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生肉的网站:禅、禅宗与般若之辨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16:56
禅、禅宗与般若之辨正
    老无尽灯论坛 正观居士 整理

    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行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坏我正法。
             ----《佛藏经》

第一节 禅与宗门的辨正
    禅宗之衰颓,固与末法佛子着相有关,亦因愈近法灭之时,佛子愈聪明伶俐,见慢愈深重,极刚强难度,故菩萨乘愿再来者转趋稀有,而使禅宗名存实亡。《六祖坛经》内种种方便说法,便有佛子执而为实,遂生种种邪见。《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编辑者末具道眼,凡见有法脉传承而有名声之祖师便予列入。末法狂禅之人,往往错以为其中所录一切祖师皆是悟者,便被鱼目混珠之师所述邪见耽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宗门内邪见泛滥,诸多禅子更是以讹传讹,遂有禅宗之衰颓。故欲振兴禅宗,必须从建立禅法的正见入手,故就宗门基本的知见略分为十点阐述如下:
1.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
    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譬如灯与光——真如是灯,佛性是光。光从灯而生,但光不是灯;如果说“光就是灯”,那就错了。灯能产生光,但灯不是光;如果讲“灯就是光”,那也错了。同理,真如具备佛性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来,但佛性不是真如。真如是本体,真如离见闻觉知,真如于见闻觉知非知非不知;佛性是本体的作用,佛性不离见闻觉知,但不是通过参禅把见闻觉知变为佛性,只是功夫不够的人看不见,慧力不够的人看不见而已。真如、佛性都是本来具足的,不是因为学禅、参禅修来的,如果是修来的,就是因缘所生法,终究有一天会坏掉。真如不可见,故云见无所见。佛性是真如之用,虽然无形无相,但可以用肉眼看的见。
2. 佛性以必须眼见为凭。
    《大般涅槃经》卷8、26、27、中,世尊都为我们开示佛性可以眼见。
    卷八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翻成白话文为:迦叶菩萨问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可了知,为什么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眼见佛性?”世尊言:“迦叶善男子!就好象二乘人,若未修得神通,不知道四禅天境界,云何能知非想非非想天境界?须于舍报后方知。因为随顺契经相信佛的开示,知道可以用肉眼而得眼见佛性。”从世尊的开示得知,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见佛性。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翻成白话文,佛答复师子吼菩萨云:“善男子!如你所问:‘十住菩萨用何眼而眼见佛性不明了?诸佛用何眼而得眼见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萨以慧眼(智慧之眼)而眼见佛性,但见得不明了,诸佛以佛眼眼见佛性而得明了。” 经中已开示,十住菩萨以慧眼眼见佛性而不明了,佛以佛眼眼见佛性而得清楚了了。
    依《大般涅盘经》卷八及二十七世尊开示结论: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及慧眼而眼见佛性,然见不明了;佛以佛眼眼见佛性而得了了。云何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即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透过看话头功夫眼见如来藏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及山河大地真实虚幻,了知世尊所开示诸法虚妄、诸法无我真实的义理,因而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之观行。云何十住菩萨慧眼而眼见佛性?十住菩萨锻炼看话头的功夫,是透过眼根、色尘、五遍行触心所三和合故,意根作意而使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而产生相分及见分,而十住菩萨透过五别境慧心所眼见两者之差异,于一念间心得决定,不再认妄知妄觉为真实有,成就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事实;因透过慧心所一念慧相应心得抉择而眼见,故名慧眼眼见佛性。综合上面所说,十住菩萨于一切境上,透过肉眼及慧眼锻炼看话头功夫,使得念头的变化及差异都看得清楚及纯熟,于定、慧、福德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而得眼见佛性。
    然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时,仅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而已,见佛性少分故,非是不见,尚有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镜相观、二地光影观、三地谷响关……等观行尚未成就,尚须地地增上,故名不明了,非如佛所有观行究竟圆满而得明了,故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而得不明了, 佛眼见所有佛性而得明了。
