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万兽岭:趋吉避凶之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59:56

 趋吉避凶之名言

  (一)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
△忍百忍者,百福之源。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好事变坏。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 经云:“若“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等特殊关乎大局利益之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而平常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阴德,获天佑福报。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佛圣所欣乐。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做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人,是很难担当大任和成就正果的。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逆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
  △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
  △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吃亏人,常在世。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法国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原谅别人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万法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
(二)
  △慎言语。虽有奔骥,难追片言之失。“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言行,立身之基也。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三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谨言可以避祸,慎言可以防身。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的。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人说一句谎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谎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不可乘兴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见已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合。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修行中重要的功课。反省是禅。
  “善良意志”为大修行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被大哲学家康德称为“绝对命令”。在为人处世中,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善良意志”的出发点上灵活掌握。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中道而行,是处事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少有浑厚而得祸者。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庆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认命但不唯命。一个知天命的人,不会故意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
△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肯替别人想,“爱人如己”,是积福修道的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三)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为悠久之道,宽大为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责人之过,不揭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但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更宜寡过。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怨不忘恩。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四)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为恶恐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时,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功德甚大。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益厚。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须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为惜福。惜财惜福,缘为惜德。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难忘众生恩。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从。
  △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许多好处: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织布有衣服穿,不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会自私自利。
  △每天的提醒——爱因斯坦:“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要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知足者常乐。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祥,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犯。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欲被乐心引在苦处。达人以心拂处为乐,终以苦心换得乐来。
  △厚味多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乱。
  △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意。但求不愧心。
  △淡泊眼光看世间,富贵好比过云烟;知足心来取万物,清心不为物所染。
  △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一分。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约有富贵贫贱两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心却未己矣。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梦,经百千劫而了无出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如是矣。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富贵功名,本来命定,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神仙。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生命的煎熬、污染和惩罚。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生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人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蔽雨,就已经足够了!
  △富贵的,一世宠荣,到死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的,一世清苦,到死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至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恩爱一缚,牵入罪门。对家室亲眷,尽心不挂心。
  △夫妻一场应看空,大限来时各西东。夫妻本是同林鸟,可怜死后不相逢。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若能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酒乱性,又轻狂,耗散精神坏灵光。养身宜戒损己药,修身须除败事汤。
△败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败;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伤。
△儿女如过客,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中有时限,情浓何太痴,请君自量忖。
  △子以三因缘生:一、父母先世负子债。二、子先世负父母债。三、怨家对头或因缘深者来做子。
  △父母子女是债,欠债还债,无债不来。男女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劝父母,莫系怀,儿孙八字自带来。贫贱今生受孽报,富贵前生修积来。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却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个安乐窝。
  △人们都要爱恋骨肉,贪财如命,这样在世俗上这一边情重了,如何谈得上修行?要知道,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不相识。如果恶缘相聚,眷属就是冤家,不知不觉暗受其害,想到此,不由人心不淡。财产等物转眼成空,当然更应看破了。
                (五) 
△人生直做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复。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斯为贵人。纵而不节,是为愚人。
