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joker ysn 种子:从理性中寻求安全感 (评论: 谈谈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6:43
首页 从理性中寻求安全感 2009-12-27 21:06:52   来自: Nieaaa (我也想畅游异国 放心吃喝)
谈谈方法的评论    4

  从理性中寻求安全感
  ——关于笛卡尔的怀疑
  
   在众多的哲学经典著作中,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无疑是相当轻巧通俗的一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一口气通读下来,而且心中少有因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块垒,反而感觉畅快轻松,这在哲学著作中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笛卡尔用谦虚谨慎而又有理有据的语气,一边讲述自己的思想历程,一边建立起一个原则简单、逻辑明晰的方法体系。从而让人相信,这套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这也是一套给人美好许诺和期望的方法,“我认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知识都一定可以到手,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真正的好东西也就一定可以到手。”这样的语句仿佛指出了一条光明幸福的道路,是多么地让人感觉到快慰和踏实。
  
   不过,笛卡尔大概不是一个从来就充满自信和坚定的人,至少在《谈谈方法》的字里行间,他常常透露出谦卑、谨慎和怀疑的态度。笛卡尔在解释自己的写作目的时说道,“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教给大家一种方法,以为人人都必须遵循它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只打算告诉大家我自己是怎样运用我的理性的。这本书里提供的只是一种传记性的东西,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故事性的东西。”他不敢把这套方法包装成能治百病的灵药,推销给读者,那必然会招致不少批评和质疑.
  
   笛卡尔从头到尾都不曾说过他已经建立了一套新的哲学原理:“要不是听到人们传说纷纷,说我已经完成了这件工作,我大概还不敢这样早就去做它。”他只是相当谦虚地“请求有志之士继续努力,……使后人能够接过前人的火炬前进,把多数人的生命和成绩汇合在一起。”
  
   笛卡尔最为人所知的观点,除了“我思故我在”,应该就是所谓的“彻底怀疑”了。而这种怀疑是他一直以来都持有的基本态度。
  
   在知识世界,他怀疑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并对之倍感失望,“我自幼受书本教育,由于听信人家的话,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我发现自己陷于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怀疑(经院)哲学,“关于哲学我只能说一句话: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而正确的看法却只能有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也怀疑其他一切学说,“既然它们的本原是从哲学里借来的,我可以肯定,在这样不牢固的基础上绝不可能建筑起什么结实的东西来。”
  
   他怀疑学者们思辨的成果,因为它们缺少实践的检验,“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怀疑经过众人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因为它们不够纯粹简单,“书本上的学问,至少那些只说点貌似真实的道理、却提不出任何证据的学问,既然是多数人的分歧意见逐渐拼凑堆砌而成的,那就不能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的简单推理那样接近真理。”甚至在不敢信任他人学说和书本知识,最终只得反归自我内心的时候,他都怀疑自己的思考,“既然我们每个人在成年以前都当过儿童,都不能不长期受欲望和教师的支配,……我们的判断要想一尘不染,十分可靠,就像一生下来就完全运用理性、只受理性指导一样,那是简直不可能的。”
  
   由此他最终得出结论:“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
  
   对现实世界,笛卡尔同样充满了怀疑:他曾因梦境过于真实而对现实的真实性感到怀疑,产生“庄周梦蝶”一般的困惑。因而在实践方面,他也相当地谨慎小心,生怕出点差错,他的行事准则是:服从法律习俗,笃信宗教,以明智者为榜样,遵奉最合乎中道的意见;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关于他的谨慎,还有一则轶事,1633年,他准备出版自己的物理学手稿,但当他听说17年前伽利略就是因为讲授与他相近的观点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逮捕时,他就跑到——而不是走到——出版商那儿把手稿取了回来。
  
   至此,笛卡尔似乎和许多青年一样,在多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反而更加困惑,对教育感到失望甚至是上当受骗,进而对一切都充满着怀疑和迷惑。没有信念支撑,缺乏安全感,不敢发表观点,谨小慎微地遵循中庸之道,丝毫没有“改造世界”的勇气。
  
   但笛卡尔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在“彻底怀疑”之后,仍然有自己的阿基米德点,能够由此重新架构起自己的世界(即使它的真实性已经被放置一旁),并从中得到安定和满足。“如果我有幸找到哪管是一件确信无疑的事,那么我就有权抱远大的希望了。”
  
   笛卡尔相信理性是先天的,“既然它是唯一使我们成为人、使我们异于禽兽的东西,我很愿意相信它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折不扣的。”并且理性能指导人们获得“唯一的”真理。因而只要排除偏见,运用理性,就能“使我的知识逐步增长,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暂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
  
   在《谈谈方法》中,他从逻辑、几何、代数的学习中总结出运用理性的基本原则,“包含这三门学问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而其中的第一条是整套思维方法的基点:“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清楚分明”是笛卡尔确信事物的第一前提,而为了达到这种真实性,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走了一条迂回的道路:在第一个沉思里就把物质的存在放在怀疑之中,到了第六个沉思才回过头来进行论证和确认。在第一个沉思中,他要求对物质的存在先不下判断,因为物质存在于我之外,需要借助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才能确认,而感官作为中间桥梁,可能是虚假的,可能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妖怪在欺骗我。于是,在精神→感官→物质的链条中,中间一环断裂了,物质的存在是可疑的。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借用我能感知蜡这件事来证明我的精神的存在,我在思维蜡块的存在,因而我的精神是正在进行活动的主体,是存在的。但这并不说明蜡块的存在,因为我对蜡块的印象可能是虚假的,我的感官是可疑的,或许蜡块并不存在。思维本身的存在性并不能推出思维内容的可靠性。直到第六个沉思,笛卡尔才借助对上帝的确信这一桥梁,确认了物质的存在。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不会欺骗我(欺骗不符合上帝的完满性),因而我心中被上帝赋予的关于物质现实存在的观念也是真实的,物质是存在的。精神→上帝→精神→物质,这样一条在内心中展开的论证道路终于达成了对物质存在的自明的确认。
  
   这样一条道路虽然最终达成了对物质的确认,但事实上从来没有正面考量认识过程本身和物质作为自身的存在,是回避外部世界、局限于内心的一个思维过程。不论是我的精神、我心目中的上帝,还是我确信存在的物质,都为了保持纯粹性和真实性而牺牲了对外部世界切实的接触。而这导致了心物二元对立,使得本为一体的世界被割裂,这二元的相互沟通甚至认识都变得相当困难。
  
   而被笛卡尔彻底忽略的,是他人/他心的存在,笛卡尔认为理性相同地存在于所有人心中,因而我的精神就代表了我们的精神,没有必要区分我与他者。在我看来,他者的存在其实可以成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另一个中介。他人与我是有差异的个体,不能简单地把我与我们等同,但我与他人又都分有一些相同的属性。在我与他人的交流中,我可以发现,他人对物质的感知和认识与我是相同或相似的,因而我对物质的认识通过他人的二次确认得到保证,我可以相信我的感官,于是可以确定物质的存在和状态。
  
   笛卡尔从日常生活和成长历程中的养成了怀疑的态度,在形而上学中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论证自我、上帝和物质世界,这样一条内在自省的思维路线带有经院哲学的痕迹,遗留下了心物二元对立的问题。融贯地看待精神和物质,把他人当做独立于我的个体来考察,或许有助于改进普遍怀疑的思路,破除二元对立。
  
  
  
  
  
  
  引用及参考书目
  1. [法]笛卡尔著,王太庆译,《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
  2. [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6月。
  3. [法]笛卡尔著,管震湖译,《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商务印书馆,1991年1月。
  4. 杨大春,《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