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达针式打印机安装:黑瞎子岛回归,52年前毛泽东定下的“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8:32:40


黑瞎子岛回归,52年前毛泽东定下的“原则”

作者:一清

    黑瞎子岛终于回归,大多数中国人表示了高兴之情,但也有一些民众并不太满意:为什么不是全岛回归,而只是半岛回归?黑瞎子岛的一半将要归还中国,俄罗斯媒体也报道了这一消息。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发的是个简讯,以“没有评论和分析”的方式,告之了国内民众。但就是这简短的信息,在俄罗斯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应。很多网民留言言辞激烈。“难道为了友谊就要付出领土代价?”甚至有质疑:“人民是俄罗斯的主人,普京有什么权力给中国送去这样一份礼物?为什么没有进行全民公决?”

  在“群情激愤”的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网民中,在俄罗斯,有一位叫巴维尔的网民,他在留言中回顾了关于远东的“历史”,同时指出,在1689年迫于大清帝国的军事压力,俄罗斯被迫承认了大清对远东的控制。不过当大清逐渐衰弱之后,强大起来的俄罗斯重新拿回了远东。“现在,我们在衰弱阶段,而中国仅仅拿回了一个半岛屿,我们应该为这个结果高兴。”

其实巴维尔的观点,也与部分俄罗斯学者的意见相似。2004年中俄签署协议后,当俄罗斯国内媒体强烈反弹的时候,就有俄罗斯专家指出,以一个半岛屿为代价,彻底终结中俄边境争端,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失去什么。

这样的争论也出现在国内,正反双方也曾有过激辩。但不管是巴维尔的观点或是俄罗斯学者的观点,不管是中方或是俄方,争论的核心无非就是土地的最利己的边界线。其实,早在52年前,毛泽东就定下了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我想,应该是中俄两国专家最终所共同遵守了的东西,否则,两国要达成现在的这个协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谈到中苏有关领土边界划分时,毛泽东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希望苏联履行有关承诺,归还中国领土。但是毛泽东又以大智慧留下了谈判的空间。

毛泽东引用了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两句诗:“长城万里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据裨史记载,张家人在相城老家,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家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旺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令争执双方向在京为官者去信,以求解决办法。张英在京接读家书后,以诗代复: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得知后,也仿效让出三尺,于是双方握手言和,永休争战。

52年前的那位尤金先生是不是听懂了毛泽东的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现在的中国和俄罗斯专家们在谈判土地划界时一定是看到了毛泽东与尤金这一段谈话的历史档案,也一定理解了毛泽东的这句话的深义的。正像俄罗斯国内专家所指出的那样,“以一个半岛屿为代价,彻底终结中俄边境争端”,这实在是一种智慧。也像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秦刚所说:中俄双方边界划定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应该成为世界土地争端解决的典范。

在很多时候,双方本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原则,处起事来,都是有着退让空间的,中俄如此,中印、中日又何如?特别是台湾问题,本此原则,解决起来应是相当从裕的。

 

(注意:如需转载与摘编本博文章,须注明“理解毛泽东·一清的博客”,否则视为侵权。)链接:安徽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人《中国名胜词典》。毛泽东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

张文瑞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荣升宰辅,乡里称其府第为宰相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http://www.china-zongmao.com/sx/fjms_show2.jsp?id=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