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is 576中文字幕:潍坊状元谱(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4:55

潍坊状元谱(二)

(2008-03-11 21:52:03)  

潍坊状元(六)---马愉

马愉(1395—1447年),字性和,号澹轩,明代临朐县朱位村人。其先祖为汉代马援,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为伏波将军,助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故马氏至今尚自称为“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马援后世散居各地。至宋末,有马近者,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不仕。避居临朐,遂以为家。近生珍,珍生庆,庆生天驷,天驷生景信,景信生士贤,士贤乃马愉之父也。由近至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皆有隐德,士贤更被乡里称为善人。

马愉20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山东乡试第3名举人,时年26岁。次年春,欲赴北京参加会试,途中得病,误期,返回。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会试,因守继母孝,又未赴试。期间,刻苦攻读,宣德二年(1427年)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中状元。明清543年间,山东共出了10名状元,马愉是其中之一。此科主考为杨溥,副主考为曾(此字上部为"啟",下部为"水"),马愉终生视二人为恩师。这年,马愉33岁。

此科乃为宣德皇帝登基后的首次开科,俗称龙飞榜。历来科考,大多考试五经,即俗说的以五经取仕。此次,宣德皇帝下诏说:“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故此科乃为制科取仕(制科,古代朝廷设置的临时考试科目,始于汉代,沿至清末、较重要的制科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有博学宏词科;有孝廉方正科;有经济特科;晚清还有翻译科,各朝代制科科目时有改动,制科录取者一般都从优授予官职)。宣德皇帝出的制策是:“制曰:朕惟礼乐之道,原于天地,具于人心。所以治天下,国家之大器也。盖以和神人以辨上下,以厚俗化,皆由于斯。故圣帝明王,咸所重焉……。爰及朕躬,获承鸿绪,永惟海宇之广,生齿之繁,化理之方,躬行为要。肆夙夜饬励,恭己思道,罔敢怠宁。诸生学古有年,究于治理。夫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而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此盛治之致也。爰始行之,其事何先?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近世大儒又谓其本皆出于一。夫欲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不考其本可以施之,知礼乐之情能作,识礼乐之文能述,稽诸往古,畴其当之。昔者,圣人制作之盛极于虞周,况以伯夷后、夔、周公为之辅。仲尼定万世之制,何独取其韶冕欤。夫礼乐之效,致人心之感,则道德一而风俗同;致气和之应,则膏露降而醴泉出。器车马图凤凰麒麟之物毕至,亦理之所必臻欤。朕虚己图治,冀闻至理,其悉陈之,将亲览焉。”马愉得题后,倾其所学,上下古今侃侃而谈,洋洋二千余言,一气呵成。宣德皇帝览卷大喜,亲批为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这是明代开科以来第十八名状元,也是江北第一位由制科考取状元的人(历来著文者,皆云马愉为明代江北第一名状元,其实不然,例如早马愉30年中状元的韩克忠,即为山东武城人。后人不详考,便将江北第一位以制科得状元者误为江北第一位状元了)。

马愉中状元后,即被授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深得宣德皇帝器重,有意让其在翰林院深造,以便将来为太子老师。