    综上所述,佛性可以用肉眼看见。六根中若一根得见佛性,其余五根皆见。
3. 见性的人从一切相上都能看见自己的佛性,但并非一切东西都有佛性。
    见性的人,他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别人的佛性,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他自己的佛性;他也可以从墙壁上看见他自己的佛性,所以说:“一切相上皆有佛性!” 见性的人从墙壁上看见的是他自己的佛性,不是墙壁的佛性,墙壁没有佛性,自己的佛性也不在墙壁石头上,所以这是很妙的事!无情的墙壁上怎么能看见自己的佛性?就是可以看见!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眼见佛性。
    没有看见的人,听人家说墙壁石头上都可以看见佛性,他就以为墙壁石头也有佛性。那样就错了。
4. 明心开悟只是别教七住位,见性是十住位。
    判教极难,为有藏通别圆四教判果不同,诸经所说不尽相同,故智者大师判教时亦云:“圣意难知。”
    开悟明心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判为别教七住位,依《不退蕴法轮经》断三缚结应判为菩萨初果见地位,依三藏教应判为第四地——见地,依通教菩萨地应判为第四地 ——无生法忍果。若依圆教而判,仅是相似即佛之三贤位初见道菩萨而已。见性依《大般涅槃经说》判为别教十住,有见性位在初地、十地者乃至成佛者(如来世尊),悟后所证境界差别不同故。故判教极难,佛意难知故。凡此皆因悟者于悟前之慧力,性障习气深浅及三味境界深浅与福德庄严之厚薄差别,而导致开悟功德有所不同,非一切悟者证果皆同。譬如悉达多太子一悟成佛,大迦叶尊者亦悟,然未成佛。达摩大师以下亦复如是。
    若言开悟必是初地,则有违事实。戒定直往初地菩萨以清净心念佛者即能渐渐具足一切世出世间法,自然而有轮宝,显现庄严报身,能面见报身佛,此即初地分证法身。戒慧直往菩萨则须悟后学一切种智,次第转入三地,加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後方得三昧乐意生身及轮宝。且观中土史上记载禅宗诸祖,悟后分证法身而现庄严报身,轮宝现前,面见报身佛者,殆无一人。痴狂错悟之禅子,焉得狂言“开悟既是初地?”“见性即是成佛?”
    故一般人开悟明心不应判为初地,除非另有其他功德伴同显现,方可依经高判。虽然如是,佛子亦不应轻忽禅宗般若禅之证悟者。禅宗证悟之人虽仅位阶别教三贤位之第七住,却已是三藏教之初果圣人,已是通教第四地无生法忍果之圣人。依别教判果,名为外圣内凡贤人。从外道及未见道之佛子等异生位而言,此诸证悟之人即是圣人,不得轻易诽谤。否则即成诽谤贤圣三宝,成就地狱业,舍报后,必下地狱。
    开悟证果者无果可证,唯是分证解脱而已。若有果可证,转彼此果束缚,即非解脱,《金刚经》述说此理甚明。
5. 开悟以后,有人退失,有人不退失,并非悟后的人都永不退失。
    开悟的人如果悟境较浅,没有善知识摄受,自己起疑;或遭大名声的恶知识否定,此生即会退失。如果悟后深入全部了义经典,融会贯通,则此生绝不会退失,也不怕大名声的恶知识否定。多数菩萨,还没有修得四禅八定及观、炼、熏、修、四种三昧,还没有获得天眼通宿命通,悟后虽然不迷,舍报中阴也不迷,但是正知入胎之后,来世仍然还会有隔阴之迷。需要加学四禅八定,以及天眼通宿命通,或得阿赖耶三昧以后才能远离隔阴之迷,才可以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生生世世永不退失。这需要三地满地心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三地满地心之前,来生大多还需要重新再参再悟。最后身菩萨要示现与众生凡夫无别,所以故意示现悟后却迷的现象。这是佛世尊度众之方便。
6. 《六祖坛经》讲的法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些部份则是方便说法。
    譬如《坛经》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请问:“六祖是不是成佛了?”譬如《坛经》云:“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是否便可拨无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坛经》这样的说法,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他有他的时空背景,为了破斥当时以定为禅的北宗,所以他必须要这样讲,藉以摄受那些人,这是一个方便说法。
    另外《坛经》所说的法都是在总相智与别相智上面,还谈不到种智;一切种智与初地的道种智都谈不上。证悟以后,要依照《楞伽经》去修,才能进修到初地。要到八地、十地,更重要的是《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
    《坛经》里面有许多言句都是方便说法,但是他所讲的明心与见性,是真正一点儿都没有差错。
7. 悟后起修才是正修行。
    《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但依俗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乃是理上的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除了最后身菩萨已历经十地和等觉,修集各种功德以后,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于人间明心见性可以成佛之外,一切人如尚未具足福慧及五十二位阶的过程而明心见性的人,都不能称为究竟佛,通常称为“相似即佛”,最多只能称为“分证即佛”而已。中土诸祖悟时多未断尽思惑,犹末是慧解脱阿罗汉,焉得初地八地果位?譬如六祖惠能大师悟后隐居十五年,出而弘法时犹未断尽思惑,故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末断尽思惑,焉得便是八地?更不得成究竟佛。