△在人欲中能掌握天理,方是悟道之人。同是饮食男女之欲,便有君子、小人之分。君子对此等欲望并不克制,但求“合礼”,不会拼命追求,而能淡然处之。小人则重视饮食男女之欲,心劳日拙,一天到晚都在为物质享受不够而烦恼不堪(人欲是无止境的),不可终日。
  △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如家庭之乐,五欲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乐等等都是乐。可是,所有的乐都包含在“苦中”!这苦,并非通常所谓的苦难,而是“无常即是苦”。因为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迟早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不乐。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所有人类的头上,都压迫着“生老病死’的大山,老和病,一直不停地从各方面侵袭而来。虽然,我们随时都会和它“碰面”,但完全不能预知“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这正是人生的真相。我们沉迷于忙碌的生活,而忽略了这个真相——人生“无常”。
  △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生——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老——揽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病——忽染沉疴疾,因成卧病人,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死——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应当把私情私爱升化成道情法爱,把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慈悲,去慈爱万众生灵。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以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心生则种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转增意味”。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长。”
  △勿谓佛教只重理智,不讲感情,须知大破除后才有大建立。佛法对追求出世间法——了生死苦,予众生乐,圆成佛道是彻底的积极!对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是彻底的消极!此大积极、大情怀、大慈悲岂同于世俗之“看破红尘,消极逃世?”佛法说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轨则,教导我们怎样止恶行善、离苦得乐、弃假求真。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佛理太伟大,不学太可惜。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记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且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信因缘果报者,万善之母;疑因缘果报者,众恶之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作善降福,作不善降殃。善人前恶先熟,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前善先熟,不能先报其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天道循环理最真,谁人常富更常贫。今朝受饿吞饥者,半是当年悭吝人。
  △善恶报应,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竞争,须知总有下场时。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毒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岂知头上有青天。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善恶因果是贯通三世而渐次受报的。今生的作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多半是往世的业报。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懂得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就会对有些好人得恶报、坏人得好死的现象解得通了。
  △善恶之因,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则终必大明乎心性。
  △人生之所以有贫富、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是因为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报之也。
  △人之所以倒霉,自有倒霉之因;人之所以幸福,自有幸福之缘。
  △今世因循不悔,他生欲忏无期。冤仇迭报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恶若无罪福根,圣贤岂肯信服他。
  △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种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
  △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作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福莫大于心善。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积德之人如治家之子,不见其益,然日积月累,自成陶朱之业。丧德之人如败家之子,不见其损,然日侵月削,便无立锥之地。
  △贪了牲畜的滋益,防招性分的损;沾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白雪,当必潜消。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积财不如积德。
心地作善,福归自己;若行恶习,祸非人替。
(六)
  △命相吉凶,皆宿世之心所造。宿世若行善事,则在胎自具贵相,出胎自值良时。宿世若造恶业,则与此相反,此命相不可不信也。然命相有定,心则无定,祸福之机,乃心所造,非命相所造,相可以随心转变,是命相不可尽信也。
  △佛法讲命是不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要随时修好因,培好命,切忌修恶因转成坏运。
  △一念常惺,才避得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安分守命,趋吉避凶。
  △妙药难治冤业病,行短天教一世贫。
  △富贵定要守本份,贫穷不必枉思量。
  △受诸苦恼者,业由前生造,今世又不修,来生还招报。
  △“宇宙之谜”困惑了多少人?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哲学家、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个谜?只有因果律揭示了这个谜底:整个世界、亦即整个宇宙是什么呢?是一业力之网,是从业力而生,是因业力而立的。
  何谓业力?凡是身所作的事,口所说的话,心所想的念,都叫做“业”,由业所产生的作用就叫做“业力”。业力的连锁作用,便叫做因果。
  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受因果律所支配的,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做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简单的因果,世人还能够明白,复杂的因果,就难以索解了。种下的因,如无相应的果。那一定是有别的因混合了进去的原故,单一的因变成复杂的因罢了。
  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之业因的,这就是随心转业和随心造业的道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便知愚者可智,智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一一都可自做主宰。如果知道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相貌随汝心田转的道理,一切寿富康宁之权,就都能够由自己做主了。
  △凡是祸福没有不是从自己求得的,这就是圣贤话,如果说祸福是天掌握、天注定的,这就是世俗浅识的人言论了,故说“相随心转”,“天定者胜人,而人定者亦能胜天”。
  △“天作孽犹可违”,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由自己去违反、改造它的。你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的福。哪里会自己不享受呢?要知道,普通平凡的人是有命数的,但大善的人,命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命数也是拘不了他的,因此,光是相信因果报应,光是认命还不够,还应该“立命”,也就是利用难得之人身,努力改造宿命,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损人利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善。损人利己,就是礼人敬人都是恶。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说一个人的成功,要经过许久许久的努力,要一步步地攀登,事业的成功来自不易,而堕落犯罪却如山崩,转眼即毁。
  △人未证果,一言一行不可轻发,无论境遇的顺逆,必须深信因果报应不差。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阴功须向生前积,孽债休教身后还。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地在上,神鬼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中,天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失现福,怎么可以不惧怕呢?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白日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修善决定有乐境,造恶必定受痛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弘一大师说:“冥冥之中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
  △求佛菩萨未获感应救护时,须知自己业障深重,益自惭愧,勿生怨望,勿生疑虑,应信我人言行善恶,因果报应,自做自受,深自惭愧、忏悔、发奋。
△一个虔诚善信的人,本来就得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