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蜻蜓打死我就九下:清蒸汉朝(25)-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0:58
6.伏波将军以德服人
伏波兵团终于也赶来会师,说来惭愧,居然只到了一千多人。《史记》给出的理由是:“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会期后,与楼船会乃有千馀人。”
不过这时候就管不了这么些个,杨仆与路博德会师后立刻发起突击,一直推进到广州城下。吕嘉登上城头,一看来的汉军真不少,知道凶多吉少,但是事已至此,唯有勉强支撑。
当初任嚣依山傍水,修筑起这番禺城,赵佗和以后历代南越王,陆续加以扩建、巩固,所以城池十分牢固。汉军若是硬攻,未必一举就能攻克。
但事实上,战斗在当天晚上就决出胜负,杨仆在番禺的东南面放火烧城,伏波将军路博德则在城西北安营扎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的民居多为草木所建,最怕火烧,火借风势,转眼就从城外烧到城里,番禺军民乱成一团。
“来投降啊,大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在此!”
据说南越人久闻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到黎明时分,吕嘉一清点人数,好家伙,一大半守军出城降汉去了。剩下这点人,别说守一个月,一天都成问题。
吕相爷当机立断,带着新王赵建德,乘着天色尚未大亮,逃到码头,乘船沿海往西南方向而去。西南百里之外,是吕相爷的老家,在这里有两座坚固的城堡,叫做石瓮、金斗城。
这边路博德进了城,一问投降的南越人。原来老吕已经跑了,但是你能跑得了吗?
追!
路博德在穷追不舍,之前表现卓异的楼船将军杨仆却按兵不动。杨仆在做什么?
史书无明确记载,但后来杨仆因此事遭到汉武帝训斥,有一种观点认为,他是忙着掠夺财宝,清点战俘。
路博德以绳索编桥渡过阻隔的河流,一举攻陷石瓮、金斗两城。吕嘉和赵建德只好逃亡海上,结果双双被擒。消息传出,南越国土崩瓦解,各地守军,放下武器,不战而降。
到这个时候,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等几路军队,还在半道上赶路呢。
在追捕吕嘉及其余党的过程中,路博德“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发现”了海南岛。
为了安定人心,伏波将军将一些战船焚掉,表示平息叛乱后,将不再用兵,百姓可安居乐业。所谓“饮马儋耳,焚舟琼山”直到近世,人们仍在儋州、临高、东方等地掘得过汉代军队用的铜釜、铜钲、铜刁斗之类。据说杨仆的水军也曾在海南岛的西部登陆,消灭了南越军残部。
这一场南越风暴,到此拉下序幕,战后论功行赏,战功卓越的杨仆被封侯爵,本来就是侯爵的路博德增加了收入。其实说起来,论战功还是杨仆最多,不过,据说此人生性暴恶,滥杀俘虏,连死埋地下者也挖出来当作斩获的军功,以致于南越的士兵都逃到路博德的帐下投降,而不愿意到杨仆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提到平定南越事,也多数赞颂路博德,有意无意地忽略杨仆。司马迁赞路博德“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意思是路博德在平南越一战中,虽不及杨仆的刚锐争先,但处不利地位中能宽厚待物,冷静处事,因而智计甚多,最终立功受赏。
(据说在三亚的天涯海角,曾经矗立一尊铜雕像,就是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
 7、南方的海洋通往怎样的世界?