    悟后汰除习气是真正的修行,习气如果不除,禅定就永远不现前。禅定不现前,则无量百千三昧也就无法成就,所以悟后起修才是正知见。如果说悟后不用再修行,那么弥勒菩萨就不需说修道的五个阶位了。成佛须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明心见性时,虽然已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末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仍然还要再轮回。所以悟后应当要修行,不可以说“悟后不必修行”。
8. 禅宗三关真实不虚。
    悟有深浅,智有广狭,所以禅宗设有三关:破初参明心,过重关眼见佛性,破牢关成慧解脱而证尽智。
    参禅之证悟情形有许多种不同,有人明心而不见性,有人见性而不明心。明心的人又有三种不同,初参明心,有人悟得片段,也有大悟成片者。也有大悟彻底,牢关与本参同时过。所以,三关真实有,不是伪造。西天二十八祖只要一关即大悟彻底,因为根器猛利、心性调柔、定力圆满的缘故。后人不同,必须三关二关才能彻底。不可因为成佛只有一次便说证悟只有一次。
    破参明心之人,每将眼见有情真如运作之性,误认为眼见佛性,便将初参明心与重关见性混为一谭。然明心者之观见有情真如体性境界永不丧失,而见性者往往因于定力丧失而不见佛性,是故重关见性迥异破参明心,两关非一,不可混为一谭。
    菩萨初悟,悟的是般若根本智,只是大乘见道位,仍未能知初地证悟之般若——道种智;初地所修所证,是无生法忍道种智,修此非易;大善知识难值遇故,自身慧力多有未逮故,自身福德资粮亦多未具足故,心量不够广大雄猛故;是故初地难阶,自古已然。禅宗祖师之已入分证即佛位者(其数甚少),有鉴于此,遂有种种三关之设,不求初地无生法忍,但求解脱之果——取证声闻尽智。乃有牢关之设,令弟子中之有缘者,得于一念之中取证尽智,成慧解脱;如是已显破参明心之异于牢关也。
    自古以来,投子大同、岩头全豁、罗山道闲……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禅师以来,皆说禅宗有三关之设。
9. 藉教也可以悟宗。
    藉教悟宗者有二:依于经典之研读体究或依于真善知识之开示而证悟自心藏识。
    依经典研读而体究自心藏识,亦可得悟;譬如《坛经》所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六祖慧能)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具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后见六祖得受印证,留宿一夜而辞,人称“一宿觉”。如是事例,《五灯会元》中所载尚多,是故学人不应否定经藏,谓研读经藏者悉皆不能悟入,否则便有大过。
    依善知识之开示而证悟者有二:亲闻善知识之开示,以及阅读善知识之著作。善知识之开示及著作,主要在于宣说自心真如之体性——离见闻觉知,随缘应物而不作主,本性恒处涅槃中道等等。有时宣说参究自心之方法与方向,有时旁引经文而解释之;有时举示诸方错悟而剖析之,令诸学人不堕邪见;有时拈提证悟祖师公案而提示之,令知入处;如是种种言教开示,令诸学人得以悟入,亦名藉教悟宗。
10. 禅宗不可明说密意。
    禅宗不可明说密意引度学人,以非自参自肯故,体验不足故,往往不能信受,不敢承担,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宗门密意公开会导致禅宗和佛教的灭亡。真如佛性是佛世尊无上甚深密意,即使弥勒菩萨也不敢明说,何况吾人?佛在《大宝积经》卷110中说本心的时候,已有吩咐不可向外道及一般人说,即使是佛子来求,如果他不是恭敬渴请,也不可以为他解释,何况明说?如果冒然明讲,那就是“亏损如来”。亏损如来的重罪,谁都担不起。若遇修炼神通之人,更须谨慎,不可轻易为他宣说。
    唯识宗内则无此弊,唯除宗内已无通达位之上师。《成唯识论》卷四开宗明义而说真实唯识门,唯识上师依此明言遍十二处之自心藏识,令门下弟子证解而后领受此识体性。此乃依于教门及言说,令得悟入。唯识宗内师弟之间,可以明说宗门密意而不致退失者,乃因有《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可以宣说故。经由此论之宣说,在在处处可以证实阿赖耶识之非真非不真,证实阿赖耶识之真实理,证实七转识及万法之虚妄无我,证实外道见皆是虚妄想。由是诸理,将诸法相摄归唯识--唯八识有;复将八识心王摄归阿赖耶识。如是,弟子虽由教门明说而通宗门意旨,亦不退失正见,不堕断常二见。得入般若中道,起正观已,上师复令弟子不执真相识,由是远离法执;由三性而入三无性,实证有余涅槃。

第二节 关于般若的部分知见
    般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行者亲证如来藏,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智慧,这就是般若。般若并不是讲无常空与缘起性空,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
    般若有三种层次——般若总相智、别相智、种智。
    1 总相智,就是参禅破初参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而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他的真如。知道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
    2 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要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三界九地来看这个真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
