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天意闹古今:清蒸汉朝(20)-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4:32:06
46 一位老太太成了独尊儒家的最后障碍
刘彻即位的时候,正是年轻好幻想的时候,对于皇帝这份工作,他充满了理想的憧憬,一心想大干一场,远拟尧舜,近比汤武,做一个万人景仰、千古流芳的好皇帝。
对于少年天子来说,儒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批儒生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教导说,皇帝是负有天命的,国家之兴亡、万民之幸福,系于汝一生!所以皇帝一定要仿效上古贤君,兴儒学、改历法、设明堂、易服色、巡狩四方行封禅大典,这是名垂青史的作为!
少年天子兴奋得几乎要睡不着觉了,这是多么美妙的蓝图!他祖父、父亲没有做的事情,如今就在要在他手中完成。

但是少年天子勤奋施政的积极性没多久就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太皇太后、也就是刘彻的祖母、文帝的皇后窦漪发火了。
太皇太后为什么发火?因为这位穷苦出身的女性乃是黄老之学的坚定信奉者。
景帝时代,有一位博士辕固生(即上一节中怒骂公孙弘的那位老先生)进见。
窦漪问:
“你对《老子》有什么看法?”
辕固生的学术专长是《诗》,对《老子》没什么钻研。按理说你不懂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没什么难为情的。但是儒生都好个面子,嘴又贱,大咧咧地说:
“此是家人言耳。”
什么意思,家人,就是家里的女仆、佣人。辕固生的意思,《老子》是下等人看的!

作者絮语
俗话说,文人相轻。百家争鸣时代,学术派别相互竞争,儒、墨、法等学派为了争生源、抢地盘,互相攻击,习以为常。当初,孔子和少正卯同在鲁国开学校讲课,少正卯老师课讲得精彩,把孔子的不少学生吸引过去了,结果老孔生源急剧减少,收入自然也缩水,从此结下梁子。等到孔夫子上台做了领导,迫不及待地就杀了少正卯。吓得少正卯的亲戚和后人赶紧改姓闻人(或闻),避难他方去也。
同样,在许多法家著作中,也存在攻击儒、墨以抬高自己学术地位的现象,特别是韩非。
相对来说,老子作为春秋学术界的前辈,且性格低调,所以很少靠贬低别的学问来提升自己。庄周倒是写了很多寓言嘲讽儒家。
辕固生贬低《老子》,丝毫不能损害《老子》在汉初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却反映出儒家在当时的失意酸楚。

这句话显然伤了窦漪,窦漪反唇相讥说: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司空是掌宫廷和城池建造的官员,城旦,就是修筑城墙,秦朝焚书,天下藏有诗书百家语者,罚去建筑工地上做苦力。所以,窦漪是把儒家经典比做劳改犯看的书。
景帝一听,晓得母后真的生气了,连忙做和事佬劝架。
结果辕固生被罚去打野猪,景帝给他一把利刃,辕固生身手却也不错,挥手一刺,正中猪心,无辜的野猪成了牺牲品。
这时太后气也消了,她信仰道家,本来就性情平和,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辕固生后来外放做了诸侯王的太傅,久之,病免。儒家得势之后,辕固生一度复出,但是遭到新儒们的排挤,待遇反而不如从前,于是告老还乡,回山东老家去了!
有这样一位维护黄老学说的老太太在,儒生们当然不能事事如意,说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太太第一个不答应。
当时的御史大夫赵某、郎中令王某都是儒家学说的吹捧者,自然把窦老太太当成眼中钉,他们跟皇帝悄悄说:
“陛下已经行过冠礼,已经是成人了,何必事事向太皇太后请示呢?”