1435年,宣德皇帝死。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元正统。马愉被任命为经筵讲官,进侍读(正六品),与杨溥、苗衷、高谷、曹鼐五人专门负责给小皇帝上课。马愉等日日轮流用儒家的思想和道义,以二帝三王、周孔之道、正心修身、经纶之要为小皇帝苦口婆心地讲解,小皇帝也经常赐些金银服食一类的物品给马愉。是年,马愉还以会试同考官的身份参加了会试。1438年,马愉升翰林侍讲学土(从五品),1440年,奉旨人阁参与机务(即宰相。明代不设宰相一职,凡人阁者,即称宰辅,亦即宰相。时宰辅共5人,首辅为杨士奇,另四人为杨荣、杨溥、马愉、曹鼐,由此而知,马愉是年为第四宰相。见《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在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宰相,历代为数极少,由此可知马愉在当时地位之荣耀了。1445年,马愉为会试主考,得状元商辂。商辂乃浙江淳安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是明代惟一的一位连中三元者。是岁,马愉又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正三晶)兼侍讲学士。1447年古历九月初三日,马愉早起准备上朝,突发中风症。皇帝闻讯,急遣御医诊视。但过了3天,不治而逝,终年53岁。正统皇帝赐给御葬,并下诏曰:“讲读之臣,所以考质疑义,非专诵习而已;馆阁之职,所以备资顾问,非专辞命而已。国家列官,以馆阁兼讲读,往往宠以重秩,固有自来,而朕尤意向之,盖信任之笃,委托之重,非其他可比也。然非文学赅洽、操履淳正之士则不轻畀。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早自贤科,荣魁多士,首擢官于史局,再迁秩于经筵。既公纪载之精亦勤,讲读之久,比参机务盗慎弗渝。顾眷遇之方殷,胡寿龄之不副?宜有显赐,似慰朕怀。兹特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咨尔冥灵,光我宠数。钦哉!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月十四日。”并循师保例赐赙万缗(即一万贯),派礼部尚书胡淡代表皇帝祭之,后又赐谥号襄敏。明史云,“赐官兼职自愉始”(马愉原为通议大夫、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死后赐资善大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古时讲官、职、阶、爵等,尚书为官名,翰林学士为职名,资善大夫为阶名。一般死后仅赠官,马愉为皇帝老师,正统皇帝特旨既赠官又赐职,连同赠阶,后来成为定例,故云赠官兼职自愉始,由此亦见正统皇帝对马愉的特殊感情)。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8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哀毁过分,得病,数月始愈。父继娶魏氏,马愉事之如生母。后魏氏又死,父再继娶张氏,马愉事之亦然。马愉为官后,因己为独子,欲接父及继母至京奉养,父母年高,不去,马愉于是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养亲。父尝得病,马愉得信,即请于朝归省,正统皇帝特诏给驿(由驿站负责接送)及道里费,让其省亲。至家,父喜,病愈,即命马愉急归京供职。马愉性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者,襟度闲雅,有忤之者,亦不较。乡人往来,率以礼相接,绝不以势位临人,故其去世后,自勋贵至公卿大夫、乡里亲朋,莫不悲痛。

马愉死后,葬于朱位村南高岗上,墓今尚存。马愉同科榜眼杜宁(浙江天台人)为书行述;曹鼐(河北宁晋人,1433年癸丑科状元)为之书碑。妻陈氏,封宜人。子二,长马征,荫官至河南汜水县(今荥阳县)知县(正七品);次马徽,荫官至河南布政司检校(正九品。明代官员死后,荫一子为官,其中一品官荫五品,二品官荫六品,三品官荫七品,以此类推。马愉死时为三品官,赠二品,按实官荫一子为七品,又因是皇帝老师,故特恩加荫一子为九品)。马徽免官后,人籍河南省。临朐凡马愉之后人,皆出自长子马征,多居于朱位、孔村、胡梅涧、北朱,散居于其他数十庄内。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然自为官即一直在朝中,而且多年为帝师,故所著诗文,反映民间疾苦者少,其诗多为优游述怀感遇之类,其文多为讲章、序跋、铭志、挽覃、哀词、寿文等。马愉去世后,遗稿藏其家人手中。

成化十四年(1478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邢居正,巡视各府县,至临朐,从马愉后人手中得其手稿,便嘱托青州知府刘时勉“校雠侵梓,以广其传”。于是,刘时勉校正后,由时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寿光人刘诩作序,取名为《澹轩文集》,共7卷,刊刻流传,时为成化十六年(1480年),距马愉去世已33年了。惜此本今已失传”。

此本大约刻印不多,几十年后,民间已极难见到。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临朐人迟凤翔于历下(今济南)书肆中,购得残编一帙,极喜,然惜其已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已为官多年的迟风翔还乡省亲时,又从马愉曾孙马玑、马珩等人手中,索得未曾刻印的手稿若干篇,捎至陕西洮岷兵备副使任上,令勋阳府学训导林震、生员秦守卿二人重加校阅,合先后所得,厘为八卷,分为四册,付勋阳府知府张循刻印流传,并改书名为《马学士文集》。后人《四库全书》存目中。

至近代,上述两刻本已难见到。1986年,马氏族人曾据迟刻手抄本出过一个前六卷本,书名仍为《马学土文集》。1998年,国家出版发行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在集部第32册中,收录了迟刻《马学士文集》全八卷。此书共印了100套,我县有幸购买了一套。此集共收讲章(为皇帝上课所准备的讲义)17篇、赋颂5篇、诗230首、赞5则、歌3篇、铭5篇、序102篇、记5篇、跋11则、哀词4篇。

下录其诗18首:

送方御史出巡浙江

路入东南眼界宽,青骢到处列城欢。

狐狸避道藏踪迹,雕鹗冲霄振羽翰。

两浙冰消春水碧,一冠豸压晓霜寒。

此行定见敷恩泽,多少疮痍待抚安。

  

送查郎中致仕

宦途渐觉雪盈颠,诏许南归思浩然。

双佩初辞丹阙下,此心先到白云边。

柴桑旧约能同醉,击壤新诗取次联。

况有园田生意在,不须重费卖山钱。

 

送卫主事以嘉省墓

东吴风景久关情,此日归来喜倍生。

千里松楸饶雨露,九原泉壤被恩荣。

锦衣明映江花烂,画鹚遥随柳絮轻。

适意故园谁不羡,还须及早上神京。

 

送刘布政致仕

高步瀛州三十年,岭南方伯重才贤。

生平官况清如水,此日归心快若川。

紫蟹谩倾燕市酒,白鸥偏狎楚江船。

好山入目应无数,雅称吟怀兴浩然。

 

送刘宪副致仕

征雁倦飞翼,眷眷怀乡丘。

人生必宦达,贵在知归休。

虽云古所制,几能遂斯谋。

昼锦故乡行,良荷君恩优。

遥望大江右,西风送轻舟。

山川不改观,先业余田畴。

朋旧话初别,少壮今白头。

樽酒日相乐,赤松从邀游。

思昔抱奇才,扶摇八极周。

豸冠试柏府,持斧鸣华驺。

继登外台佐,劲节扬风猷。

每使狐鼠避,常怀黔黎忧。

兹焉谢羁绊,素心于以酬。

俯仰穹壤间,快哉何悔尤。

  

送黄知府之开封

画省中郎守汴州,三年献绩总称优。

家声远继黄丞相,德政重闻郭细侯。

一派河流清绕甸,四郊禾黍绿盈畴。

遥知五马行春日,黎庶欢歌满道周。

 

送何太守之太平

新捧除书下九关,圣情深慰远人安。

边城喜迓双旌到,驿路休言万里难。

夷獠从今闻礼乐,雕鸢由此变衣冠。

知君更有冰霜操,可使蛮烟六月寒。

 

送刘砒知县之莆田

读书早巳取科名,事业初闻在此行。

单父昼琴多逸暇,萍乡更鼓独分明。

循良自古资儒术,抚字先须问野氓。

想到劝农新雨后,棠荫歌咏有新声。

 

谢河东孔运副惠琴兼寄葡萄酒

焦桐斫就自平阳,为忆知音远寄将。

只恐夜凉清不寐,葡萄佳酿试新尝。

 

寄谢县官

昨承恩命,归觐二亲,获见邑贤大夫。三公一心,义气和同,是用政理民康,邑中宴然。以予远归,屡致慰意。及来京后,萦忆载怀,不能已已,遂述一律,聊将谢忱,敬祈电嘱是幸。邑人马愉端奉大尹、二尹、判簿三公侍右:

宁亲昨向故乡回,治邑欣逢得众才。

百里闾阎无犬吠,三春桃李尽花开。

仁慈政出宁容异,道义心同自不猜。

慰我远来珍重意,欲将何以报琼瑰。

 

寄谢骈庠掌教陈先生

昨承赠言,辞旨过溢,佩服弗胜。兹成中人近体一首,聊致谢意,希笑览幸甚。邑人马愉端奉骈庠掌教陈先生讲席:

每念斯文义气同,芹池今喜又相逢。

雄辞荷赠琼瑶丽,高意何殊斗岳崇。

久见诸生沾化雨,从知1)王客沐尧风。

交情不比东流水,只在临歧怅别中。

 

束寄骈庠诸友

昨谒黉宫诸友,行辈先后相伴,以余旧同游也,咸欣喜加敬,亲爱殊厚。既来京,缅想于怀,特成近体一首,少伸报谢,兼致相期之意云。

归来缓步谒骈庠,黉友交亲意何长。

误起临渊思结网,不知搏塞已亡羊。

敢忘恭敬归桑梓,还见栽培出栋梁。

珍重诸公须努力,云霄指日看翱翔。

 

闻沾恤典独坐偶成

再和前韵录奉苗高二先生发一卢胡耳。

十二年来住破房,构成那有一旬长。

垣墉齐败波犹沟,瓴瓿斜倾夜未央。

地阔何从容庋榻,年丰谁信缺糇粮。

寒酸大抵多前定,笑断朱楼公子肠。

 