    3 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因为种子有功能差别,所以种子又称为 “界”。譬如眼识能看色尘但不能听声音、触知冷暖,所以眼识的功能差别叫做眼识界,只能对色尘有用。我们所证的真如里面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这一切的种子称为一切种;对一切种具足了知,就是一切种的智慧,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只有佛才有,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也分证这种智慧,因为只有知道部分种子,所以名为 “道种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都称为种智,也就是了知如来藏中的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这也是般若;这就是三转法轮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统统属于种智的唯识学。 
    唯识即增上慧学,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
    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这三种智慧不共二乘,所以称为别教;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是禅宗证悟者悟后所应修学的。总相智是根本基础,没有总相智就不能证得别相智,没有别相智就不能证得种智;证得种智能知别相智,证得别相智能知总相智,这是三智之间的差别相。

第三节 关于般若的部分邪见
    禅与般若之邪见,略举例如下:
1. 香港的月溪法师说法数十年,度了十余万弟子皈依学佛,这是他的功德。但是他所讲明心证见性的法,许多是邪见。略举例如下:
    (1)月溪法师云:“佛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真如。”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真如的作用。佛性虽从真如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
    (2)月溪法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是说我们末见性前,由见闻觉知作主;‘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明心见性后佛性作主,则将见闻觉知一切皆变为佛性。”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本义是说:我们寻觅真如的时候,如果是在能知能觉的这个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来,当作是真如的话,这就错了。因为这个能知的心是无明的根本,是轮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能知能听能见的一念心不是真如。见闻觉知从来不作主,作主的是能知能识的六、七二识。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说:我们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看不见的,那就是涅槃本心,而不是说“见性以后由佛性作主”。佛性一向不作主,会作主的,在悟前是染污末那以及染污意识。见性后由清净末那在作主,清净意识配合他。
    见性以后,不是把见闻觉知一切知见都变为佛性。佛性是本来具足,不是从见闻觉知变来的,只是功夫、慧力不够的人看不见而已。如果见佛性以后,六根会变为佛性的话,那么佛性应非本有,而是修得。如果是因修而得,不是本有,将来必定会散坏。如果见性以后要把六根变为佛性,那么这些变来的佛性加入原有的佛性,那佛性就变成有增减的了。
    (3)月溪法师云:“佛性绝对,故超越三界。无所不在,故无去来。非肉眼所能见,故见同无见。”
    佛性不是绝对,因为他相对于境界而运作,真如方是绝对。佛性可以用肉眼看见,《大般涅槃经》卷8、25、26、27、28、29、30中,世尊都为我们开示佛性可以眼见。
    (4)月溪法师云:“证悟就是明心见性成佛。成佛只有一次,所以证悟亦只有一次。”又云:“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参、重关、牢关是伪造的,古无此说。”
    参禅之证悟情形有许多种不同,有人明心而不见性,有人见性而不明心。明心的人又有三种不同,初参明心,有人悟得片段,也有大悟成片者。也有大悟彻底,牢关与本参同时过。所以,三关真实有,不是伪造
    (5)月溪法师传记云:(月溪法师)知舍报时至,乃说偈曰:“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
    月溪法师没有明心,所以他入灭时以平常读经揣摩真如之印象,而开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是说因地真如——阿赖耶识遍十二处,遍十八界,不是遍满虚空。佛地真如无形无色,具足一切智慧,无功用行,三身四智,所以能于十方无尽世界示现,十方虚空无所障碍,称为“遍一切处”。
    此师未明得本心,又不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才会以想象所得而说真如“遍满虚空大自在”。若如此说,那就是“执我常遍,量同虚空。”世尊早就诃责过这种人。
2. 现在很多的大善知识,都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们这个觉知的心不要有所住;我看见好吃的东西不动心——无所住;我看见狗屎一堆,我也不讨厌它——无所住。”
