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微店开店:大干黄金五年 建设美好海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中共海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2:22
大干黄金五年 建设美好海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中共海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章来源:海门日报  2011年07月05日   【字体:大中小】

姜  龙
(2011年6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海门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海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五年”承前启后、“两个率先”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领导班子,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大干黄金五年,建设美好海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工作的
回顾与体会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海门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百万人民,团结拼搏,务实苦干,经受住了宏观调控的巨大压力,冲出了金融危机的重重困扰,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崭新业绩:
——五年奋进,我们率先跨过长江,成功跻身全省十强。始终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跨越的目标凝聚人心,建成了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名列“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31位、“全省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6位,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核心指标实现倍增。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70亿元和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4倍和4.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继续名列苏中苏北县市第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依托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超过67%,成为全省唯一四度蝉联“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的县市;围绕科技创新壮大工业经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3亿元,金银铜牌工业企业95家,应税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63家,上市企业、中国名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工程县市”等称号;瞄准全国一流打造建筑强市,建安产值突破53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县市之首;围绕提速提效发展服务经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跻身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前20强;对照做大做强提升民营经济,有4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市”。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去年,全市在建超千万元项目61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达79个。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外资到帐近20亿美元,均为前五年总量的4倍。
——五年奋进,我们全力挺进江海,四极支撑加速凸显。江海开发强势推进。大力实施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和东灶港围填海工程,全市新增近10公里的江海深水岸线和5万亩陆域腹地;码头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沿江以专用码头为主体的码头群加速崛起,沿海5万吨级码头正在进行桥面施工。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市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海门港工贸区、滨江新城区、中心商务区“三区联动”,总投资超40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成功跻身省级开发区前五强,五年前移了20多个位次;海门工业园区成功晋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三期工程核心交易区即将交付使用,叠石桥市场成交额突破350亿元;滨海新区“一城四中心”加速推进,美国泰森、中石油海工钢绳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昔日偏僻盐场正呈现热火朝天新态势;临江新区以联海生物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规模,以慧聚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新玮镍钴为基础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初具雏形,成功晋级全省首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贡献份额逐步增大。四大园区集聚了全市60%的到帐外资,承载了近60%的在建超亿元项目,产出了55%的工业应税销售和46%的财政收入,贡献份额5年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
——五年奋进,我们强势推动南进,城市格局华丽转身。大力实施城市南进战略,城乡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邀请40多家国内外顶尖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28个规划,绘就了城市南进的美好蓝图。坚持高标准实施。张謇大道、南京路、北京路等城区主干道全面拉开了新城区框架,新行政中心、政法中心、东恒盛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城市新标志;老城区大力推进解放路、江海路、长江路、丝绸路等道路和东洲公园、老小区改造,城市面积拓展至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升到50%,建成了苏中苏北首家县级优秀管理城市。坚持一体化推进。大力推进城镇建设,9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跻身南通50强。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目标,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农村道路实现了“路路通”,饮水工程惠及近20万人口,建成了江苏首批“农村沟河疏浚达标市”和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五年奋进,我们始终聚焦民生,和谐构建特色彰显。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五保”供养率均达100%,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就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评为“全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县(市)”;扶贫济困卓有成效,救助群众4万多人次,中南集团荣获全国“十大慈善企业”荣誉称号。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义务教育人口实现全覆盖,成功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市”。今年我市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达60.76 %,21人达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创造海门高考新纪录。“海门之夏”、文化馆、图书馆、海门山歌、余东古镇建成“国家级”品牌,电影《爱的延续》全国公映,并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张謇纪念馆、季方史料陈列馆顺利开馆,两度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长安法治培育新亮点。信访稳定成效明显,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实现“八连冠”,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超过97%。与此同时,人大、政协在共谋发展中参与分工,在服务大局中同心同德,在履行职能中肝胆相照;人武、统战、党史、对台、群团、计生、统计、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了新业绩,九度蝉联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五年奋进,我们矢志创先争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宣传工作坚持为发展造声势。坚持对内宣传鼓士气,对外宣传重实效,有效增强了跨越发展的凝聚力,提高了海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四度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被评为“全省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工作坚持为发展强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开选拔”、“公推竞岗”深入开展,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满意率超过95%;“强基工程”、“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市乡两级机构改革、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四度蝉联“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并被中组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纪检工作坚持为发展优环境。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两大体系”不断完善,《廉政准则》和干部“四项监督制度”有效落实,干部队伍建设“五条禁令”全面推行,机关作风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稳步实施。坚持严惩腐败不手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案778件,查处乡科级以上干部6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6人,追缴违纪款3606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675万元。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市委常委会带头加强理论武装,自觉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头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严守党纪国法,规范从政行为,自觉接受监督,营造了人心齐、风气正、干劲足的良好环境。
