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century fox:胡适为何怕老婆?提离婚时太太拿刀要杀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5:02:04
胡适为何怕老婆?提离婚时太太拿刀要杀儿子

凤凰卫视2011年12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民国有几桩奇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一桩就是小脚夫人江冬秀和西服教授胡适的婚姻。女作家张爱玲测井对这桩奇事兴致勃勃,她去是家做客,回来之后说,她(江冬秀)端庄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两手交握着站在当地,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这段小脚和西服的婚姻究竟是否幸福呢?对于胡适之先生而言,也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我们对这段传奇婚姻的探究,却要先从1917年胡适的一封信谈起,那个时候他26岁大婚在即,写信的对象是他远在美国的红颜知已,叫做韦莲司。

解说:“我不能说我是怀着愉快的心情企盼着我们的婚礼,我只是怀着强烈的好奇,走向一个重大试验,生活的实验。”——1917年11月12日胡适致韦莲司

胡适没有想到,这封信给韦莲司造成多大的伤害。10年后,韦莲司写下自己当年看到这封信的心情:“读到那封宣布你结婚的信,再次让我体会到,那是多么巨大的割舍。你回国离我而去,我就整个崩溃了。”——1927年4月17日韦莲司至胡适

解说:韦莲司,康奈尔大学古生物教授韦君次女,自小在校园内长大,思想大胆超前,读书甚多,几近狂狷。她与胡适相识于1914年,那年胡适23岁,是康奈尔大学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蔡登山(《百年记忆》作者):韦莲司其实她比胡适大六岁,胡适刚到美国的时候,其实他对社交等等,这些方面他是还没有很快进入状况,他甚至说,他好几年之内都没有到过女生宿舍,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中国男生。韦莲司也带他去看过西方的一些婚礼等等,所以让他接触了很多自由恋爱等等这些观念。所以韦莲司在胡适的爱情的启蒙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女生。

解说:胡适是1910年赴美留学的,得益于1900年义和团“庚子之变”后,清政府签署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固定,清政府赔偿德英法美等八个国家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不料七年后的1907年,美国国会认为,中国的“庚子赔款”美国索取实属过多,同意将额外的钱逐年退还给中国,以选拔优秀学生赴美留学。

1908年6月,清政府将西北郊区圆明园旁一座荒芜的皇家花园清华园拔出来,供“游美学务处”使用,成为留美预备学校,后改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韩石山(《徐志摩传》作者):去西洋留学去美国英国留学,应该是美国的庚子赔款,建立起清华学校以后,也就是1909年、1910年左右。

解说:胡适1910年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第二批公费留学生,与他同届的,还有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科学家竺可桢、植物学家前钱崇澍、戏剧家张彭春等人。初到美国胡适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因为美国的农学院不仅免学费,而且奖学金最高,再加上每月80美元的庚子助学金,胡适在美国不仅衣食无忧还雇了两个仆人。

胡明(《胡适传论》作者):帮他整修园子,一个黑人好像一个古巴人什么,就是两个当地的有色人种。

朱洪(《胡适努力人生》作者):每个月有80块钱的美元,他要每个月节约20块钱寄给他母亲。所以他母亲也很关心胡适,母子非常关心。

解说:农学院的学生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这些胡适还能应付,但他却分不清30多种苹果的种类,这让他很苦恼。第二年,他转入文学院学习哲学经济和文学。此时,美国正值新教的上升期,美国为了展示上帝之下人人平等,展示了最高的人道规格,向中国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育环境。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常请胡适到他家里作客,胡适与教授的女儿韦莲司一见钟情,那时韦莲司告诉胡适自己在纽约学习美术,但胡适不知道的是,当时的韦莲司已在纽约艺术届初露锋芒。

朱洪:韦莲司她可以说是胡适真正的恋人,胡适到了美国韦莲司的单身宿舍,韦莲司有这种表示,向胡适有这种表示,胡适拒绝了,这个在他们的信件上非常明显。

解说:自胡适与韦莲司相识那日起,就注定这段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早在10年前,胡适已经在安徽绩溪老家定下了一门亲事,按照当时中国的传统,订婚就意味着这段婚姻已经正式成立,尽管订婚时胡适才14岁。

张鸣(学者):过去的说法是什么,给我自己找媳妇,现在人很难理解旧式母亲的心态,我找媳妇是给我自己找的,我要为了婆媳和睦,我要媳妇伺候我,是给父母找媳妇。我们俩传宗接代,给传宗接代。