    现在大部分的善知识,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善知识,都这样教导的。但是我们说的是:那个无所住心是另外一个第八识的心,是一直跟你的觉知心(妄心)在一起的另外一个真心;无始劫以来就是真心和妄心同步和合运作的。是那个真心本来就是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无所住的,而不是你这一个能觉知的“我”去无所住。你的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意识),或者离念灵知心,能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只要意识现起的时候,就一定有所住。因为意识一定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应,就算你打座入定进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了欲界的五尘,但仍和定境中的法尘相应。虽然定中没有妄念,仍能清楚了知定境中的法尘。所以,当你强制你的意识心不去分别贪厌万法时,你以为自己是无所住的,其实你仍是有所住,只是你自认为是无所住而已。比如有人抛个东西给你,你马上就能接住它,虽然你感觉自己没有起念,但你在接东西的一刹那,对所接东西的方向、大小的判断就已经完成了,这种分别判断就是“有所住”。
    这个第八识是本来就无所住,无始劫以来就已经是无所住的心,不是以现在你的觉知心修行以后变成无所住。这样的无所住是修来的,不是本来就无所住的;修来的无所住,以后还是会坏掉的、会再变成有所住的,这样就成为会变易的法,这样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
3. 多有佛门外道云:“以为开悟的人必然有神通。”也有佛子以有无神通作为衡量是否开悟的标准。
    神通者,是七转识妄心作用,皆不离见闻觉知,乃是有所得法;证解阿赖耶是无所得法,真心是无功用行。大阿罗汉得六通者亦极多,因何佛说他们没有悟明心性、没有证得阿赖耶?是故神通无关证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无关般若故。是故开悟的人未必有神通,除最后身菩萨外,一切人开悟时皆不可能具足一切法。开悟见道乃是《大宝积经》所说“一念慧相应”。而且世尊在此世间的示现,是先修成四禅八定而得神通,以神通降魔后才见性成佛,非因开悟而有神通。证悟之人无有神通者比比皆是。如禅宗传至中土,二祖慧可禅师之后,大多未有神通,唯除悟前已曾修神通者。如三祖僧璨、五祖弘忍、药山惟严,马祖道一、南泉普愿、黄蘗希运、赵州从谂、石头希迁、德山宣鉴、临济义玄……乃至大慧宗杲转生至于二十世纪末仍无神通。如是证悟之人而无神通者,皆因修学神通之时未至故;皆因修学道种智之时间尚且不足,何有闲暇修学无关般若及解脱之世俗神通。如智者大师云:“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成佛之道有其进阶次第,首要乃在明自真心——成就中观,而后随入初地无生法忍及二地三地无生法忍,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而修禅定,禅定成就具足之后始修习五神通;三地以前,乃是以修般若慧为主,未得三地无生法忍前,不修五神通。
4. 诸方大师有以无常空就是般若者。
    这种邪见到处可见,你若把诸方大小善知识所解释般若经的书拿来看,他们都是这样解释:诸法无常,色身也是无常,这就是般若;因为般若经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一切法空。
5. 诸方大师有以缘起性空为般若者。
    你若把诸方大师解释《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书拿来看,会发现这种人也很多。四川义云高居士讲《心经》时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缘灭,……缘起性空就是般若。以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而不是以菩萨的人无我、以菩萨所亲证真如的无我性现观蕴、处、界的无我。
6. 密宗最喜欢创造名相、头上安头,胡乱骗人说:“显教的佛只证得四种智慧(佛地的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密教的佛还证得法界的体性智”,多了一种智慧。
    密宗的上师这样讲,说明他们不懂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是说诸法的根源如来藏;它既是涅槃——空性,而又具足轮回性——有性,所以能生七转识、五十一心所法等,能生万法等,所以才有有情能轮转世间;它具足空性与有性——就是法界的体性。法界体性智就是般若的总相智。
7. 藏密有不少仁波切、法王、活佛们都说:“菩提智是本有。”
    这是一种邪见。因为般若智与涅槃不同,大乘的四种涅槃都是所显得——本来就有的,只是修行以后才显现出来,不是修行后把它变出来、生出来。然而般若智慧是所生得,是由于经过修行般若智慧而一点一滴开始出现,是修行之后才出生、才有的,所以般若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以前没有,悟了才有,成佛以后才具足,所以是所生得,不是本来就有。
8. 宣化法师“一万只蚂蚁的真如合起来,成为一个人的真如;一千个人的真如合起来,成为一只大鲸鱼的真如。” 
    宣化法师之误计自心真如,以未实证故,依情解思维作如是言说。如是说者,则应一切有情之自心真如可得分割合并,这种说法有大过错。
9. 有人根据“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方便说之误会,而主张草木大地等无情亦能成佛,这也是一种邪见。
    一者,无情若有佛性者,必有种性差别;如佛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试问:“山河大地是众生耶?”若非众生而言有佛性者,则违佛语;若是众生,试问:“山河大地于五类种性中,是何类种性?”声闻种性耶?菩萨种性耶孤...无种性耶?