这话可就传到窦老太太耳朵里了,老太太这会可不客气了,下令调查赵某、王某作奸犯科的地方,查得清清楚楚,证据确凿,往皇帝那里一送。汉武帝哑口无言,下诏把赵某、王某移送法办,赵某、王某不愿面对法官,自杀谢罪。之前策划的儒家制度建设,也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窦老太太一直活到汉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董仲舒参加公务员考试五年后,在太皇太后葬礼的哀乐声中,天下的儒生又抬起了头,蠢蠢欲动。
一年后,汉朝政府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开始设立孝廉科目录取人才,同年,以儒家五经为内容,举行公务员考试。这两件事,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开端。虽然百家没有被真的废除,但作为非考试项目,边缘化的命运,不可避免。
 47 为什么黄老思想终于被儒家思想所替代
黄老思想终于被儒家思想所替代,这究竟是为什么?
探究史籍,抚膺而叹。
黄老思想被替代,首先是因为黄老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政治派别或团体。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大多数隐居在野。而朝廷中主张无为而治的人,包括高、吕、文三帝,萧何、张良、曹参等都早已经仙游。
当亲眼目睹秦暴政的老人们去世,无为而治的可贵渐渐为后人所淡薄。后起之秀如贾谊,只看见无为而治的弊端,却不晓得专制制度的可怕。董仲舒等埋头在儒家经典里,勾画描绘儒家心目中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的德治理想社会,幻想儒家说教可以限制君主的私心贪欲,更是将无为而治等同于虚耗岁月。这些儒家理想的鼓吹者,不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都不遗余力地推广、宣扬儒家学说,并且通过师生、同学的网络关系,构建成一个虽不严密但无所不至的儒家政治利益群体。
于是当散逸的道家遭遇政治团体化的儒家,几乎毫无抵抗地被替代。
其次,黄老思想本身就不适合专制体制。在无为而治的旗帜下,黄老思想主张的是政治的退缩,经济的自由发展,学术的自由发展,个人人格的自我发育,一切皆顺其自然。而这样的思想,与帝王专制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旦君王权力增强,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抑制君权的黄老思想被抛弃,太正常不过!
第三,黄老思想与大一统的帝国也格格不入。“小国寡民”的老子理想,适用于上古以至春秋,也适用于古希腊的城邦,却不适应于秦汉式的泱泱大国。汉初信奉道家思想的那些诸侯王,不正是老子这种小国思想的赞同者吗?但是志在万里的汉武帝,又怎么会接受这样的政治理想!
第四,黄老思想崇尚质朴,信奉道家思想的官员多数木呐少言,石庆当交通部长(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帝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
““六匹马。”
真是质朴得让人晕倒!
同样还有那个汲黯,河内郡失火,汉武帝派汲黯去视察火情,他过了好久才回来报告说,
“老百姓用火不小心,烧了几间房子,不要紧。我经过河南,河南遭遇灾害,百姓生活贫困,我顺便打开官家仓库,放粮救济百姓了!”
汉武帝招揽文学儒者,爱说携实事德政得漂亮话,如我要做尧舜明君如何云云,换成儒者,岂非拍马屁的好机会,汲黯却很直接地告诉皇帝:
“陛下心里很多私心欲望,表面上却假装仁义,能与尧舜相提并论吗?”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嘿,汉武帝这个气,当场黑了脸,甩袖子罢朝。
那些儒家出身的大臣都责怪汲黯:
“怎么能这样跟领导说话呢,太没礼数了!”
汲黯老实地说:
“朝廷设立大臣,难道是让你们来拍马溜须的吗?”

汉武帝的舅舅、同样以好儒闻名的丞相田蚡,权势滔天,朝臣来拜,傲慢的田蚡根本不回礼。汲黯看见田蚡,也不拜他,两人直挺挺地对望。
后来大将军卫青,名重天下,汲黯见他,也只是揖手而已。卫青却对他更加尊重。
至于后来靠迎合帝意上位的公孙弘,汲黯更是鄙视,多次在皇帝面前严加斥责。对于另一位司法而不守法的酷吏御史大夫张汤,汲黯痛陈此人是“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
到末了,汉武帝对这位老兄又是讨厌,又是敬佩。公孙弘、卫青进见,汉武帝常常衣杉不整,甚至一边大便一边和他们说话。汲黯进见,汉武帝必然正装接见,以免被这位老兄数落。

