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千扮演者的老婆:荒诞之举:宋高宗用十个处女选太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2:21

荒诞之举:宋高宗用十个处女选太子 星岛环球网 2011-04-13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帝选太子的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册封太子;另外一种就是群臣联名举荐。但是在宋朝,宋高宗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选举太子的方式--用处女选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宋高宗为何要用处女来选太子呢?

  继承宋高宗之皇位的宋孝宗赵睿是所有宋朝皇帝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人物之一,他继承皇位之后,迅速启用了一大批能臣干吏,并且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岳飞平反,颇有当年宋太祖的风范,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后世的史料中有关宋孝宗赵睿的记载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他通过宋高宗考验坐上皇帝的传奇经历。之所以他能以非亲子身份继承宋高宗的皇位,一方面与高宗无子被迫在赵氏宗亲中选太子有关;另外一方面,恐怕也是最为主要的方面,得益于他在一次处理宋高宗送给他十个美女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听起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赵睿继承皇位与处理十个美女之间怎么会存有如此大的关联呢?

  故事还得从公元1129年说起,就是在这一年,金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以往金军入侵之时都是靠着韩世忠和岳飞等一批名将的竭力抗击,宋朝皇室才方保无忧。但这次连韩世忠的军队都在金兵的冲击下失败,自然使得宋朝皇室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屏障。韩世忠的这次失败使宋高宗惊恐万分,逃跑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狼狈。由于受到过度的惊吓,宋高宗赵构在这次事件之后就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儿子也在苗刘之变后死去,加上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因此从太宗的后代之中几乎找不出可以继承自己皇位的合适人选。为了不至于使自己在百年之后皇位落于外姓人氏之手,宋高宗被迫在宋太宗的哥哥宋太祖的后代中寻找可以继承自己皇位的人选。   与宋太宗的后代不同,当时宋太祖的后代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想在这一千多人之中选出合适的人选亦并非易事。经过一番仔细的搜寻,宋高宗终于找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小孩。在两个太子人选当中,赵睿便是其中一位偏瘦的小孩。刚开始,宋高宗对赵睿并没有太大的好感,而是中意胖点的小孩。按理说赵睿继承皇位的机会应当也就到此画上了句号,但是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在他放弃做皇帝的梦想之时,发生了一件微小的事情,进而使整个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宋高宗将赵睿和胖小孩叫到一起,恰巧此时闯进了一只猫,赵睿正全神贯注地听宋高宗讲话,猫闯进来后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而胖小孩却不同,猫闯进来后他显得很惊慌,再也无心听宋高宗讲话,连忙伸脚去踢猫,动作极其粗鲁。胖小孩这一粗鲁的举动彻底葬送了高宗原本对他仅存的一丝好感,最终,高宗打发走了胖小孩,将赵睿留在宫中。按理说,赵睿被留在宫中之后,皇位继承人非他莫属了,但是他在宫中待了将近有20年,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这让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赵睿非宋高宗亲生,宋高宗始终对他怀有成见,他希望多给自己留些时间,渴望出现自己能生育的奇迹;其二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不喜欢赵睿,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她一直劝高宗立赵琢为太子,这使宋高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不知如何取舍。最终,他想出了一个既可以不使韦太后生气,又可以考验赵睿和赵琢的万全之策:给他们两人分别送去十名绝色处女,待半个月之后再将这些绝色佳丽召回来认真查验,谁破处最少,谁将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宋高宗想出的这个招数很管用,效果也很明显。送给赵睿的十个佳丽被召回来之后完好如初,而送给赵琢的十个佳丽却全部都不再是处女。最终,赵睿通过了宋高宗的考验,顺利地被立为太子,直至登上皇帝的宝座。    后人评价赵构,说他一生行事,唯选太子最称公允。能上慰天地,下慰祖宗,仅此而已。然而,一则有宋太祖的先例,二来自己没有儿子,所以选立孝宗,也实在是出于无奈罢了。
          后人评价赵构,说他一生行事,唯选太子最称公允。能上慰天地,下慰祖宗,仅此而已。然而,一则有宋太祖的先例,二来自己没有儿子,所以选立孝宗,也实在是出于无奈罢了。