就这样,由秦将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立国93年,终于并入汉朝的直接管辖。从此,包括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岭南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直到五代时期越南独立。
汉武帝在南越故土上设置了九个郡:
两个郡在广东,一个是南海郡,郡政府设在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岭南最繁荣的大城市。一个是合浦郡,郡政府设在徐闻,与海南岛隔海相望。
两个郡在海南,一个是珠崖郡,郡政府设在今琼山县,在海南岛东北部。据《汉书》记载:“郡在大海岸之边,出珍珠,故曰珠崖”。自汉代以来,以出产优质海水珍珠而闻名天下。另一个是儋耳郡,《山海经》里有一个“离耳国”, 耳大下垂,且不食五谷,只食海蚌及薯芋的习俗,汉人认为这“离耳国”就在海南岛,所以用儋耳命名。据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儋州地区的老妇人们还保留着双耳穿孔,戴一对形似弯钩、长约寸许的金银“耳坠”,应是这种习俗的遗传。
两个郡在广西。最著名的是桂林郡,呵呵,桂林山色甲天下,就不多说了。其次是苍梧郡,郡治在今广西梧州,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和鲁肃聊天,说要去投奔苍梧吴巨,就是这里。
最后三个郡都在今越南。古人认为,“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并足而立,其趾则交”,什么意思,就是说南方夷人的脚指头分得很开,两脚并立的时候,脚趾会交叉,这真有点《山海经》的味道。三郡中最繁荣的一个郡因此得名交趾郡,郡政府就设立在今越南首都河内,管辖着今越南北部地区,九真郡和日南郡管辖着越南中部地区,日南郡是当时中国的最南端,到这里,已经是古人观念中太阳的南方,房屋门户都要向北开了。《水经注》也说:“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这九个新成立的郡,命运各不相同。海南的两个郡几度废除。汉武帝委任了一个叫孙幸的会稽人来珠崖当太守,他也可能就是珠崖郡第一任太守。但此人任上苛刻百姓,横征暴敛,曾因征“广幅布”加重当地老百姓的负担,民不堪役,终于起而暴乱,将他杀死。可以想见,朝延的选官流程中,往往是一些劣等货色和不得志的人被派遣到偏远荒陋的地方来主政。
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太守的权力往往又是独霸一方,俨然一个小国君主。偏偏这地方珍宝奇货还特别多。为了充实自己的包囊,为了结交京中权贵,以图日后富贵,这些官员搜刮起来全无顾忌,正如清初顾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论述的:“汉魏以还,守官广南者,多以贪墨坐激吏民之叛,启蛮獠之寇,实由此。盖古今之同患也。”所谓官逼民反,边境百姓有时无意造反,但是无法忍受贪官污吏,就只好揭竿而起。如果这时候恰好有野心的地方豪强加以利用,割据与独立便成为可能。越南的最终脱幅而去,这也是原因之一。
当然好官、清官也不是没有。汉末三国时期,陆绩曾担任郁林郡(郡治在今广西贵港市)太守,郁林地处广西,土地广袤,气候炎热,病菌蔓延肆虐,疫痢流行,环境十分艰苦。陆绩不为所惧,构筑郡城,挖掘水井,改善饮水和生活条件,减轻疫病传播,得到当地百姓称颂。他清廉方正,以致于回乡时两袖清风,行李单薄,没有东西压舱(船轻不胜浪,难以越海),无奈只得载巨石压船,以助航行。这块石头,被后人命名为“廉石”。可见只要选派得人,当地百姓还是乐于接受汉朝之管理。
至于南海、交趾等郡地位优越,发展得很快,商业贸易发达,商人到岭南市场上收购犀牛角、象牙、玳瑁、珍珠、白银以及热带水果、布匹之类特产,回去往往能以数倍乃至更高的价格出售,因此发家致富的,不计其数。日南郡则成为汉朝南方海关门户,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汉朝人从日南、徐闻、合浦等地乘船,沿着海岸线航行,5个月可到都元国(今马来半岛),继续航行4个月,即抵达卢没国(今泰国),继续航行二十余日,到达谌离国,上岸步行十几天路程,有夫甘都卢国(缅甸)。再从那里坐船航行约2月余,就能抵达黄支国。
黄支国,就是印度东海岸最著名的商港波杜克(Podouke)。该港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至公元2世纪末成为印度与罗马海上贸易的中心。据说这个国家民俗与海南差不多,户口众多,多异物,所产珍珠大至2寸。汉朝曾派出翻译,与应募者入海,运载黄金、杂缯前往黄支国,交易明珠、璧、琉璃、奇石和其他珍异物品。
从黄支坐船向南航行,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朝航海的终点,到此为止。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标注出来,然后用铅笔划一根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会看到一条源自中国北部湾的连线,向东南亚、西亚各国、各港口延伸。沿着这条路,2000年前的商船,运载丝绸、陶瓷、珍珠、茶叶出去,运载玳瑁、琉璃、香料返回。这条路,后人将其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
八、闽越王妄想“吞汉”
汉朝消灭南越国是在元鼎六年(前111年),这时在汉越战争中三心二意的闽越国不由得担心起来,而汉朝方面,楼船将军杨仆掌握了闽越与南越暗地里勾结的情报之后,也写报告给汉武帝,主张一鼓作气,拿下闽越国。
汉武帝考虑到远征军刚打完南越战争,军旅劳顿,不适宜马上发动另一场战争,命令杨仆把部队驻扎在江西修整待命。
当时的闽越王姓骆,名余善,打探到汉军即将对自己动手的消息,立刻作出反应。余善想,反正你要打我,豁出去,我跟你拼了!于是先下手为强,任命了一个将领叫趋力的做指挥官,军号吓死人,叫做“吞汉将军”,负责军事行动。
这个“吞汉将军”来势汹汹,从福建攻入江西,一口气拿下三座城池,杀了汉军三个校尉。余善大喜,居然打败了汉朝,那我的运势岂不是比汉朝皇帝还要旺。于是他刻了个“武帝”玺,做起皇帝来。
这就触犯了天条,中央立刻派出讨伐大军,攻打闽越。
当时杨仆正在河南老家度假,汉武帝一纸诏书,把他叫了回来。
杨仆进见的时候,汉武帝一脸不高兴说:“杨将军,你自以为功劳很大吗?”
