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先生98年大长腿: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51:52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来 源] 成都日报[作 者] 梅柏青[发表时间] 2006/10/16 05:05:20

1

热点

别克林荫大道呈现"动静之光"艺术视觉盛宴

微软Expression创意设计大赛火热开赛!

 

   资本和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文化产业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一群人活跃在创意的现场。从今日起,访谈版将系列访问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上海社科院花建教授、印象刘三姐策划人梅帅元、上海大剧院老总乐胜利,以及杭州创意园区的一批创意人。

    

  A 创意时代来了
    

  盛大把唐骏挖来,给他的收入,折合每天40万人民币。换句话说,他一年要给盛大创造多少利润?这就是创意产业。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的采访题目是“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想请你谈谈上海在这方面的想法做法,希望对我们成都有所启示。
    

  花建(以下简称“花”):文化产业国外叫“创意产业”或“内容工业”,它与传统产业的区别,我可以举个例子:中国做一条领带,出口美国1美元,美国贴上牌子出售,就变成10美元。这就是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附加值。同样,《哈里·波特》电影授权播放,一个月就从中国赚走一个亿。所以美国人说,“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记:“中国制造”地位很尴尬,但文化产业能不能带来我们的产业升级?

  花:这是趋势,但做起来是很难的。英国做得早一点,以国家政策引导产业转型。1998年英国政府选定13项产业,叫“创意工业”,把它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整合,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及表演艺术。现在伦敦的创意产业的年产值250-290亿英镑,占GDP的15%,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
    

  记:上海有可比的数字吗?

  花:去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增加值400亿人民币,占GDP的6%。上海主要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横向没有打通。
    

  记:你是搞文化战略的专家,谈谈对成都这个产业的印象。

  花: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内地可能缺资本,缺比较开放的市场环境,缺创意人才。关键要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创意产业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是创意,一是产业,成都的创意自古就有,但大多没有产业化,所以有资源不等于有产业。如三星堆、金沙、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不可限量的资源,现在还是观光形态,要做出产品,就要各种资源跟它有效整合。我没有批评成都的意思啊(笑)。
    

  记:请直言成都,成都的文化企业做起来了,但还做得不深、不强。

  花:成都的报媒产业还可以。现在国内的文化企业,不是改换门庭,变了集团或公司就解决问题的。我看到一些企业,名头很大,但敢不敢公布它的经济数据呢?研发了多少产品?这类企业怎么参与国际竞争。
    

  记:上海人怎么看文化企业,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花:就是产业的标准。一要看它有没有强大的创新开发能力;二是有没有市场拓展能力,能不能把产品卖到国外去;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就是管理能力。现在上海有了一批这样的主体,比如盛大,把微软的唐骏挖来,给他的薪水、奖金加股权,折合每天40万人民币。我换句话说,他一年要给盛大创造多少利润?可见它的发展势头强劲,这就是创意产业。每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快的城市,都有一批强势企业支撑。
    

  B 别让人抢了版权
    

  四川民歌、民俗、方言剧、蜀文化,无论如何都该成都做,不要让别人抢了版权,你现在还没有一个产业链,说不过去的。
    

  记:现在创意产业在中国能否赚到钱?川内很多资本关注这个问题。

  花:好产品能赚大钱。韩国的卡通形象“流氓兔”,2000年还没赚到1分钱,2001年这只兔子就创造了约合8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佛山有一家民企,做广东音乐和粤剧的收集、研发、音像制品、销售,一条龙,现在是国内外粤曲和粤剧版权最多的企业,每天在洛杉矶销售两万多音像制品。这东西广州、香港都可以做,偏偏佛山把它做大了。四川民歌、民俗、方言剧、蜀文化,好东西很多,无论如何都该你们成都做,不要让别人抢了版权。你现在还没有一个产业链,说不过去的。中国一个“花木兰”的资源,被迪斯尼借去就赚了7亿美元(笑)。
    

  记:但是缺少资金,这是内地文化产业首先遇到的难题。

  花:我换句话说,为什么别的地方能够吸引到那么多资本?资本为什么不到你那里来?浙江100多个文化节庆,90%以上都来自民间资本,政府形成了公平、公开的市场,把资源交给市场做,而不是政府代替市场做。政府的作用不是投资而是融资,是营造一个好环境。
    