宋高宗仇恨岳飞的历史真相

  南宋小朝廷把农民反抗斗争看作比金军入侵还更危险。在金兵暂时撤退、宋金形式发生急剧变化以后,高宗立即把南宋领兵抵御金军的大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等从抗金前线调离,分头去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建炎四年(1130),江南东路信州地区农民不堪王琰溃军的劫掠骚扰,在王宗石领导下,二十万农民奋起反抗。高宗派遣以畏避金军闻名的刘光世前去镇压,结果这二十万起义群众被这支对外如绵羊、对内如虎豹的“官军”残酷屠戮殆尽。同年七月,福建建州爆发了以范汝为首的群众起义,人数迅速扩大到十万以上。绍兴元年,高宗调遣韩世忠为福建、江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前去镇压。起义群众坚守建州城,终于不敌拥有精良武器、训练有素的韩世忠军队猛烈进攻、最后遭到血腥镇压。岳飞归隶张俊,被调往镇压江西虔(江西赣县)、吉(江西吉安)农民起义。

  建炎四年初,南侵金军穷追逃向虔州的隆佑太后时,沿路焚烧抢掠,给虔吉一带造成极大的破坏;而护送隆佑太后的卫军也沿途明抢暗夺,行同强盗,激起群众的反抗。陈辛率领数万愤怒的群众向住在景德寺的孟太后申诉。孟太后居然指使卫军杀出景德寺,"纵火肆掠”。虔州城几乎被焚烧殆尽。官逼民反,从1130年至 1136年江西农民起义的烈火一直在延烧。建炎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虔化县原虔州乡贡进士李敦仁与其弟李世雄等招集本县六乡数万人在罗源起事,攻占石城县等四县,又转攻福建汀州宁化县、清流县。南宋政府用剿抚两手予以镇压。历时一年之久,于绍兴元年十二月,为江东路安抚大使司统制官郝政、颜孝恭所“剿戮尽净 ”。吉州的彭铁大、李动天,虔州陈喁、罗闲十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拥兵十余万结寨五百余处,互相连结,互为呼应,声威扩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绍兴三年暮春三月,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奉诏前去镇压,但军事费用尚无着落。坚持“不打掳”的岳飞不得不向朝廷请求支拨给养装备。因为是平定“内乱”,高宗立即下诏,命令诸路漕臣督办军马钱粮、户部拨给岳飞做春装的绸一万五千匹、吉州榷货务转赐行军费三万缗。当时岳飞军将士二万四千余人。彭铁大听说承宣使岳飞带兵来征讨,宣言道:“人言岳承宣智勇为天下第一,我今破之。岳承宣且败,他人若何?”岳飞听后一笑置之,为争取避免流血,又先派了两名“辩士”到彭铁大营寨去劝降,农民领袖彭铁大回答说:“为我语岳承宣使,吾宁败不肯降!”这时岳飞已掌握了起义军的虚实情况,遂发动了进攻。起义军经过艰苦的抗击,最后失败,彭铁大在马背上被岳飞生擒;二万多老弱被俘,后被岳飞放回老家。逃散的起义军战士又聚集起来,转移到重要的据点--固石洞坚守。岳飞屯大军于瑞金县,

  自己率领千余骑赶至固石洞。他又派辩士对李动天劝降说:“汝诚众且险,能保不败耶?”劝降无效,又进行胁降:“败而后降,吾不汝贳!”