林间行读

适兴依林樾,逍遥乐此心。

练囊随杖履,缃帙散光阴。

贤圣遗风远,鸢鱼至理深。

高怀千古上, 自不染尘襟。

   

渔樵问答

生计烟波与碧岑,白云深处有知音。

相逢一笑斜阳暮,说尽红尘万古春。

 

坐石观泉

闻说匡庐万丈峰,峰前飞瀑似垂虹。

欲寻濯足知何地,却见湍声落云中。

 

听月楼赋

听月楼高接太空,楼高听月倍分明。

碾霜毂辘冰轮转,捣月叮叮玉杵鸣。

月奏宫商声细细,斧修丹桂响铮铮。

忽然一阵香风过,吹落妲娥笑语声。

地阔何从容庋榻,年丰谁信缺糇粮。

寒酸大抵多前定,笑断朱楼公子肠。

 

游沂山百丈崖

披云直上最高巅,石势巍巍欲插天。

日暖峰峦生万态,地灵今古孕古贤。

崖封台藓几千尺,树带烟霞数百年。

登眺不知豪兴发,敲诗对月夜忘眠。

潍坊状元(七)---赵秉忠

1983年春天,文物荟萃的青州市博物馆,又获得了一件稀世珍宝。青州市郑母镇郑母村七十多岁的赵焕斌老人将其传世珍藏近四百年、先祖明万历年间青州府益都县人赵秉忠考中状元的殿试卷捐献给了青州市博物馆。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科举制度。读书为及第,及第而为官,经晋隋两朝而成制度。“蟾宫折桂,鳌头独占。”考中状元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可是状元是怎样考的?试卷又是什么样子?因为它是宫廷档案,人们难以知晓。赵秉忠状元卷的发现,不仅可以使人们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珍贵的宫廷档案,见到皇帝的御笔真迹,而且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份状元卷以绫装裱,为一折子式书册。每折8 开纸大小,共19折,长3.48米,宽0.46米。正文前有其本人简历:殿试举人臣赵秉忠年二十五岁,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由廪膳生员应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万历二十六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后有三代简介并开具所学经书。卷面以娟秀的馆阁体书写,共2460字。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翊钧以朱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卷尾列有九位阅卷官的职务、姓名,加盖了弥封关防。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两位老专家对该殿试卷进行了鉴定,他们在鉴定书中写道:“明赵秉忠试卷,真迹。到目前为止,故宫宫廷档案还是空白。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之宝。”遂即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该状元卷由故宫博物院用明代宣纸进行了复制,真迹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复制件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和状元卷的捐献者赵秉忠其十三代嫡孙赵焕斌老人收藏。状元卷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赵秉忠这一鲜为人知的名字,一时享誉海内外。

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号?(此字左"山"右"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赵秉忠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其父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据《赵氏祖谱》记载:赵禧年幼时外出,“见遗金,于道守不去,俟其人至,还之。”赵禧年稍长后,其性情笃厚诚忠更显。他见“有被重刑几殒者,为治疗于弥陀寺,得不死。苏而问治者姓名,匿不报。”他曾自撰联一副以勉戒:“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赵禧一生常以此联勉励自己,为官多年,爱民如子,颇有口碑,赵禧为太常生,曾任山西省文水县(今县名无改)县丞。在任期间,孝义廉洁,宽厚爱民。是年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 “露骸枕野,” “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锸,痊骼无算。”其费用全由自身俸禄捐之。为济灾民,赵禧“佐令长赊贷,又私治粥食饿人,所活者甚众。”正因为赵禧爱民如子,也由于其政绩突出, “上司拟荐用。”但赵禧“念母老,坚请休。”当他离任之时, “百姓万人遮道泣”,在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则肖像以祀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益都县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到了“ 斗粟千钱”的地步,但赵不为钱财所动,“又以粥食民,平生厚德多类此。”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禧因岁高亡故。三年后,即明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念赵政绩可嘉,孝义忠信,又教养出赵秉忠这个殿试状元,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才,便皇恩大开,追赠他为礼部侍郎。后来赵秉忠在仕途峰巅之时,万历皇帝又追赠赵禧为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

正是在其父忠厚仁义品德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聪慧耿直,诚实好学,卓荦有大志。据《临朐续志·附录》载:赵秉忠生于其父赵禧任职的山西省文水县官舍,“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十五岁时就参加了补府学生的考试。据《益都县图志》载:主考官督学佥事刘毅性格严厉,他在主考昌邑县试时,曾发现有的考生“匿文履中,遂重惩之。”这次任青州府学主考,为防考生身中匿文作弊,刘毅严命诸生跣人。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时大雪寒甚,”光着脚考试怎么受的了,诸考生敢怒而不敢言。这时,赵秉忠挺身而出,站在台阶上质问刘毅:“公奈何因一不肖而困诸才?且贤者辟门之典固当尔耶?” 