杨仆连忙赔罪,不敢居功。
汉武帝数落杨仆,说他有六件大罪。
“去年你攻打南越的时候,把投降的人算作俘虏,把死人挖出来斩首,冒充军功,有没有这回事?”汉武帝说,“这是第一件。”
汉武帝又列举了杨仆的其他罪状。
“第二件,吕嘉逃跑的时候,你没有立刻追击,是不是?
第三件,部队休整期间,你私自回乡探亲,把官印拿出来炫耀,是不是?
第四件,朝廷召唤你回军营,你拖延日期,结果迟到,是不是?
第五件,朕问你成都的刀多少钱一把,你居然回答说不知道,是不是?
最后一件,当初出兵,你居然不来接受诏书,事后又不作解释,企图蒙混过关,是也不是?”
杨仆听说自己有这么多罪状,反倒不慌了,因为皇帝如果要杀他,一条就够了,说这么多干什么!
所以杨仆回答皇帝说:“请陛下恩准臣立功赎罪吧!”
汉武帝要的就是这句话,要用的也是这个人,只不过担心他骄傲自满,吓唬吓唬他罢了。
于是汉帝国再起五路大军,杨仆从江西武林出发,横海将军韩说从浙江余姚出发,中尉王温舒从江西梅岭出发,戈船、下濑将军从浙江绍兴出发,齐头并进,消灭闽越。
余善听说大兵压境,也不示弱,在今浦城仙阳镇设立了敌前指挥部,亲自坐镇。又派了一个将领,号称徇北将军到江西作战。结果这位徇北将军全军覆灭,汉军大举进攻,进入福建境内。之前亮相的“吞汉将军”,也销声匿迹,估计是让人给宰了。
余善作战不利,逃到今浦城县北八十里处的山里面躲起来,但是部下纷纷叛变,余善又从山里逃出来,回到福州,这时汉朝横海将军的海军已经登陆,闽越人一合计,全副武装的大国军队来了,这不是可以闹着玩的,歹势啦,立刻杀了衰人余善,归顺汉朝。汉武帝把闽越人也移民到江淮内地,闽越国比他的小兄弟“东瓯国”,多存活了20多年,终于也宣告灭亡。
不过虽然越裔双子都灭亡了,但是江南山区,依旧是越人的天下,汉末三国,“山越”还能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令孙权苦恼不已。直到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上场,用分割包围、层层递进的办法逼迫山越出山,才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
9.朝鲜:从传说到历史的半岛传奇
从中原往东北去,过辽东,转向南,进入朝鲜半岛。汉朝在东方的属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当数朝鲜。
疑点之一:燕人卫满明明以避难身份来到半岛,却最后成了朝鲜的主人?
疑点之二:卫氏朝鲜明明是汉朝的藩属国,却阻拦东方小国和部落归属汉朝?朝鲜与汉朝的恩怨纠葛,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一、从传说到历史的半岛传奇
朝鲜高丽时代有个聪明的和尚一然写了本书叫《三国遗事》(这里的三国指新罗、百济、高句丽)。书上说,天神的儿子桓雄下凡降临在太白山上的一棵檀香树附近。
当时有一头熊和一只虎住在檀香树附近的山洞里,做桓雄的邻居。熊和虎的理想是变成人类。神被他们的虔诚所感动,送给熊和虎可以成人的神秘礼物。“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
熊和虎打开包裹一看,是20瓣大蒜和一小支灵艾(艾蒿)。熊和虎将蒜和艾吃下,回洞修身养性兼整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虎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熊却坚持熬到了三七二十一天,那天早晨照镜子,这一照不得了,熊已经脱胎换骨,成了窈窕的美女。
熊美女在山里四处晃悠找男人来匹配,问题是这样的野蛮女友,有几个凡间男子能吃得消呢?熊美女又到檀香树前祈祷:“给我一个夫君吧!”