  但劝诱、威胁都不能使起义军屈服。岳飞对起义军奈何不得,遂率大军列阵山下,缺乏阵地战经验的农民起义军,又被岳飞用计打败了。许多起义者宁死不屈,纷纷投崖壮烈牺牲。官军攻上山后岳飞传令军中:“毋杀一人!”岳飞没有伤害被包围的起义群众。如果是别的将帅,对这些宁死不屈的农民起义军战士必会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下令诛杀。而岳飞毕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的痛苦。毅然地说:“此辈虽凶顽,然本愚民耳,杀之何益?”岳飞挑选了其中一部分勇锐精壮的起义军战士,编入军中,其余统放归田里,并令地方官吏“使各安业耕种”。
  棘手的事还在后头。高宗传下密旨给岳飞,要他血洗虔城,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惊”泄愤。岳飞接到密旨,认为无辜之民又有何罪?他拒不执行,上书高宗:“请诛首恶,而赦胁从。”高宗恶狠狠地批复:“不许!”岳飞再次上书,高宗置之不理。岳飞继续上书,坚持己见,高宗不得已让岳飞自己裁决。岳飞把彭铁大、李动天等农民起义领袖杀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屠戮。赣州人民为感念岳飞拒旨屠城的恩德,绘岳飞像挂在家中以作纪念。八年后,岳飞被害,每逢他的忌日,当地人民则为他施舍钱、饭给寺庙,请和尚为岳飞超度。

  七月中旬,平定了吉、虔的农民起义后和,岳飞被高宗催促“赴行在”。岳飞同长子岳云从九江出发,九月九日到达杭州,十三日岳飞第一次觐见皇帝。高宗赐给岳飞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缠枪,一匹战马外配海皮鞍,还有衣甲、弓箭、马铠各一副。还特赐岳飞一面绣着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的旗子,令岳飞在行军时务必树起。这既是对岳飞数年来所立战功的嘉奖,也是对岳飞尚有抗旨行为,未能完全尽忠于高宗的鞭策。岳飞的官衔转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不久迁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在江州置司,独立建置帅府。划归岳飞军事防守的范围扩大了,跨越长江北岸,自舒州至蕲州,直联中原腹地,方圆数百里。而地位升高、职权扩大的岳飞从杭州返回九江的路上却闷闷不乐。对他来说,安定为了攘外,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灭金虏。途径新淦时,岳飞于萧寺壁奋笔提诗道: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这才是岳飞内心的底蕴。

  即使对待洞庭湖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岳飞也是采取尽量招安、少流血原则的策略。当时参政席益就对岳飞的做法产生了严重怀疑,并对张浚说:“岳侯得无有他意,故玩此寇?”张浚了解岳飞的用心,故而笑答说:“岳侯忠孝人也,足下何独不知用兵有深机,胡可易测?”这次被俘的农民起义军近二十万人。鲁莽的牛皋主张“略行洗荡,使后人知所怕惧”。岳飞坚决不同意,他说:杨么之徒,本是村民,先被钟相以妖怪诳惑,次又缘程吏部(昌宇)怀鼎江劫虏之辱,不复存恤,须要杀尽,以雪前耻,致养得贼势张大。其实只是苟全性命,聚众逃生。今既诸寨出降,又渠魁杨么已被显诛,其余徒党,并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有何利益?况不战屈人之兵,而全军为上,自是兵家所贵。若屠戮斩馘,不是好事。但得大事已了,仰副朝廷好生之意,上宽圣君贤相之忧,则自家门不负重责,于职事亦自无惭也!岳飞说罢,连声喊道:“不得杀!不得杀!” 牛皋心悦诚服。

  岳飞挑选了好几万精壮的起义军战士编入军队中,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了抗金的力量。十几万老弱,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给米粮”,归田就业。

宋高宗赵构真的是冤杀岳飞了么?