  记:我就知道成都的一个项目,东西不错,但是找不到投资者。

  花:人家为什么不愿投?是产品本身有问题还是家族式的管理?或是没有知名度?或是融资渠道不对头?这时候政府做什么呢?帮企业分析问题,缺什么帮他补。如果是产品问题,比如民俗民歌没有梳理改造,就要吸引人才来搞研发。如果缺钱的话,是没有现代财务制度,或者还不是股份制企业,就要做企业改造。政府必须加快体制改革,这样人才和资本才会来。
    

  记:我问过投资者,他们感觉内地的文化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一个风险产业。

  花:成都可以做创意产业园呀,让人才和创意集中,风险资本会向创意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流动,但你要有规范的产权市场。这也需要政府来推动。
    

  记:你多次提到政府,政府在这个产业中是什么角色?

  花:“第一推动手”呀。你研究一个产品的产业链,高附加值是研发和品牌这一端,附加值最低的是制造环节这一端。成都不能再走制造业高消耗、低附加值的老路了,有条件把文化创意产业做成支柱产业。但是内地在产业开发、业态和体制上很少创新,我做过一个统计,全国文化产品和体制性创新有30项第一,少数在湖南,其余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
    

  C 定位:成都4条路

  成都能不能首先成为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大平台,让各种资源在成都产生集聚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成都的创新实力?
    

  记:成都要把文化产业做成一种支柱性产业,需要多少时间?

  花:文化产业是融合多个产业部门的庞大体系,从国际上看,要形成一个城市的产业优势至少需要10年时间。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选择定位和发展路径。
    

  记:你认为成都该如何给自己定位?

  花:我想有4条路可选择:第一,做文化创意的发源地,就是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新的服务。这能做到吗?第二,成都可以做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宝库,你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劳动力,可以吸引别人来你这里做。第三,做文化生产的大园区,就是只生产制作——这要求成都有强大的制造业。第四,做文化交流的大平台。这4个目标可能不会都做到,但成都必须在某一个制高点上有所突破。
    

  记:以成都的条件,最好选择哪方面来突破?

  花:成都能不能首先成为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大平台?这样优势资本首先进入,使各种资源在成都产生集聚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成都的创新实力。上海也是这样,一开始定位是长三角的文化交流中心,现在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了,也逐步做到了文化生产的大园区这一步。当然,创意发源地是最高端,利润最大,但上海现在还做不了(笑)。
    

  记:成都要定位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平台,需要有哪些东西来支撑?

  花:成都首先要有领导大区域的胸怀和文化环境,能容纳各种文化人和资源在成都进行自由交流和交易,整个城市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水准,这是很艰难的过程。第二要打造一系列有质量的展览或节庆,这是你的交流平台。比如做展览,要吸引国际的展览机构、中介机构、国际资本来做,与国际化对接。第三,成都要聚集人才,如文化创意人、著名中介人、创意经营者、风险投资家、市场营销专家等等。现在你聚集度不够,很多人才是逆向流出的。
    

  记:如果按照这个定位做,几年会有效果?

  花:做得好5年后就有大的变化。
    

  D 上海的秘密:创新
    

  北京有“北漂”,成都什么时候也搞个“西漂”。这个说法不错。但是成都一定要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人家才会来,来了能做事。
    

  记:我感觉上海人很会办节、办会,上海是怎么做文化交流这个大平台的?

  花:这就是聚集效应。上海是一个本身没有资源、但人才集聚的城市,地价高、人力成本高、城市拥挤,我们凭什么跟别人竞争?上海的秘密就是创新,要害是服务,关键是人的素质。比如说,政府的透明度比别人高,市场比别人规范,通关比别人快,审判公认最公平。有了这种环境,人才和资本自然会选择上海,现在上海每天都有一个国际性展览开幕(笑)。
    

  记:这背后是因为上海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吗?

