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灌篮高手有消息吗:第十七章(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2:49:33
  第三节  新世纪初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到2007年,经过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4国经济均不约而同地呈现新的发展气象,并且其经济发展均根据自身的强项,新的经济增长点初具形态。

 

一、英美经济持续增长

(一)“英国模式”重放光彩

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上台后,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国成为欧盟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流入,使原本逐渐衰落的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造船、钢铁、采煤等传统工业部门重新获得生机,英国经济在西方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周期性危机中,先于多数主要西方国家复苏,转入持续增长阶段。

 保守党政府执政17年期间,英国的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具体表现在私有化及减税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使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不仅逐步消除了“英国病”的各种症状,甚至使英国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西欧国家。英国经济焕然一新。

但是,保守党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对英国传统的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有一定的损害,同时在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等方面接连出现偏差。

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后,继续倡导市场自由竞争和稳定发展,实施以知识为基础、鼓励研究与开发、更紧密地与全球经济相联系的经济政策,同时进行了所谓“英国模式”的一系列社会改良。英国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数据显示,除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性的增长乏力外,长达25年,英国的GDP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物价指数和失业率都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美国《新闻周刊》是这样评价英国的:“当欧洲政府苦苦寻求灵感时,英国看来成了赢家。10年来,它是欧洲最成功的一大经济体,增长强劲,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仅为4%左右。”

1997-2005年,布莱尔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分为两个方面:

1、产业的升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工业部门(煤矿、钢铁、造船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降低,目前英国经济中传统制造业比重已经低于德国,而英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追美国,将欧洲国家和日本远远抛在后边。

2、社会改良的“英国模式”。有人把1997年以来英国福利制度发生的重大变

化概括为“英国模式”:一种综合美国式资本主义的人本说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平等与保障说的社会改良模式,核心是将对工作的重视看作摆脱贫困的途径。美国《新闻周刊》

认为:英国10年来的经济成就得益于“英国模式”。

工党执政以来,英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GDP年均增长2.7%,物价低于2%,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成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国。

1997年,布莱尔领导工党上台执政,英国步入发展期。布莱尔政府向美国学习,改革传统的高福利政策,强调自由机制。这使英国的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增长等指标在欧洲傲视群雄。英国民众的个人生活水平也超过了欧洲的第一强国德国。

布莱尔在议会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英国可能不再是一个大国,但它一直是一个强国。”看来,他对英国国力和地位的评价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二)美国经济增速加快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其历史上第三次长期快速增长之后,于2001年3月到2003年3月转为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与缓慢复苏,但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形势趋好。因此,2003年7月29日,美国全国经济预测局商业周期定期委员会宣布,于2001年开始的这一轮衰退已于当年11月结束,这次衰退持续了8个月,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史上持续时间最短的衰退之一。

2003是美国经济结束两年多磕磕绊绊,经济复苏开始走向经济快速增长的转折年。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出色业绩,不仅再次证明了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仍然具有强劲的增长力,而且也证明美国政府面对经济衰退和复苏乏力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和举措的有效性。

2003年,美国经济总体运行逐步好转,经济增速加快,其集中表现是GDP有较大的增长。

与2001和2002年相比,GDP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为0.5%,2002年为2.2%,而2003年则达到3.1%;就2003年各季度而言,GDP的增长速度加快:第一季度为2.0%,第二季度为3.1%,第三季度为8.2%,第四季度为4.1%。其中第三季度的增幅超过90年代后期的增长率,创下1984年以来的最高记录(1983年第四季度曾创下8.4%的最大季度增长幅度)。

美国经济新增长主要依靠对高科技的投入,其主要表现为美国是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大户。

2003年,美国高科技公司在第二、三和四季度加大了投资力度,其设备和软件投资分别增长了8.0%、17.6%和14.9%。这是自从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出现的连续7个季度的增长,对于推动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公司历来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与投资。例如,微软在2002年的研究与开发预算增加了20%,达到52亿美元。美国是高科技投资大户。据普赖斯·沃特好斯会计事务所发表的全球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390亿美元的高科技投资中,美国以25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60%的比例,为全球投资高科技最多的国家。美国独占鳌头,排名第二的英国投资24亿美元,也不过是龙头老大美国的十分之一。然后是法国、加拿大。日本则是亚洲投资高科技最多的国家。

 

         表17-7  2003年高科技投资谁最多?