  其实,赵构杀岳飞,虽然是冤杀,在当时来说也不能不说他是为了社稷。我们把绍兴八年做为一个横切面来分析吧,当时,赵构皇位算是稳了,国家的重大政策也可以自己说了算,(具体体现在可以自由任免丞相)。他坚定的要议和,议和不全部他自己的是软弱主使,也有客观的分析。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一、战争费用浩大

  虽然说反攻可以指望沦陷区的义军和义民支持,但是,这些支持既不全面,也不可靠,庞大的军费还是要从江南出。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有很多军队兵贼难分的情况下,就算是本国军队行动本身也会害民而不是保民,进一步把军费摊在江南民众身上可能会激起更多的农民起义,(又参考明末,对后金的战争直接导致政府破产,不断摊派的军响进一步把老百姓逼进死路,民变四起,最后亡于民变)。

  我们只看到岳飞说的反攻如何如何容易,却忘了江南既有金兵南下时的破坏,又有苗刘之乱的兵害,还有那些不守军纪的宋军将领部队(如刘光地,张俊之流,还有更多无名之辈,岳家军这种优秀军队到底是少数)和各路起义军带来的兵灾,江南之地打保卫战还可以,

  要北伐打全国性战争,已经给战争破坏的江南可以提供的军马粮草还差的远(在不逼老百姓饿死的前提下,

  想当年,以美国之富,打德国日本还要全民粮食配给)。至于金国也困难,这在当时赵宋是不知道全面情况的,对于赵宋来讲,金人可以把老百姓杀光抢光来支持战争,赵宋不可以,所以和谈是当时正确的战略部署。

  二、唐末五代藩镇的阴影

  有人问:把部队全部交给象岳飞这样严格治军的军人不就可以大大提升军队的效率,减轻战争负担了吗?

  可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就是怕将领拥兵自重,不可复制。一来赵宋自建国一来就对武将防范很深,在北宋时期,统治相对稳定,中央实力还很强的时候,对一代名将狄青还是又防范又打压。可何况现在风雨飘零,政权人心不稳,中央实力薄弱的时候,把军队和国家命运都交给武将,更是违背赵宋建国的国策。(其实这里还有赵匡胤本身就是这个出身,所以更忌会,这和这武将忠心不忠心没有必然关系,想当年,老赵何尝不是对周世宗忠心耿耿)再加上赵构不是军事型君主,治文官可以,治武将就差了,假如象汉高祖,唐太宗就不怕重用韩信,李靖之类超一流武将了。赵构却没有驾驭岳飞的能力和自信。这里可以套用这么个思路,假如岳飞,韩世忠,北伐打不赢,那么徒然耗费国力。假如打赢了,那么也得给他们列土封侯,专制北方。他赵构依然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你想岳韩刘张等人还没北伐已经是位极人臣,要是真是什么来个直捣黄龙府,那说不定就要,入朝不绉,剑覆及殿,参拜不名。

  这样一算账继续北伐对赵宋政权就划不来了。(但是对整个汉民族,对沦陷区里面水深火热的老百姓来说,北伐还是有其历史正义性的,但是赵构已经顾不上了。事实上,四川的吴玠兄弟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只是样子上还是宋臣,你看他们不是兄传弟,弟传子,子传孙吗。后来还出了个败家子吴磷,卖国求王位于金。所以说南宋继续北伐,朝庭鞭长莫及,就怕越打越多藩镇。)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唐中期以后我国历朝的官僚系统都不能有效的指挥战争,能打有效的战争将领必定是自外于这个官僚系统。也是导致将相不和,主和占上风的原因。

  三、和谈可以确认自己的政治地位

  之前金人一直不承认这个南宋的,或是建立张,刘伪朝,或是想另立宋室宗室。如今肯坐下谈判,前题肯定就是承认了赵构的政治对等地位。对于合法性还受到质疑的南宋朝来说,这种挟外而自重的实用性也是有的。对内,透过和谈收回兵权,军队国家化,提拔主和官员,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还没有尾大不掉之前,把武将们收服。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金开了和谈之门

