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again sam salter:释迦牟尼修证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4:53

释迦牟尼修证的是什么

    释迦牟尼为什么放弃荣华富贵,舍弃王位继承权去修行呢?难道修行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要幸福吗?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代,这都是难以令人理解的,如果不搞清释迦牟尼修证到的是什么,谁能相信那是真实的呢?

    释迦牟尼生活在印度的六师时代,那个时代有六位大师都是大哲学家和大修持家,他们已经证到了四禅八定,其中最高的定境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但释迦牟尼没有停留在四禅八定上,而是将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定境——想受灭尽定。他进入想受灭尽定后,证到了佛果,认为人类的意识的产生与两种东西有关,一种与主体意识有关,一种与客体意识有关。主体意识称为想,客体意识称为受,要把想和受都灭尽后,我们才能进入宇宙的本来面目。

    想受灭尽定可以用六祖慧能的话来解释。六祖慧能用三个字来表示修持的三个层次——念、相、住。“念”指语言系统,《瑜伽师地论》讲到,人有八种感受即八识,除了眼、耳、鼻、舌、身五识外,第六识即意识,又称为念。“相”是末那识,属第七识。末那识是语言产生的根源,语言是相的抽象。“住”是相产生的根源,所谓“住”就是节律,就是波。

    如果把心识比作灵能之海,那么前五识好比海面上的风,第六识好比浪花,第七识好比波浪,第八识就是甚深的海水。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脑波是由各种层次的背景波迭加而成的。与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应的是β频段的脑波,它是由人的六根受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与人的清静时的思维状态对应的是α频段的脑波,它与地球大气层的波动频率相近;与人睡眠时相对应的是θ频段的脑波,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气功师和功能人进入功能态后的脑波也是以此波段为主,我认为它可能与太阳系背景能量的频段相对应;更高的“超觉”功能态则与δ频段的脑波相对应(一般人的脑波δ频段非常微弱),我认为它可能与银河系背景能量的频段相对应。

    宇宙是运动的,各种运动表现为不同的节律,不同的节律产生不同的相,再由相进行语言抽象就变成念,这个抽象过程是一个挂一漏万的过程,也就是抓住一个功能而丧失了其他功能。

    释迦牟尼认为,人修持时产生的最根本的念头是寻找东西,如同小孩一生下来就要寻找母亲的奶头一样,所以说寻伺是最主要的念头。在二禅以后就必须不寻不伺,不寻不伺就进入离言状态,但还存在寻伺的心态。在这种离言状态中,我们就有一个出定的问题,所以相应提出五大自在的要求。即入定自在、在定自在、观察自在、转向自在、出定自在。从二禅开始一直到四禅八定以及最后的想受灭尽定,都包括五大自在。每前进一步都要以五大自在为要求,否则就容易出问题。在定时间的长短就是我们修持的功力,衡量我们修炼的灵能的一个尺度。在定的持续时间越长,功力就越强,灵能就越足。佛家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相续”,也叫“等待”,“相续”和“等待”是禅定的真机。

    杂念实质就是“杂波”——节律混乱的频率。每个暗示都是一种频率,杂念丛生就是杂波丛生,人就无法入定“相续”。所以要进入功能态,就必须排除杂念,进入“离言状态”。语言是一个挂一漏万的过程,还原于相就是提一还万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能级差别是很大的。

    释迦牟尼证的是一个最根本的哲学观念——主体可以达到客体。即人可以通过修持体证达到客体。他把这个过程叫做禅。这个过程有五个阶段:心王阶段——心所阶段——心不相应行为阶段——无为阶段——色阶段。心王和心所阶段还是语言状态,所以要进入离言状态,必须从心不相应行为入手,也就是从相状态开始。

    〈瑜伽师地论〉下的这个定义本身就是要求“离言”——不受语言影响。离开语言就回到相的阶段,就象小孩,没有语言前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相”信息,而相信息比语言信息具有更高的全息度。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就很难理解高级阶段的播种,不能证到大圆镜智。

    何为“播种”?佛学认为有一种高级状态,如同植物的种子一样,人也有一种独立的种子——灵种子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修持控制这个灵种子,可以移植、播种到他人身上。藏密中的“灌顶”就是一种播种法。要真正理解这种高级功法,首先要证到相。相状态是一种三维全息态,进入相状态就会出现一即一切的功能,而且能证到大圆镜智。

    什么是“大圆镜智”呢?好比一个大水晶球,球外任何一点都可以在球内找到对应点,这样一种具足圆满的大智慧。只有通过相启动,人体才可能成为一个充分开放态,这样人体小宇宙就可以充分地正确反映大宇宙的各种信息,这就是释迦牟尼证到的人体全息态,这种状态在佛学中有一个专用术语,叫“现量境界”。

    佛学认为世间有三个量。西方逻辑学只有彼量、非量两个量,佛学增加了一个现量。现量境界就是一瞬间可以产生生命,一瞬间可以死亡,一瞬间可以让事物发生变化。从一个受精卵到婴儿呱呱落地只需要280天左右,从胚胎学的角度来看,这280天相当于生物亿万年的进化过程。若从宇宙大爆炸时开始计算,几乎是一秒等于一万年!所以瞬间效应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道家、藏密都提倡练“胎息”,就是要让人返回到那一秒等于一万年的状态!

    进入甚深境的第一步就是相启动,进入离言状态。释迦牟尼是观星空这个相,观音菩萨是观海潮这个相,后人也有观梅花或桃花或其他相悟道的。在离言状态中随着修持功夫的长进,就会生起殊胜相续,然后进入离相状态,而到达“住”状态,更进一步,就会进入“无住”的“甚深境”。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释迦牟尼证的是什么了,他证的是“了生死”,就是能不能把死瞬间转化为生,能不能由主体达到客体,由此岸达到彼岸,进入“大圆镜智”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任何荣华富贵,任何王位都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