 

            名次    国家       金额(亿美元)

                 美国       257

                 英国        24

                 法国        15

                 加拿大      14

                 日本        10

                 以色列       9

                 瑞士         8

                    韩国         8

                    德国         8

            10      澳大利亚     5

 

        资料来源:转引自台湾《天下》杂志,2004年2月15日一期。

 

2004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已有十年了,它告诉人们,美国经济正在卷土重来。沃尔玛已经连续3年名列榜首,总收入26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同时,有189家美国公司上榜,占500强收入的39%。

日本经济却大打折扣。10年前的第一张榜单上,有149家日本企业的名字,三菱、三井物产和伊藤忠三大贸易巨头是前三名。现在,日本的优势已消失殆尽,上榜企业减少到了82家。10年前,日本人在《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上曾是如此地辉煌,打得美国公司节节败退。现在,美国公司则在10年卧薪尝胆后扬眉吐气了。

同时,据报道,一般估计,2007年美国经济可能会减速,但美国经济走势却“出人意料”:就业增加,赤字减少,这显示了一个“具有活力和强劲经济”的证据。就业机会的增加已经连续49个月了。在刚结束的2007年财政年度中,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为1610亿美元,比上一财政年度的2480亿美元,减少了870亿美元。这对美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财政赤字只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这说明美国财政状况是2001年以来最好的。对此,白宫发言人说:“我们高兴地看到国会预算局发布了有关财政赤字继续下降的报告,因为这证明,我们正在实现2012年财政出现盈余的目标。”

二、德日经济出现好转

(一)“德国模式”仍有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9%。2001至2004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37%,低于欧元区12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造成经济缓慢增长的原因主要有:1、国内需求不振。私人消费与出口一向是德国经济增长依赖的两个轮子,可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私人消费一直不旺。近年来德国虽然实行了税改,但对机动车课以高额使用税和生态税,使其他领域的减税黯然失色,民众消费行为未见起色。2、失业率不断攀升,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失业率在10%以上,2004年冬到2005年春失业人数超过500万,创历史新高。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周期性问题变成了结构性社会问题,导致国家减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引起经济发展后劲不足。3、社会福利过高,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不足。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德国陷入深刻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德国政府不得不进行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确保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努力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坚持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为此,德国政府作出了3项战略决策。

1、2002年4月,德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由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1项指数组成。世代公正、生活质量、社会团结和国际责任为4个总目标。21项指数涉及广泛的社会经济目标。

与此相应,德国还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能源政策的首要目标是,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到2010年停止煤炭补贴;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取消核电供应。发展企业化可持续农业,在保持环境的前提下,生产健康食品;在农业区引入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其他产品;交通必须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开发“无污染”技术,发展铁路交通货物运输。

2、实施“新经济化”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采取一切措施,迅速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的兴起,原有产业也要迅速新经济化,使新经济成为德国经

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要使德国经济加速生态化进程,甚至使德国经济模式也改称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

3、从2004年起实施“2010年议程”。该议程旨在推进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失业保险改革、养老金改革等一系列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措施,同时进行税收改革、科教体制改革。改革虽然遇到了很大阻力,但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更主要的是,改革已逐步为朝野所认可。德国经济界普遍认为,“2010年议程”是德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举措。

据2007年3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德国为什么再次成为欧洲的发动机”一文,称德国不再是“欧洲病夫”,而且再次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动机。文章说从2006年底开始,德国经济终于摆脱了统一后遗症,经济恢复了活力,发展速度自1994年以来第一次超过法国,2007年的增长率估计可达2%-3%。

德国经济之所以焕发活力,使经济发动机运转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多年痛苦的改革已见成效:管理层大幅度削减成本;工时增加,工资不变;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等。尽管改革的短期效果是毁灭性的,失业率在2005年达到前所未有的15%,实际工资一落千丈,由于依靠国家救济的人不断增加,政府财政赤字急剧上升,但改革的潜在成效开始显现。

首先,“德国病”的明显症状失业在迅速减少,失业率开始大大低于长期存在的10%左右,2007年2月份为7.5%,低于法国2005年12月以来的数字,有将近100万人找到了工作;另据报道,到2007年6月,失业人数下降到12年以来6月份的最低点,仅有370万人失业,比前一年减少了71.2万人,有些行业甚至担心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其次,两德统一后急剧下降的公司竞争力有所回升,1995-2005年这10年中,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了10%,而同期英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上升了15%和26%;