    若谓植物是众生者,其义不然;谓佛所云众生者,以有阿赖耶及意根意识者方得名为众生故,今问:“植物有心耶?”若谓无心,即非众生。若谓植物能有简别性,故名众生,如茎叶向日性、根之向地向暗性、...等者;此非众生,谓植物之彼彼性等皆是物性,非是心性,依众生如来藏所蕴共业种子而有如是等性,非自身能之,故植物非如有情生命之有觉知等心,非在众生数中。若强言植物有佛性者,试问:“向日葵是何类种性?是声闻种性?抑或不定种性耶?”既无种性可言,则不得言是众生也。
    若强谓植物有种性者,依何心所现象而判其种性?不可凭空而言也。又若植物有种性者,其种由何所持?而言其有种性?理不直也。故说植物无有佛性,何况山河大地而言有性?既皆无佛性心性,则不得成佛也。
    二者,有情处处受生故名众生,前世生天死已,转生人间;今世误导众生云“石头亦有佛性,亦得成佛”,破坏佛法种子成就,故于来世堕畜生道或鬼神道;如是前后三世处处受生,故名众生。佛以如是众生而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初不曾言“大地国土悉有佛性”,亦未曾言“无情植物皆有佛性”,是故不应主张无情亦能成佛。
    若谓草木大地悉是众生者,试问:“草木大地曾有前世轮回耶?后世仍将往生轮回耶?其轮回之主体亦是第八识真如耶?”若有第八识真如,亦应一切悟者悉能现观其真如,而现见不能,以草木大地悉无心识故;若无心识,则不应言草木大地悉有佛性;既无心识与佛性,则不可能成佛。
    三者,山河大地若有佛性,应有心识;若有心识,则应有觉知性;若有觉知性,则人动土开挖地下室三层四层之深,以建大楼,应山河大地哀嚎不已;应每栋大楼开挖时必生地震,必有觉知及痛苦故,而现见非如是。
    若有心识,则应成就熏习事业;若有熏习事业,则应有能熏及所熏,试问:“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之能熏识何在?其所熏之根本识又何所在?”不可谓山河大地草木植物无熏习性,有佛性者必有觉知故。若无能熏识与所熏识,而无熏习者,则无佛性,则非众生,云何可言无情亦有佛性?亦得成佛?无斯理也。
    四者,植物是有生命的,但是植物是无情生。植物乃至山河大地、整个世界都是共业有情的藏识集体感应而所生出来的。这种有情心中的业种感应,会在虚空中产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到了可以居住的时候,这些共业有情就开始往生到这里来。在这世界中一方面受业报,一方面造新的业。无情生的物,没有八识心王,也没有七转识以及情绪等,所以他们就不可能成佛。如果无情也能够圆证种智,那请问:一颗石头能不能成佛?应该可以嘛!好了!那是不是大颗石头成大佛,小颗石头成小佛?不是嘛!那是不是把石头切割成半,就成为两个佛?好!那这样的话,石头的真如又是可增可减、可以分割了,对不对?