解说:在胡适与韦莲司之间,曾展开一场关于婚姻与爱情的讨论。韦莲司问胡适,个人的见解如果和父母矛盾时,应该容忍迁就还是应该我行我素。胡适支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结论“我于家庭之事则从于东方,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于西方”胡适的回答很明确,在婚姻问题上,他不能违抗母命。

1915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如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胡适的这张同学合影上,可以看到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以及后来成为北大校长的蒋梦麟,他们都是胡适在哥大的校友。

同年夏天,在中国留日的学生们,因反对二十一条纷纷回国,曾经参加过革命工作,而流亡在日本的陈独秀也回到了上海,并在那里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领域,对封建制度发动猛烈攻击。

1916年身在美国的胡适,经同乡汪孟邹介绍与陈独秀相识。1917年元月,仅26岁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如获至宝的陈独秀,马上在次期《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把胡适赞誉为文学革命的旗手,继而引发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一夜之间尚在美国的胡适在国内名胜大噪,一跃成为与陈独秀并驾齐驱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赵国君(文史学者):这个实际上超出了胡适当初的那种设想的,胡适可能是战战兢兢的把这个,把这个意见贡献给大家,但是陈独秀是大声疾呼,把这东西一下子,这个效应社会效应出来了,所以说这两个人之间呢,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个性的不同。

解说:在《文学改良刍议》发表的同时,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任校长,蔡元培上任后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使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陈独秀上任后向蔡元培推荐了胡适,同年7月,胡适带着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的文凭回国,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哲学系教授。然而也就在这一年,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的胡适,遵循着14年前定下的婚约,迎娶了没什么文化缠着小脚,并且大他一岁的女子江冬秀,成全了这段封建制度下建立的旧式婚姻。

陈晓楠:胡适十三岁那年,母亲冯氏想送他去上学读书,为此召开的一场小型的家庭会议。胡适的二哥、三哥都到场了,胡适清楚地记得,当母亲提出希望哥哥资助他读书的时候,三哥冷笑一声把头扭向一边。母亲忍着委屈,直到回屋关上房门才流下眼泪。类似这样的场景在是的童年记忆里,并不少见,母亲冯氏是是父亲胡铁花50岁那年娶的第三房太太,胡适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父亲头两房太太所生,而且都比冯氏的年纪还大。胡适三岁那年父亲去世,冯氏才23岁,年纪轻轻守了寡,还要照料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继子,胡适从小就了解到,母亲在这个大家庭生活的那份艰难和隐忍。也正为如此母亲为他定下的婚姻,他不能违背。

解说:“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胡适与江冬秀订婚是在1904年,胡适刚刚13岁,定完婚后,在二哥的资助下,胡适到上海接受新式教育,接触了《天演论》等新思潮,此时胡适对他的婚约产生了挣扎与矛盾。

蔡登山:其实他是有意一直在逃避母亲定下的婚约,从上海他母亲就三番两次要催他,在上海读书催他回去结婚,他就以种种理由推托。

解说:16岁那年江家催婚,母亲要求胡适夏天毕业后就回家完婚。胡适洋洋洒洒动之以情地写了一封长信,阐述不能完婚的6大理由,如家境贫困、学校不许请假,合婚择日是恶习等。他向母亲诉苦,称催婚之事搞得他形容憔悴,为此他还专门拍了一张照片,寄回家作为证明。但他反复向母亲保证,绝对不会悔婚。

沈寂(《胡适研究》主编):找了好多理由走不开啊,又是什么什么,就不回来,拖了两年后,胡适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堂而皇之地逃往美国,将这段婚约一拖又是7年。在此期间,他也与江冬秀互通信件,但江冬秀即便是一封问候的短信,也是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胡适曾与韦莲司在信中探讨过自己的未婚妻,那时胡适仍抱着乐观态度。“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女性。”

赵国君(文史学者):其中最有名的他写的那个白话诗,“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尤其最后两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解说:1917年6月21日,胡适动身回国,并在8月回到故乡安徽绩溪,这次对于婚约他已无法再推托,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在婚前与江冬秀见上一面。这个要求在过去几年他曾多次提出过,但都未能如愿,这一次江家同意了。8月24日,胡适来到离胡家40里的江村,江冬秀家楼上楼下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江冬秀的哥哥云虎与胡适到了卧房,江冬秀一见胡适进来,便躲进床上将蚊帐放下来。

朱洪:可能是担心江冬秀配不上胡适。洋博士万一看不上休了划不来。

解说:就在江家姑婆已经准备出手把床帐拉开之际,胡适决定不再为难江冬秀。

朱洪:胡适不让她动,他说这样有点粗鲁有点强迫,他是从美国回来的有民主精神的。

王东成(文史学者):他有真正的中国文人人士大夫那种儒雅气息,他不是充满戾气的,他是柔和的。你看胡适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朋友都有一种谦谦君子的作风。

