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心音下马影音先锋:中国国学网-- 《道德经》注解(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3:05:04
《道德经》注解(5)
发布时间: 2009-5-11 14:37:29 被阅览数: 86 次 来源: 光明观察
文字 〖大中小 〗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古代善于为道和用道者,微妙玄通,难以认识。因为难以认识,故强行将“道”的效用和功能进行解释和形容。行道者的行道原理犹如冬天涉水过河,快乐就像看见河面结冰可以方便过往;犹疑就像国君害怕四周的国家会来侵犯,时刻注意着那里的冰块结冰薄,不适宜踩踏;过河时庄重谨慎,就象刚到别人的家做客;冬天过河的得道者会有冰块随时涣散破裂的准备;得道者过河表面上好像敦厚的一般过河人一样是踩着冰面过河的,但得道者心中已将冰面下河谷干枯时的形状了然于胸,得道者甚至连河水汹涌浑浊时的形状都了然于胸。
说到浑浊的河水,那么再用浑浊的河水来做例子说明用道的原理。浑浊的河水怎么才可以清澈?只有使之静止,慢慢等待澄清;谁能够有长久的安稳生活?只有让生活系统的运动机制如植物生长般,循序渐进、周而复始,一切要顺其自然,才可以“安以久”。使用道的原理是不能够盈满,也就说不能过分。因为不盈满和过分,是以能够隐蔽不成为焦点和攻击目标,因此可一再的成功,没有阻力。
本章要义:前一章讲道的定义,这一章讲道的运用。用道的原理在于知己知彼,过河时虽然在冬天,但如果连河水干枯和汹涌时的状态都了然于胸,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预测的危险。用道不能盈满,要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用三之一的力来处理事情,如果出现上面意外的情况则可以应付自如。这犹如炒股,很多专家教导用三分之一的资金进行一样,有大的意外就可以随时补仓或退出。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和静是气功练习和修习佛法的窍门,老子用养生修道的道理来阐明事物发展的道理。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我们要观察它们周而复始的特性,也即规律性。众多的事物发展变化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根源,找到根源守住生长变化的根本就可称为静。从根源再追寻发展路径就是复原发展轨迹;复原发展轨迹,找出周而复始的原理,这就是常理。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常理就叫做“明”。弄不明白事物的发展轨迹和原理的就叫做妄,妄是祸患失败的凶兆。知道事物发展常理的就有容量,可以容忍事物照本来的发展进程而进行,不会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不会“拔苗助长”。有容量有气度就可以有公正的态度,有公正的态度就有全面发展的系统观念,有全面发展的系统观念就是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是照道的原理做事,依照道的原理做事就可以使事物发展顺利持久,也可以让人们的身心不受伤害。
本章要义:各代贵族注重养生,用贵族们常用的养生道理来说明道的功效。“复归其根”以及顺其自然是道的根本。这与后来四十八章的方法论“损之又损,及至于无”是一致的。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释:本章亦属难解的章节。有些将第一句里的下改为不。我们从老子想尔注的解说可以知道下还是正确的。唐玄宗等就将太上以后解说为君臣,本人认为前后不衔接。古汉语由于是象形刻字的,故此形成省略习惯。本来是讲道的章节,省略的主语应该还是“道”。
最早的时候,人们能够感知道的存在。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道”的原理,并愿意使用。再发展人们认识到“道”具有指导实践的功效,因此道成为赞赏和提倡学习的对象。再后来,人们只使用道的功能而忘却了道的原理,对于道就产生了畏惧。由于对道的认识逐渐的退化,人们开始不相信有“道”这样的规律,并有贬低、诋毁“道”的种种行为。
侮辱道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投机取巧,使用奸谋。使用奸谋、投机取巧的人多了社会的相互信任就失去了。这样相互欺骗的情况出现后,社会关系就恶化,大家互相算计,社会也就没有上面诚信可言。对于道的原理则早已完全不关心。
相似的事情是,有这样可贵的言论:“成功了或者事物发展顺利,人们就相信”,众人大都以成败论英雄。如果都依照“道”的原理做事就可以成功。而成功的道理也简单,那就是顺其自然,这老百姓也可以总结出来。
本章的要义是分辨缺失的主语,不能将主语“道”理解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