于是桓雄降临在树下……
天神的儿子桓雄与熊美女的爱情结晶称为檀君王俭,王俭建立的国家,就叫做“檀君朝鲜”。
“檀君朝鲜”传袭到商末,从中原来了五千名移民,这些移民是殷商的亡国难民,在太师箕子的带领下,到达平壤一带。据说“檀君朝鲜”因此谦让地退隐到半岛南部去了。箕子在朝鲜北部定居下来,后来又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国号朝鲜,后人称为“箕子朝鲜”。
箕子把殷商的文化带入朝鲜,修建城池,颁布法律,发展农业蚕织,衣冠制度,几乎和中国一模一样。因此朝鲜文物,俨然“小中华”
秦末汉初,朝鲜的王姓箕名准,据说是箕子四十一世孙。
有一天,箕准得到一份报告,说边境上有一批难民,请求到朝鲜来避难。
这批难民来自燕国,为首的叫卫满。箕准接见了卫满。原来,当时的燕王,就是和刘邦一起光屁股玩大的卢绾得罪了汉高祖,流亡匈奴,国内陷入混乱。卫满是卢绾的部下,但他不愿意长期居住草原,所以带了部属,来到朝鲜。
箕准注意到报告上说,卫满的党羽有千余人之多,而且随身携带武器,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如果能好好引导,为我所用,那就再好不过。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就是威胁朝鲜的祸害。
最后箕准决定收留这些难民,并且给卫满博士的官位,赐给圭,所谓“圭”,是一件长条形的玉器,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箕准这是要封卫满。那么,箕准把什么地方封给了卫满呢?
史书上说是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朝鲜当时与汉朝的边界,划在浿水,这浿水就是朝鲜的清川江,在鸭绿江以南,平壤以北的地方。可见卫满的领地,就在清川江东岸。
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利用卫满的力量,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
然而卫满并非善类,他的野心很大,并不是百里土地可以满足的。卫满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发展经济,积聚自己的政治力量。
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汉高祖刘邦刚刚驾崩,汉朝内部局势动荡,卫满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汉朝中央自顾不暇,不会注意到朝鲜的变更。
于是卫满写了份报告给箕准,说汉朝要进攻朝鲜,请求允许自己带兵进京护驾。
这个报告简直胡说八道,漏洞百出,且不说当时汉朝根本没有攻打朝鲜的迹象,而且即使是汉朝要攻打朝鲜,箕准也应该让卫满在边境堵截,到京城来做什么?
但是天真的箕准信以为真,允许卫满进京。结果卫满偷袭朝鲜都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驱逐箕准,自立为王。箕准战败出逃,后来避难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至于卫满,从此就成了朝鲜王,他的这个国家,后人称之为“卫氏朝鲜”。
寓言有农夫与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箕准在卫满落难的时候收留了他,给他食物、官爵、领地,但是卫满一旦强盛起来,就立刻向恩人下手,毫不心慈手软。箕准,农夫也。卫满,蛇也。
10.卫右渠的小动作没能蒙混过关!
卫满的判断相当准确,汉朝此时正值惠帝时期,天下初定,无意干涉朝鲜事务。汉朝的辽东太守经朝廷批准,主动与卫满接触,签订了三条协议:第一条是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第二条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第三条是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这三条协议对卫满很有利,凭借着汉朝藩属外臣的身份,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附近的部落、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部落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朝鲜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数千里。
卫满的统治,一直到公元前161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死后他的儿子卫蒙做了接班人,卫蒙在位30余年,正值汉朝文景之治,朝鲜也算安分守己,因此与汉朝平安无事。
到公元前129年,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做了朝鲜王,而汉朝方面,汉武帝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将目视野扩大到帝国的周边。于是,东北亚局势开始动荡,
首先是在元朔元年(前128年),朝鲜半岛东部的濊君南闾带着部落属民二十八万口到辽东地方,请求加入汉朝体系。汉武帝接受了他们的请求,设立了一个苍海郡管辖濊部落,可是中间隔着朝鲜,管理困难,坚持了三年终于撤除。
此后,朝鲜半岛有不少部落都派人到汉朝,请求加入汉朝主导的藩属体系。其中有一个辰国,位置在朝鲜南部,与卫满朝鲜隔着汉江对峙。据说辰国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该部落联盟的首领写了封申请书给汉武帝,要求做汉朝的属国。
辰国去汉朝,有两条路,一是海路,直接到汉朝的齐、吴,一是陆路,经过朝鲜去汉朝的辽东。辰国选择了陆路。
结果辰国的送信使者在朝鲜就被拦住了。
让不让过?对于朝鲜王卫右渠来说,这是一个困难的抉择,如果拒绝辰国使者通行,就违背了当初的汉朝协议第二条,可能会招致汉朝的责难。但是如果放行,朝鲜半岛上众多的小国和部落就会以辰国为榜样,请求直属于汉朝,那样以来,卫家的威望可就一落千丈了!