解说:从江家回来后不久,胡适启程北上,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那年他年仅26岁,已是在北京文化界名声大噪。

胡适初入北京大学每月有260大洋的薪水,不久就升至28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多块钱。在美国自由惯了的胡适住不惯北大宿舍,就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两间套房的院子,每月租金20大洋。胡适的经济生活比在美国时期还要优越,胡适很满意,从此安心于学术研究,同时开始着手筹办婚事。

1917年12月,胡适回绩溪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新婚燕尔的胡适喜滋滋地在信中向韦莲司汇报他如何改良自己的婚礼。“我们没有拜天地,这是我所作的改革里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这场让胡适心满意足的婚礼,却在北京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胡明:在北京报上都登这么一条消息,陈独秀拍着桌子叫他离婚,陈独秀跟他是哥们,你一定要离婚,这个很不般配。

嘉宾:在北京期间,高梦旦说适之你迁就江冬秀这门婚事,朋友们都为你惋惜,你牺牲太大了。胡适说,就他日记里明白的写着,说大家都误解了,我跟江冬秀这个婚姻我不但没有受损,而是我得到了大好处,这个大好处就是指社会对他一致的赞扬。

解说:婚后50天,胡适恋恋不舍的辞别母亲和新婚妻子北上返校,但仅3个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母亲把江冬秀送到北京,开始他们的二度蜜月。胡适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着:“冬秀说她奉了母命,不许我晚睡,我要坐迟了,她就像个蚊子来缠着我,讨厌得很。”——1918年8月3日《胡适家书》

心中虽是抱怨,但洋溢着打情骂俏的喜感,此时的江冬秀已经怀孕三个月,可惜孩子尚未出生,胡适的母亲就因病逝世了,终年46岁。这位青年丧夫,辛劳一生的女人在临终前欣慰地说,她很高兴看到儿子学成归国并已建立声望,但她最高兴的,还是看到儿子与冬秀完婚并生活幸福。母亲的临终遗言,使胡适的婚姻成为他对母亲思念的一种寄托,即便是在几年后,他在杭州湖畔遇到了他心灵的伴侣,陷入了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爱恋,他也终究没有人心舍掉这段婚姻。

陈晓楠:1934年韦莲司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与愤怒,因为她万万没有料到,她原来并不是胡适婚姻外唯一的情人,早在20年前胡适留学美国的时候,她就知道他势必要回国完成那段旧式婚约,于是两人多年以来,一直保持在精神恋爱的层面。直到一年以前胡适第三度赴美,在相识20年后,他们终于成为身心合一的情人,韦莲司坚信他们的爱,是可以不被世俗所困,但如今她的信念破灭了,她发现原来胡适托她照顾的那一位,在康奈尔大学读农业遗传学的曹诚英,竟然不仅仅是胡适信中所说的表妹,还是他的情人。

解说:1923年6月8日,江南的天气闷热潮湿,北大教授胡适乘火车来到杭州,像往常一样,他入住位于西湖北岸的新新饭店,与他同行的还有北大教授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16天后蔡元培和高梦旦北上返京,胡适独自留在杭州。此时胡适没有继续住在新新饭店,而是急忙搬到杭州南城南高峰烟霞洞旁的清修寺,那里有一个近几个月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叫曹诚英。

曹诚英又名曹佩声,1902年生于绩溪一个大户人家,是胡适三嫂同父异母的妹妹,小胡适十一岁,胡适1917年跟江冬秀结婚时,曹诚英是伴娘之一,那年她才十六七岁,已经由母亲做主给嫁人了,但她心中极不愿意,成婚后不久她就离开了丈夫,就读“杭州女子师范学校”,为此婆婆对她十分不满。

沈寂:曹佩声自己也有新女性的一种性格,与胡适也很有感情,叫他糜哥。关系一直是很好的。

朱洪:到了1923年胡适来到西湖疗养的时候,曹佩声正好和她的丈夫闹矛盾,她的丈夫因为她不生孩子,正在考虑纳妾的问题,而且就是说准备她的婆婆也想同意他离婚。这个时候曹佩声感情比较低潮,这时候就跟胡适发生了,他们在西湖有一个夏天的浪漫时期。

解说:胡适搬到烟霞洞居住,曹佩声表面帮助表格胡适照料日常生活,但二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同居关系。从1923年6月24日至10月5日间,胡适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从未有过的神仙生活。