与儒家的能言善辩,特别是法儒结合的新儒家的谄媚相比,道家的质朴、正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成为官场中的另类并最终消失。
后来汲黯终于外放淮阳,他用黄老之道治理淮阳,淮阳政治清明,百姓快乐自在。七年后,汲黯病死在淮阳任上。

作者絮语:
汲黯是汉朝最后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道家官僚,自此以后,无论真儒假儒,中国的社会,终于不免沦陷在儒家的说教之下,打造出一个长治久安的法儒社会,皇帝在大多数时间可以高枕无忧,而汉初那种无为而治、相对的放任自由的社会氛围,真的是一去而不复返了。
对于这个结局,拥有话语权的官和儒们自然大唱其赞歌,道家的隐士虽然不以为然,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48 司马相如泡妞出奇招
刘彻不但召集了许多儒生到朝廷做官,一些文人墨客,也有了出头之日。
汉初成都有户人家,姓司马,家里有个小孩子,名叫“犬子”,就是“狗子”的意思。
这“犬子”长大成人,书也读得多了,觉得“犬子”这名字不好听,他在书上看到蔺相如的故事,挺佩服这蔺相如威武不屈的,便给自己更名,叫司马相如。
司马家蛮有钱的,所以为司马相如捐了个公务员岗位——“郎”(皇帝的侍从官)。“郎”有许多种,司马相如具体的岗位,后来是武骑常侍(骑兵侍卫)。
其实大家也都晓得,这司马相如的特长是文学创作,特别喜爱写一种词藻华丽的赋(文体)。偏偏那时的皇帝汉景帝身上还受着黄老思想的影响,不欣赏这歌颂体裁。
结果司马相如自然是很非主流,工作也无精打采。
不过当时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倒是热爱文学,他手下云集了当时不少文坛名家,如《七发》的作者枚乘。司马相如于是以有病为由辞去了官职,到梁国做起了宾客。
在著名的梁园,司马相如心情转为愉悦,文思自然也泉涌,写下了后来令汉武帝赞不绝口的《子虚赋》献给梁王。
不过梁园的好日子不长,梁王就失宠继而病卒,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司马相如这只猢狲也只好打包行李,回老家成都。
但这时候,司马家已经家道中落,司马相如没有经商才能,又不能植桑种田,整日价游手好闲,难免坐吃山空。
所以《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在这种窘境之下,司马相如只好去投奔好朋友王吉,这位王吉兄在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县做县令。县令官虽小,招待个司马相如还是不成问题。司马相如住在临邛县招待所里,好歹吃喝不愁。
要说这王吉真是个好人,他对司马相如的关心无微不至,甚至为相如做起了冰人。
“司马兄听说过卓王孙么?”
卓王孙?
司马相如哪能不晓得这个人呢!

卓王孙祖上本是赵国的冶铁厂老板,赵国灭亡,把卓家强行移民到四川,别人有钱财的,都贿赂官吏,要求安置在比较近的葭萌(在四川广元,《三国演义》有一回讲马超大战葭萌关,正是此地)。
卓氏夫妇颇有个性,他们自己推着车子,来到四川,要求安置在荒远的临邛。
嘿,其实这夫妻有好算计,临邛富有铁矿,卓氏在临邛开厂铸铁,勤劳致富,到了汉初,又碰上“无为而治”的好政策,更是如鱼得水,加上经营得当,财源广进,俨然富可敌国。按《货殖列传》的说法,是“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如果当时有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卓氏在当时的中国,即便不是首富,恐怕也在前三行列。
卓氏铁业集团传到卓王孙这一代,依旧荣华,只是有一个女儿,名唤文君的,在婚姻问题上却遭遇不幸,可怜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文君美不美?有形容说是“眉如远山,面如芙蓉”(呵呵,远山倒也罢了,芙蓉……)。

司马相如不是无情物,听王吉这么一说,自然春心荡漾,雀跃欲试。
但是司马相如要追求卓文君,却也不是件容易事。
拦在司马相如面前,有三座大山:
1、卓文君是个小寡妇,虽然汉朝风气比宋明开放,但“守节”的儒家思想,总是抹不去的阴影。
2、贫富悬殊太大,卓家富可敌国,司马相如潦倒文人,门不当户不对!
3、卓家门户重重,文君深居闺房,司马相如纵有柔情似水,无从暗通款曲,又向何人述说!

