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o nozomi machine:试解“毛泽东留下的五个疑问”(三)——关于对邓小平的批评和任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5:55:47

试解“毛泽东留下的五个疑问”(三)——关于对邓小平的批评和任用

作者:一息尚存    时间:2011年12月02日 10:53 320次浏览 4条评论 1次顶 欢迎分享大学网精彩文章:

三,作者在他的第三个疑问中提出了:“为什么他一直对邓小平割舍不下,一边说‘走资派还在走’,一边还赋予其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在毛泽东的眼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林彪和邓小平不仅是两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帅才,而且更是自己将他们从基层一手教育培养提拔起来的,因此自认为对他们二人了解颇深。林邓二人的性格极为相像,都极有城府,含而不露,却又敢作敢为,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勇于决策。林彪擅长纵横疆场,攻城拔寨。邓小平却更精于运筹帷幄,折冲尊俎。在红军时期,虽然林彪战功赫赫,但邓小平更有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之功。抗日战争期间,林彪在打胜了威震华夏的“平型关战役”之后,因伤离开了战场。而邓小平却出任了一二九师的政委,从此正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要员。虽然在军事指挥上毛泽东还不得不借重于刘伯承,但毛泽东明显的是更信任邓小平。解放战争中,林彪坐镇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而邓小平统帅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林彪先后担任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的前委书记。而邓小平也将淮海和渡江两大战役的总前委书记一职揽入了怀中。从林彪和邓小平的履历上看,两个人真可谓是并驾齐驱,旗鼓相当,各不相让。

建国之后,邓小平先于林彪于一九五三年进入中央担任要职。随后又在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了中央常委和总书记。而林彪更是后来居上,于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召开的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了政治局常委、副主席,暂时位列邓小平之前。虽然在文革中毛泽东让邓小平靠边站了,但毛泽东却始终是将邓小平与刘少奇分开来对待。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想法应该是由来已久,而绝不是心血来潮。但是毛泽东也清楚地知道,文革由于触动了那些老干部的利益,所以必然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虽然凭着自己巨大的威望也能将文革发动起来,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坚强而有力的接班人,那么在自己身后,文革也注定会陷于失败。而在当时,能够符合毛泽东的内心愿望和当时中国历史条件的接班人,只有林彪和邓小平两人。

对中国共产党,高岗曾经把它分成了根据地党和城市地下党两部分。虽然毛泽东从维护党内团结的高度考虑而没有支持高岗的这一看法,但高岗所说的,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是相当艰难曲折的。由于受残酷的斗争环境的限制,特别是中国革命不得不走的分散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这条武装斗争道路,使我党创建并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是从许多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山头”汇集到一起的。虽然在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引导下,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人民军队最终凝结成了一个坚强的整体,但是军内“山头”林立,派系丛生也确实是客观的事实。

我党和我国的许多高级干部,尤其是军队中的那些高级将领及从军队中走出来的高级干部,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很低或是根本就没有文化的贫苦农民出身,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人,当初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目的,并不是怀有什么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不过与陈胜吴广一样,就是要通过“老子打天下,老子就应该坐天下”的这种方式,以求改变自身的命运,而有的参加革命的动机甚至竟然就是为了能混上一口饭吃这么简单。由于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很低或是根本就没有文化,所以不可能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在艰苦繁忙的革命战争年代,党也无法对他们进行系统地培养和教育。这些人虽然文化程度很低或是根本就没有文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了解知道的也更少,但是由于他们都经过了长期革命战争的千锤百炼,所以每个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胆识。特别是由于在他们参加革命的初期,都是在相对独立和分散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并且由于自身的党性不强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封建意识却很强烈,因此许多人又都养成了只服从自己直接上级的习惯,其他系统的领导有时就很难领导他们。当年,党中央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初,党中央不仅根本就指挥不动红四方面军,而且还险些被红四方面军吞掉。这其中虽然有张国焘从中作梗的因素,但是也与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在长期分散独立状态下养成的只服从张国焘一人的习惯有关。对于这些人,其他系统的领导如果能够让他们心悦诚服,那就不仅要具有高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而且还要具有相当的资历和功绩。革命成功之后,这些人都身居高位。其中有些人在“老子打天下,老子就应该坐天下”这种思想的驱使下,迅速地腐化变质。毛泽东所说的:“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的利益。他们有了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这句话,就是指向的他们。而且也就是他们,在文革初期还仅仅是对文革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而当文革触及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时候,他们便出来公然抗拒文革了。甚至像制造“武汉七·二0事件”的陈再道和青海的赵永夫等人,竟然敢于武力抗拒。而在中央,几位老帅更是带头掀起了“二月逆流”。

