色(开红花三平尾)

  小康铺富路,通人间天堂(间天堂三平尾)

 4、尽量避“孤平”。

“孤平”是律诗中以五言为基础提出的,指的是“仄平仄仄平”这种格式(除句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在前面加上“仄仄”或“平仄”后成为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然是孤平,因为后五字已经形成了孤平。

 “孤平”是诗家大忌。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注意两个问题:

1单独的五、七言联作尽量避免“孤平句”,多分句联作中可以适当放宽。

病例:

  对酒歌丰岁

  举杯庆小康(仄平仄仄平,须将“举”或者“庆”换平声)

 辉煌长创人财旺

  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

2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

病例:

  风和日丽花争艳

  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 粘律,此例调整为“水绿山青”即可。)

通常,我们只说下联某字和上联粘律,或者对句的某字和出句粘律。粘律是下联(或对句)的偶数位“平仄失替”造成的。如果出句(或上联)平仄失替,而对句(或下联)平仄合律,也必然出现粘律。失替、粘律常被统称为“出律”。

a)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b)忌三仄尾/三平尾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5 机巧联的声律问题

机巧联也称为特殊联格,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从平仄问题的角度,在如此多的机巧联中,哪些可以放宽声律要求?不外乎以下这些:

  复字、叠字、回文、排列、数字、白话、谐趣、音韵(异字同音、同字异音、叠韵、双声、拟声)等。

 例句:复字复词格: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是有名的今人对古对。但是细究平仄,对句印月井、印月影三连仄和上联协调并不好。如单纯追求平仄协调,将“印”改为“观”更好:
  观月井观月影观月井边观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能让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毕竟是件美事。)
6 "马蹄韵"规则
什么是“马蹄韵”:马蹄韵,又称马蹄格。
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二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B 句脚格律(句脚平仄规则)
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组合对联,一般为长对联,长对联出句,句脚也得遵守“平仄”相交,最尾一句必须是“仄”收。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例句(1)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2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1)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2)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每边两句的楹联,正格只有一种,

即   

(1)

平,仄;

仄,平                                                     

每边两句的楹联十分常见,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五六”、“五七”等句式。

每边三句的楹联正格有两种:

      (1)“平,平,仄;

             仄,仄,平”。

常见的句式有“四四七”,“四五七”,“五四七”,“五五七”等。

    (2)“平,仄,仄;

           仄,平,平”。

但实例很少。

每边四句者,正格只有一种,即

(1)“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正格有两种。

(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这种句式不多见。

每边六句的正格只有一种:

(1)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每边七句的正格应有两种,第二种少见:

(1)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每边八句的正格只有一种:

(1)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边九句的正格应有两种,第二种少见:

(1)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每边十句的正格只有一种:

(1)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子越多句式越复杂,每一短句字数多少,在不违背楹联格律的前提下是随意的。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1)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1)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识、值、夕,古韵仄声)(仄仄仄仄仄仄)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平平平平平平)

三:对联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隔意。

例句: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

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

 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

如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1)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

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如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2)节奏鲜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至于“隔”与“不隔”必须要认真理解出句的意思,对句要连贯,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学习对联一定要多参加实战,“多动脑,多动手,勤思考,勤相问”,联路慢慢求学兮,虽然我们的联路正在“修建”中,总会迎来光明大道,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期待各位朋友在联路上的精彩不断。

 今天讲课到此 谢谢!下个星期三 将讲课【楹联基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