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瓜瓜园 打屁股:自不良相则良医的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崔应珉治疗脾胃病经验 +解郁八法治疗甲状腺腺瘤 +搜风顺气丸+一贯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18:05


自不良相则良医的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崔应珉治疗脾胃病经验 +解郁八法治疗甲状腺腺瘤 +搜风顺气丸+一贯煎
  

补中益气汤
  方 名: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中升阳 
  编 号:027 
  组 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 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芪-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 ,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 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芪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实验研究】(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3)王氏等用本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36例,58只眼,结果治愈37只眼,显效20只眼,有效1只眼,有效率100%(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4):11)。

生脉散
  【方名】 生脉散
  【异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出处】 《医学启源》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6克)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 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化裁】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方论】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仪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肢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日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
  《医学启源》卷下:“补肺中元气不足。”
  【实验研究】1.微量元素的测定 《中成药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 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 《中华医学杂志》1974(4):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3。改善微循环 《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马骏运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张闻东

     关键词:脾胃病;行气法;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1-0034-02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乱。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脾胃为中焦枢纽,气病每多。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脾胃气逆可致呕吐呃逆,痰气交阻可见噎膈反胃,抑或是脾胃虚弱者,亦多夹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之症,均可用行气之法。我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马骏主任医师擅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其中部分方药尚有解表、平喘、疏肝、活血等作用。现将马师在脾胃病中运用行气法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行气之要在舒肝

     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畅达。所谓“疏泄”,乃指肝脏对机体的精神情志、饮食运化、水液代谢等诸种生理活动的燮理作用。若七情过极,气机郁滞,首先损害的是肝胆的疏泄功能,因木郁而致其他各脏气机之郁。故马师认为,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故行气必须以疏利肝胆气机为主,即顺其条达畅茂之性,伸其郁,开其结,行其气,化其血,俾春气升而万物化安。从脏腑相关看,木郁而土壅,肝木克伐脾土,脾病每多缘由肝郁。故疏肝理气亦可治脾胃病。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最宜苦泄凉润,大忌燥涩呆补,故临床上马师常治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舒肝汤(自拟方),药物组成:柴胡、白芍、炙甘草、香附、郁金、蒲公英、梅花、佛手、炙甘草。嗳气频作加旋覆花、老刀豆;胃脘痛甚,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紫苏梗、木香;胃脘嘈杂、心烦口苦去柴胡加炒栀子、黄芩;便干加槟榔或酒大黄;泛酸加黄连、吴茱萸,吐酸明显再加乌贼骨。如此,可达和解内外,交通上下,疏瀹气血的目的。方虽寻常,往往以平淡制胜。

    2 行气应六郁兼顾

    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如情志抑郁,肝气不舒,则脏腑失和,气机阻滞。气滞则血瘀,气郁则化火,气滞则湿不化,气郁则生痰涎,气机不利,饮食亦不得运化。日积月累,则成气、血、湿、痰、火、食六郁之病。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六郁相因为病,多有兼夹,阻滞中焦,则气机失于调畅。脏气通降不利,而成胃痛、纳呆、痞满、呃逆诸症,甚者可致呕吐、泄泻。故治疗时马师常主张六郁兼顾,以解郁汤(自拟方)舒肝解郁,和胃导滞,药用:香附、川芎、炒栀子、苍术、神曲、砂仁。若舌苔厚腻,色白不消,加藿香、佩兰、蔻仁;胸脘满闷较甚者加薤白、枳壳、佛手;舌红苔黄,心烦口干者加黄连、蒲公英。方中香附为君行气活血,疏肝理脾,切贴病机;它如川芎活血,栀子清火,苍术化痰湿,神曲消食积,砂仁醒脾胃。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湿火食之郁俱解。

