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 mv 情书:如何使文章论证严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3:55:50
如何使文章论证严密

 

议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阐述一定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成立。要使自己所说之“理”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是说理者的目的,也体现文章成功价值。然而许多学生由于认识问题的狭隘、片面,缺乏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自觉地造成观点的偏激、片面。

如写《逆境与成才》,就列举了一些在逆境中奋发成才的例子,从而得出结论:“逆境能激励人的意志,点燃你强烈进取向上的理想火花,增强你战胜困苦走出逆境的勇气;逆境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是走向成功的阶梯,经过逆境的人才会品尝成功的甘美,才会加倍珍惜成功的现在。因此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只有经历逆境的人才能创建辉煌的业绩”显然最后一段结论有失绝对化,片面化。事物都有两面性,论证时只突出一个方面,而完全忘掉了交代另一个方面;强调了某一个论点,竟然忽略了超过它的必要限度,定会造成说理遗漏。请仔细分析一下,“逆境出人才”只是从“其积极角度去看,若从其消极角度去看,逆境对人成才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其艰难困苦不知泯灭了多少有志者的理想,扼杀了多少人才。其实,逆境中成才只是少数,逆境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创建辉煌的业绩”的说法也是偏激片面的,难道在顺境中成才、创建辉煌的业绩的人还少吗?

再如,话题材料作文:某人应邀去观看他朋友的杂技表演,人骑在独轮车一丈多高的杆坐上,一只脚蹬动车蹬,使车运动平衡,另一只脚将抛来的碗,一个个踢起,准确地落在头顶上。精彩的表演博得一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他问他的朋友“成功的秘诀”,他的朋友领他到练功房,指着一堆破碗,说:“成功的秘诀在这里!”

请以“失败与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没有那一堆破碗失败的苦练,哪有后来精彩的表演,正如古人所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任何事业的成功无不是建造在失败的基础上,只有经历失败的痛苦,才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没有失败,怎能有成功……

这段论述观点偏激绝对,留有疏漏,不堪一驳:难道所有成功的事情,都一定要经历失败吗?高考有的应庙生就考入理想的大学,经商有首次成功致富的,婚恋有一见钟情以成眷属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说,意思是在失败中拼搏奋起,走向成功,并不是说所有的失败都孕育着成功,“失败”与“成功”二者并不是必然关系。由此看来,论证有疏漏,是议论文的败笔,导致说理片面而无力,论点难以成立。

如何才能辩证严密地论证说理呢?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此一方面,又要顾及到事物的另一方面,虽有主次之分,详略不同,却避免了顾此失彼的疏漏,以免给人留下反驳之隙。

一、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例如要论述《近墨者黑》的论题,必须先承认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而“近墨者黑”的现象普遍存在,是一般规律,强调外因的作用是文章论证的主体。同样,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也必须先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突出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

如下水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代名言,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它强调了外因条件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其实,人和事物的变化,更主要取决于其内因的根本作用,有的人(主观意志强者)即使“近墨”也“未必黑”。

(先让步论证)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存有不健康的因素,苍蝇难叮无缝的鸡蛋。而“出污泥而不染”,卓然屹立,光照史册者确也不乏其例。之所以能近墨不黑,出污泥而不染,那是他们的主观内因起作用。他们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更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敏锐的洞察力。屈原在“燕雀巢堂”,“腥臊并御”的环境中宁愿“愁苦而终穷”,依然“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身在腐败的官场,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守清节,退隐田园。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出身军阀行列,不为军阀习气所染,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多少党的地下工作者,多年战斗在敌人心脏,可谓“近墨”了,不但没有变“黑”,而且始终能够保持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任务,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曾经闻名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更是“近墨”而不“黑”的典型例子。那时刚解放的上海,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流氓、地痞、妓女、特务充斥社会。可是他们严守纪律,并同各种丑恶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以他们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了周围的人们,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劳教所管教干部不也同样吗?不仅自己没有变“黑”,还帮助教育“黑者”逐渐向“红”转变。

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一些锐志进取的改革者,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的同时,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腐朽思想,生活方式和金钱的诱惑,却仍然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风亮节,兢兢业业地去开拓祖国的建设事业。其原因是他们胸怀祖国,心想事业,有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有判定善恶美丑的正确标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虽近“墨”依然能“红”的机能。

由此看来,外因只能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只要近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事物,时时警戒自己,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那么即使是近墨也未必黑,虽近墨也不能黑。

这篇文章开篇以释义式开头,接着一反其意立意扣题,第二段先退一步论证承认“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概括了外因的作用,第三段语意一转,进入本文“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的论证,强调了内因的能动作用。彼此兼顾,论证严密,没有反驳的余地。

二、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在论述某一问题时,先集中笔墨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然后补充论述承认与之相反的另一面道理或现象,以弥补主体论证的偏漏,使文章整体论证严密完善,天衣无缝。

请看下面一篇下水例文: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人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坏。其旨在说明外因条件对人的发展变化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说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谁又能否认外因对人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作用呢?谁又能低估它促进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作用呢?就像一块优质锃亮的钢铁,能被锈慢慢侵蚀,成为一堆锈末一样,多少有理想、有抱负之士虽曾有在艰难困苦中奋起的历史,却经受不住金钱地位的诱惑,荣华富贵的腐蚀,慢慢地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戏剧中的陈士美,考中状元,又当上驸马后,深感皇亲帝戚的尊贵显耀,做出抛妻灭子、丧失人伦的行为,成为千古唾骂的历史罪人。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张忠良,一旦荣华在身,地位升迁,竞不认妻子……南朝时期文采出众煊赫一时的文学家江淹曾被高官厚禄腐蚀,产生狂妄的仕途追求,结交声色犬马之徒,纨绔膏粱之辈,富贵尊荣,文思骤退,再也写不出文采斐然的文章,被传为“江郎才尽”的佳话。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由于经常同一些基督教徒来往,逐渐陷入基督教的迷网中不能自拔,逐渐泯灭了他聪明的创造力。当他无法解释宇宙的原动力时,就认为宇宙的原动力来源于上帝之手。这就给他辉煌创造的人生抹上黯淡的一笔。

多少党政干部,由于淡化了自我革命意识建设,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不了金钱的腐蚀,逐渐陷入腐败的深渊,成为阶下囚。

何况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最易于“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红”。《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不能不令人感叹这位母亲为培养儿子“三迁择邻”的聪明之举。孟轲之所以成为儒家学派的亚圣,谁又能否定居邻学堂的外界环境对他终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与继承的感染作用呢?

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因此,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道德文明教育,净化社会风尚,多接受一些美好的事物以熏陶自己的道德情操,坚决摒弃丑恶的东西,防微杜渐,时刻警惕“近墨者黑”的现象发生。

这篇文章前四段充分阐述了“近墨者黑”的道理。如果仅就此论述,显然说理不够全面,出现给人反驳的漏洞;因此,第五段(划线的语句)用“当然”以承认也有“近墨而不黑”的事实来补充漏洞,就自然使文章论证周到而严密。因此,我们要在写作前反复思考,写作后仔细检查,看看所论证的内容有没有偏激或疏漏之处,以免引起别人的反驳与挑剔,然后将偏激片面之处进行辩证交代或说明,将疏漏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完善,使论证说理愈益周密,才能产生勿庸置辩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欲进先退”,还是“补偏堵漏”,要依据文章论证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用。要学会辩证说理,以防顾此失彼,出现疏漏;文章才能说理严密,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