呵呵,《诗》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或许,正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句话给了司马相如灵感。
原来这卓文君小姐非常喜好音乐,而司马相如偏偏又擅长此道。
嘿嘿,这不是最好的突破口吗?
49 爱情在卓文君心中如火一般燃烧起来
于是一场好戏上演了,
在王吉的炒作之下,司马相如的文名果然传到了卓王孙耳朵里,附庸风雅的卓王孙也果真中计,宴请司马相如上门做客。
司马相如装腔作势地推辞说:
“我身体不好,恐怕不能赴宴,主人翁的厚意,在下心领了!”
拖延到中午,王吉故意摆出一副非请司马相如来不可的德行,以县太爷的身份亲自上门帮忙邀请。
卓家宾客百来号人,都候着呢?
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司马相如终于来了,大家仰望丰采,果然潇洒倜傥、玉树临风,不愧是文坛奇葩、青年才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吉看看卓王孙,又瞧瞧司马相如,笑着说:
“这样干喝多没意思啊!”
命人拿一件物事上来,众人都注目着,以为是奇珍异宝。
打开一看,却是一张古琴。
这张古琴可不是无名物,名曰“绿绮”。当年原本是梁王的收藏,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相结合的精华。梁王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词藻瑰丽的《如玉赋》献上。梁王一高兴,就把“绿绮” 赠才子。
把“绿绮”都拿出来,可见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小姐的决心有多大!

王吉说:
“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
啥意思?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王吉这是请司马相如亮一手琴艺。
司马相如又假模假式地谦虚一番,这才抚琴调弦,拨弄起来。
司马相如这一出手,果然雅韵铿锵,抑扬有致。宴席上有几个粗通音律的,不觉赞叹。那些个不通音律的,无异对牛弹琴,但也附庸风雅,齐声喝彩。
其实司马相如哪里是弹给尔等听的,琴音袅袅,绕梁入室,为得是佳人侧耳。

屏风之后,依稀有玉佩碰击的声响,司马相如是有心人,猜想是佳人在后,更加卖力地抚弄琴弦,弹出一曲,名曰《凤求凰》。
据说大致内容是以下几句: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不期佳人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长空展翅共翱翔。
翻译成白话就是:
凤鸟啊凤鸟回到故乡(凤是雄性,这是司马相如自比),遨游四海寻找他的伴侣凰鸟(凰是雌鸟,指文君)。没想到佳人就在这里,房间就在近处,可是房间的主人却离我那么远煎熬我的心肠。怎么才能成为鸳鸯情侣,在空旷的天空中展翅共翱翔!
不过这首《凤求凰》,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之词,在此仅供参考而已。

《史记》说得简约,“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卓文君偷窥弹琴的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唯恐相如不喜欢自己。等到丫环在中间沟通关节,两人互通情信,这爱情便象烈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

卓文君也晓得父亲卓王孙是不会答应这门婚事的,但是爱情的力量如此伟大,居然让这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千金动起了大胆的念头——私奔!