     3 行气须辨寒热虚实

     脾胃病证,尚有寒热虚实之别。有寒湿中阻,气机凝涩者;有湿热内蕴,郁滞于中者;有脾胃虚弱,因虚致滞者;更有脾胃气滞,中满壅塞者。故使用行气之法时,当审证求因,据因治证,立法遣方自不难中鹄。如不辨寒热虚实,往往会攻邪伤正,扶正碍邪,动则掣肘。故治疗时寒证宜以温中散寒,可加丁香、干姜;热证宜予清热和胃,配以芦根、白茅根;虚证当以补脾益气,党参、茯苓参伍;实证当予行气导滞,厚朴、砂仁常用。气有余便是火。如兼见火热病证,常须配以苦寒清热,如栀子、黄连、黄芩等,相得益彰,效果更好。《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单用行气药无效时,每佐活血药,如当归、川芎、延胡索、泽兰、茜草等,酌用一二味即可,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

    寒热错杂证,其病机是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机壅塞所致。治宜寒温并用,苦降辛通。马师常取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脘腹痞胀较甚者,加枳壳、厚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脾阳虚甚,中焦虚寒腹痛者加吴茱萸、制附子;下利便溏,舌苔白腻者加茯苓、薏苡仁;脘闷纳差者加神曲、焦山楂。

     中虚气滞证,其病机是脾胃虚弱为主,但常夹气郁、瘀滞,以致胃气不和,痞胀不已。根据“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理论,治宜舒肝健脾,调运和中。马师常用和中丸(自拟方),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半夏、厚朴、佛手、枳壳、柴胡、紫苏梗等。如舌红口干,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石斛、玉竹;食欲不振,脾运不健者加谷芽、麦芽、鸡内金、焦神曲;口苦苔薄黄,胃有郁热者加黄芩、仙鹤草、石见穿。临证化裁,可灵活应用。

     4 行气与降逆相辅相成

    临床上脾胃病证常常气滞与气逆兼见。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不和,升降失常,脾气下降则飧泄,胃气上逆则呕哕,临证可见呕吐、呃逆、噫气、恶心、吞酸、噎膈、反胃等症。故临证时,须常并用行气、降逆二法,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马师常以《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药用:香附、旋覆花、陈皮、半夏、紫苏子、薏苡仁、砂仁。全方以脾胃为中心,兼及肺肝,可谓用心良苦。

     胃气上逆病证,如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者,以上方配合戊己丸,药用白芍、黄连、吴茱萸,辛苦酸同用,如见胃中嘈杂、呕吐酸水、两胁胀痛、口苦舌红者更宜。如胃气上逆有热者,每以上方配芦根、白茅根,二药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生津止渴,用于久病伤津,呕吐、呃逆之虚热证最为合拍。如舌光红无苔,伤阴证较重者,宜加叶氏养胃汤。

     马师体会,行气降逆法,有时还须配合肃降肺气的药物。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常用的药物有紫苏叶、枇杷叶等。紫苏叶辛温,解表、散寒、止呕,入肺胃二经。如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紫苏叶和藿香、白芷、陈皮配合;如湿热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紫苏叶、黄连小剂量同用,每获良效。枇杷叶苦平,肃肺化痰,清肺和胃,亦常配入降气和胃方中。

     5 行气之法惟在适中

     脾为阴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行气药大多辛香湿燥,所以能运脾和胃。但正因其辛香温燥,多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久用。特别对气虚或阴虚患者,常须谨慎,即用亦当合补气或养阴药物。行气药大多香燥,生用尤著,如炒用可缓其温燥之性;还可用花类药,如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绿萼梅;子类药,如川楝子、娑罗子;梗类药,如紫苏梗、藿香梗;叶类药,如枇杷叶。取其香气,缓其燥性,尤宜于虚弱患者。

     行气药在取得一定疗效后,宜中病即止。治气之法,惟在适中。气积于中,固宜疏顺。如疏导过剂,则又反耗元气,致生下虚中满之证。因此,行气药不可过用、久用。临床上,行气得效后,马师常以六君子汤、归脾汤善后调理。归脾汤养血可以柔肝,以免肝气横逆;六君子汤补气可以健脾,以御肝木之克伐。以行气开始,补益善后,亦可谓法外之法。

