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不删西卡照片:空谷幽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4:29

“幽兰! 未免太寂寞了,不愿意要友伴么?”

“我正寻求着呢。但没有别的花儿,肯开在空谷里。”

我喜欢冰心在《繁星·春水》里写的这首关于幽兰的小诗,短短的两句对话,却轻松而坦率地将空谷幽兰超拔脱俗的品行表现了出来。

幽兰者,幽谷之兰花也。

我国是兰的发源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们,都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喻为“王者香”,庄子言其“自然恬淡”,屈子直曰“纫秋兰以为佩”,唐太宗赞其“风传轻重香”,中唐时期,佛教大盛,兰花更作为一种“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的意识形态象征。只要是一个兰字,它的内涵即使从未见过任何兰的人也加以认可,兰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忽略。

写到这里,我不自觉地向我家的阳台上看去,午后的暖阳里,那三盆翠绿的兰花显得有些许的柔弱,每盆里只有四五片长而细的叶子。虽然生活在现代喧嚣的城市中,无法经常去悬崖绝壁、深山空谷中找寻幽兰的美姿香影,但至少站在阳台上看着这简朴清雅的兰花,也略感欣慰了。

因为,中国自古至今的文人学士赋予了兰太多华美而高洁的意蕴,那么多的赞誉都毫无保留地赠予给她——国香、香祖、王者香、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空谷佳人……

虽然我无法为兰写出名篇佳作,但是,我可以听着《幽兰》古曲,看着我的兰花,读着咏兰诗词,进行无限的遐想。

只是,唯一的遗憾是,自古人人皆知,兰以幽香闻名于世。可是,为何养了几年的兰花,我却几乎没有清楚的闻到她飘散千古的清芬呢?

这个小小的疑惑一直让我不能释怀,如果没有“暗香盈袖”,那古人的歌咏是否就大打折扣了呢?

这个问题在查到以下资料后,终于得到了解答。原来,这是个知识性的错误。

今人说的兰花与古人所谓的兰是不同科植物。古代的兰属菊科植物,现代的兰花属兰科植物。

宋代以前所记载的兰多指兰草、蕙草、泽兰一类的菊科芳香植物。陆玑《诗疏》记载“蕳,即兰,香草也”。兰,绿叶紫茎,野生于山中湿地、路边灌丛或溪边。花紫红色,其茎、叶、花都有馥郁的香气,阴干可装入香囊随身佩带。这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提到的幽香之兰,比如“纫秋兰以为佩”一句中所佩戴的就应该是秋天开花的菊科植物兰,而不是没什么味道的兰科植物兰花。

现代兰花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现代的兰花,叶子无味,只有部分种类的兰花在开花时花朵有很淡的香气,装入囊中则几乎没有味道。

现代爱兰花的人为了增加兰花身价,有意无意把古代关于菊科植物兰的记载偷梁换柱到今天的兰科植物兰花身上,缺乏历史考证,欠缺科学精神,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古代兰和现代兰花的区别,有必要在此澄清,以正视听。

原来我一直也在进行偷梁换柱的事情,阳台上的此兰非古代空谷之幽兰也!

终于释怀,兰花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确实高高至极,在我的心中,同样升华着。只因愈是了解得多,愈觉得她的美已超载了一种普通植物的美,更多的是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信息。

兰根,深植物幽谷、悬崖、深山、泽畔,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绝尘超凡,似柔实刚;

兰花,清香袭人,淡雅素净,幽独卓怀,多像寂寞静处的佳人、洁身自好的君子、超拔尘埃的隐士;

兰叶,飘逸秀美、窈窕纤巧,风姿绰约,芳郁脱俗;

兰香,清雅暗送,淡而幽,浅而久,恰似君子之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行,又如深闺美人之绝美芳容,无须自吹自擂,香远益清,芳名远播。

古代高尚之人自幽兰的身上看到了高洁的品格,于是,兰也成为高洁脱俗的化身,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古代贤士文人多将含着幽香的兰茎兰叶阴干装入香囊随身佩带,据说可避邪气,而且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资格佩带,此即“德芬芳者佩兰”的意思。亦称“兰佩”。

古时常以兰花植株煮后浸泡入浴,称为“兰汤沐浴”。

古代天子常将泽兰类植物赐与诸侯,朝野都视之为“国香”。

兰为香草,其香清新而不腻,因此高雅的居室,称为“兰室”。

朋友之间相交相契,互为知己,友情纯厚,被称为“兰臭”。

那轻泛江河湖泊之上的小船,在贤人雅士的口中被美称为“兰舟”。

形容酒的香淳如兰花开放、芬芳四溢,被称为“兰生” (后引申为引酒名)。

异姓男儿慕其鳞茎紧密相拥,而结拜兄弟时称永结“金兰之好”。

晋代著名的“兰亭”及王羲之的《兰亭序》,都以幽兰命名,并传诵千古。

不争姹紫嫣红,但求淡雅芬芳。至真、至善、至纯、至美,多少诗人学者为之淘尽笔墨,颂兰或借兰抒情寄志之诗,佳对或绝句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