五年来的成就,为我们谋求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我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敢想敢为、敢试敢闯的拼搏精神,高点定位谋发展。面对率先全面达小康和构建和谐新海门的双重任务,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引导乡镇园区在项目建设上争相作为,机关部门在优化环境上争先创优,各类企业在转型升级上争先称雄,“海纳百川、强毅力行”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加压奋进的工作常态、引领发展的时代精神。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统筹兼顾促发展。以科学发展为先,以率先发展为要,以和谐发展为本,在注重当前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的发展;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质效的提升;在加快城市南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已成为海门响亮的品牌。
——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衷共济快发展。坚持以实为本、以干为先,对确定的思路一以贯之,对既定的目标一抓到底。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落实重点工作,带头推进重大项目,带头破解重要难题,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补台,开创了“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各地各部门大力弘扬“不搏何获”的亚民精神,形成了“政企同心谋发展、干群合力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求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责任,把深得民心作为最大的奖励,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工作思路上更加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更加突出富民,在公共设施上更加突出便民,在社会事业上更加突出惠民,在社会建设和环境优化上更加突出安民,从而最大程度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方针,固本强基保发展。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这一关键,牢牢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排位次的浓烈氛围,形成了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造就了一支敢闯敢拼、干净干事、团结一心的干部团队,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五年硕果,有目共睹。五年来,全市上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不管什么岗位,不管什么职业,人人都为海门的跨越发展献计献策,个个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辛勤工作,共同用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创业豪情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用不甘落后、攀高争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用舍我其谁、干事必成的创优风范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在此,我谨代表市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海门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成绩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认清不足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面对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意度、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目标,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宗旨、精神状态、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仍然迫切。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转型中的矛盾,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发展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形势
和发展愿景
通过全市上下的合力攻坚,海门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实,率先发展的后劲更足,和谐发展的活力更强,正进入至关重要、大有作为的“黄金五年”。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期。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是我们面临的最为重要、最富含金量的历史机遇。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沿海开发作为江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省级层面将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开发的规划导向、政策支持和要素引导力度,作为沿海开发先发先行的海门,完全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集成发展能量,率先实现跨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明显加快,大交通格局的显著改善,海门已经置身于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黄金大动脉”上,已经完全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政策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势必源源不断地涌入海门。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把优势充分发挥好,把机遇充分利用好,就一定能够捷足先登,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转型升级的全面攻坚期。当前,尽管海门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效的任务仍然艰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转型升级正面临大量的利好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转移呈现新趋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热点投资领域,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战略中心呈现向中国加速转移新趋势,为我们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随着海门区位优势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院校纷纷在海门设立研发机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企业正在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转型升级正逐步成为项目投入的主攻方向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只要我们在发展导向上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绿色增长,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力。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二次率先”的加速推进期。从区域竞争看,苏南县市纷纷明确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苏中部分县市也确立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海门作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更应当仁不让,想在先,干在前。从自身实际看,当前,海门的开发格局正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并重的战略拐点,产业格局正进入扩规模、提质效并重的关键时期,城乡格局正进入展形象、提功能并重的崭新阶段,这些都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从群众需求看,人民群众思富思进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提高收入水平有了新期盼,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民主参与表达出新需求。这些既是本届市委必须肩负起的重任,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工作,用现代化的理念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标准检验成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高度。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和南通市委“八个领先”新要求,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三先”目标,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的“三同”方略,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城市、上海长江以北配套优越的卫星城市和长三角加速崛起的明星城市,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通过五年努力:
——实力更强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600亿元、260亿元、120亿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江苏前八强。
——城乡更繁荣。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城区、新园区、新镇区、新农村齐头并进,加速构建“一体两翼、三城呼应、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城区面积突破4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0万人,城市化水平突破60%。
——生活更幸福。大力实施以“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为主要内容的“新五有”民生工程,健全增收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发展民生实事,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富足、精神更充足,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0以上,长安法治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品牌更响亮。放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领先优势,培育一批体现海门特色、彰显海门实力、增强海门魅力的大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批国家级品牌,以品牌创建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社会影响力、资源集聚力和发展竞争力。
——队伍更先进。加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改善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锤炼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保证。
今后五年的重大举措
和主要任务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全市上下必须时刻保持登高致远的境界、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气度、勤廉实干的作风,推进“八大工程”,争创“八大优势”,确保综合实力继续走在苏中县市前列。