于是,“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50 司马相如劫色劫财?
这一段情事,有一种观点,认为“琴挑文君”是“千年一骗局,劫色劫财”。
所谓“劫色骗局”和正当的追求爱情自然是有所区别的。那么,“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是“劫色骗局”还是正当的追求爱情呢?
关键有三:一是动机,司马相如对卓文君有没有爱慕之心?或者说,他如果爱卓文君,他爱的是这个人还是他们家的钱,或者是爱这个人也爱他们家的钱。但这个动机是最讲不清楚的,司马迁没办法扒开司马相如的心来看,所以动机是否纯洁,外人很难讲,只有司马相如自己明白!二是过程。不错,司马相如和好友王吉的确有所谋划,对司马相如登场的烘托,秀琴艺的环节设计,的确是精心安排。然而这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个痴心男子追求爱情的谋划。或者说直白点,一个老光棍讨老婆的一点心机?难道一定要象阿Q似的,急吼吼地对吴妈跪下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这样够直接,“劫色骗局”的疑问不存在了,可是老婆也没了!
三是结果。卓文君私奔之后,司马相如就带着佳人去成都老家了。到了成都司马家,卓文君一看,这个穷啊,六个字:家居徒四壁立。就是说家里头什么也没有,只有光溜溜的四面墙壁。
卓文君这时该嚎啕大哭了:“你个杀千刀的骗了我啊!”
然卓文君没有与司马相如一拍两散,本来嘛,卓文君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才气琴艺品位,又不是职称工资奖金。
但话虽如此,让娇小姐过苦日子是难为了点,于是卓文君主张回临邛老家去,司马相如听老婆的,两口子变卖车骑,回临邛老家开了家小酒馆,卓文君放下大小姐的架子,司马相如也放弃了文人的酸排场,一个当垆卖酒,一个吹火打杂。
怎么说人家小夫妻都有点同甘共苦的味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一看,又看出问题来了。这是有意给卓王孙丢人啊!他们竟然把酒店开到临邛,生意做到家门口,临邛小城,尽人皆知,这真叫丢人丢到家!这话说得有道理,人家小夫妻是有这意思,什么意思,逼迫老爹卓王孙承认他们的婚事。
于是连亲朋好友都来劝倔老头,算了,女儿年纪轻轻的,总不可能一辈子守活寡嘛!司马相如好歹也是个作家,不辱没你们卓家门面!
卓王孙无奈,只好承认现实,给卓文君准备了嫁妆,“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如果认定司马相如是骗子的话,这“僮百人,钱百万……”就是证据了。
不过仔细想想,凡穷小子娶富家女,这样的流程不足为奇啊?穷小子与富家女一见钟情……家中反对,二人私奔出逃……反复斗争,家里终究拗不过……老丈人承认婚姻事实,补发嫁妆或接小两口回家。
幸好卓王孙没有接纳司马相如进他的卓氏铁业集团,要不然一旦司马相如接管了全部或部分生意,那“劫财骗局”的帽子,可就真的铁定摘不掉了!
此后,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又回成都。而后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赏识,复出为郎。
好了,我们不妨对这个问题做个小结:“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究竟是不是“千年一骗局,劫色劫财”?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其一、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是事实,但追求爱情不等于劫色;其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以开酒馆迫使卓王孙承认他们的婚姻,这是事实,但这与阴谋无关;其三、卓王孙给卓文君补备嫁妆也是事实,但嫁妆不等于劫财。
话说回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只有经历岁月的考验才能知道是不是真金?据说在长安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时候,司马相如也曾动摇,看中长安茂陵的一名女子,想要纳她为妾。结果卓文君写了首《白头吟》给司马相如说:“听说你想脚踩两船,所以和你断绝关系。今天把酒言欢,明天感情已如沟水东流,人生际遇,我希望得到一个专心一意的爱人,白头偕老不分离。你的意志何苦像竹竿和鱼尾那样摇动,男子汉大丈夫,看重的是情意,那么看重钱财作什么!”
这真是男人有钱就变坏!
不过司马相如毕竟还是重意气的男儿,读了老婆的《白头吟》之后,浪子回头,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二人总算是琴瑟和谐,相搀扶着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最终司马相如患消渴(糖尿病)而死。
从《凤求凰》到《白头吟》,即便是真情流露,也有几多风雨。人,无论古今,追求各自的幸福而已,旁人纵使难以祝福,又何苦翻越千年而加以指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