刘毅听后“大悚动”,对赵秉忠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后生刮目相看,而肃然起敬,遂改容谢日:“吾闻过矣!”随即下令废除跣足这一规定,使所有考生都穿上鞋子,不再光着脚考试。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年仅二十五岁的赵秉忠殿试考中状元,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由于政绩显著,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便担任了会试同考官,高阳的孙承宗就出其门下。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任江南的主考官,所录取的考生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人都可称为国家栋梁之才。赵秉忠很快升迁为侍读学士,直接为皇帝伴读讲学。一次万历皇帝命找出各位先皇的实录查看,发现缺着建文皇帝朱允坟的实录,便问是怎么回事。赵秉忠回答说,不是缺少,而是建文皇帝事出有因,故而不敢拿出来给皇帝看,万历皇帝也只好作罢。但赵秉忠却趁机上奏万历皇帝,说建文皇帝在位虽然只有四年,但恭慈仁宽,惠政于民,并无失德之处,请当朝皇帝恢复建文皇帝的帝号和庙号,以宽慰死去的建文皇帝。万历皇帝沉思许久后说:“事以久不便更宜。”

赵秉忠争辩道:“昔高皇帝(朱元璋)因胡蓝狱罢诸功臣世爵,至嘉靖朝卒复之。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也。”后来大臣顾锡畴又将赵秉忠的这些话再次讲给万历皇帝听,万历皇帝终于采纳了赵秉忠等人的建议,给建文皇帝恢复了帝号和庙号。

赵秉忠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明朝从英宗到武宗已开始走向衰败,再经过世宗、穆宗,到神宗万历中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已全面激化。应该说,万历继位的前十年,由于宰相张居正辅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政治曾出现过一些转机。但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朝廷无良臣辅佐,日渐衰败。万历皇帝昏庸荒淫,长期深居后宫,尽日沉缅于酒色之中。特别是在两件大事上,万历皇帝愈显其腐朽无能,荒淫颓败。一件是“国本之争”。他宠爱郑贵妃,竟欲立其子朱常洵为储君,这种废长立幼之举,遭到了朝野的一片反对。从万历十四年起,展开了长达15年之久的“国本之争”,直到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万历皇帝才违心地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近二十年纷争暂告段落。但万历从此心灰意懒,消极怠政,不早朝,不批奏章,不开讲学经筵,不开殿试取状元,直至不任不免六曹官员,致使“台省空虚,诸务废堕”,(《明通鉴》)。二十余年“无为”而治,朝纲颓废,国事荒荒。据史料载:到万历后期,内阁常常只有一二名辅臣。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年竟只剩下方从哲一个。按规定六科给事中共58人,后来只剩4人,十三道监察史原有110人,最后只剩下5人当值。朝廷的钟摆几乎要停止运行了。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了立太子的事跟朝廷,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怄气,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笑、可悲,也很可恶。另一件事是他修陵墓,这个昏君从二十岁就营建自己的陵墓,日用工三万多人,历时六年,耗白银八百多万两,约相当于当时两年全国田赋收入的总和。 “一陵造就,万家遭殃。”为了弥补开支不足,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他开始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盐、税使,向全国工商业进行大肆掠夺。据《明神宗万历实录》载:这些皇家爪牙在神宗指使纵容之下,如狼似虎,吞噬群黎,全国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这种疯狂地掠夺是对刚刚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严重摧残和空前洗劫。从此,社会呈现出恶性循环。赵秉忠作为封建社会的有识之士,看到万历皇帝这种精神状态,这些作为已经危及社稷安稳,为了国家而忧心忡忡,立志于“拼一身之力,报效国家。”他发奋学习,修身励志,致力于为国家尽忠效力。他的殿试卷以及许多著作、诗词,如《江西舆地图说》一卷、《?(此字左"山"右"其")山集》十二卷(诗文各六卷)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的殿试,也称对策,就是朝廷出题目,让考生当场作答。赵秉忠参加的这次万历二十六年殿试,其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殿试卷中,针对万历皇帝的昏庸无能,满目疮痍的社会现象,以犀利的笔锋,饱蘸感情,深刻地揭露和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吏治的腐败,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安邦定国的政策和策略,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变革图治的抱负,深刻的思想和不怕触犯“龙颜”的无畏胆量。他“干冒宸严”,借题发挥,以古代帝王为先例,用诚恳的话语,劝谏万历皇帝要振作精神,以身作则,指出这是寻求天下昌盛的先决条件。他甚至婉转地指出,官吏的腐败与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皇帝应该“立纪纲、饬法度、振怠惰、励精明。”为了引起万历皇帝的重视,引起朝廷大员的关注,赵秉忠在《状元卷》中还列举了当时官吏们“诞慢成习”八种腐败的表现:越职以逞、言行不一、吏习尚偷、士风尚诡、侵牟穷民、纨绔无谋、民冤不伸、虚冒妄费。并针对这八种表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赵秉忠还在《状元卷》中提出著名的“天民说”,这是《状元卷》中很突出的闪光点。“天民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 