    6 病案举例

     蔡某,女,28岁,1999年5月8日初诊。1年前无何诱因而胃脘部胀满疼痛,恶心嗳气,时有泛酸,食后胀甚,经治疗后好转。1月前疼痛加重,于1999年4月10日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用西药及中药治疗20余天无明显效果,故慕名求治于马师。诊刻,神情抑郁,形体消瘦,脘胀连胁,嗳气则舒,时而疼艰,泛吐酸水,食少便干,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治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胃,舒肝汤加味,处方:柴胡、枳实、香附、郁金、梅花、槟榔、佛手各10g,白芍、乌贼骨、延胡索各15g,蒲公英20g,炙甘草6g。4剂。二诊,脘胀基本消失,大便通畅,仍泛酸,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前方加黄连6g,吴茱萸3g,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各10g,7剂。三诊,胃脘痛消失,仅时有痞满、泛酸,食欲渐增,身疲乏力。气机始通,然脾虚之象已见,治以健脾理气消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生黄芪、茯苓、延胡索各15g,党参、炒白术、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神曲各10g,砂仁3g,乌贼骨20g,广木香、炙甘草各6g,10剂。4诊,月经来潮,量少色淡,3天即净。余证及舌脉同前,前方加当归10g,继服14剂。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归脾丸加减治疗6个月,诸症消失,月经复调,为防止复发,现间断服用香砂养胃丸。于1999年12月28日在我院复查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疤痕期,病告痊愈。

     作者简介:张闻东(1963-),男,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作者单位:张闻东(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合肥 230061)

     1999-12-12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2000 Vol.19 No.1 P.34-35