(一)推进产业升级工程,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争创新优势。把产业升级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坚持新兴产业加速扩张与传统产业升级扩容 “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一要坚持江海并进,集聚化扩张产业规模。坚定不移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推动江海经济裂变扩张,四大园区应税销售突破1200亿元。要完善大配套。瞄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港”的目标,在沿江,全力推进通海港区海门段、新江海河、启海港区三厂作业区、灵甸港四大港口建设;在沿海,加紧实施东灶港深水海港、国家级中心渔港、三期围填海工程、疏港河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尽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差别发展、联动互补的江海港群。要以崇海大桥列入省“十二五”开工计划为新起点,紧盯省内,紧贴上海,发掘一切资源、集中一切力量、创造一切条件全力突破,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336绕城段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启动扬启高速、宁启铁路海门段以及王川线、叠港公路等交通项目,加速构建内畅外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要培育大园区。市经济开发区要瞄准尽快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提升并重,加速推进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保税物流为重点的海门港工贸区,加快滨江科教城、中心商务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支撑效应最明显、集聚效应最强劲的一极;海门工业园区要瞄准建设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目标,以核心交易区开业为契机,坚持功能和形象同步提升,全力推动家纺产业向高端化攀升,发展格局向“一座城”跨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大型专业市场,园区综合实力跻身省级开发区前50位;滨海新区要按照“一城四中心”定位,坚持设施配套与产业集聚齐抓,港口开发和项目建设并进,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港口物流、食品生产、海洋旅游等产业,全力争创全省沿海开发实验区;临江新区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加速打造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百亿园区”,尽快建成省级高新区。要突破大项目。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企业,大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特色彰显、带动力强的“园中园”、“区中园”,不断提升海宝工业园等旗舰型项目推进的组织化程度,打造一批代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支撑海门跨越的重特大项目群。
二要坚持多管齐下,高端化引领产业转型。大力实施“5+3”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家纺、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食品、高压输变电、新能源等10条主导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基地。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按照“有一个目标明确的产业规划、有一套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一批紧密合作的高校院所、有一条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链、有一套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的“五个一”要求,全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加速扩张,确保产出规模超过1500亿元。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按照“高端、高新、高效”的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确保产出规模突破1500亿元。加大骨干企业、规模企业、微小企业的分层扶持,推动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行业骨干集聚,打造规模化的企业集团、集群化的企业梯队、专业化的行业冠军。深入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协调、与扩大群众消费需求相促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开发区保税物流园、滨海中建材物流基地、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海永海门生态科技城、和洲汽车产业园、东洲物流园等10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壮大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全力推动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确保服务业占比超过41%。
三要坚持开发开放,国际化提升产业层级。要增强口岸开放新优势。坚持把口岸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龙头工程,按照“立足一类扩大开放、力争一类独立开放”的原则,切实加快口岸的研究报批工作,同步推进海关、商检等口岸开放联检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开放水平提供强劲支持。要提升“三外”工作新水平。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面向欧美、日韩、港台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不少于20个,累计实现到帐外资超过25亿美元。要拓展民营经济新空间。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强强联手、内联外合、品牌联盟、产业链延伸等形式实施整合重组,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最强、贡献份额最大、吸引优质民资最多的地区之一。要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健全土地、资本、劳动等市场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以组织结构现代化、投入主体多元化为重点,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的跨江合作,全面提高海门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融合度。
(二)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提升经济质态上争创新优势。围绕“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目标,集聚核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贡献份额,全力建设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全面增强持续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把政府投入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支持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上,把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更多地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把财政补贴更多地用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上,形成支持创新的鲜明政策导向。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确保政府投入稳步增长、企业投入持续增长、社会投入大幅增长。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和品牌创建,全力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努力把优势技术定为国家标准,把优势产品做成品牌产品,让优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二要构筑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引导推动力。坚持高层次、特色化方向,积极搭建滨江科教城、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载体平台,力争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着力健全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技术与资本、科技成果与市场效果、专业创造性与企业积极性更加紧密地融合。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大园大学大所,加快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切实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确保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
三要打造人才高地,全面提升核心创新力。把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打造长三角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大力招引高端人才,以招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打造归国人才创业基地为抓手,深入实施“520名校揽才”、“550企业聚才”工程和“东洲英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来海发展。大量培育紧缺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既掌握尖端技术又精通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创业人才和团队,造就一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优环境。特别是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财政投入,全面放大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推进城乡一体工程,在提高城市能级上争创新优势。坚持把“城乡同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大手笔推进的态势,着力打造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要打造滨江生态的现代新城区。城市是支撑跨越的重要平台,要加大力度,加快节奏,全力打造集品质、品格、品位于一体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宜乐的滨江城市。要优化发展形态,打造特色之城。充分吸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新城区的各项规划,全力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发挥生态岸线优势,做足滨江亲水文章,重点实施以“一轴(龙韵水系)”、“两点(謇公湖、城市绿核)”、“两带(滨江生态带、海门河景观带)”等为特质的绿环水绕工程,规划建设证大中国山、张謇广场、仁恒滨江生态城等标志性项目,全面彰显海门的城市个性。要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之城。