最后,卫右渠作出决定,拒绝辰国使者通行。
卫右渠本以为汉朝正和匈奴交战,这件事,也许就可以蒙混过去。没想到汉朝的使者很快就来了。
汉武帝派来朝鲜的使者叫涉何。涉何的任务有两件,一是调查卫右渠阻挠小国使者入朝的事件,一是召谕朝鲜王进京面圣。
结果涉何到了朝鲜以后,卫右渠只是敷衍拖延,含糊不清地纠缠,至于那两件任务,始终没有明确的答复。
最后,朝鲜王派了一个裨王长,将涉何送回汉朝。涉何走在路上,心里十分窝火,任务没完成,怎么回去向皇帝复命。即将渡过浿水,涉何突然出手,拔出佩剑杀死了随从护送他的朝鲜裨王长,然后带这首级回到长安,报告说:“朝鲜不愿归顺,我杀了他们的一个将领!”
汉武帝觉得涉何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也算是有胆量,就提拔他当辽东郡东部民兵团长(都尉),驻扎在汉朝边界。
卫右渠也火了,我好心派人送你回国,你怎么把我的人给谋害了!派出小分队袭击辽东郡东部,杀害了涉何。
一来二去,汉朝与卫氏朝鲜的关系,完全破裂。
11.汉帝国海陆军联合作战
汉武帝元封二年,秋天,汉武帝召开朝鲜问题会议,决定派出海陆军联合作战,消灭卫氏朝鲜。
指挥汉朝东征陆军的将领,是左将军荀彘。指挥汉朝东征海军的将领,是在南越、闽越战争中军功显赫的楼船将军杨仆。
荀彘的陆军,从辽东出发,跨越鸭绿江,直击浿水。杨仆的海军,从山东出发,横跨渤海,在朝鲜登陆。
这一次,同样是杨仆先赶到战场,7000名汉朝楼船士在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登陆,而此时,陆军主力部队数万人,还在摆渡过河。
汉朝海陆军的配合不善给朝鲜良好机会,卫右渠发现楼船将军的部队人数很少,立刻发起突击,结果楼船军团被打散,杨仆在山里面花了十几天功夫,才把人重新集结起来。
而作为主力部队的陆军左将军荀彘,却在浿水遭遇朝鲜军队的顽强狙击,进展缓慢。
这时候汉朝再派出一名外交官卫山到朝鲜谈判。
经过谈判,卫右渠表示顺服,并作出三点许诺:(1)遣太子到长安道歉。(2)献马五千匹作为赔礼。(3)为汉朝军队供应军粮。
这个协议为双方所认可,汉、朝两军实施停战。但是在朝鲜太子赴长安途中,又出了岔子!
毛病出在朝鲜太子的卫队。原来朝鲜护送太子的卫队,多达一万人,而且全副武装。当越过汉朝边境时,卫山便向朝鲜太子提出,前方已是汉朝疆土,太子的安全,将由汉朝方面予以保证,所以朝鲜没必要去那么多人,更没必要携带武器。
其实,卫山是担心朝鲜方面有所图谋,毕竟这一万名武装人员一旦进入汉朝后方,便是潜伏的威胁。
但是卫山的提议被朝鲜太子断然拒绝。太子之所以拒绝,是对汉朝方面的不信任,他担心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有谋害之意图。
结果朝鲜太子掉头就回去,把汉朝使节卫山一个人晾在了边境。于是汉、朝之间的第二份协议,也宣告失败。
战事再起,左将军荀彘终于突破朝鲜军的浿水防线,推进到朝鲜都城王险城的西北方向。这时杨仆的楼船军也配合陆军行动,驻扎在王险城的南门外。两支汉军协同包围王险城,象一队蟹钳子一样,钳住了朝鲜王国。
但是在下一步行动的部署上,水陆两军统帅发生了分歧。左将军荀彘主张强攻,一鼓作气,拿下王险城。楼船将军杨仆则认为王险城易守难攻,主张劝降。
战场上将帅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关键在于汉武帝出兵时并未指定谁为第一负责人,荀彘和杨仆,谁说了算,没个说法。因此当分歧出现,便无从决断。
汉军水陆两军的分歧,恰好被朝鲜方面利用。朝鲜派出使者,与杨仆谈判投降条件,却又拖延时间,不做决断。杨仆既然与朝鲜和谈,就无心强攻。荀彘几次约同杨仆联合进攻,都被杨仆拒绝。
打不成就谈呗,荀彘派出使者与朝鲜谈判。朝鲜拒绝和荀彘谈判,他们只和杨仆谈。
这样一来,荀彘心里有犯嘀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