崔应珉治疗脾胃病经验

       崔应珉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其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现介绍如下:
  崔老师认:脾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于脾虚,实为胃气壅滞;其病位在胃肠,与五脏相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不畅是脾胃病的主要病因;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横逆,中焦气机失于通畅为基本病机。崔老师主张脾胃病应用药平和,剂量应轻,拟方以寒不抑阳、温不伤阴、润不滋腻、补不碍脾为原则,力求刚柔相济,升降和调。脾胃病以胃脘疼痛、脘痞腹胀、呕吐吞酸、纳呆便溏、呕血、便血等主要表现,以中虚失运、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三证最为见,临床亦多从此三证辨治。健脾以运为上,故在健脾药中常加少量砂仁、藿香、佩兰以醒脾;益胃以通为补,故于滋阴药中加入少许陈皮、青皮、枳实、厚朴以开胃;疏肝不忘和胃,故常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理气先防伤阴,故柴胡、乌药等药用量宜轻。对于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辨为实热证,每加用清热解毒之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败酱草等;久病者常加丹参、郁金、香附、川芎以活络;善后多用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助运,除湿化痰,防止反复。同时主张药补不如食补,每每嘱病人饮食调养或服用丸剂等以助药效,并告诫病人须调畅情志,注重心理治疗。
  健脾胃,首选六君子
  崔老师指出“久病多虚”,脾胃病多病程迁延反复,其发病之本为中焦虚弱,其标是湿阻气滞血瘀。《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治脾当以扶正固本为主。崔老师最常用六君子汤加减来治疗脾胃气虚诸症。胃纳欠佳,食则腹胀者,此虽属胃气亏虚,却不可单用健脾,宜先予砂仁、陈皮、藿香、麦芽等醒脾开胃之后再行补气,以防虚不受补。中气下陷伴见腹胀呕吐者,多为脾胃升降失调所致,其本于脾虚气陷,治之不可单用升提,亦不可降胃太过,应在以柴胡、人参、白术、黄芪等升补脾气的同时配用半夏、陈皮、苏梗等和降胃气,复其升降则诸症自除。脾主健运,肝主疏泄,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可致脾虚,故崔老师强调扶土必先抑木,常以六君子汤合用四逆散以健脾柔肝,或在健脾方剂中加用白芍、郁金等疏肝柔肝之品。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日久,胃壁失养。镜下可见黏膜变薄及腺体萎缩。崔老师认为,此脾胃亏虚是本,血瘀痰浊为标,治疗应以六君子汤加减,其党参、黄芪用量宜大。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者,加蒲公英、赤芍、郁金、丹参等清热化瘀;伴出血者,用白芨、三七、丹参、紫珠草等止血愈溃疡;伴萎缩性胃炎者,多用沙参、白芍等养阴益胃;如腺体萎缩伴有血管不清、糜烂及点状出血者多为热毒血瘀,还应加用连翘、蒲公英、虎杖、败酱草等以清热化瘀;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者,加用白花蛇舌草、莪术、刺猬皮、八月札等解毒散结。
  调气机,善用四逆散
  崔老师常提及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转枢在脾,调理在肝。当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势必导致全身气血失调。镜下见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有大量黏液,症见胃脘饱胀,随感情波动而变化者,多为肝胃气滞所致;胃窦黏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症见胃脘部嘈杂或胀痛,伴泛酸,口苦或胆汁反流者,则属肝火犯胃。明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胃同居中州,脾升胃降,赖于肝的疏泄条达,故“欲和胃(脾)必先疏肝”。上述二者的病机关键均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疗重点在于调畅气机。崔老师调气机多以经方四逆散加减,湿重者去炙甘草,加藿香、厚朴、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化湿;肝胃不和、泛酸嗳气者,加浙贝母、半夏、郁金、苏梗等行气宽中、和胃止呕;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黄芩及左金丸。女性患者因其自身特有的性格特点常致肝气不舒,故气机郁滞者多见,其治疗常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
  化湿热,多用三仁汤