再其次,国内投资和消费也随之上升;公司利润的增加使税收增加,改善了财政状况,2006年公共部门的预算占GDP的1.7%,大大低于一年前的估计;沉重负担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扭亏为盈,2005年亏损33亿欧元,2006年则赢利205亿欧元;另据报道,2007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18.4%。

最后,更主要的是,经济复苏的明显特点是由强有力的出口带动的。5年来,德国成为世界市场占有率上升的惟一老工业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从2000年8.6%上升到2007年初的10%,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首位。德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化,外包使德国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其出口产品有将近一半的增殖是在海外产生的,在许多公司销售的产品中,海外分支机构的商品已多于国内生产然后再出口的商品。据全德工业联邦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从在德国创造就业的角度看,外包可能令人担忧,但只要我们公司在国外的活动有助于增强竞争力和提高市场份额(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在国内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多于我们转移到国外去的就业机会。”

“德国模式”充分说明了90年代以来德国在一次次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统一是个催化剂,它暴露了体制中的所有“断裂点”,迫使德国进行了代价沉重的改革。对此,德国央行在2007年3月底发表的月度报告,认为“德国奇迹”值得有些其他欧盟国家借鉴。它指出,控制工资和公司改革是改变德国经济命运的决定因素,认为竞争力下降的欧元区国家,例如意大利和葡萄牙,“除了德国采取的办法之外”,没有“其他的可持续经济政策可以选择”。

另据《德国》杂志2007年9月号的一篇题为“展望未来——2007年的经济腾飞”文章介绍,德国经济已经步入“快车道”,其主要标志是,德国企业当前不仅在机械制造、汽车和化工等传统的优势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信息工程、生物纳米、医疗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里担当领头羊;据凯捷安永咨询公司的最新调查中,809家跨国企业的领导人将德国列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在全球仅位于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排名第四,认为“如今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日本走出“泡沫经济”阴影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以及许多企业领导人认识到了日本经济模式存在的弊病和局限性,开始调整和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模式。

首先,日本政府决定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促进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实施经济结构改革,推进道路公团、 邮政事业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民营化;放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降低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将不少原来实施许可或认可制的改为备案制;鼓励企业尽量利用直接金融获取发展资金等。

其次,日本开始重新评估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的“功过”,寻求新的企业治理模式。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调整用人制度,废除了这两项制度,在用人以及员工职务晋升和收

入分配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来确定。部分企业还采用年薪制,根据职工每年的实际业绩确定工资收入。在公司治理方面,已经有3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采用美国企业治理模式。丰田汽车等日本部分大公司则在探索将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的新模式。

在一些大企业的带动下,不少企业开始采取新的经营方式,以求生存和发展,其中包括解雇工人,量才录用,按业绩发薪,采用西方式董事会等经营管理模式。

最后,经过多年的调整,日本的经济模式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均发生了变化,政府

对经济减少干预,放宽限制,企业间的竞争增加,活力增强,日本经济已经出现了结构性好转的征兆。这具体表现为强劲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2003-2007年,日本GDP的实际年增长率保持在1.5%-2.5%之间,处于七国集团的中间水平,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口大幅度增加的推动。据报道,2003年日本的实际出口额达54万亿日元,超过约500万亿日元GDP的10%,2006年的实际出口额将突破80万亿日元,占GDP的将近15%。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30%,而2001年以后则上升到约60%,翻了一番。在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成为日本经济的推动力。掌握出口命运的是制造业,而日本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同时基本上已把低端领域留给了中国和韩国,自己保持了对高端产品市场的控制,这些产品需要精确的制造工艺,也能带来可观的增加值。

日本经营模式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据日本《呼声》月刊2007年7月号一篇题为“日本企业超越美国型经营模式”的文章介绍,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上下开始把美国作为学习样板,政府开始信奉民营化和放松管制,民间部门也开始推崇美国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以股东为核心的经营方式。但是,当日本向美国经济模式迈进时,政府相关人士和企业经营者在经过周密考虑后,并没有放弃现存的制度,而是选择了修正和完善现行模式的改革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诞生的“新的日本经营模式”,至少在三个方面与老模式有所不同。

首先,日本企业在确立伙伴关系时,比以往更加苛刻和慎重了,即由过去的长期、稳定和单纯的关系转为更注意成本和利润的合理型关系。

其次,日本企业比以往更开放了。在企业的经营方面,更多地开始吸收外国的东西,更多地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商业做法,例如,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和并购增加了。