按照“市政支撑、环境先行、公建引领、商住跟进”的总体要求,在发展格局上,重点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项目建设上,重点抓好张謇大道两侧、北京路两侧、滨江片区三大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尽快催生一批个性突出、富有魅力的地标性建筑;在城市管理上,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着力构筑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要集聚优质资源,打造活力之城。全力推动建设资源向新城聚合,商贸住宅向新城转移,人口向新城集聚,加快建设一批总部大厦、创新创业、商务会展、大型商贸、高档住宅以及文体设施等重大项目,加速打造集行政服务、科教文体、商贸物流、最佳人居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二要培育各具特色的魅力新镇区。按照“集聚资源、集约发展”的要求,在深入实施“建制镇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现代、人气汇聚、业态多元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要彰显特色增强影响力。充分挖掘城镇区位、人文历史等优质资源,科学规划,分类实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彰显个性特征的特色新市镇。要繁荣经济增强支撑力。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要求,把城镇建设与壮大工业经济、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四大园区、东西城区和中心镇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方向,以重点企业为支撑,打造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要完善配套增强吸聚力。围绕有“一个整洁优美的镇区环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中心、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一个设施完善的休闲广场、一个便民惠民的农贸市场、一个舒适宜居的现代小区”的“六个有”目标,切实抓好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城乡衔接工作,巩固发展城镇服务经济,不断提高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要建设繁荣秀美的活力新农村。按照“民更富、村更美、风气更好”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农民为主体、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全力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和“国家有机食品示范城市”,确保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突破70%。要以环境建设重塑田园风光。积极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处理、道路养护保洁、河道环境治理、村庄田园绿化四大环境建设,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农路农桥、区域供水、区域治污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化新型农民集居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要以深化改革拓展发展空间。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计划”,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健全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为加快一体化步伐奠定基础。
四)推进民生福祉工程,在共享发展成果上争创新优势。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要大力度促进收入倍增,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坚持富民优先,通过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富民、强村富民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健全快速普遍持续增收新机制。要在推动就业创业中夯实增收基础。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度开展技能培训,深层次推进就业援助,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确保群众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坚持以创业拉动就业,鼓励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有增收项目,每个劳动力都有就业创业机会。要在壮大建筑经济中加快增收速度。加快构建以百亿级特级资质企业为龙头、总承包企业为主体、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产业规模更大、运行质态更优、经济效益更好、企业品牌更响、综合实力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确保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要在调整分配结构中拓宽增收空间。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扶贫帮困力度,不断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机制。
二要广覆盖完善保障机制,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社会保险基本制度并轨改革,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扩大城镇“五大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高度关注失地农民、“五保”、“低保”等群体的基本生活,着力构筑“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努力让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深入开展专项救助活动,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三要高水平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创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优先投入机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进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市”。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世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人武、双拥以及国防教育等工作,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推进管理创新工程,在构筑和谐格局上争创新优势。以创建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为抓手,牢牢把握利益和谐这个核心,大力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等“六大行动计划”,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一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按照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区域网格化的要求,着力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教育医疗、便民利民等社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慈善公益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多元互补的和谐关系。
二要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决策、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前,都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不和谐因素。完善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全力保障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以“长安海门”建设为抓手,加强以“现代技防城”和城乡巡防中心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生活越来越放心。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隐患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信息管理机制,顺应新兴媒体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加速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平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媒体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三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海门”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深化司法改革,着力提升普法成效,健全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划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各项工作更具前瞻性、实效性,更好地体现全市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为实现“二次率先”凝聚更广泛的力量。进一步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开展民主监督,营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六)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在共建现代文明上争创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
一要突出思想引领,凝聚文化力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新时期海门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市上下的行为准则。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切实加强诚信建设,深入开展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共铸诚信”活动,使诚信真正成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的普遍追求。