  任赵构自己怎么想,假如金国坚持要打,赵构也和不了。可是绍兴十年,金人也打不动了,之前金人一直靠掠夺占领区百姓,而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可是过了长江以后,就算抢到东西也运不回北面,两次南征都是白搭,一次还差点灭顶,使他们明白到,金国的水战优势远远及不上马战,再打就打成消耗战。对于为战利品而战的金人来说,这种消耗战没有积极性。而且,在占领区进行的掠夺,也达到了死角,反抗的义军四起,已经打到一种得不偿失的平衡点了(可怜的老百姓,抵抗和被抢都是死路一条,那就抵抗吧)。

  那时北方各地,跨郡连州,结寨自保的百姓,声势浩大,打出十万众旗号的不可胜数,金人的兵力已经到了极限,急需停止全方面的军事行动才能把统治区巩固下来。所以也愿意和赵构谈。

  其实这是赵构为后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只看到自己困难,没想到金人其实比他更困难。当时只要再咬一咬牙,把金人赶回黄河以北不是问题。或者就算是和谈,也可以谈一个更好的条件的。而不是什么以币养寇的屈辱条约。可是这是我们今天后人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看出来的,当时对于赵构来说,他是不可能全面了解金国的困难的。而且对他来说,北方的义军和农民起义军样,他不是解放军,没有必要去接应的,他要的是顺民,不是义军。而本身又困难重重所以他选择了停战。说到底,金人的武装班子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赵构的班子才十几年,还是颠簸流离。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万事草创,文官都是前朝留下的,武官都是自己山头打出来的,都不是他赵构提拔的。就是说他赵构这时候,恩信未立,威武不加,万事不备(可以看看黄仁宇对那段时期的描述。我们以今天的后知历史,要求他当时把战争进行到底,实在是苛求。)

  好了,说了那么多为什么要和谈的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处死岳飞呢.假如说是满足金人要求,此说不能成立,赵构不是傻瓜,自毁长城的事还是不会做的。其他的几个原因就错综复杂,一环连一环了。

  究底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和是高宗的既定立场,也是他要巩固地位,立威信于天下的总政治路线。不管这个路线对不对,既然它是皇帝乾钢独断定下来的,就一定要执行,不然他的威信何立。他可以让一个书生反对他主和,却绝对不能容许一个国务院副总理加军委副主席加军区司令(少保枢密副使节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公开场合和他唱反调。

  其实主战不要紧,文官里还有张浚,赵构排斥不用就是。拥兵自重,也不要紧,刘光地也不过是回家养老。

  岳飞本来就处在嫌疑之地,拥兵自重的武将,又是主战派。不过,两条都犯还有韩世忠,张俊陪着。韩世忠在苗刘之变中奋身勤王,是一个烈火见真金的人物。张俊有人性弱点,可以以财宝安之。反之岳飞,皇帝对岳飞无恩无威,飞的功劳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又是看上去有大志的人,岳飞越是得人心赵构越是怀疑他。岳飞再立功的话宋朝都无以为报了。

  再看看岳飞公开喊出来的口号:“收复河山,迎回二圣”。赵构倒不怕岳飞把这两个皇帝接回来,他们无恩于民,无德于天下,生活腐败,用人不当,自己当了敌人的俘虏,回来也不会好意思和赵构争天下的。就怕是岳飞,“收复河山,迎回二圣”。这是多大的功劳啊,你要自己立这功劳,留给我什么?