  花:准确说是政府的创新。比如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运作,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政府机构,又是管理公司,有几个人呢?就一个人,但他越做越大,下面挂了很多公司。其中一个钢琴演出公司,一个著名钢琴家就注册了6000万美元(笑)。
    

  记:政府怎么扶持他?给了他什么政策?

  花:什么都没给他,就给了一块牌子,让他一个人运作。政府让他在高架路上做了3个月的广告,就这样搞起来的。还有上海的文化基金会,你是上海人可以给你,但外地人不行。现在住在上海的人也可以申请资助。比如你写一本书,申请10万、20万,有一部分自有资金,只要通过专业评审,就可以拿到钱。上海这种创新就多了。
    

  记:这很有意思,上海的文化基金一年能资助多少?

  花:将近两个亿。文化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民间募集,如果有好东西,可以不受限制。人才为什么愿意到上海创业?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台,你有好东西就拿出来展示,有机会有资金,有各种资源供你调动。我在成都,听人讲:北京有“北漂”,成都什么时候也搞个“西漂”。这个说法不错,但是成都一定要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人家才会来,来了能做事(笑)。
    

  记:我感觉上海人比较讲规范。比如坐出租,我感觉在上海坐就比较放心,这是什么原因?

  花:上海人有讲规范的文化,这是受洋人的影响。上海人做事能与国际接轨,一件事情能不走样地贯彻,就是说,有执行力。这跟人的素质有关系。这也是文化产业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内地可能还没有做——上海正在打造6大实训基地。这也是创新。
    

  记:什么6大基地?

  花:就是大规模培训专业技能型人才。比如放音乐,我们这个咖啡厅将来要改掉的,这儿叫乱放一通,上海专门开发了酒店业背景音乐的一套教材,就是标准规范:你要懂多少音乐?什么时候放?怎么个放法?怎么调节气氛?还有,宠物美容也是乱来,现在没有教材,好,我们就招标开发。政府舍得花钱。上海有些人才没有,比如游艇服务、酒店装饰,香港有标准,我们也要开发。
    

  记:今后我们成都要用这些,该你们大价钱卖标准了。

  花:这就是那句俏皮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力气”(笑)。而且,我们劳动力素质提高,执行能力就强了,将直接推动上海的经济,比如外国人要消费宠物美容和驯养,要玩游艇,我这有规范的服务,他就到上海来了,我就在这里建立高地了。
    

  采访手记

  (2005年10月22日上海)
    

  到上海第3天,才采访到教授。我们通过几次电话,大体知道他的风格——认真且讲效率,说事只发短信。今天得见真人,标准的教授相,笑容可掬。
    

  他刚从南边赶回,珠海、深圳、广州、杭州,一路论坛、讲座。现在传统制造业利润几无空间,文化不再是花瓶,各地风起云涌文化产业热,忙坏了教授这样的人。这时你才知道上海人的眼力,领先一步,步步领先,现在轮到上海人卖方案,卖标准了,如鱼得水,他们掌握着这个产业的话语权。我知道,这位上海教授以前是做文学的,但他把学问做到了文化产业的层面,现在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他研究的文化产业,在国外叫“创意工业”或“内容产业”,不到10年时间,原创为王风靡全球,这种新经济业态主宰了美欧这轮强劲的增长,憋得日本人喊出“创意关系国家兴亡”。我想,上海人总是能与世界接上轨,这种精明大概是娘胎里就带来的。
    

  见面没什么寒暄,直奔主题。酒店的规矩,喝茶或咖啡是要有点心的。他点了咖啡和布丁,我们边吃边谈,橘黄色吊灯,背景音乐,上海人要的是这种情调。但这一点不影响我们的谈话,他语速极快,评点成都并不讳言,让你不佩服还不行。其实上海人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做事认真,精明但不世故,讲求专业精神。采访后我这样想,大概上海是一个受中国传统影响比较小的城市,历史上洋人对上海的影响一定胜过本土文化的影响。不然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
    

  上海是中国的骄傲。正是上海人的认真、精明和专业精神,加快了上海的繁荣与发展,成了中国独占鳌头的城市。细想,上海人的精明与成都人的聪明反差很大的,两城市人的处事之道似乎有天壤之别。我可以判断:上海永远是被世界吸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