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g 21—2016:《历代隶书名作临习与鉴赏》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李松朋的书法世界-搜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1:20

《历代隶书名作临习与鉴赏》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分类: 书史钩沉 2007-08-07 21:24《历代隶书名作临习与鉴赏》序李松朋
    隶书也叫“史书”、“佐书”、“隶字”、“八分”,它的萌芽当在战国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隶出自古,非始于秦”的实证材料与断语。    到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统一隶书,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始皇时的竹简,可以说是秦代隶书的典型代表。但是,秦代的隶书仍包含着许多篆书的成分,属于篆隶过渡的书体,叫“秦隶”或“古隶”。    进入汉代,隶书在秦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中的篆书意味逐渐减弱,隶书的特点日益明显,这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为代表。直到西汉中晚期,隶书才发展为带波挑、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建立了隶书的标准。我们常说的隶书主要就是指今隶。
    隶书在汉代定型之后,迅速成为汉代通行的官定标准书体。由于官方提倡,文人重视,习书之风遂起,再加上东汉树碑立传之风特盛,故有汉一代,隶书成就空前绝后,产生了像《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一大批隶书经典作品。这些隶书作品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促使汉代成为隶书发展史上的高峰。
    及至魏晋,隶书的地位虽然依然重要,但隶书的书法成就较汉代则逊色不少。隶书作品主要以继承为主,有《上尊号碑》、魏正始《三体石经》、《谷朗碑》、《爨宝子碑》等,其中《爨宝子碑》隶楷混杂,风古特出,尤可宝爱。
    南北朝楷书大盛,隶书转衰,有北周赵文渊书《华岳颂》、《慕容恩碑》、东魏《道凭法师造像记》、北齐《慕姜公像碑》等作品传世,虽也各具特色,但其变化之美比之汉隶不逮远矣!唯有《好太王碑》融篆隶于一炉,最有特色。
    隋代隶书的活力与生气逐渐泯灭,逐渐方整、规矩、程式化,虽有《杨畅墓志》、《牛晖墓志》等作品传世,但可取法者甚少。
    有唐一代,善隶书者称韩择木、蔡有邻、史维则、李潮,但惟有梁升卿能直追汉隶,古法不失,其代表作品为《御史台精舍碑》,其余书家基本都没有跳出程式化的范畴。另有书家归登所书《吴尊师毕源露仙馆诗序》,以行草笔意入隶,活泼多姿,甚有特色。
    此后,五代、宋、元、明几代,隶书几成绝响。其间习隶者虽代不乏人,亦有作品传世,但多不足称。
    直至清代,隶书渐有起色,出现了一大批隶书大家,如:金农、郑簠、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隶书既见传统,又显个性,既具有古之意韵,亦可见时代之风貌,史家称有清一代为“篆隶中兴”,诚非妄评。
    我们要学习隶书,首先要清楚隶书的特点。标准隶书的基本特点是:(一)形成了收笔重按且带波挑的笔画。其在左为平弯、逆出,故多短促,后楷书中变为撇;在右或长横画收笔为“磔”,汉代人多于此笔夸张。(二)笔画多藏头护尾。有波磔之捺多藏头而不护尾。(三)点如木楔,竖如柱,折如折剑。左右对称之竖,下不相连者,在左为竖弯左出,在右无钩挑;下面有横画连接者,二竖之间多上宽下窄,或取斜势。(四)从体势上看,呈横势扁方。且中宫紧收,左右开张舒展,“左右分别,若相背然”,故有“八分”之称。上述隶书的四个基本特点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笔意的重要标志。我们只有认识了隶书的这些特点,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体会隶书的艺术特点和书写技法,把握隶书的用笔、结字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初学隶书的范本,应当从作为隶书典范的汉隶中去找,选择东汉隶书碑版中谨严规矩的一类隶书作品作为我们入门的向导。从这类作品的学习中建立规矩法度之后,再转而向或茂密雄强、浑穆厚重一类,或方整劲挺、斩截爽利一类,或舒展峭拔、烂漫多姿一类区法,各随性情,逐渐由学习一家进入到转师百家,求通求变,进而写出自我面貌。
    作为学习的顺序,应以笔画为先,这不但是因为笔画是构字成型的基础,还因为隶书笔画较楷书笔画相对简单的多。说白了,隶书比较特殊的笔画只有一个带波磔的横画,这一画学好了,去掉波磔就成了平常的横,在左为撇,在右为捺,变换适意,其它如点、竖实与其它书体之点、竖并无二致。待笔画有了一定的基础,再以笔画构字成形,学习其结体,这时需要注意两点:(一)隶书的结体多呈扁方,而要达到扁方的形式,则必然压缩竖直的空间,一方面竖画变短,另一方面笔画间的距离变小,与此同时夸张左右笔画,如撇、捺、长横等。(二)隶书要在扁方的空间内体现其艺术特性与审美特性,一方面则需要各平行笔画间的距离均匀,特别是多个平行的横画之间,以体现均匀、平整、和谐;另一方面则需要突出其主要笔画,并适当夸张,如带波磔的长横、撇、捺等笔画,以展其姿态,耀其精神。笔画、结体掌握之后,在求其章法,求其精神便觉顺情、便捷。
    隶书之所以与其它书体不同,不仅在其笔画的形态、结体的形式、章法的安排,更在其独特的笔法体系。如果略去一些具体笔画的写法以及每个笔画的不同变化,隶书笔法一个最突出的用笔特点就是“逆”和“推”。“逆”不只是逆锋入笔,还指运笔的方式:运笔不是拖,不是顺过,而是“逆”,即笔画右行时,笔杆向左侧卧;左行时,右侧卧,上下亦然。“逆”既然不是拖,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推”,“推”时笔与纸面产生摩擦,如陷泥泞,墨随即下注,便会产生力透纸背,如锥画沙、屋漏痕之效果。惟其“逆”,惟其“推”方能得其苍茫劲健,方能骨力充沛,意气风发。学隶书者不可不知。
    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及一一注出,特此声明,并致谢意。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专家不吝指正。
                                  编者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