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衣间和店员番号:名家谈教育孩子的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4:57

  家长希望孩子把书读好,使得孩子他日有更美好的人生。这是一个千百年以来每位家长都有的崇高意愿。但是其背后的信念基础,却不一定站得住脚:把书读好不能保证他日事业人生会好;把读过的书背得滚瓜烂熟只应付了考试,但不能代表就是有学问。考试成绩好而得来的一纸证书,往往使孩子养成“托负心态”——那张证书可以给我好的工作和事业成功。

  每一位中年以上的成人都同意现实不是这么回事,但是爱子心切,仍然抱着这些观念去对待孩子读书的问题。

  很多家庭,甚至因孩子读书成绩的问题导致关系恶劣,全家上下处于紧张气氛之中,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破裂、对家庭厌恶、离家出走、加入不良组织、吸毒、自暴自弃。如此,家庭逼孩子辛苦读书的动机:使孩子的人生更好,却得到了恰好相反的效果。家长希望孩子在将来有美好人生,但这时的孩子便已踏上相反的不归路了。试问家长怎能继续闭上眼睛,不看眼前现实,而只空谈理想,同时不断加深那负面的效果呢?

  历史上多少伟人、社会上多少成功人士,都没有在上学时取得好成绩。与读书成绩相比,家庭温暖、爱护、照顾和谅解,更能保证孩子他日有成!

  张五常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学者之一,他的书我一定看。据我所知,香港的学者中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三数人中,张先生是首选。他是典型的“香港儿女”:在香港的环境成长,读小学中学时的经历,就是在绘写中国近代的历史过程。而他在香港读书时的心路历程,和很多朋友谈过,大家有很深的同感。

  张先生在“五常谈教育”一书中,说了他对他的一双儿女应该怎样读书和他对孩子教育的一些看法,很有价值。在这里摘录两段给大家参考:

  “20 年前子女在美国念小学,我放弃了在家邻近的免费公立学校,每天清早驾车半小时送孩子到私立小学去。学费每人每月350 美元,是辛苦赚回来的钱了。公立的免费,而政府资助每个学生的费用高出私立的一倍以上。私立的小学只有两三间简陋的木房子,校园跟公立的差很远。但私立的不仅教得用心,而且每月要我花一个小时跟那里的老师研讨,老师对我陈述孩子的长短,分析他们的兴趣,做出每个孩子的课程的建议,给我阅读教育孩子的书籍,征求我的意见。我被校方搞得不胜其烦,最后跟他们说:“你们是教育孩子的专家,教得那样好,怎样教我都不会反对,用不着我的参与了!’”

  是因为有那样一流的教育起点,所以我平生没有一次叫子女做功课,或要他们准备考试,或替他们请补习老师。孩子后来进了大学,选修什么我从不过问,也不大清楚。子女在大学时,被选入美国优秀学生名列。他们可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但想想子女念小学时交了私立的学费,‘优秀’是应该的吧。”

  在该书的另一处,他说:

  “不要以为只有能人异士才可以在国际学术上有点成就。太蠢的不成,但我认为只要智力中等,有所用心,教育得宜,在国际学术上赢得一席之位的机会起码有六成。这是因为数之不尽的重要学术研究,并不是非要有大智大慧的人才可以做得好。

  智力大致上是天生的。然而,大多数人不明白,一个孩子的天生智力怎样,不是由什么智商测验或考试成绩或甚至日常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的。你要让孩子去尝试,去乐在其中地做一下。而又因为天分有许多方面,你要让孩子尝试多方面的。好些时候,一个孩子在幼时显得蠢,但到了某一个年纪就聪明起来。我自己要到28 岁,突然间对经济理论融会贯通,觉得课本错的多,对的少,才有胆把前贤之见一视同仁,手起刀落。

  我认为‘用心’这回事,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出来。我一向认为,对事情有兴趣的孩子,凡有兴趣就用心的,是一个准天才。一般父母不知道,有兴趣是极为难得的事。

  只要孩子有兴趣的不是不良嗜好,千万不要阻止他。同样重要的,是孩子感到有兴趣的是否需要用想像力。电子游戏因为不用想像力,我不会鼓励孩子日以继夜地干。我做孩子时的风筝、弹波子之类的玩意,对想像力的启发就大有用场了。

  最后,教育是后天的。学校的教育远不及父母所教重要。父母要让孩子做多项的尝试,不阻止孩子的兴趣发展,而最重要的,是不强迫孩子在无关宏旨的事项上——例如考高20分——多下工夫。

  读书求学是要考试的。考试是衡量,但却不是求学的目的。香港的教育制度本末倒置,使考试变为目的了。批评香港教育制度的传媒,为了要洛阳纸贵而大肆宣扬考试英雄榜,难以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