  崔老师称现代人多食肥甘厚味,并佐辛辣调味,故湿热致病者四季皆有。临床上以胃脘灼热胀痛、渴不欲饮、泛酸,舌红,苔黄,脉弦或滑等脾胃湿热证表现者较为多见。湿性黏滞,与热邪交结,病情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临床多用三仁汤加减治之。三仁汤乃清代名医吴鞠通所拟,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邪在气分的病证。“治湿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以白蔻仁为君,盖其性温可化寒湿,气香能醒脾胃,使中焦湿化气行,则上下焦之气方可交通,停聚之湿方可随气而散;肺主身之气,并主通调水道,肺气宣化,则湿邪自化,方选杏仁宣通上焦肺气,兼有提壶揭盖,开胸除满之意;湿在中焦,易阻滞气机,宜用化湿运脾之品以燥湿理气,故以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半夏、厚朴燥湿消痞,行气散满;“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伍以通草、滑石、淡竹叶清利湿热,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此方化湿、利湿、宣气之品俱备,寒温并用,共奏三焦宣畅,上下分消,清热化湿之效。脘痞腹胀甚者,加用佛手、苏梗等助其理气,使气化湿亦化;胃纳差者加麦芽、陈皮以健脾开胃消食,兼以清肝、化痰;兼有表证者,加藿香、苏叶、柴胡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泛酸明显者可加用海螵蛸、煅牡蛎、珍珠母等以制酸止痛。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解郁八法治疗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腺瘤是颈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38%~56%,其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之比1∶2.4,其恶变趋势约10%,此病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生率为20%;其病灶多为单发结节,部分可多发,伸入纵膈。直径约在1~4cm,一般重约数克,个别可达数百克,中医把此病归属“瘿瘤”、“痰核”范畴,有独特疗效。在明代《外科正宗》中就认为此属“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积浊气、痰滞而成。”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疏泄失司,郁结不化,脾气随之受累,运化失司,津液失去布敷,凝聚成痰,痰凝与气郁,相互搏结,交阻于颈,遂成瘿瘤,继之累及于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更阻碍血运,痰瘀交凝,瘿肿更趋坚硬。”所以一般均从气、痰、瘀三者壅结颈前来认识。而气、痰、瘀三者的起因均在于郁,因此解郁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关键。
对郁的治疗,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并根据五脏功能特点提出“达、发、夺、泄、折”五郁之治,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实际上《内经》治郁之法不止此五者,所谓: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留者攻之等均属此类。目的是使气血通利,此治郁之总则。
后世朱丹溪对郁甚为重视,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此对甲状腺腺瘤的病机认识与治疗尤为重要。并发明越鞠丸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明代赵献可则推崇局方逍遥散,他认为:“火附木中,木郁则火亦郁矣。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郁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逍遥散是也。”并提出:“越鞠峻而逍遥和,越鞠燥而逍遥则润矣。”逍遥散原主治血虚肝燥,妇人郁思伤肝致血妄行等证,与甲状腺腺瘤发病多为女性,多伴月经不调等证较为合拍。因此,笔者以逍遥散为解郁之主方,加越鞠丸中香附一味。因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香附下气最速,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有相得益彰之功。故以柴胡、香附、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甘草为基本方,取名解郁汤,有散结祛实之功。且无久服伤正之弊。临床由于每个病人体质及发病状况各异,因此在治疗中还要将解郁法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根据本人临床体会,与以下八个方面的配合较多,故为八法。
1软坚解郁法
一般用于甲状腺腺瘤,表面光滑能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但按之较硬者,用解郁汤去甘草,加昆布、海藻、牡蛎、炙鳖甲、夏枯草、玄参、海浮石等软坚散结之品。
在甲状腺腺瘤治疗中,一般较多采用软坚散结法,其药物大多为含碘较多的药物,如昆布、海藻等。但要注意如果长时期、大剂量应用这类药品,对甲状腺疾病,尤其对伴有甲亢病人的治疗,弊多利少。因为碘虽然可以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暂时减少,但碘又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所以临床应当根据辨证,适当配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化痰解郁法