  还有你打出这旗号“迎回二圣”是不是想回来后来一个废弟立哥,加重你自己的威名,然后入朝不绉,剑覆及殿,参拜不名,封王,加九赐,把我们赵宋当成傀儡,最后叫我哥再把天下让给你岳飞啊?做我们大宋朝的曹操,刘裕。

  迎回二圣赵构不是怕皇位不保给他哥哥,而是怕皇权要直接让给岳飞。所以,问题不在你岳飞主战,而是以飞的身份,在皇帝已经定好主和方针下,你公开打出这个“收复河山,迎回二圣”的口号。这是直接对我的地位的挑战。

  之前在太子的事上,我已经提醒过你,你功劳这么大,假如参与到立储君这事上,将来威权太重,对你没好处。古代周亚夫仅“非少主臣“一条就可以是死罪了。你现在倒好,我还活着就和我公开叫板了。加上我赵构没啥军事技能,一向对你非常忌憚,你说我能不杀你岳飞吗。其实,不用你真的“反攻北方,解救二帝”的,以你的身份地位人望,叫出这个口号,左面找一批象张浚这样的文官,右面依着韩世忠这样的武将,中拉一个宗室做监国,后面一大群象你私家部队一样的岳家军。就是对我赵构的皇权最大的威胁了,我老赵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不得以,只能先杀了你立威,打击别人以免别人轻启不臣之心。

  韩世忠虽然也主战,但是到底没有象你岳飞那么公然唱反调,再加上烈火见真金,在苗刘之乱时立的功劳,我可以不杀他。你岳飞就说不准了,我可不想再在烈火里面试一下你是不是真金,万一你不是真金,我就全完了。杀你也不冤,从白起开始算起,乱世中功高盖世的武将,下场都不外乎是被杀和背叛(连赵构爷爷的爷爷也是这条路)。黄泉路上还有彭越,韩信,檀道济,斠律光,高长恭,任喜,谢艾,侯安都等一大串陪着你。

  赵构在历史上的形象,好象是个软弱无能的投降派,自己高高在上的做皇帝,什么事都是秦桧主持。其实不然,他这个皇帝当的也很辛苦的,

  而且地位一直也不太稳固,前期的苗刘之乱就是一个证明。在加上自己没有儿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当时没有储君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你想想绍兴头十几年,北有强大的金国压境,外有专制一方的武将,内里还有各种心思的文官(有的觉的可以找别的宗室做皇帝,还有主战,主和之争)所以在绍兴头十几里年,赵构实在是在风雨里走过来,除了用兵之道不怎样以外(也是岳飞非死不可的原因),赵构在驭使臣下,管理国家之间实有过人之处,才坐稳了他的皇位。就拿把建国公赵瑷立为太子的事,实在是非常英明的一笔,自己没有儿子,就算现在生了,立为太子,也是年纪太小,万一自己一去,主少国疑,估计也不长久。宗室立个近亲的,万一来个争权的太子,弄不好也要两败俱伤便宜了外人。立了个宋太祖七世孙,实在是合天下之望,一来赵瑷英气不凡,有人望;二来从宋朝建国以来就有太宗的烛影斧声,太宗得从哥哥手上巧取天下的非议,现在好了我不为自己,一心为了赵宋,立个年轻贤明的族子,稳定了国本,(后来明朝的景泰帝在自己无后又不肯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导致祸起萧墙,英宗复立,可见赵构还是挺高明的也可以把大局看的高于自己的私心)。三来,就是因为赵瑷是疏族,所以赵构大权在握,不怕太子争权,也不怕再有苗刘之乱这种事。只有等到自己愿意放权的时候,再主动让位,禅让给赵瑷。象这样的人,会象是任人摆布,或是私心而杀岳飞吗?

  还有一点,后人老是用赵构独用秦桧而指出他昏庸,其实独用一人正是赵英明的表现,一个君主假如要参考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可是一旦有了决定以后,就应该避免众说纷纭。

  既然定了下来,就找个能干忠实的执行者,贯彻落实就好了,假如朝令夕改,只会坏事。(对比后来明崇帧,既要和后金议和,又怕大臣议论,后来事情漏了出来,群臣众口,皇帝竟然不认,而且冤枉替他议和的大臣私自议和而一刀杀了,两人真是差天共地了)。(文章摘自《中国历代疑案解密》作者:诸葛文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