林彪于一九二五年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和井冈山会师。而邓小平则更是早在一九二0年,就随同一大批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到法国去寻求革命真理,并早于林彪于一九二四年就入了党。林彪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战功赫赫。而邓小平则是从中央根据地走出来的,后来又长期担任由原红四方面军部队组成的一二九师的政委,故而解放军中的原红军一、四方面军这两个最大的两个山头都有很深的渊源,且本身更有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的历史功绩。林彪的战功和军事指挥造诣在全军无人能敌,而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全党更堪称出类拔萃。所以,在毛泽东身后能够镇得住这些骄兵悍将的,也就只有林彪和邓小平两个人了。林彪的年龄比毛泽东小十三岁,邓小平的年龄比毛泽东小十一岁。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时候,邓小平六十二岁,而林彪更是只有五十九岁。如果他俩之中的一人能够担当起在毛泽东身后继续领导文革的历史重任,那么以他们这样的年龄,足以能够使毛泽东开创的文革伟大事业持续二十多年。只要文革能够持续二十多年,中国人民也就足以成熟起来了。由于在毛泽东发动文革之前林彪表现出了对毛泽东的步步紧跟,并且在文革初期更是表现出了对文革的坚决支持。因此,毛泽东才破天荒般地同意在党章中明确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期望林彪能够将他所开创的文革事业继续进行下去。但是从后来林彪争做国家主席的行为上来看,林彪确实是只把文革当成是了一场搞掉刘少奇的简单的政治运动,而并没有完全理解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真正目的和文革的深刻历史意义,所以文革后期的发展形势才会超出林彪对文革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使之与毛泽东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最终导致了其走上背叛毛泽东的道路。

林彪事件发生之后,邓小平不仅迅速复出,而且提升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以至于许多人至今还在为之费解。其实,邓小平能够复出并得以迅速提升,源于毛泽东始终在关注着他。而邓小平也明知道毛泽东始终在关注着自己,所以才在江西一边修身养性,一边韬光养晦,由此交上了一份令毛泽东感到十分满意的答卷。

邓小平虽然在文革期间被打成了是刘少奇司令部的二号人物,但与个人经历极为复杂的刘少奇不同,邓小平可谓是“根红苗壮”,在历史上找不出其任何污点。因此,文革期间邓小平虽然被打成了是刘少奇司令部里的二号人物,但邓小平却既没有受到公开的批斗,也未被立为专案审查,只是用当时的话来说是靠边站。尤其是毛泽东在具体地对待邓小平的方式上,更是与文革中其他所有被打倒的人不同,毛泽东始终不允许任何人插手对邓小平的监管问题,而只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汪东兴亲自作为负责对邓小平进行监管和考察的唯一责任人。这种方式,其实完全可以说是毛泽东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对邓小平进行培养和教育。从上述情况来分析,毛泽东对邓小平并不是从文革一开始就从此弃之不用,而只是想对邓小平采取与对待其他老干部同样的做法,将其放在炉火中烧一烧,使其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考验,从而全面提高他的思想觉悟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这种做法,用旧官场上的话说,就是煞一煞邓小平的锐气,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以备林彪一旦出现问题,好替补接班。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邓小平就是毛泽东培养的接班人的“备份”。在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之后,毛泽东仍是继续一面用批“走资派还在走”的方式提示邓小平要不忘文革前的教训,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和灵魂改造,要发扬人民民主,要让人民监督官僚,防止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要继续谦虚谨慎。一面以对邓小平委以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邓小平以前还从来没有担任过的重要职务的方式,公开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在培养邓小平接班的打算。尤其让邓小平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个与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地位非常悬殊,而且还是邓小平此前从来没有担任过的军事主官的一职,那就不仅仅是在培养邓小平,而是在树邓小平的权威了。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是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啊!正是由于邓小平是林彪叛逃之后符合毛泽东心中接班人条件的唯一人选,所以,毛泽东才对他割舍不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学网无关。欢迎转载大学网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大学网:http://www.haodax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