用于肿块质软不痛,胸闷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之症。用解郁汤加制川朴、半夏、青皮、陈皮、苏梗、全瓜蒌、象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化痰散结之品。临床因痰与湿常交缠在一起,故化痰燥湿同用。
3活血解郁法
用于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时有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带涩,用解郁汤加三棱、莪术、川芎、丹参、山慈菇、守宫、夏枯草等化瘀散结之品。
守宫在《四川中药志》中讲明其有“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瘤”功效,因此对治疗甲状腺腺瘤十分相宜。
4利湿解郁法
用于肿块质软不痛,神疲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薄,一日数行,舌苔白腻,脉濡或弦。用解郁汤加制川朴、防风、党参(或人参)、陈皮、薏苡仁、贝母、夏枯草、海浮石。
甲状腺疾病所致的便溏腹泻,乃因情志影响,肝火偏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者较多,故用防风发散,陈皮理气和中,合解郁汤中白芍敛肝,白术健脾,此借痛泻要方疏肝补脾之意。夏枯草、海浮石均能利尿祛湿,兼能散结除瘿,故用于利湿解郁十分相宜。
5清热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按之质地中等,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干且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用解郁汤加龙胆草、栀子、丹皮、夏枯草、黄药子、玄参、贝母、赤芍、海浮石等,清肝胆之热。
黄药子能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对肝胆火炽的甲状腺腺瘤最为适宜,临床有单昧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报道,还可用于治疗癌症,但不能大剂量连续服用,否则对肝脏有损害。
6宁心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按之质地中等,心慌心悸,夜寐不实,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结代或虚数。用解郁汤加麦冬、炒枣仁、制远志、石菖蒲、生地、人参,宁心安神。如伴胸闷可加全瓜蒌、薤白、制半夏、丹参、桂枝等温通心阳之品。
7益气解郁法
用于颈前肿块质地中等,懒言短气,神疲乏力,纳谷不馨,舌质淡而胖,脉迟弱。用解郁汤加党参、黄芪、青皮、陈皮、制半夏、夏枯草、山慈菇等益气行气,散结解郁。
气滞郁结者审其因有虚有实,实者有病理障碍,虚者是气虚推动乏力而留滞不行,王清任发明补阳还五汤,原因正在于此。
8滋阴解郁法
用于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渴喜饮,急躁易怒,甚者手足震颤,舌红,脉弦细数。用解郁汤加生熟地黄、怀山药、丹皮、南北沙参、玄参、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海浮石等滋阴软坚散结之品。
甲状腺腺瘤患者中,有平素阴虚体质者;有病程日久,肝阴化火,火热伤津者;有因过服疏肝理气之品,阴津暗耗而出现肝肾阴虚者,严重的还可出现手足震颤等动风现象,故用鳖甲、牡蛎等既能帮助滋阴熄风,又能起到软坚散结的作用。
以上八法在临床还应当根据辨证配合使用。如甲状腺疾病气阴两虚者,当益气与养阴同用;痰瘀互结者,当活血化痰同用等等,方能达到更好疗效。
附:病例一:沈××,女,40岁,门诊号:1574。
1994年10月8日初诊:今年6月中旬发现左颈前部肿块,7月6日某医院B超显示:左侧甲状腺腺瘤,17.7×16.2×20mm,同位素扫描诊断:甲状腺左叶中下极“冷”结节。1990年开始有自发性气胸史。刻见形体消瘦,颈左侧甲状腺触及一肿块如桂园核大,质中光滑能动,胃纳正常,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脉沉细数。此阴虚痰气内结,先予滋阴解郁。
柴胡6g,怀山药12g,茯苓12g,白术9g,制香附9g,甘草4.5g,海浮石30g,夏枯草9g,赤芍6g,象贝母9g,玄参9g,守宫二条,青陈皮各4.5g。7剂。
10月15日复诊:甲状腺腺瘤已缩小,再以上方加减服药近二月,甲状腺腺瘤消失。经复查至今未再复发。
病例二:叶××,女,54岁,门诊号:9308034。
1994年8月8日初诊:1990年10月发现甲亢,1992年B超显示:右侧甲状腺慢性炎症伴甲状腺腺瘤,0.8×0.51cm,1994年6月B超报告基本相同。刻下触诊,甲状腺肿大,右侧有肿块如弹子大,质中时有颈咽梗阻感,近日咳嗽多痰,自觉心悸乏力,时有腹泻,纳尚可,大便每日一行,舌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数而弦。此痰气郁结。先予化痰解郁。
全瓜蒌12g,象贝母9g,苏子9g,杏仁9g,夏枯草9g,赤白芍各9g,制川朴5g,玄参9g,蒲公英30g,黄芪12g,茯苓12g,白术9g,制半夏9g,制香附9g,甘草4.5g,柴胡4.5g,当归9g。7剂。
8月18日复诊:咳嗽已平,咽梗减轻,纳尚可,大便正常,舌薄白,脉弦。再以上方辨证加减服药二月余,咽梗诸症随之消失,B超复查甲状腺腺瘤消失。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陈熠
搜风顺气丸