    其余众过极多,恐厌繁文,便不再举。是故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实义,不应生执而起臆想。然于地上菩萨之无生法忍道种智观之,亦言可通;谓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乃是有情共业种子所变现者,既如是,则圆成一切种智之究竟佛,于其示现成佛之世界,其中所有山河大地与草木,亦有一分是其自心真如所变相分;则彼世尊成佛时,其真如所现之一分山河大地草木亦得言同圆种智,此相分亦是彼世尊之自心一分故。然究竟而言,一切种智乃依究竟佛之八识心王而有、而显、而起用,其自心真如所变一分山河大地草木相分绝无一切种智,何况显用?故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之说,有其密意,非诸未证道种智者所能知之,凡愚更无论矣!是故不可据以引证无情亦有心性、亦能成佛也。
    复次,“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别有正理,余今言之;谓独一真如不得言其为有情也。如无余涅槃位之第八识真如,不得谓为有情;亦如一切位之第八识如来藏自身,不得谓为有情,皆非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有情故。所谓有情世间;乃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成者,方得名为有情。最后身菩萨受生于人间,具足蕴处界故名为有情;如是最后身菩萨有情,初夜明心后,复于夜后分、天将明时,因睹明星见性成佛,金刚喻定现前,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第六识转生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上品平等性智,此乃有情一至七识及余五根所共证得之种智,是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故;此时因于金刚喻定之现前,亦令第八识真如转生大圆镜智,此亦是一切种智,合此四智而成一切种智,一切种之智慧圆满成就故。如是,第八识真如非是有情,非蕴与界所摄故;此第八识无情于成佛时成就种智,须依前七识之修道而后能成,第八识自身非是能修行者故。如是前七识有情与第八识无情共同成就佛地一切种智,即名「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不可妄谓山河大地草木水火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
    复有别解,谓后身菩萨成究竟佛时,即是有情圆成种智;成佛已,随缘示现应化身于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其化身非有心非无心,如镜中像故非心,与有情心得相应故亦非无心,如是化身不应名为有情,如镜中火不成烧用故,有情得见故。如是一切后身菩萨成究竟佛圆成种智时,其化身无情亦现种智之用,能为诸地菩萨开示种智,亦名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如是,无情所圆种智,要依八识心王而有,八识心王以如来藏(佛地真如)为根本,方得成就;山河大地草木矿石悉无七识心,亦无如来藏识,不能成就种智,以无心故,不可妄想此诸无情亦有佛性、亦可成佛也。
    华严宗祖师及密宗祖师、天台宗祖,不解无情同圆种智正义,妄谓草木岩石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贻误当时后世佛子,非所应当,违佛旨故。
10. 近年每有佛门外道说:“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
    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断尽一念无明者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是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得,是证涅槃圣人阿罗汉及八地菩萨境界,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槃境界”,此中空无所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死。
    今有佛门外道,劝人悟后应觅所依。彼等妄想以思维灵知觉观之心而取涅槃,此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凡夫外道邪见也。若有境界或某一种心可依者,皆不离意识之依他起性及末那识之遍计执性,不离此二识二性而欲出离三界生死者,乃痴人说梦,具足外道见,不明佛法之人也。

第四节 生命实相之辨正
1. 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虽有三名,同一法身。
    《契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2. 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
    《入楞伽经》卷三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解深密经》卷一云:“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真心阿赖耶识虽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无形无色故,不可说在内在外或在内外中间。祂无形色,虽住于身,解剖身体亦不得见,唯有见谛之人能“见无所见”。此真心阿赖耶识虽住于身中而无所住,非形非色故无所住,六入不会故无所住,无分别性故无所住,本性清净故无所住,非善非恶故无所住,远离能所分别故无所住,不落境界故无所住。于无所住中却能于行住坐卧乃至睡着无梦时,分分秒秒剎那剎那而生其心,乃至昏迷死亡住胎之中,意识不能觉知之时,祂依然剎那剎那不断地生其心。末悟之人不能知此,大悟之人少分知之,过牢关者能多分知。此乃佛世尊无上甚深密意,凡执着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妄心而不肯死却者,乃是着我着有之人,不应为他宣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密意。
3. 凡夫之杂染真如不能遍一切处,亦非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 
    《解节经》谓:“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若执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则一切众生应皆从同一“真如”分割出来,则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体是一是同,应唯有人,或唯有鸟,或唯有天人,不应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别。若谓“真如”是一,能生多众生,亦应铁能生金、银、铜、铝、草、木、花、果。亦应一藤能生冬瓜、西瓜、茄子、丝瓜、地瓜、米、麦等。
