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田杏梨微博anri小号: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01:48
考散文阅读的解题要领 2006-11-21 16:49:34     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大为增加,而且高考试题对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散文阅读,因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深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基于此,高考复习中散文的阅读.理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散文阅读测试的解答应掌握一些技巧,它能帮助我们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试谈四点。
    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浯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 “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于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乎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 文,就“带着问题”去渎,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 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二、锁定方位,认真探究
    一般而言,散文阅读前两道简答题的顺序与所涉 及的文段在文中顺序大体一致,但也有时是较难捉摸 的,这时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锁定作为答题 依据的有关文句的方位,认真理解,以确定答案。例 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 第l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 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 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 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 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下文则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只要准确锁定了答题方位.就会明确此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三、返本求实,准确概括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对于概括句段意思的试题,也要做到实在、明确而具体。概括的要求主要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有关句段的要点,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要点。要点全,内容实,文句简,这是良好的概括所必备的条件。请看 2006年上海卷(选文为谢冕的《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第8题:“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相关原文见第六段:“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这里有三个要点——“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而一般考生,容易遗漏第三点。概括意思有时候会限定字数,那么,就要在有限字数中包容较多的实实在在的要点。
    四、如实赏析,力避拔高
    散文阅读的赏析考查,前些年主要表现为最后一道多选题,有时也出现在前面三题中。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除浙江卷、天津卷、上海卷外,其余各份试卷都取消了最后的多选题,试题全部为简答题。这一取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大减小了侥幸选对的可能性,也意味着考点的减少——原来的多选题有五个选项,也就是说着眼于全篇或局部选择了多个考点,现在的一道简答题,则只有一个或两个考点。当然,加大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并未减弱。
    从学生来说,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铺垫、烘托、对比、象征、人称、联想、想象、引用、情景交融等),重要的谋篇布局方法(比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首尾呼应等),常见的语言技巧的通常作用,答题时再结合文章实际予以分析鉴赏,简答就有了准绳,就能上路。比如2006年四川卷考查冯杰的《乡村的瓦》.有道试题为“……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题时应当先细读原文: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在此基础上如实赏析:本段开头写“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注意是“灵魂”而非“肉体”,就是说并不是讲“我死后”;往下写作者对“瓦”的深情呼唤——“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 ……”,读来真切自然;而“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中,“瓦”的语气就像慈祥的老人, “我”则是在外飘荡的游子.只有“瓦”的引领,才会让灵魂“归乡”。可见,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表现 ‘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如果依然是选择题,关键问题还在于实事求是地鉴赏品味。一要看选项有没有根据。比如2006年天津卷(选文为毕淑敏的《造心》)第21题B项“‘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实际上,该段没有用排比修辞.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种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这是两两对比;另外,如果说“香消玉碎”运用了借代修辞.也很牵强。二要看选项的 “质”是否正确。比如2006年上海卷第9题C项说 “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事实上,冰心诗中大海的意象“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并非“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可见该项是不成立的。三要看选项的“度”是否恰如其分。有些选项往往存在着“过度”(过分拔高或夸大其辞)的情况。比如2006年浙江卷(选文为法国作家米·图尼埃的《平面的生活》)第21题B项说“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其中“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属夸大其辞。
    希望同学们形成一个认识:散文阅读测试并不玄乎,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回答时注重对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致力于发现、筛选,准确地概括和阐释,终会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