方 名:搜风顺气丸(润燥之剂)

组 成:大黄、大麻仁、郁李仁、山药、山茱肉、车前子、牛七、菟丝子、独活、防风、槟榔、枳壳                                                           

主 治:(1)治中风,风秘气秘,便溺阻隔, 身虚痒,脉来浮数。

(2)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3)银屑病。

归 经: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大黄苦寒峻猛--能下燥结而袪瘀热,加以蒸晒-->则性稍加缓,故以为君.

2.麻仁滑利,李仁甘润--并能入大肠而润燥通幽.

3.车前利水,牛七下行--又能益肝肾而不走元气.

4.燥本于风,独活.防风之辛--以润肾而搜风

5.滞由于气,枳壳.槟榔之苦--以破滞而顺气.6.数药未免攻散,故又用--山药益气固脾;山茱温肝补肾;菟丝益阳强阴--以补助之也

煎服法:蜜丸.       


一贯煎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 地(一贯)杀 狗 卖 金铃.。
  当归 生地 沙参 枸杞 麦冬 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古籍论】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药方方论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加减法】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本方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 瓜蒌仁10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 郁金12 三七末4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 春砂仁9 神曲9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 桑白皮12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 石膏15 淡竹叶15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
编辑本段药物说明 
点评
  1、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证治要点。由于方中滋腻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2、若大便秘结,加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口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加少量的黄连。
  3、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的患,均可灵活加减药物用以治疗。
  总之,本方配伍特点,是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另外,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都可用于治疗肝郁不舒所致胁痛。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
禁忌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忌服。
编辑本段中医论述
  1.《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2.《中医杂志》(1963;10:18):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3.《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编辑本段滋阴名方
药方组成和常用剂量
  中药方剂“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臔的《续名医类案》,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一贯煎的组成和常用剂量为:北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 15克,当归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本方随证加减,对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病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其滋阴疏肝作用的确不同凡响,并广泛应用于肝、胃、高血压、妇科、眼科等肝肾阴虚诸症。
  1、慢性肝病:临床可用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属阴虚者,对肝脓疡恢复期也有较好的效果。对上述肝病,可用一贯煎6味药,酌加白芍 15克,丹参12克,生黄芪10克,每日1剂,连服1~3个月。
  2、萎缩性胃炎: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一贯煎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属阴虚者有一定疗效。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一贯煎基础上,加乌梅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6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2~3个月为1疗程。凡经一贯煎调治的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巩固。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此类病症大多属阴虚,以一贯煎加白芍15克,茯苓12克,百合15克,小麦10克,大枣3枚,疗效颇为理想。
  4、中心性视网膜炎:用一贯煎加密蒙花12克,白芍15克,草决明12克,郁金10克,水煎服,连服1~2个月。一般服10~15剂后视力开始上升。
  5、肿瘤放疗后阴道干涩症:妇女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阴道干涩、疼痛等症,可用一贯煎加枣皮12克,白花蛇舌草 20克,半枝莲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连服15~30剂,往往可见显效。对其它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口干舌燥、心烦失眠、食欲缺乏等阴虚表现,亦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一贯煎加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性功能减退等。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主要有抗肝损伤,抗胃溃疡,抗疲劳,耐缺氧,镇静,镇痛,抗菌等作用。
  1.抗肝损伤 口服加减一贯煎后,能使四氯化碳造型的肝损伤小鼠高sGPT、高血清尿酸及增高的肝脏甘油三酯显著下降,使低肝糖原显著升高。
  2.抗胃溃疡 口服一贯煎煎剂后对大鼠冬夏不同季节胃液成分分泌无明显影响,能防止实验性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对乙酰胆碱所致家兔离体肠管的痉挛有拮抗作用,而对小鼠肠道运动无明显影响。
  3.抗疲劳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7日后,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
  4. 耐缺氧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5日后,使小鼠在常压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延长,使异丙肾上腺素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小鼠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
  5.镇静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小时后,小鼠的入睡率明显提高,并且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协同作用。
  6. 镇痛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后,经热板法实验测得小鼠给药后1小时和2小时痛阈分别得到提高。
  7. 抗菌 通过体外管碟法实验,发现一贯煎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毛霉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作用不显著。
  8. 抗炎 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周,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廊炎性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9.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用一贯煎给小鼠灌胃1周,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提高。
  10.毒理作用 用本方分别按40g/kg、50g/kg1次给小鼠灌胃,观察3日,动物饮食活动良好,未见死亡,无法测得LD50。
编辑本段老药新用
外科
  上肢末端组织劳损性疾病: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本病78例,结果治愈33例,好转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3.33%。
  陈健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82;11(1):24.
妇科
  子宫肌瘤:一贯煎加减(沙参12克、寸冬12克、当归10克、枸杞12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1例连续服用4个月获痊愈。
  王立恒,等。时方新用,第1版,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532.
皮肤科
  带状疱疹:一贯煎加味(生地50克、北沙参30克、麦冬30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枸杞10克、川楝子6克)水煎服,日1剂。治疗1例连服6剂,皮损干燥结痂,自觉症状消失,病症获愈。
  刘远坝,中成药研究 198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