二要突出惠民主题,繁荣文化事业。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要求,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乡镇文化阵地“广覆盖、强功能工程”,合理布局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大力推进新图书馆、青少年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大型文化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 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尤其要善于从海门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波澜壮阔的大开发、大发展的实践中挖掘题材,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要抓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大力度推动文化惠民,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要突出改革主线,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需求旺盛的优势,加快形成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搞活山歌剧团等文艺团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培育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要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常乐张謇纪念馆、余东古镇、家纺博物馆、东灶港海洋公园等为重点的旅游业,加快推进海门凤凰文化城、江苏星海电影主题会馆等为重点的广播影视、现代传媒、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努力培育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基地,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七)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在谋求持续发展上争创新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绿色动力。
一要不断优化路径,全力促进绿色增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力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加快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增长轨道。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能源研发,推广适新节能技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大力发展联海生物等循环类企业,积极推动产业循环组合、企业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经济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大力发展集约经济,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完善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发展贡献率。
二要坚持低碳发展,全力提升经济质态。坚持把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导向,健全完善低碳建设的规划体系、监测体系和推广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要把强化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按照“存量减排”和“增量优排”同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同步实施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开展污染源头控制、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大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专项整治污染企业,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双提升”。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污染排放约束、政府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等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之路。
三要推动生态创建,全力打造宜居环境。牢固确立“生态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民生实事”的共识,提升绿色执政力,推动绿色现代化。要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全民教育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使“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行动。要深入开展生态创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园区、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综合开展生态观念、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六大领域”建设,全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八)推进党建强基工程,在强化组织保障上争创新优势。
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最可靠的保证、最强大的动力。
一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蓬勃生机。要以认识大提高引领思想建设。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先进理论中找动力,从先进地区中找差距,从先进典型中找经验,“学昆山,追苏南,争率先”,不断掌握新知识、敏于发现新事物、善于接受新理念,使思想跟得上时代步伐、认知跟得上实践发展、眼光跟得上世界潮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要以观念大解放推动思想建设。牢固确立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强势心态,始终保持敢于争先、支持探索,善待失误、宽容失败,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昂扬斗志,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挑战再大也要敢试敢闯争一流,任务再重也要苦干实干夺先进。只要方向正确、动机端正,就不怕议论、勇往直前;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为百姓谋福利的事,就要解放思想大胆闯,放开手脚比着干。要以能力大提升检验思想建设。坚持把更好更快发展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根本标准来衡量,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统筹规划、服务发展、市场运作、创新创业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要精塑团队,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持续动力。要以更加鲜明的导向选人用人。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用人导向,积极选拔一批眼界宽善谋大势、思路宽善于创新、胸襟宽善聚人心的领导干部,着力造就一批组织放心、群众公认、坚强有力的和谐领导班子。要以更加健全的机制选人用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初始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程序规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不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制度,把更多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经受考验、增强能力。同时,要不断壮大党的新生力量,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永葆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要以更加严明的管理选人用人。加强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和有关法规,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用起来,使每个干部始终置身于制度的管理约束之下。
三要固本强基,全力打造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要以繁荣农村为重点,建强农村党组织。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改善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创新组织设置,提升发展本领,推进“三级联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积极创建组织信任、党员干部信服、人民群众信赖的村级班子。要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建强社区党组织。进一步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切实提升为社区建设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要以助推跨越为方向,建强“两新”党组织。扩大党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和作用,提升“五好”党组织的占比,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有效性。要以提升效能为关键,建强机关党组织。突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这一重点,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中将机关党建的行业特征、品牌特征鲜明化、公认化。
四要锤炼作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要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把符合群众利益、得到群众拥护作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去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要真心诚意去倾听;凡是群众遇到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要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发展。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最大的责任,把亲商惠民作为最大的追求,把务实落实作为最大的使命,把心思放到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求发展上,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到发展成果上。同时,要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监督问责等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要以团结和谐的作风凝聚合力。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党的利益为重,以海门的事业为重,严格党内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力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形成同心同德谋发展、众志成城铸大业的生动局面。要以清正廉明的作风取信于民。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进一步强化“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制度、严格责任”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教育干部、管理干部、保护干部,从制度上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从严惩治违规违法行为和腐败分子,构筑拒腐防变“铜墙铁壁”,使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惩处更坚决,真正把“清正廉洁”四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海门干部队伍的旗帜上。
同志们,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开启生机勃发的黄金五年。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任重道远。让我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抢抓机遇,跨越奋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