“天民”之说与过去的“子民”、“草民”、“贱民”之说相比较,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皇帝应该尽职尽责,履行“天职”,否则就是对天不忠,那么对“天民”’皇帝就应爱护,否则也是违背天意。这是赵秉忠针对神宗皇帝“专于无为,而托以深密静摄”,长期不理朝政,中国社会昏暗贫穷,人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而有感而发,是大声疾呼! 赵秉忠的道德文才在《状元卷》中可以说是一次集中的体现,同时赵秉忠还以超群的才华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在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题刻和碑记。这些诗词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忧国忧民、忠孝节义、同情人民、憎恶奸邪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在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官仕情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赵秉忠目睹万历皇帝荒淫无度、广蓄美姬,长期不问政事。大臣们的奏章置诸几阁,这位昏庸的皇帝却不问不闻,不批不驳,任其堆积如山,尘灰满布。赵秉忠对此忧心如焚,感事生怀,赋诗曰:“青蒲白简奏枫宸,封事年来叹积薪。大海沉沉云漠漠,文书几阁尽生尘。” 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已被罢官在家赋闲的赵秉忠,得知奸佞魏忠贤疯狂地迫害东林党人,自己的得意门生周顺昌,就因为热情招待了被魏忠贤逮捕的东林党人魏大中,便被连坐入狱。周顺昌的被捕,激起了苏州人民的义愤,几万人自动聚集,包围了捕人的官吏和差役,当场打死一人,打伤多人。事后魏党进行了疯狂地报复镇压。事件发生后,赵秉忠联想自己也多受魏党打压排挤,禁不住愤然赋诗曰:“南国天声喧白昼,长风巨浪撼银河。圣皇蚤建中和极,风不鸣条海不波。”诗人在字里行间向我们告示着:在阴云密布的南国苏州,响起了雷霆天声,这反抗奸佞邪恶的风暴必将掀起撼天的巨浪,淹没这些乱世恶人。

赵秉忠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人民,并希望朝廷能中正地处理此事件,这是难能可贵的。

赵秉忠在《?(此字左"山"右"其")山集》自序说:“迂拙之性,癖在山水,簪笏十一,岩栖十九,鸟语鱼行,烟歌竹啸,随天籁所至,咏而成诗,聊以遣性而自适耳”。从这段文字看,赵秉忠写了不少的山水景物诗词。但在诗集中却选录不多,且人选的也多是“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诗中往往另有深意。如卷九《秋月饮冶湖》中写道: “湖上一杯饮,秋风洒客衣。绿疏溪柳瘦,红绽渚莲肥。寻竹随棋局,观鱼立钓矶。丘园心自惬,非与世相违。”虽此诗无注明成诗时间,但可以认定这是赵秉忠因沂水杨朝野案被罢官回乡之后,与友人同游临朐冶源时有感而成诗。秋天的冶源湖,绿疏柳瘦,渚莲红绽,竹中对弈,矶上垂钓的闲适静谧之景。但诗的末两句,说明赵秉忠在这闲适之景中,内心并不闲适,济世的大志不得实现的怨愤感情,无时不在他心里翻腾。赵秉忠的诗词结构严谨,风格多样,语言华赡,想象丰富,善用典故,妙笔生花,以诗言志,志寓诗中,可谓诗如其人。