最后,过去那种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均一化模式已不复存在了,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这些都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明显变化。

三、新世纪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21世纪初,英美德日的经济发展均根据自身的强项呈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英国:以金融发展为龙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大力发展金融业,如今金融服务业产生的价值已经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金融业历来是英国的强项。2007年3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发表报告结果,按照1至1000的得分范围,伦敦比纽约高5分,为765分,名列第一。伦敦在决定排名的5个方面均领先于纽约:人力、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总体竞争力。

金融中心是指流动资金所去之处,而且市场的流动资金很难流走。在这方面,伦敦的地位难以受到威胁。

(二)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中心

美国经济已率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美国拥有发展信息经济的巨大优势。

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中央处理器(CPU)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美国IT产业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41.5%,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占据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95%。美国因特网用户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量的一半以上,电子信箱占全球总量的58%,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目前,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全球共有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设在美国。上述关键数据,均大大超出美国GDP占世界总量28%的份额,美国在IT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包括主要发达国家。无疑,这对美国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7-8  1995年和2000年英美德日国际互联网用户与普及率比较

 

               国际互联网用户(万人)   国际互联网普及率(个/万人)

              1995年       2000年       1995年        2000年7月

       世界     3429.      36647.       16.            152.5

      美国     2000.      7410.       228.           2419.9

       日本      200.      4708.        21.            269.3

       德国      150.      1440.        58.            233.3

       英国      110.      1250.        75.            348.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三)德国:环境技术行业将成主导产业

据2007年5月30日德国《商报》报道,环境技术行业在德国日益重要。2005年该行业在工业总销售中占4%,到2020年左右将超过汽车和机械制造业成为传统主导产业。

德国环境技术业的市场总额将从2006年的600亿欧元增加到2030年的4000亿欧元。该行业的许多企业在2004-2006年的年增长率都达到10%以上,太阳能行业同期的增长率甚至高达15%。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引人注目,潜力巨大,其原因如下:

首先,该行业的成功得益于联邦政府的促进作用。例如,风力、太阳能和沼气发电设施的制造商就能够从《可再生能源法》中获益。该法案使他们能够得到固定的收益,并让生态发电设施真正运转起来。

其次,德国是环境技术的主要研发国家之一,在私人和公共机构的研放投入中,德国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领先地位。

再次,环境工业市场的发展前景潜力巨大,德国可以大有作为。其世界总额将从2006年的10000亿欧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00亿欧元。德国有很好的机会在将来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亚洲和东欧正在崛起的市场,其潜力更大。德国企业现在正在为全球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各个角落都有德国企业的身影,在能源生产、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原材料效率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德国企业已占分别有5%-30%的份额。

最后,该行业可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在2004-2006年的就业机会每年增长15%,2007-2009年将增加到15%。因此,环境技术业将成为德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之一。

(四)日本:制造业将继续牵引经济增长

据2007年1月27日日本《东洋经济》周刊刊登的“‘重厚长大’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新牵引力”一文介绍,在新世纪牵引日本经济的不是信息产业,也不是网络经济,而是重新焕发活力的“重厚长大”的产业,如新日铁等大型钢铁企业的收益连续创记录,机械厂家小松公司的利润已超过卡特彼勒,造船和航空机械产业的订货应接不暇,机床也十分畅销。

过去,这些“重厚长大”产业曾经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现在又成为日本高速增长在“主力”。这是日本新的“强项”。

首先,国际市场不断扩大,需求不断上涨。例如,就连最不景气的机床行业的订货也接连不断,截止2006年11月,其订单连续50个月超过上年同期水平,2006年的订货额突破1.4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矿山机械和造轮机械更是供不应求,在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其次,日本的“重厚长大”产业是以质量取胜。日本不仅把后发展起来的“学生”韩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且与过去的“老师”德国相比,优势也更加明显。例如,2002年,日本机床业的产值是德国的1.08倍,而到2005年则扩大到1.66倍。2006年1-11月,日本机床对德国的出口比前年同期增加了37.6%。一位公司总经理说:“德国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如今,在世界市场上,日本机床的占有率超过30%,最终会达到50%。”

最后,日本“重厚长大”产业强大的秘密在于,一是经营的“多样化”,二是该产业是“精雕细刻”的产业群,难以模仿,更适合日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道路。