4. 佛子若有误认一无所有之虚空为真如者,应速远离。 
    诸祖常云:“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着空之人必定误认一无所有之虚空为真如,便认一切皆无,拨无因果。浑不知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驻于自己身中。
5. 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 
    有人认为虚空中有一胜性(能量)能生诸法,便将想象中之虚空胜性能量,虚妄建立,以其为真如。不知虚空中实无胜性能量,子虚乌有,此是胜论外道见。虚空既无为无作,无见闻觉知,因何能生有情众生之有为有作身心?若道遍满虚空之真如胜性能量分成多份,分住有情身中,则此真如是可分割,亦是外道见。若道十方有情皆由同一能量分出而有觉知,则十方有情之生命本体是同一个。本体既同,则业缘果报应皆相同,应一人成佛时一切人成佛,应一人受地狱报时一切人同受地狱报。故知有情之真如非虚空之能量或胜性,而是各各住于众生身中。
6. 无念灵知是妄心,永无可能变为真心。 
    有佛子知见不足,欲藉定法转变六七二识所成之灵知妄心,欲将此妄心修成无分别无能所,使他不攀缘执著,以求解脱,此是舍本逐末。何以故?若将此妄心修至无能所无分别时,他依旧是妄心,依旧是六七二识,不可能转变为本心,本心永远是本心,妄心永远是妄心。不论如何修行,无念灵知心永远是妄心,妄心永远不会变为阿赖耶本心。
    真觅得本心者,便知主客易位之道理。无念灵知之妄心总认为自己是主人。本心从无始劫以来,一向远离能所分别,不知自己是主人。妄心一向都在境界上有得有失,本心则一向无得无失,亦不知自己无得无失。开悟明心时,灵知妄心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客人;过去自以为是,处处作主,是愚痴无知,所以轮转生死六道。本心一向不作主,本来解脱,他才是主人,他一向无得无失。自己应依本心无住无求,亦不求解脱,方能了生死。灵知妄心一旦确认此一事实,便断我见我慢我贪我痴,从此转依而得解脱,此须依般若禅修行方能悟得。
7.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
    近代常有人学已故月溪法师所教之法参禅,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认为看到最后突然哗的一声,就会打破无明,就会看见佛性。殊不知打破无明看见佛性须用参禅的方法。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禅定之法,有所得故,不离境界故。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维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维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禅、祖师禅,
禅宗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切人在打妄想时、在忙乱时、以及瞋怒争吵时,乃至打坐一念不生时,菩提心依旧是不理会六入,依旧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随缘应物,与灵知心配合无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应谨记六祖上列偈语,常常思维整理。
    学禅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对无所得毕竟空之真正禅法,其实心不爱乐。只因假名善知识误导,认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向往之,便将禅定之修法作为禅法。殊不知禅是智慧,开悟只是一念相应,明白实相而已,不因开悟而有神通,开悟反而归无所得。
    佛子应远离有境界法,远离有所得法。否则,即使千佛出世为汝明说,亦不敢承当也。凡教人修学有境界法有所得法以为修慧者,以证得有境界法有所得法为证悟者,即是恶知识,初悟菩萨应速远离此类恶知识,以免退失菩提真心。
8.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古来多有大知识以证得定境为悟者。于今末法,似此流类更多于昔,萧平实老师以悲心故,特为此类人概要说明今时人以定为禅之各种层次,用供诸方知识学人省察思维。 
    兹略述以定为禅之十种层次如下: 
    (1)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心为真心。 
    (2)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心为真心。 
    (3)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4)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 
    (5)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 
    (6)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此定有四种不同:进分、护分、达分、退分。从头部发起者,十有九人退失此定。 
    (7)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 
    (8)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9)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10)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以上乃箫平实老师修定之体验,皆属禅定有境界法、有所得法,非般若禅、祖师禅,不能发起智慧。若以证得以上一种或多种定境之心而自以为悟者,乃是错悟,是以定为禅者。
    禅定之法皆有境界、有所依、有所住、有入出,境界分段故。前时入某境界、后时出某境界;前时依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前时住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生时依某境界、死时舍某境界而别依业力所生另一境界。皆是境界分段之出入依住,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住者,必因心外之身根缘境变化而散坏。
    尔来多有邪师以定为禅,不知禅——开悟是般若智慧,与禅定不同。智慧无境界,无所得,乃是究竟了义之佛法。禅定则有境界,有所得,通外道法,须以般若慧为前导,乃能了生死。
    无智之人妄将定境所得置于慧学之上,便以定境修证,而推翻慧学无所得法,违背及诽谤世尊圣教,误入歧途犹不自知,更欲引导他人走向歧途,轮回生死。每有佛子,乐求有境界有所得法,便欣然信受随学。诸祖常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有智佛子,应深入经典,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