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适合小孩子看:剪纸——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1:23

剪纸——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转载: 一起行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    http://blog.sina.com.cn/liyunhui0408标签: 剪纸艺术  分类:民间艺术 

 

 

 

    小小一把剪刀,薄薄一张纸片,手指不经意的舞动间,剪尽人生的悲欢离合,剪出世界的万千变化,像一条古老的母亲河,剪纸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最深处涌出,默默流淌,生生不息。
    翻阅剪纸的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在纸出现之前,它的替代物中,竟然有一种植物的叶子,桐叶!先来看一则“桐叶封弟”的故事,《史记·晋世家》记述:唐叔虞姓姬,字子燮,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武王崩,成王幼年继位。原为殷商侯国的唐发生叛乱,为周公诛灭,封叔虞于唐。历史记载,成王年幼时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古代君主赐臣下的玉制礼器)形以予虞,曰:“以此封汝。”史称:“天子无戏言。”遂封叔虞于唐。不管后世对此内容的真实性有多少质疑和辩论,它却被史书记载流传至今。据考,这是我国剪纸艺术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是到了汉代,你看,宫里的妃子抱着还是娃娃的太子,在他哭了或是闹了时,照看他的宫妃随手拿了把剪刀,从地上捡起一片桐叶,剪个简单的形状逗他玩、逗他笑。
    桐叶为什么会和一种传统文化的起源连在一起?这大概与桐叶的叶大、能给剪者很大的发挥余地以完成自己的创作有关。东汉以前,与桐叶一样作为剪纸艺术载体的还有布、帛、皮革、金属箔等物。
    大概剪纸的初始,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劳动之余,人们捡起一片桐叶随便剪上一通,发泄一下感情,聊慰一点寂寞。渐渐地人就有了主见,下意识地剪成某个实物的形状,再渐渐地,就有了一定的创造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了,而且,这种艺术竟然和生活如此地贴近,如此地息息相关,竟然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情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了。
    公元105年前后,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让中华文明的发展得以久远和广阔,而纸的轻、润、滑、薄的质地也让剪纸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随意的创作空间。
    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了五幅团花剪纸,他们分别是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团花和八角形团花,来自公元46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源于魏晋。唐李商隐在《人日》诗中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李商隐诗中说的明白,“剪彩起晋风”,这非空穴来风,造纸术发明之初,纸质粗糙,难以大量生产,而且不易作剪,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革新和发展,纸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更加适宜下剪、作纹。
    唐代是剪纸的大发展时间,在这个诗歌鼎盛的黄金时期?许多有关剪纸的诗文出现,这也许可以作为唐代剪纸繁荣的说明。
    “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
    “剪彩赠相亲,银缀凤真,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唐·李远《剪彩》)
    到了宋代,造纸业已经成熟,剪纸所涉及的生活面越来越广,所表现的题材越来越多,剪纸的技术也越来越精,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纹样。
元、明、清是剪纸艺术的成熟时期,元代的剪纸已经出现了构思完整的精品之作,并开始有人收藏剪纸作品;到了明代,剪纸的应用更为广泛;清代,剪纸艺术更加发展,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剪纸品种众多,工艺精巧,名家辈出。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据说清代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