赵秉忠一生笃厚好学,质朴诚信,耿介正直,忠勤敬业。据曹贞儒所著《云门辑旧》载:赵秉忠明万历戊戌大魁中了状元后不久,其父赵禧就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因岁高辞世。按封建社会制度赵秉忠辞官离京回益都郑母老家丁忧里居三年。名播故里的状元赵秉忠丁忧里居的消息不胫而走。周围慕名而访者络绎不绝,更有众多学子纷纷而来,拜倒门下以求学识。“各郡读书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学焉。”读书之人十分崇拜这位独占鳌头、问鼎状元的道德文章、学识才华。赵秉忠见此情景甚为感动,对众多求学者开门纳入,热情接待,提供方便。一切学习食馔费用皆由“?(此字左"山"右"其")老(指赵秉忠)自备。”而且也不需要求学者日后偿还。曹贞儒不禁感叹曰:“?(此字左"山"右"其")老厚道高风,洵莫与比伦!”。此事在当地传诵甚为广远,知此事者皆为口碑矣! 万历四十年(1612年),赵秉忠出任江南主考官。他以考选国家栋梁之才为己任,为把那些确实有德有才之士选考出来,赵秉忠结合朝廷时政严谨确定试目,认真选定考试日期、场次、注疏标准、试卷数字。赵秉忠还会请江南各行省,尽保学子人考。他和各考官一起各司其职,严密组织这次江南乡试,“一切规矩而行,”尤以严肃考试纪律,严格阅卷规制, “彻除营私舞弊。”这次成功的江南乡试使得诸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精英露出头角。他们或介直,或忠节,而且都是德才超群,后来都成了一代名臣。

赵秉忠一生修身励志、耿直尽节、崇尚道德、正气浩然。常与奸佞邪恶势不两立,因此也常常遭到打击迫害。他一生中曾两次被奸佞陷害,被罢官还乡。第一次被罢官的时间,据史料(《临朐县续志·金石略》)记载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赵秉忠在父亡丁忧三年回京复官不久,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知贡举”,即任会试同考官,用现在的话就是任副主考官。他协助主考官大展为政之道、之德,发现了孙承宗等一大批少年才俊。

据该书载:“此贡举,所得士多以勋业文章显。”这次会试后,赵秉忠回京任左春坊中允。三十多岁的赵秉忠可谓是风华正茂,仕途顺利,正是大展才华,报效国家之机,不料却遭到御史李养志、兵使黄君炜的诬陷。据《临朐县志·金石略》中傅国写的按语载:李、黄二人诬秉忠“匿沂水盗竿杨朝野”而被罢官。时间在万历戊申年(即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间也。傅国还写道: “秉忠被罢官后,既家居,肆情山水,每跨蹇驴从游,当会心,辄低回勾留,移日不去。东南一带诸胜,游踪几遍,多有诗刻。”赵秉忠应当“罢官家居四五年时也。”从这段文字看,赵秉忠因被诬与沂水盗贼有染而罢官回家,在家住了四五年,期间纵情山水,常骑毛驴往东南游览山水名胜,有时竟几日不归,并且在许多风光名胜处赋诗、题刻,至今仍多有存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资料所述赵秉忠在明万历三十六、三十七年间被罢官,在家闲居四五年,可能有误。从相关资料推算赵秉忠这次被罢官的时间应当前推三年。因他在家闲居四五年,而史料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已经复官回京了。而且在这一年,他有机会和一位姓张的谏议大员同游安徽黄山,并在一幅当时作成的描写黄山雪景的绘画上题了一首长达224字的七言诗。