蔡登山:曹佩声的乳名叫曹丽娟,到后来两个人感情非常浓的时候,就干脆简称娟,这跟鲁迅跟许广平一样,称号一直会改,本来三个字两个字,后来甚至是更亲密的字眼都有。所以你看这个日记下来就知道他们这个感情进展到什么一个阶段。

解说:胡适与曹诚英在烟霞洞的神仙生活,并不是秘密,胡适的好友徐志摩、陈衡哲等多人都去烟霞洞拜访过他,没有人看不出二人正在热恋,但他们都默契地为胡适守口如瓶。

嘉宾:徐志摩后来在志摩的日记里面有一张照片,每个人的表情,徐志摩在底下用几个字来记载,比如说谁在那边发呆,谁在那边微笑。那里边就有胡适有曹佩英,胡适对上去看他这些人他并不避讳的。

解说:然而终究这件情事没有瞒过江冬秀,江冬秀得知后勃然大怒。胡适则借机摊牌提出离婚,但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般顺利。

朱洪:(江冬秀)就拿了菜刀,说你要是把我休掉可以,我把两个儿子杀掉我也不活了。

沈寂:他(胡适)爱护自己的羽毛怕传出去不好,就不提。

解说:自此之后,胡适再也没有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他与曹诚英的恋情却没有终止。二人曾讨论过“何为爱情”。曹诚英说爱情是人生唯一的事。胡适却认为爱情是人生的一件事,只是人生许多活动之一而已,这也许是曹诚英与胡适最大的不同。1931年曹诚英赴美留学,入读胡适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竟与胡适最初的专业也是一样。胡适把她托付给韦莲司照顾。曹诚英后来成为韦莲司的房客,却始终不知韦莲司与胡适的关系。6年后曹诚英学成回国,正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胡适被蒋介石派往美国任大使,二人之间的通信日渐稀疏。

朱洪:曹诚英一辈子不太幸福,她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谈了一个对象姓郑,准备结婚了,有这么一个传说,就是江冬秀碰到了姓郑的,把这段历史讲给他听,后来那个姓郑的就不敢跟曹诚英结婚了,曹诚英以后还当了一段峨眉山的尼姑。

解说:1949年胡适流亡美国,曹诚英留作大陆教书,两人从此鸿雁断绝,但是曹诚英终生未再嫁。1973年曹诚英孤寂一人辞世于上海,享年72岁。按照她的遗愿,遗体被安葬在安徽绩溪的公路旁,这条路直通胡适的老家上庄村。

曹诚英风波之后,胡适踏踏实实地与江冬秀走完了未来的人生道路,并且越到晚年越显恩爱。

赵国君:虽然他跟江冬秀的婚姻生活不美满,但是他们还是过了一辈子,所以这个胡适有时候写信,他用三个英文字母PTT,PTT就是什么就是怕太太。

狄云志(《胡适年谱》作者):胡适对待恋爱和婚姻是非常理性的,他认为恋爱和婚姻是两回事,恋爱是纯粹两个人的事就是两个人,别人管不着,但是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这婚姻牵扯到两方面的家长。那么你成立了家庭之后,有了子女之后牵扯到子女,必须要非常理性的,非常负责的来对待它。

解说:1960年9月,胡适前往华盛顿参加“中美学术研究会议”与韦莲司再度相遇。此时的韦莲司已经75岁,即将前往太平洋中的一个叫巴贝多的小岛安度晚年。胡适前往港口送行,虽是生离却是二人的永别,一路上胡适握着韦莲司的手,就像半个世纪以前,二人在纽约郊外散步时那样,只是那时二人青春年少,如今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韦莲司终身未嫁,胡适去世后,她与江冬秀成为好友,并将胡适写给她的信件寄给江冬秀。这些资料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探究胡适的感情世界,重构其生命中的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1971年空候一生的韦莲孤寂地在小岛上去世,享年86岁。

陈晓楠:年仅26岁就出任北大教授的胡适,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他带着那份在中国诗书中,熏陶出来的温文尔雅,还有在美国文化当中,浸染出来的那份开朗和乐观,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毕生为个人自由和尊严奋斗的战士,自己的婚姻却是别人所说的“吃人的礼教”下的一个祭品,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使得胡适的婚姻在新旧交替东西合流的二十世纪初年,成了一个思想上的课题。1960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享年71岁,胡适死后蒋介石亲自为他送上一副挽联,上面写着“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恐怕是对胡适一生入木三分的写照吧。感谢各位收看本周《凤凰大视野》,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