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316 中文磁力链接:千古名相狄仁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40:31

千古名相狄仁杰

 

    在白马寺一个偏僻的角落长眠着我国盛唐早期的一位千古名相——狄仁杰。简简单单的一抔土和一块同样寻常的青石墓碑组成了这座狄梁公墓的全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位显赫于世、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古代政治家竟葬在这名刹一隅,日日与晨钟暮鼓相伴。

  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的侦探小说《狄公案》和央视大片《神探狄仁杰》给大家塑造了一个洞察秋毫、推理严密的断案高手狄仁杰。而睿智机敏、刚正不阿的智慧与品格,远见卓识、政绩卓著的才华和功绩,才是这位千古名相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遗珠得识
 
    狄仁杰出生于庶族官宦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为官。狄仁杰小的时候思敏而言纳,受到严格的教育,一俟长成,便以明经而举第,出任汴州参军。初步仕途不久,便因耿直从政,被污吏诬诉羁管。时值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对狄仁杰被污一案审理。召讯期间,仁杰据理直言,申诉原委。阎立本在查出事属诬告、确是冤案的同时,发现狄仁杰才学出众、德行优良,是颗“沧海遗珠”,于是举荐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初震京师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带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并州长史李冲玄,因境内妒女祠是去汾阳宫的必经之路,深恐皇后遭妒女之嫉,发生不测,就征发吏民数万人新筑御道,取悦皇帝皇后。狄仁杰却竭力反对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俱令作罢,免去了一场劳民伤财的劳役。高宗知道这个消息,甚为高兴,称赞狄仁杰乃“真丈夫矣”。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专管国家刑法度量。到任第一年,他便亲躬理案,审处前任积案无数,牵涉1.7万人之众。在理案中,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刚正不阿,颇得朝野称赞,一时名声鹊起。就是这年的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伐昭陵柏树,引得高宗大怒,立命将他们处死。狄仁杰接到高宗斩杀两将之诏后,据理奏道:“国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厉色疾言说:“善才等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仁杰不畏皇怒,依法力争:“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惜其手足!”高宗闻奏,自知理屈,便退一步辩解道:“诏命已出”。仁杰神色不变,寸步不让,直谏:“今误伐一柏,便杀两将,若盗一抔土,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在狄仁杰的力劝下,高宗改变初衷,收回成命,赦免两将之死,改处“流刑”。至此,狄仁杰之名,初震京师。
        
效法娄公

狄仁杰与娄师德同朝为官时,曾数度排挤他到边疆打仗。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说:“你认为娄师德是否贤能?”他回答说:“他统兵为将,能慎于攻守,至于是否贤能,则不得而知。”武则天又问:“他是否具有识人之明?”他回答说:“我曾与他一起在朝共事,从未听说他有识人之明。”武则天说:“我之所以重用你,乃是因为娄师德的推荐。我看他确有识人之明。”武则天于是拿出娄师德推荐的奏章。 

狄仁杰看了以后,叹息道:“娄公的度量大如江海。他一直包容我,我却一直排挤他,比起他我实在差得太远了!”此后,他也效法娄师德不计个人恩怨与好恶,为国家荐举贤才。 

民之父母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杰放任地方官,出任宁州刺史。宁州位于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当时是汉戎等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夏,非常注意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心笃定,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悦,郡人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自发为其勒碑颂德。直到狄仁杰再迁冬官(工部)侍郎,离任宁州后,百姓仍是怀念不绝。后来,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陇右,宁州百姓“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回朝复命时,如实将狄仁杰在宁州的政绩奏报给朝廷,并力荐其升任文昌(尚书台)左丞。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授狄仁杰任豫州刺史。当时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等“讨武”兵败之后。镇压叛乱的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扩大矛盾,贪功抢掠,以查寻李贞党徒为名,四处抄家,抓捕无辜,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一时间冤狱迭起,受害者无数。刚刚到任的狄仁杰,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给冤屈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诖误”,请求武则天“仁恤”。武则天听从他的建议,遂下诏改杀为流,全部流放丰州。当这批囚徒流往丰州,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我狄使君活汝辈矣!”豫州、宁州都是狄仁杰治理过的地方,他们相携痛哭于为狄氏所树的“德政碑”下,呼号苍天,以示感激之情。

    久视元年(700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时任内史的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免去其役。 
 
李唐功臣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一次,武则天带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和近臣们谈起了她的一个梦,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可是它的两个翅膀全折断了。武则天要求近臣们对这个梦做出解释。在一阵沉默之后,狄仁杰说话了:“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因为武则天常将鹦鹉来拟比自己。“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狄仁杰指的是李显与李旦。“现在,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地位,这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陛下起用王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于她,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复立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性情了如指掌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皇土?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在狄仁杰不断地劝谏下,武则天最终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段时间,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梁国公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与重用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失声恸哭道:“朝堂空也!”“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遂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并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唐中宗继位后,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狄仁杰为梁国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