赵秉忠《?(此字左"山"右"其")山集》(卷八)就载录了这首题为“咏黄山白雪卷”的长诗。因该诗较长,现仅抄录其按语部分,以证时间的推断。按语日:“辛亥冬(时指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张谏议招游黄山积雪,初霁,风扬更奇。有客作绘成卷,为咏长歌以当请啸。” 赵秉忠第二次被罢官是在明熹宗初年。此时赵秉忠已出仕近三十年,时任吏部侍郎,他对大奸臣魏忠贤专权愤懑不已,多次与之抗争。大太监魏忠贤狡诈异常,他勾结小皇帝朱由校乳母客氏,专权朝廷,成了“秉笔太监”,“秉笔”就是代皇帝签阅文件,更使其势力越来越大,后来魏忠贤竟自封为“九千岁”,只比皇上的“万岁”差一点儿。魏氏集团疯狂地迫害异己,天启四年(1624年),大臣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其状疏就出自赵秉忠的门生缪昌期之手。天启五年(1625年),缪昌期被魏忠贤陷害至死。之后魏忠贤不断用言语向赵秉忠挑衅,赵秉忠不加理睬,魏忠贤愈加恼怒,屡次到皇帝面前诋诬赵秉忠。《益都县图志·列传》三十六载: “忠贤语侵秉忠,秉忠不为辩,忠贤愈恨之,屡谮于上前。” 当赵秉忠知道魏忠贤屡屡加害于他,又看到朝政日非,于是多次上疏,请求告退还乡。得到皇帝的批准,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后致仕归里,这年赵秉忠52岁。他离开官场后,住在青州城状元府内。据《青州朋诗抄》载:“尚书故第在城内青龙巷软绿园,内有浓翠轩。公忤逆挡,罢归园居,著书甚富。当万历戊戌大魁后,建坊于第前,莲塘在公第后。”清代青州名士段赤亭曾作诗咏软绿园云:“十亩林塘学士居,绳溪妙句托双鱼。封章不惜弹中贵,浓翠轩头好著书。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妆。”据考证,青龙巷,即现在青州市城内青龙巷,然旧迹已荡然无存。

赵秉忠隐归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依门户”的罪名,被削官夺俸。其后魏党愈演愈烈,被迫害打击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启六年(1626年),赵秉忠在家中愤懑而死,年仅53岁。到了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赵秉忠平反,恢复了官位,并加封太子太保,赐祭葬。

赵秉忠状元及第,为赵氏家族炫耀至今。从《赵氏族谱》可知,赵家始祖为赵谨。赵谨配戴氏,生一子赵英。赵英配魏氏,生一子赵绅。赵绅配吴氏,生一子赵通。赵通配庄氏,生二子赵禧、赵祉。赵禧配成氏、王氏生四子赵秉正、赵秉公、赵秉直、赵秉忠。赵祉未婚无后。从以上可知,赵家原来家境一般,且一直为单传,到赵秉忠这一代时,才有兄弟四个,赵秉忠排行第四。

赵秉忠长兄赵秉正,为郡庠生。配刘氏,生赵万里、赵万年、赵万象、赵万邦四子。二兄赵秉公,为太学生,配孙氏、刘氏、朱氏,生赵以官、赵以旗、赵以琮,赵以环四子。三兄赵秉直,为省祭官。配祝氏、吕氏,生赵以旃、赵以旌、赵以熏、赵以骥、赵以帛、赵以檄、赵以玺七子。赵秉忠配任氏、张氏、郝氏,均封太夫人。生赵弈明、赵弈昌、赵弈宣、赵弈升、赵弈显、赵弈增六子。这样原为单传的赵禧僦有了21个孙子。从此,赵家可谓人丁兴旺,成为青州的旺族。赵秉忠中状元后,赵家更是在青州府城青龙巷修状元府,立状元牌坊,立状元旗杆,在祖籍郑母修赵家祠堂,自明以来,赵家一直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人才辈出。赵秉忠长子弈明,累官至户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次子弈昌,累官至刑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三子弈宣,至礼部员外郎,敕授奉直大夫。赵氏家族以后发展较快,到清朝末年,赵家嫡系已逾200户,并有近百人成为举人,太学生或出仕。

潍坊状元(八)---武状元丁殿宁

 

丁殿祥,原名丁殿宁,字靖远,号菘生,青州回族人。其先祖丁德兴为明朝开国功臣,文武双全,屡建奇功,深得朱元璋信任。丁殿祥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戍科武进士,参加殿试,考中第一名,嘉庆皇帝钦点武状元,当时年仅27岁。

丁殿祥中状元后,先在宫廷任一等侍卫,放陆安游击,后出任广西参将。又转寿张游击,晋升义宁协镇,协办阅兵大臣。道光十年(1830年)病逝于广西,年仅43岁,诰封武功将军。丁殿祥敦壮魁伟,武艺高强,身轻如燕,行走如猿,勇直刚毅,为人纯诚至孝,为官清正廉洁。他虽然担任武将,但喜爱读书,研习韬略。其书法尤工。有书记载,“其笔法圆润,结体工整,不类武人”。在广西官署内,求其书法者,日出其门,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