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正太男孩:【你不知道的晚清】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黄袍加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3:32

【你不知道的晚清】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黄袍加身?

2011-12-11 22:52:34

浏览 2657 次 | 评论 1 条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当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曾国藩已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持权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 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欲将黄袍加身与曾国藩。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曾氏王朝的机会。

    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成为一帝,难道曾国藩真的没有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就这件事,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荃对他说,“你是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个现任总督,还有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嫡系。大哥手里握着20万湘军精兵,再遣李秀成收纳 10万太平军降兵,这样30万精锐之师,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曾国藩回答道:“共患难时大家可以是朋友;同富贵时往往成了仇敌。就说那个左宗棠,他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之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肯对我俯首称臣?再说李鸿章,我若平稳安泰他就是我的学生;我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还有那个李秀成,他投降了,就是一只丧家犬,谁还听他的?再说,朝廷防我之心令人枕席难安。”这一番话叫曾国荃无话可说。再说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这表明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

    事情正是曾国藩预感那样的。曾国藩攻克金陵后,按咸丰帝遗言,“克复金陵者王”。可慈禧却仅仅给其一个一等侯,并下诏命.要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慈禧太后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候,还下诏,要求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诏令要求从速复命。危机之潜伏,蔡寿祺连上两道奏折,弹劾曾国藩等湘系人物破坏纲纪等8条罪状,也有人主张严厉追究重要的人犯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之死,一些事情涉及到同曾国藩关系密切的恭亲王奕。工于心计的慈禧太后不去碰曾国藩,而是革去了恭亲王奕的议政王及总理衙门差使,杀鸡给猴看敲山震虎。

    曾国藩是深知为官之道的,他早有急流勇退之心。曾国藩说出了一番感言,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一段话,则写得明明白白。故本目具招请病,以明不敢久握重柄之义。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在厘金收入中再三为难湘军,裁减了湘军的军饷,户部居然也准了。要知道,江西总督巡抚,可是曾国藩辖下之人啊。他要向朝廷以明其志 。

    一位熟读四书五经之人。功高招忌,狡兔死、走狗烹,道理人人知道,然能真正能把握其关键者,少之又少。史书上多少权臣,伍子胥、韩信、都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他写下对联,以明心志,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也感叹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裁?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

毅然决然选择急流勇退。他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 3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只字不提。他深知,此时无论进退,都会产生各方猜忌。曾国藩常怀临深履薄之惧 ,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信任,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

1872年 3月 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无疾而终,

观曾国藩一生,其为官之道可称大智慧。其核心,就是韬光养晦,他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

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曾国藩不当皇帝,固然有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影响,但更大的原因恐怕还是不敢当这个皇帝。
    首先,曾国藩深知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都软弱无能。但对汉官的防控却老谋深算,有的是办法。当时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的官文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增格林沁屯兵粤皖之间,这分明是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
    第二,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桢因劝进不成,已与曾国藩离心离德,被清政府拉了过去,成为湘军背后的两把利芒。
    第三,湘军号称30万,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但到了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
    第四,湘军经过长期征战,已不复当年朝气,军纪腐败甚至超过当年绿营。靠这支名声早已败坏的军队争夺天下,天下人谁会跟从。
    第五,即使曾国藩黄袍加身,恐怕也会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其弟曾国荃倔强狠毒,野心勃勃,胜过赵光义多倍。他能带头劝进,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也会随时夺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不定落骂名的是曾国藩,得实惠的是曾国荃。
    正因为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不敢听从劝进,去当皇帝。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他才采取措施,自削兵权、利权、稍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

    还有一是传统文化忠君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不敢拿全家族的命运做赌注。三是独善其身,安于自保,做个张良、诸葛亮似的忠臣。评价曾国藩,梁启超先生说:“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十分精辟。”这句话一语中的。

    所以说,即使他想了也是偷偷地想,不敢高声语,不敢向楚霸王那样雄视天下,他也只是一个书呆子。

 

本文选自《818你不知道的晚清》。当当网、卓越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